•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明代私家园林的纸上回忆 现代私家园林

    明代私家园林的纸上回忆 现代私家园林

    时间:2019-01-29 05:42: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现代,而每一次短暂的现代都将成为历史。实现历史与现代之间的继承和传递,这就是博物馆。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瞬间,其文化艺术遗产极其丰富,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艺术珍品是世界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它以丰富的品类、独特的风格、巨大的成就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骄傲。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自然是我们炎黄子孙们不可推御的责任。下面,我将带领大家由米万钟的《勺园修禊图》追溯明代私家园林的纸上回忆,从而共同探讨如何改进中国博物馆的收藏与保护工作,以便更好地保护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
      一、勺园逆源
      北京燕园的西南方向,有一片用来接待外宾和留学生的现代建筑楼群,名曰勺园。“勺园”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北大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而在这个典雅名字的背后,亦有着一段令人追思的历史。在如今的“勺园”崛地而起的平地上,曾经也有着一个“勺园”――翠壁回廊、蜿蜒曲折,彩绘凉亭、幽雅别致,宛如江南水乡的一座园林。那个勺园的历史比北大的历史还长。
      追溯勺园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米万钟。米万钟即当时勺园的园主,明末一位影响很大的博学之才。米万钟,原籍陕西安化,米芾后裔。徙居燕京(今北京),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宫篆法,也有章草遗迹,书迹流传甚多。《风物》一书中对他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园主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原籍陕西,自幼随父来京,勤奋好学,博才多艺,不仅诗文驰名于当时文坛,而且在石刻、琴瑟、棋艺、绘画以及造园艺术方面均有擅长,造诣很深。”时人将他与同时代的董其昌并称为“南董北米”。
      勺园,又名“风烟里”,是米万钟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到四十二年(1614年),历时两年时间亲自设计构筑的。他曾经到四川、江苏等地为官,喜爱江南山水秀色和园林艺术,回京后便选择在海淀这个多水的地方修建了这座颇有江南特色的园子。勺园之所以叫勺园,是取“淀之水滥觞一勺”之意。
      米家勺园在明清改朝换代之时逐渐衰落荒废。清朝康熙年间,清皇室在勺园旧址上修建了一座弘雅园,并将其赐予郑恭亲王积哈纳作为府第。积哈纳去世之后,弘雅园便被收归内务府所有,从此再没有归私人居住过。自清乾隆起,由于清帝常在圆明园设朝听政,官员们要从城里赶来上朝,为了方便他们落脚休息,便把弘雅园作为所谓“文职各衙门堂官的公寓”,改称其为“集贤院”。1860年,集贤院毁于英法联军的战火,勺园旧时的园林基础遭到完全的泯灭。
      从此,一代名园勺园的旧景,只能存在于那幅《勺园修禊图》和流传的诗文之中了。
      二、 《勺园修禊图》和《勺园祓禊图》
      上世纪二十年代,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历史学家洪业先生开始着手搜集米万钟及勺园的相关史料,并数次前往勺园旧址踏勘,寻觅旧迹,但山坡土丘、河湖水道早已面目全非。1932年洪业先生为图书馆偶然购得一幅署名“米万钟”、题为《勺园修禊图》山水画卷,为研究者还原勺园的真实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洪业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进行一番考辨后,编为《勺园图录考》一书于第二年出版。洪业书中影印此图,卷后自题:“丁巳三月写勺园修楔图。米万钟。”米氏之画用笔更为松秀潇洒,讲究笔情墨趣,更有文人画风貌。从米万钟的《勺园修禊图》上可以看出,园中植物大致以垂柳、翠竹、虬松、高槐为主,水中植莲,显得素雅异常。园中的匾额题名如“风烟里”、“林于�”等,意境深远,又与景色遥相呼应。勺园虽不大,却使桥、廊、亭、阁与水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了曲折回环的无限境界,给人烟水江南的风光之美。现今珍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内,是该馆馆藏的珍贵“国宝”之一。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大时,校方送给他的最重要的礼物便是一份《勺园修禊图》复件。
      曾经引起一段争议的还有另一幅勺园图――《勺园祓禊图》,究竟孰先孰后?《勺园祓禊图》是1615年米万钟邀请其好友、明代著名画家吴彬为勺园绘制的图卷。后经学者证实,1617年,米万钟是以吴彬绘制的《勺园祓禊图》为蓝本,自己绘制了《勺园修禊图》。
      《勺园祓禊图》本来由美籍华裔收藏家翁万戈收藏,翁万戈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清朝两代帝师翁同�先生的后人。其高祖翁同献是晚清名宦、两代帝师,也是晚清重要的书法家,该画正是翁同献在光绪年间购藏的。卷首画家自题:“勺园修楔图。乙卯(1615年)岁上巳日写。吴彬。”因卷前有清初画家王崇简题签“明末米氏勺园图。吴彬画。王敬哉跋。”因此,我们一般称它为《米氏勺园图》,画卷描绘众文人在米万钟的勺园中雅集之景。画家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技巧,将勺园百亩园景生动形象地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此图一直由翁氏家族保存。2010年9月13日,翁万戈先生向北京大学捐赠了明代吴彬绘制的《勺园祓禊图》,这无疑又丰富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为还原勺园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又一重要历史依据。
      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汉书・楚元王传赞》中说过:“博物洽闻,通达古今。”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博物馆这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
      正是由于米万钟的《勺园修禊图》和吴斌的《勺园祓禊图》得到了完好的收藏,我们方可重现明代私家园林的辉煌。由此可见,博物馆的收藏与保护工作的十分重要。关于如何改善博物馆的收藏与保护工作,更好地保护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完善藏品保护工作的首要条件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大量的艺术珍品,灿若群星、浩如烟海,可惜保留到今天的作品,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家生活阅历、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艺术技巧的结晶,也是艺术家付出的心血和灵魂的再现,有着及其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随着时光的流逝,它更显出骄人的艺术魅力。
      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倍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艺术珍品,这既保护了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保护了祖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弘扬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发挥积极作用。
      (二)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优化馆藏保护条件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珍藏库的科学管理,尽可能地改善和优化馆藏环境,以防止藏品的再次损伤是十分必要的。拿书画藏品举例,尽管历来有“纸保一千年,绢保八百藏”一说,但如果对书画藏品不采用正确的保护方法,恐怕连几年都保不住。一些原本完好无损的书画作品,日后出现了褪色、折痕、虫眼、污迹和霉变等损伤现象,究其原因,都与不恰当的保护方法和不完善的馆藏设备有着直接关系。
      为了减少人为和机械性损伤,应引进数字电教化管理设备,加快实施网上阅览的进度,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从而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尽量避免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使作品再次受到损伤,造成终身缺憾。改善珍品存放条件也显得至关重要,如完善库内通风与防尘设施,增设室内温度监控仪,对不合格的存放设备进行更换等。
      (三)加强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作
      博物馆的安保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防盗为核心,其目的是预防犯罪的发生,并且能及时发现危险得到有效的处理。但博物馆设计过于简单,只在少量位置设置监控点,并且安防系统长期缺少维护,安防系统功能部分瘫痪,这些都使得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着巨大隐患。保护文物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文物战线每一个职工所应尽的职责,在安全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应建立健全保卫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兼职保卫干部。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斋宫诚肃殿展出的部分展品失窃事件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保卫的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必须树立“安全工作无止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目标,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
      结语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是应该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作为博物馆馆藏人员只有秉着为公众服务的理念,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知识与管理水平,切实做好艺术品收藏与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保护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更好地传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肖东发.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侯仁之. 燕园史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时忠德(1955.2-),男,汉,江苏苏州人,本科,工艺美术师,苏州碑刻博物馆,研究方向:碑刻复制和金石篆刻。)

    相关热词搜索:明代纸上园林回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