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话说“光棍”一词】形容光棍的词

    【话说“光棍”一词】形容光棍的词

    时间:2019-01-29 05:50: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光棍”通常用来指称到了或过了结婚年龄而没有婚配,也没有子女的成年男性。现在,也可以用来称呼成年女性。但“光棍”一词,并不是从产生伊始就用来指称单身的成年男女,而是逐渐发展而来的,是一个词义内涵和指称范围渐变的过程。我们将在下面详细讨论“光棍”这个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光棍”一词的产生和来源
       1.对于“光棍“一词的产生,我们有必要先谈一下“棍”这个字。清代的《清稗类钞・棍骗类・善棍》:“俗称无赖之徒曰棍徒,又曰地棍,又曰土棍,亦曰痞棍。盖俗以棒为棍,状其凶恶,如以棒击人也。其名所由起,则原于李绅《拜三川守诗序》,谓‘闾巷恶少年,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打棍,士庶苦之’云云。是则凡得恶名者,始可曰棍,……”。其中唐代李绅《拜三川守诗序》中的“击大球”就是唐代的一种球类体育运动,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运动。这段话所描写的就是一群品行不端的恶少年,聚众举着棍子打球,市民因此苦不堪言,并称这些人为“打棍”。但是否可以由此得出结论‘棍’用来称呼坏人在唐代就有了呢?我们觉得仅仅据此就推断“棍”字指称品行不端的人始于唐代有些草率。首先,《清稗类钞》是由清末民初的徐珂编撰的,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在清代,用词根“棍”前加修饰词来指称一些胡作非为、无正当职业、品行不端等的人的用法已达到高峰,相当普遍,就如徐珂所说“棍徒、地棍、土棍、痞棍、善棍”那样。而徐珂仅凭唐代李绅的一篇诗序提到“打棍”一词,就断定,清代的众多“##棍”来源于此处,是很武断的,可以说没有丝毫证据。其次,《拜三川守诗序》中所提到的乡里之中用来称呼那些祸害乡里的恶少年为“打棍”,我们认为多半是因为那些恶少年拿着棍棒打球或到处使坏,使乡里苦不堪言,因此唤他们为“打棍”,与这些恶少年的实际行为是有关的,此时的“棍”字或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仍是棍棒之意。再次,如果果真从唐代开始,便用以“棍”作为词根构成的词来指称那些无赖流氓之类的人物,那么在唐宋的文献里面就必定会出现类似的用法,但经我们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并没有“打棍”一词,也没有此类的用法,而发现的首次以“棍”作为词根构成的词用来指称这类为非作歹的人的用法出现在元代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请罪》第四折中,例:(宋江云)山儿,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这两个棍徒,将功折罪;若拿不得,二罪俱罚。而这中间是一个断层阶段,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有此用法。
       2.我们认为“光棍”一词产生于元代中后期,或略早一些。经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元代之前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发现“光棍”一词,也没有发现以“棍”为词根构成的来称呼流氓无赖之徒的词。直到元代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棍徒”一词,且是在口语化程度比较高的元杂剧中,这说明在元代早期的口语中已经出现了“棍徒”的称呼,虽然使用频率并不高。但在此时还没有发现“光棍”一词,发现最早的是在元代中后期的元杂剧中。主要有12例(现一部作品中举一例)。如:
       (1)(二净云)俺们都是读半鉴书的秀才,不比那伙光棍。(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共出现3次)
       (2)(旦云)员外也,你把共乳同胞亲兄弟孙二不礼,却信着这两个光棍,搬坏了俺一家儿也。(萧德祥《杨氏女杀狗劝夫》楔子,共出现5次)
       (3)(卜上,云)张妈妈,俺这妮子缠光棍,不挣钱。(无名氏《郑月莲秋夜云窗梦》,共出现1次)
       (4)(王伴哥云)俺两个是至交的好弟兄,绝伦的光棍。平日之间,别无什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共出现2次)
       (5)(乞僧云)被那两个光棍抢了我台盏去,我死也怎么舍得?(郑廷玉《崔府君断冤家债主》,共出现1次)
       以上的例子皆出自元代后期口语程度比较高的的杂剧。且在所能查到的元代文献资料中仅仅出现了以上的12次,且意义皆与“棍徒”基本一致,而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发现。以后的明代文学作品中,“光棍”的使用频率就越来越高,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可见,“光棍”一词应该产生于元代中后期,不会早于元代,更不可能是在唐代。
       3.我们认为“光棍”一词来源于“棍徒”一词,而“棍徒”一词又来源于历代用“##徒”来称呼那些为非作歹、品行恶劣的人的用法。首先,我们知道“##徒”的用法很早就有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无耻之徒、不逞之徒”等的用法,汉代也有“无赖之徒,恶徒”等的用法,唐宋时代也很多,而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到了元代,经常用“无徒”一词用来指称无赖流氓等一类人。除了“无徒”之外,还有继承历代“##徒”的用法,如:恶徒、赌徒、凶徒、暴徒等等。然而,比较引人注意的还有一个上文提到的“棍徒”一词。早在元代早期,即《李逵负荆请罪》中就出现了这个词。而元代中后期,在一些元杂剧中就出现了以“棍”作为词根构成新词来指称无赖流氓之类人的用法,可见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认为,元代早期,因为一些为非作歹的人经常拿着棍棒闹事,行凶作恶,打架斗殴,所以便用“棍徒”指称这些人。“棍徒”这个词出现以后,由于在口语中经常使用,便发生了词义的沾染和传递,使“棍”获得了“棍徒”这个词整体的意义,于是后来便产生了以“棍”作为词根,再根据这些流氓无赖的具体特点加上一些修饰词构成的新词来指称无赖流氓这类人。如:恶棍、赌棍、棍蠹、棍骗、棍精,痞棍等。其次,由于这类人通常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家室、没有资产、行为放荡不羁,所以便出现了“光棍”一词,“光棍”出现之后迅速发展,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慢慢取得了主导地位。而在下一节中谈论的“光棍”一词的发展演变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光棍”一词的发展演变
       1.现在我们只从它出现的频率上来考察“光棍”一词的发展演变。我们在查阅历代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光棍”一词在元代只出现了12次。而到明代之后,出现频率就明显呈增加的趋势,我们对所能收集到的明代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发现共出现了164次。到了清代之后,出现频率就迅速增加,仅在《醒世姻缘传》中就出现了86次。可见,“光棍”一词自从产生到清代,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到了后来,尤其在当代的文献资料中,“光棍”一词出现的频率就明显减少。究其原因,则可能与语言交际对词汇意义精确化的要求以至于“光棍”一词的意义趋狭化有关。
       2.这一小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光棍”一词意义的演变。在本文开头的时候,我们就说过,“光棍”一词并不是从产生伊始就是“单身汉”的意思,而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在上文提到的元代杂剧中出现的“光棍”一词,经我们分析,皆是指赖皮、地痞、流氓或者没有财产、品行不端的人的意思。到了明代之后,“光棍”一词仍然继承了元杂剧中的意义。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6)北京城街上最多游食光棍,偶与畜生面庞厮像,假充畜生来家,哄骗我财物。(冯梦龙《警世通言》)
       (7)姐姐骂道:“油嘴光棍!我从来那有兄弟?”(冯梦龙《喻世明言》
       (8)那太守就大怒道:“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凌�初《初刻拍案惊奇》)
       (9)平昔在三街两巷行走,捣子们都认的──宋时谓之捣子,今时俗呼为光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大辞典》)
       (10)(外)一发中他计了。叫中军官暂时拿下那光棍。 逢州换驿, 递解到临安监候者。(《牡丹亭》)
       很明显,以上的几个例子皆是地痞无赖之意,皆是指不务正业、行为恶劣、品行不端的人。
       明代除了继承了元代时“光棍”一词的意义,又产生了新的意义。
       (11)佛公佛母,辈辈相传,生长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一世没个老婆。《孤本元明杂剧・冯惟敏・僧尼共犯》
       很明显,这个例子中的“光棍”一词,是“单身汉”的意思。冯惟敏是明朝中期的散曲、戏曲作家,这说明在至少在明代中期,“光棍”一词就产生了“单身汉”的意思。但经我们查阅资料,发现明代的文献资料中,很少有用“光棍”来指称单身汉的用例。具体原因,还有待考证。
       在清代,作为单身汉意义用的“光棍”比明代多了很多,如:
       (12)这门楼乃是王老寡妇家。她年六十余岁,是一女光棍。(《刘公案》)
       (13)这样的事业,打这么一辈子光棍子,算怎么个事情?(《小五义》)
       (14)妹妹已有人家,阿兄犹然光棍,岂不愧煞人也。(《后南柯・招父》)
       清代,“光棍”除了有“流氓、无赖、单身汉”的意思外,还发展出了“敢作敢为的人;英雄;聪明、头脑灵活的人”等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已不再有贬义的色彩,偏于中性,甚至有时有褒义的色彩。看下面的例子:
       (15)常言说:“光棍不吃眼前亏。”(《刘公案》)
       (16)况且伶俐不过光棍,百生法儿与他加上些风湿,便不知不觉麻姑爪已到背上,挠将起来。(《歧路灯》))
       (17)马强此时坐在招贤馆,两旁罗列坐着许多豪杰光棍。(《三侠五义》)
       (18)一个刀摆处如大海扬波,触着他抬头便死。刀光棍势,撒开万点寒星;棍竖刀横,聚作一团杀气。(《儿女英雄传》)
       (19)彩云不是个雏儿,是个精灵古怪、见过大世面的女光棍!(《孽海花》)
       (20)到20世纪上半叶,“光棍”基本上继承了清代的意义,这从一些现代文学家的作品中可以略窥一斑。但总体来说,已经没有清代时那么繁盛,曾衰落的趋势。如:
       (21)刘四爷的脸由红而白,把当年的光棍劲儿全拿了出来。(《骆驼祥子》)
       (22)甭说了,干咱们这行儿的就得它妈的打一辈子光棍儿!(同上)
       (23)于是学生们的万一之望,敌不过哲学家万一之望,而要充光棍的少年们苦矣!(《老张的哲学》)
       从第二部分对于“光棍”一词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光棍”一词从产生之后一直到清代都是处于上升的阶段,这也可以从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光棍”一词的意义中得到证明,我们在下一节中将谈到各方言中“光棍”一词的意义。
       三、“光棍”一词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意义
       “光棍”一词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还广泛地存在着,而且意义也很丰富。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光棍”一词的意义是从近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尤其是从清代继承下来的。我们查阅了《汉语方言大词典》和一些语言资料,现把“光棍”一词在各方言中的意义摘录如下:
       1.东北官话:①赌棍。②单身汉。③精明,办事利索。
       2.胶辽官话:①单身汉。②精明,办事利索
       3.冀鲁官话:①单身汉。②赌棍。③ “英雄”、“好汉”。④〈形〉形容人气量小, 脾气大。⑤〈形〉爱逞能,爱出风头。
       4.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北京官话、吴语:①聪明的人。②单身汉。
       5.西南官话:①一无所有的人;无依无靠的人。②袍哥成员的别称。③单身汉。
       6.闽语:①一无所有的人;无依无靠的人。②骗子
       7.晋语、徽语、客家话、粤语:单身汉。
       四、结语
       “光棍”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一些方言中意义仍然十分丰富,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它的指称范围却已经十分狭窄,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基本上就只剩下“单身汉”这一项意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为了满足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要求,以至于“光棍”一词以前的诸多意义由其他的词分担出去。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光棍”含贬义的意义多半用“无赖、流氓、痞子、地痞、赖皮、流浪汉、浪子、赌棍、恶棍、赌徒、暴徒”等词;而其含褒义的意义又多半用“英雄、豪杰、机灵鬼”等词。这样就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提起“光棍”,大家脑海中基本上就只有“单身汉”这一项意义了。可见,“光棍”一词其指称范围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再到小的过程,这都是源于语言交际对于语言精确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薛万鹏.“光棍”考[J] .咬文嚼字,2011(2).
       [2]汉语方言大辞典[M].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高 雷(1988.10- ), 女 , 河南驻马店人 , 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相关热词搜索:光棍一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