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孔子门前是非多】李贽的思想主张

    【孔子门前是非多】李贽的思想主张

    时间:2019-02-02 05:33: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传记电影的拍摄难度,从奥斯卡奖对这种类型影片的青睐程度便可见一斑,而这种难度,与立传对象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成正比――此说法如果成立,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给孔子拍传记电影无疑是最具挑战性项目。
      
      尴尬公映
      
      可惜没有“第二套方案”
      
      公映以来,在绯闻、口水仗以及不断下跪的花絮中蹒跚而行的《孔子》,收到的评价却不算理想,在票房巨人《阿凡达》的压力下,连赚钱也不如预期。排除少数因为“《阿凡达》强制下线给《孔子》让路”传闻产生的抵触情绪,“沉闷”和“平淡”是普遍的观影感受,有人说:“通过这个电影看不出孔子如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此时再回头看看影片拍摄及宣传时放出的各种狠话及或昏庸或高明的招数,结果除了尴尬,还是尴尬。
      即时在好莱坞,传记电影也属于学院派的爱好而非市场的宠儿,但于第N度“国学热”的余温中开始筹备的《孔子》,几乎从一开始就奔上商业化的道路再也不回头:拍摄伊始就剑指2010年奥斯卡外语片;主演从张艺谋、陈道明甚至金城武炒到濮存昕,最后花落周润发;关于孔子到底会不会武功以及到底见不见南子的全民大讨论,惹来儒学社团集体质疑,最后剧组发声明表示,不会有武打戏及三角恋--…・《孔子》一路走来,从未远离公众视线。进入宣传期,剧组从上到下的一系列举措更是把大家雷倒,其中男主角周润发极具表演性的言行成为这段时期的炒作重点――上海首映式上,他语出惊人地对记者说出“看《孔子》都不感动,你是人吗”,随后又在广州站的宣传活动上再度拿此言进行调侃,称赞看了《孔子》觉得感动的主持“还算是个人”。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他三度在公众面前下跪。第一次,是2009年9月初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周润发拉着朱军在演播室里对着观众下跪,日“学习古风”。引起轩然大波后,周润发愈发上瘾,在今年1月14日的首映式上,对坐在轮椅上的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懋老人再次行出跪拜磕头大礼;1月2日,孔子剧组全体人员,当然也包括周润发,又赶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在孔庙大成殿里跪拜行礼,祭祖仪式搞的有模有样。
      演员在作秀中自我满足,导演和编剧则主要忙于应付专家。最严厉的质疑来自“百家讲坛”学者鲍鹏山,他表示自己看完电影后“完全崩溃了”,认为编剧在细节上太不严谨,包括字幕打错孔子儿子的名字,孔在片中竟然直呼自己徒弟的字(子路、子贡等),孔子的台词中还出现了于丹说的话等等。而颜回之死和南子之死,也双双被编剧改成了更有“张力”的情节。
      炮轰引起了片方的强烈反弹。导演胡玫表现的极其愤怒,称鲍鹏山为“砖家”;编剧们则言之凿凿地表示自己功课早已做足,纯粹为了艺术追求才呈现出现有面貌。
      电影上映后,《孔子》照例像此前众多国产大片一样连连引发笑场,比如孔子用计退齐兵时说:“用第二套方案。”比如卫灵公问政时,孔子表示应“施教化以致和谐”。最令人心虚的一点在于,有观众困惑地在散场时跟身边的朋友讨论:为什么电影里的孔子看着跟诸葛亮似的?
      
      有一种产业叫“孔子”
      
      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史上被符号化最严重的人物,孔子的形象早已遥不可及。从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甚至从外形上都被异化为一个“长的像龙一样的天神”。悠悠千年过去,我们仍可在这部电影里找到类似异化的蛛丝马迹,比如孔子会见老子时,呈现的霞光万丈、云海翻腾,同样形象化的表现了国人对孔子朝圣的心态。
      胡玫和她的编剧团队还是在孔家传人以及各种儒学社团的层层监督下进行工作的。那时候同题材作品“一窝蜂”,仅2009年一年,获准拍摄的“孔子”相关作品已经有三部,除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胡玫版电影《孔子》,还有佛山传媒集团的电影、电视剧套拍的《孔子》。
      孔子和他的生平故事正在被包装,并成为一种文化产品。尽管这产品披挂着文化外衣,但它流水作业、大量拷贝、喧嚣宣传的工业特点却无法抹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很早就言及文化工业“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
      作为籍贯地,山东曲阜自然占据了这个产业链上最有利的位置,他们充分挖掘了孔子的经济价值。2009年9月27日,舞剧《孔子》在中国曲阜孔子文化节上亮相。对曲阜来说,《孔子》绝不仅仅是一部舞剧,更是曲阜以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战略的“龙头”――“孔子”作为一种品牌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是当地早在考虑的事。
      作为近年来最为热闹的文化产业形式之一,动漫界也自然不会忽视孔子的价值。长达104集的动画版《孔子》,由地方政府(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基金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媒体(中央电视台)、商业机构(深圳崇德传媒)联合制作,与电影几乎同步在央视开播,书包、文具等�生品也陆续上市。
      在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率之外,解读孔子的话语,贩卖孔子所代言的文化……一切凡是和孔子挂钩的,无不饱含经济价值。2006年于丹的《(论语)心得》火爆全国之后,一年之内有60多种“论语”读物问世,总印数超过1000万册。虽然学界对于这一轮庶民狂欢式的“儒学热”都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宽容或说是轻视的态度,但在这种热度下催生的文化产品,却不可避免地迎合着大众的口味。
      
      符号化孔子才是“喜孔子”?
      
      孔子的人与事、行为与思想,在两千余年里,广被天下,这大概是中国最成功的传播案例了。符号化便是为了利于传播,孔子为道统符号;王权替孔子为正统符号;经济潮,孔子为商业符号――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话语权利的嬗变。就当下来看,孔子作为商业符号的意义不言自明。而在历史上,孔子被当做政治或者文化符号来表达诉求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1929年的《子见南子》戏剧事件,便是孔子因此被推至舆论前沿的典型案例。
      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十周年,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公演了林语堂写的话剧《子见南子》,把南子塑造成一位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进步女性。还给她取了个英文名“Nancy”。学校所在地正是曲阜,《子见南子》于这年6月进行排演,引起轩然大波。孔家认为这是在亵渎他们的“祖宗”,于是向南京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提出控告。而在“四・一二”政变之后,蒋介石明令规定每年孔丘诞辰举行纪念,以示尊崇。事件发生时,适逢孔祥熙陪同蒋介石路过济南,孔作为圣人家族的一员,自然要求“严办公演《子见南子》事件”,令事件愈发复杂。最后,还是时任国民党监察院长的蔡元培发动舆论攻势,非正式地对孔府进行批评,并在上层大力周旋。在他的支持下,这一案件终以“查无实据”了案。鲁迅曾将此案始末辑入《集外集》。
      十年之后,在1940年的“孤岛”上海,经典文艺片《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也拍了一部《孔夫子》。影片为35毫米黑白片,1942年曾经在香港、上海公映过,1948年不知所终。直到2001年,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将祖辈留下的遗产捐献给香港电影资料馆,其中竟有这部《孔夫子》的硝酸底片。经香港电影资料馆修复,费穆的《孔子》才重见天日。
      电影《孔夫子》由鲁国被入侵,君王迂腐,贼人当道开始,心怀天下的孔子教导弟子六艺及大丈夫立身之本,在救国不成后,孔夫子开始周游列国,该片以手绘地图交代局势转变,最后,73岁的孔子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乡,身边惟有孙儿相伴。配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整个影片没有高潮迭起的戏剧性,倒笼罩着悲怆情怀。对于影片的主题,费穆曾自言:“孔子只有道,没有术……自己是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却做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牺牲品。”
      我们从各个不同时代以“孔子”为关键词的文化产品上都读到了当时人们心态的投射――五四运动要砸烂孔家店,孔子是传统封建文化的符号,甚至是“腐朽”的旧语言(文言文)的符号;今天,已经办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传播和教授的就是现代汉语,孔子已经升级为汉语文化的符号。
      历史和文化便在这不断更换指代对象的符号中传承,面对“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的野心,标准答案是什么,其实没有人知道。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门前是非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