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玉堂闲话》词缀研究】方言词缀研究

    【《玉堂闲话》词缀研究】方言词缀研究

    时间:2019-02-04 05:34: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汉语语法史上一个大转变期,因此,汉语学者们通常把唐、五代看作是近代汉语的发端。《玉堂闲话》是五代陇右作家王仁裕的一部笔记小说。本文主要探讨《玉堂闲话》的词缀问题。拟通过对本书的词缀的研究,窥探出五代词缀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玉堂闲话;词缀
      
      《玉堂闲话》是五代陇右作家王仁裕的一部笔记小说。本文主要探讨《玉堂闲话》的词缀问题。拟通过对本书的词缀的研究,窥探出五代词缀的发展情况。
      本书中涉及到的词缀有词头“老”,词尾“子”“儿”“头”。
      一、 词头“老”
      “词头‘老’来源于形容词‘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后来由这种形容词‘老’逐渐虚化成词头。词头‘老’可以用于人和动物两方面。这种‘老’字都是在唐代产生的。”①
      《玉堂闲话》一书中,“老”基本是以形容词“年老的”义出现的,如
      真卿四朝重德,正直敢言,老而弥壮,为卢杞所排,身殃于贼,天下冤之。《颜真卿》
      自後夫妇富且老,及其死也,物力渐衰,今则儿孙贫乏矣。《齐州民》
      不过也出现了“老奴”和“老圃”。“老”的词汇意义虚化。
      “老奴”,如:其时行修意王氏为苍头所忤,乃骂曰:“还是此老奴。”(《李行修》)“老”非言其老,而有轻慢之意,词汇意义虚化。
      “老圃”指以管理蔬圃为业的人,并非言其老。如:至则于滑郭之南寻访,果有一蔬圃。问老圃姓氏,与卜人同。(《灌园婴女》)
      二、词尾“子”
      王力先生认为在上古时代“子”就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到了中古时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运用起来了。
      玉堂闲话中的“子”共出现了161次。
      1. 其中以词尾出现的有47次,
      “箔子”出现2次,如:有两间破屋,门上悬箔子。
      “男子”出现5次,如:近岁有一男子,既贫且贱,
      “孩子”出现1次,如:忽见一妇女,形容憔悴,衣服褴褛,抱一孩子,拜于道旁。
      “围子”出现3次,如:阴官命取纸一幅,以笔墨画纸,作九个围子。
      “奶子”出现2次,如:有一人曰:某于一豪家举事,具言杀却一奶子。
      “举子”出现1次,如:尝记未应举日,有登第者相告,举子将策名,必有异梦。
      “石子”出现1次,如:高辇应举,梦雷电晦冥,有一小龙子在前,吐出一石子。
      “帖子”出现1次,如:及将放榜,有一吏持主文贴子至,问小吏姓名:则曰姓龙。
      “饮子”出现3次,如:有一家于西市卖饮子。
      “瓶子”出现1次,如:遂诣一染坊,丐得池脚一瓶子,以给其主。
      “钤子”出现1次,如:良久,医工秉小钤子于傍。
      “笼子”出现1次,如:乃顾诸妇升大树,各持笼子令摘树果。
      “士子”出现1次,如:或有人荐崔秘者,博陵之士子也,举止闲雅,词翰亦工。
      “女子”出现8次,如:李秀兰以女子有才名。
      “旗子”出现1次,如:见州民及军营妇女,填咽于道路,皆执错彩小旗子。
      “阁子”出现1次,如:遂闻至南廊,有阁子门,不启键,乃推门而入。
      “院子”出现1次,如:常军中差人于私宅充院子,亦曾小有笞责。
      “娘子”出现5次,如:家人皆曰:“老奴于厨中自说,五更作梦。梦阿郎再娶王家小娘子。”
      “骰子”出现1次,如:骰子数匝,广王金昱忽驻不掷,顾而白梁祖。
      “小树子”出现1次,如:面前忽见方圆数尺静地中,有小树子一茎高数尺。
      其他,如“尹风子”即今“尹疯子”(其夫能饮,多狂逸,时人皆呼为“尹风子”。《尹风子》);“陈癞子”(营丘有豪民姓陈,藏镪钜万,染大风疾,众目之为陈癞子。);“不调子”(有不调子,恒以滑稽为事。《不调子》);“肉渤沤子”指癞肉疙瘩(客曰:“添者面上添肉渤沤子,减者减却鼻孔。”《陈癞子》)
      2. 不是词尾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王力先生认为“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第一,是儿子的‘子’。第二,是作为尊称的‘子’,如‘夫子’、‘君子’。第三,是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如‘虎子’、‘龙子’、‘蚕子’。第四,是指鸟卵,如‘鸡子’、‘凤子’。第五,是指某种行业的人,如‘舟子’、‘渔子’。第六,是指圆形的小东西…”。②
      《玉堂闲话》一书中,不属于词缀的“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儿子的“子”
      “养子”:既见希烈,方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雪刃争前欲杀之。
      “妻子”:邑人传之,遂达于郡守,郡守招其妻子识认。
      “太子”:改太子少傅,潜夺其权。又改太子太师。
      (2)作为尊称的“子”:
      “君子”:君子饮食,宜慎之。
      (3)是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
      “虎子”:洞口有小虎子数枚顾望其母,忻忻然若有所待。
      “羔子”:而回遽失刀,乃为羔子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
      “驹子”:范质言,驴马驹子,随母行。
      “蛇子”:少顷,令开口,钳出一蛇子长五七寸,急投于炽炭中燔之。
      (4)植物的果实
      其家尝收莨菪子,其妇女多取之熬捣,一如辣末。
      儿童剖腹视之,则有蒺藜子在嗉中,盖为继偶者所害。
      行修心愤然一呕,所饮皂荚子汤出焉。
      三、词尾“儿”
      王力先生认为词尾“儿”字的起源比词尾“子”晚些。“儿”的本意是“小儿”。“如果作一个比较谨慎的说法,应该说词尾‘儿’字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③
      “儿”在《玉堂闲话》中出现24次,大多都未脱离“小儿”“儿子”“男孩”的实际意义,如:“儿郎”,“儿侄”,“儿孙”,“小儿”,“儿息”,“儿童”。
      “儿”作为词缀出现的有以下几处:
      “猫儿”:怪异数见:灯檠自行,猫儿语:“莫如此,莫如此。”(《王守贞》)
      “犊儿”: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犊儿。(《麦积山》)
      “羔儿”:忽转身超起羔儿,见刀在羔之腹下。(《安甲》)
      四、词尾“头”
      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宋元以后,用得更加普遍。
      在《玉堂闲话》中“头”共出现了35次,
      1、其中用作量词的有6处。如:
      部将樊某者,有骡一头,甚骏。
      不三五日后,常住有老�牛一头,无故而死。
      其妇人身体如冰,生大惊,命烛照之,乃是银人两头,可重千百斤。(《宜春郡民》)
      有人于河下获鳖十数头,甚肥嫩,烹而�之,举族共食。(《中鳖毒》)
      庚子岁,遣使献异兽十数头,巨于�而小于貉,兔头狐尾,猱颡�掌,其名“耶孤儿”。(《耶孤儿(一)》)
      2、有表示“顶端”义的,如:
      熊只记得《咏鼓词》云:“江南鼓,梭肚两头栾。钉着不知侵骨髓,打来只是没心肝。空腹被人漫。”(《尹用昌》)
      3、有表示“头部”的,如:
      其后每因天气阴晦,其妻辄患头痛,数年不止。(《灌园婴女》)
      梦被人以朱笔于头上乱点,己牵一胡孙如驴许大。(《高辇》)
      旋见有物,头大如瓮,双目如电,鳞甲光明,冷照溪谷,渐垂身出洞中观其犬。(《狗仙山》)
      乃有新产者,目未开,口未乳,便南其头。(《蕃中六畜》)
      4、作为词缀共出现了5次。如
      “笔头”:笔头洒起风雷力,剑下驱驰造化权。(《尹用昌》)
      “状头”出现两次:遂画其地曰:此年状头姓,偏傍有“阝”,名两字,下一字在口中。(《郑昌图》)
      “馒头”:云:“馒头似碗,胡饼如笠。畅杀刘月明主簿,喜杀张咸光秀才。以此知必承顾盼。”(《张咸光》)
      “树头”:又曰:“皂角树头悬拍板,葫芦架上吊茶�。”(《假对》)
      在《玉堂闲话》中,“头”一般都跟在名词后面,还未出现跟在动词、形容词后与之构成名词性词语的情况。
      四、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语法史上一个大转变期,是古代汉语面貌开始发生巨大改变,现代汉语面貌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汉语学者们通常把唐、五代看作是近代汉语的发端。”④
      从《玉堂闲话》中可以看到, “子”以词缀的形式出现比较普遍,“老”、“儿”、“头”以词缀的形式出现还比较少,基本是以本义出现。
      “词缀‘子’源义为‘小儿’,词缀化以后用法多样,可作名词后缀,用于表人名词、动植物、生活物品及抽象名词,还可作指示代词后缀、量词后缀。”
      用于表人名词的如“男子”“孩子”“奶子”“举子”“士子”“女子”“娘子”,表“一类人”。 表动植物、物品的如“围子”“石子”“帖子”“饮子”“瓶子”“钤子”“笼子”“旗子”,“子”含有小的色彩。“阁子”“院子”中的“子”已完全虚化。
      《玉堂闲话》中的“头”作词缀,跟在名词后边,不改变名词的意义的如“馒头”。改变根词的意义的有“笔头”“树头”(根词的意义范围有改变),从词意上可以看出是由“头部”发展而来的,但已虚化。
      “儿”作为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虚化程度较深的词缀,也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实词逐渐虚化而来的。 “儿”字本义是“小儿”。《说文》“儿,孺子也。”南北朝时,“儿”附在词根后面,意义开始有所虚化。到了唐宋,“儿”作为词缀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玉堂闲话》中的“儿”以词缀出现共三次,都是在动物名词之后。“猫儿”“犊儿”“羔儿”。
      
      注释
      ①②③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参考文献
      [1]蒲向明《玉堂闲话评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高艳,近代汉语词缀“老”“头”“子”的发展演变,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4卷
      [4]齐焕美,近代汉语词缀问题刍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第20卷第2期
      [5]陈伟,语素“儿”的词缀性质,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月第15卷第1期

    相关热词搜索:玉堂词缀闲话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