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为什么投湖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为什么投湖

    时间:2019-02-08 05:39: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27年(民国十六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初三,紧接着就该是包粽子、划龙舟的端午节了。了解端午缘由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他与屈原联系起来,因为手段相同,死日相近。
      使其跳昆明湖很重要的缘由,是那些仨瓜俩枣的银钱往来,是那些油盐酱醋的生计家事,是那些牵涉到个人、家庭、儿女等等狗屁捣灶的成堆问题,总之,是那些很难磊落光明地端到台面上来的使他穷于应付的烦恼,才让他觉得活不下去的。
      屈原沉于汨罗江,走得一清如水,而他沉于昆明湖,很大程度上是规避,是摆脱,是承受不住经济上的压力,精神上的负担,以及无法解开的情感道义上的诸多心结,一死了之。事实上他并非溺死,而是被淤泥朽草塞满七窍,以致窒息而死。
      一代学人,草草一生,于肮脏的污朽中死去,时年五十一岁。
      王国维遗书:
      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二,“我死后,当草草棺葬,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寺。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他既对未来充满了忧虑,也面临着一筹莫展的现实难题。因此,他跳昆明湖,“殉清”是自杀的很重要情愫,“罗王交恶”则是使他失去全部生活依托,无法应对一家老少食指生计,而不得不自杀的主要原因。若仅仅“殉清”,可早可晚,也可不殉,但“罗王交恶”,却立刻使他陷入绝境,不能自拔,若不死,那他活着,会比死还要难看。于是,合二而一,走屈原的自沉之路。
      因此,这位国学大师,国文巨匠,在五月初二写的这封遗书,最后一句话,“亦必不至饿死也”,应该是大有文章的。
      我不敢断定这是出自罗振玉口的威胁,但王在死前与罗口角过,争吵过,也是事实。因为王是两袖清风,拙于谋生的一介文人,而罗却是个在政治上有大抱负、事业上有大成就、文物考古上有大名声的庞然大物。当老板的,未必好意思拍着桌子吓唬对方,“你也不掂量掂量,你一旦失去我这靠山,难道你不担心会饿死?”但是,谁能保证,罗在琉璃厂的伙计,不狐假虎威,欺侮老实人呢?
      现在,已说不好罗给予王的金钱支持究竟为多少,更难算得清楚王回报罗的知识产权为多少,这就是王国维之死的谜底所在。不过,梁启超在《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中也已经说得明白,分得清楚:“王先生在学问上的贡献,那是不为中国所有而是全世界的,其最显著的实在是发明甲骨文。和他同时因甲骨文而著名的虽有人,但其实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他一人做的。”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公论了。
      在中国文化史上,为了报恩,为了还债,为了平安,为了免灾,为了生计,为了糊口,为了苟活,为了脑袋,忍心将毕生研究的结晶、苦心孤诣的成果、白首穷经的智慧、耗尽心血的作品隐名埋姓地奉献出去者,王国维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个。
      看到自己的儿子,变成别人的儿子,做母亲的还得装出笑脸,做心甘情愿状,那心中受熬煎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我逐渐理解这位大师,他要是不跳昆明湖,也许就成一个永远为别人拉套的冤大头。
      他“扑通”跳下去了,尽管还是缠夹不清,但至少令人生疑,凭这一点,就是成功。我们可以责备他不该这样做,但对中国可怜巴巴的知识分子来说,除了这一条命外,他还有别的资本吗?
      (本刊有删节)
      插图 / 刘宏

    相关热词搜索:之死王国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