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储光羲家世探微】储光羲

    【储光羲家世探微】储光羲

    时间:2019-02-10 05:38: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中国诗歌史上,储光羲曾是长期与王维齐名的人物,直至清代,犹有“世称储王”之说。但这位“卓然自成一家”而又遭际坎坷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为今人所熟知,当我们触及这段尘封的历史时,试图从零章断简间寻觅一点岁月的痕迹。储光羲,两《唐书》无传,其生平资料极为零星,仅见于《河岳英灵集》(卷下),《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艺文志》三,储光羲《正论》十五卷注;卷六十,《艺文志》四,《包融诗》一卷注),《唐诗纪事》(卷二十二),《郡斋读书志》(卷十七,别集类上,《储光羲集》五卷注),《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上,《储光羲诗集》五卷注),《嘉定镇江志》(卷十七,人物类),《至顺镇江志》(卷十九,科目类),《唐才子传》(卷一),《山堂肆考》(卷一百二十八),《唐诗品汇》(姓氏爵里详节),《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等只言片语的记载中,细究之下,其间又蕴含较多的疑点和空白,难以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形象。作为研究的基础工作,本章拟结合储光羲诗作以及储氏宗谱,首先对其家世进行考论。
      
      一、储光羲家世初探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储氏之宗绪,远绍有妫之裔,“予储氏相传得姓之始有妫之裔,启国青兖,而介弟爰疏采邑实肇储氏。”①据储氏宗谱记载,齐相储子、后汉大伯亦为彼先辈之杰出人物:“余维储氏之先有宗绪,以币交孟子者,齐相也;迨夫泰伯则后汉也。”②“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而世人知之。”③明凌迪知修《万姓统谱》,称“储,齐储子之后。储子,周孟子、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储大伯,汉谏议大夫。光武遣持节徵�永”。储子以币交孟子事见《孟子・告子章句下》,“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④大伯事则可循《后汉书》(卷五十九):“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徵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⑤
       综而观之,则储氏谱系之明晰记载实肇始唐代,现存各谱并尊储光羲为“始祖”⑥、“共祖”⑦、“一世祖”⑧,“而原其所自出,则胥以开元进士御史公为祖”⑨。据宗谱所录,参以众本,我们约略可知储光羲郡望山东兖州,里贯润州延陵,娶妻王氏,有子储锷;锷天宝末以功封云阳侯,其后瓜瓞绵绵,簪缨者甚众。但回首先世依然扑朔,在缺乏直接资料的情况下,本文拟通过储光羲诗作中透露出的蛛丝马迹,对以下问题进行进一步考察。
      
      二、父祖是否出任过五品以上官职
      
       唐代官吏有清浊之分,“职事官资,则清浊区分,以次补授”⑩,因此在选授官吏时,除了观其德才劳效,“以三类观其异:一曰德行,二曰才用,三曰劳效。德钧以才,才钧以劳,其优者擢而升之,否则量以退焉。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进贤能也。然后据其状以�之,量其资以拟之”{11},还格外重视受选者的出身,“凡出身非清流者,不注清资之官。”{12}考顾况为光羲集作序,以“监察御史储公”{13}相称,参之《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诸本,皆有监察御史仕历。据《旧唐书・职官志》:“左右拾遗、监察御史、四门助教为清官”{14},可知储光羲出身清流。对于“清流”的概念,史料中并无明确定义,大致可从本人才识、品性及入仕途径等方面观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初,�宗之世,周兴以河阳令召见。上欲加擢用,或奏以为非清流,罢之。”{15}注曰:“周兴发身于尚书都事流外官也。”{16}《唐会要》卷五十二:“二十四年,崔希逸代牛仙客为河西节度奉,河西军资储蓄万计,遂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覆之有实。上悦,将与之尚书。中书令张九龄谏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若非历践内外清贵之地,妙选有德者不得充之。仙客河湟一使典耳,拔升清流齿班,常伯此官邪也。’……九龄顿首谢曰:‘臣荒陬贱类,陛下以文学用臣。仙客起自胥吏,目不知书。韩信淮阴一壮士,羞与绛灌齐列。陛下必大用仙客,臣亦耻之。’”{17}元和二年十二月发布敕令:“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任州府小吏,有一事不合清流者,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18}储光羲以清流出身入仕,可为家世清白之一证。
       关于储光羲家世的另一重要线索来自太学。《酬李处士山中见赠》:“厥初游太学,相与极周旋。含采共朝暮,知言同古先。”《太学贻张筠》:“璧池忝门子,俄顷变炎凉。绿竹深虚馆,清流响洞房。”又《贻丁主簿仙芝别》:“兹年不得意,相命游灵台。”句下自注:“同为太学诸生。”可知储光羲曾为太学生。唐代教育制度,国子监分为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就读生徒出身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新唐书・选举志》:国子学生徒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19};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20};四门学生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21},“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22};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五品以下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23}。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论及此点,“律、书、算都是专门之学,这方面的人才在政治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不仅人数少,而且对于家庭出身的等级要求也不高。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各有差次,它们与弘文、崇文两馆的生徒,是通和科举入仕的主要学馆,往往品级越高的子弟就更易取得入仕的机会。”{24}储光羲有太学生的经历,是否可据此推断其父祖出任过五品以上官员?有研究者据《新唐书・选举制》“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学者亦听”{25}提出歧义,认为储光羲是落第后去太学读书,不受原有条件限制。这就涉及对太学入学制度的理解,尤其是“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的“愿入学者”的理解。上文曾经提及,国子监六学生徒出身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太学之上有国子学,之下有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设若省试不第可直接进入太学,那么对四门学等生徒而言则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而“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26}的条款设定也将毫无意义。其次,就生徒数量而言,牛希济《荐士论》:“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满于九衢。”{27}据傅先生考证,每年集合于长安的举子总数在两千人以上。如果落第后即可自由进入太学,那么势必与太学生五百人的限额发生极大冲突,很明显与事实不符,故我们理解“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学者亦听”似乎还是应当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的范围为宜。
       唐代的五品官,“在官品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级别,五品与六品有明显的政治地位的差异”{28}。据《旧唐书・李义府传》:“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29},《旧唐书・职官志》亦有规定:“五品以上,以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授其官,六品以下,量资任定。”{30}唐代三品以上可以荫曾孙,五品以上可以荫孙,五品以下没有恩荫特权,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工作应有相当的助益。
      
      三、家学渊源
      
       储光羲出身于儒学传家的门第,自谓“世业传儒行”(《游茅山五首》),可见其家学渊源与传统氛围。这在储光羲及其后人的身上亦有明显印证。“世业传儒行”的家风辐射到储光羲身上,反映出的一是儒学功底的深厚,二是儒学精神的传承。殷�在《河岳英灵集》中称:“�尝睹公《正论》十五卷,《九经外义疏》二十卷,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31}宋代章如愚在《群书考索》中亦叹道:“唐之储光羲亦有正论之作,此岂非儒家者与?”储光羲文论惜已散佚,但在他的诗集中,我们仍可于不经意的句子间窥见其蕴含的深厚学养。如“北陵散寒鸟,西山照初日。婉娈晋阳京,踟蹰野人室。南轩草间去,后乘林中出。霭霭长路暖,迟迟狭路归。蜉蝣时蔽月,枳棘复伤衣。城上东风起,河边早雁飞。夏王纪冬令,殷人乃正月。涯口度新云,山阴留故雪。幸逢耆耋话,馀待亲邻别。总辔出丛薄,歇鞍登峻隅。春源既荡漭,伏战亦睢盱。未获遵平道,徒言信薄夫”(《巩城东庄道中作》)。其中“夏王纪冬令,殷人乃正月”,常为后世古文学家所引,作为改制之证。“盖汉之孟冬非夏之孟冬矣。汉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汉之孟冬,夏之七月也。其曰:‘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则汉武帝已改秦朔,用夏以后时也。三代改朔不改月,古人辨证博引经传多矣,独未引此耳。又唐储光羲诗‘夏王纪冬令,殷人乃正月’,此亦一证。”“夏仲冬,周孟春。……唐储光羲诗:‘夏王纪冬令,殷人乃正月’,则又和盘托出。杨升�曰:‘唐人不辩而自了然。’是也。”{32}至于儒学精神的传承,则突出表现在储光羲对历史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顾况在《监察御史储公集序》中称储光羲文赋“虽无云雷之会,意气相感;而扶危拯病,绰有贤达之风”{33},勾画出其循循儒者的内在形象。在他的诗歌中,心忧黎庶,“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绝,川泽复枯槁”,“�霞烧广泽,洪曜赫高丘。野老泣相语,无地可荫休”一一映入眼帘,中夜难寐,“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效古二首》)看着骄兵悍将,为大唐命运担忧,“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观范阳递俘》)马茂元先生称,储光羲此时对安禄山的野心已“洞若观火”{34}。他心忧天下,却有志难伸,明知直道难行,也自叹“直道已三黜”(《安宜园林献高使君》),却不改初衷,“义不游浊水,壮士多苦言”(《采菱曲》),襟怀坦荡,显示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储光羲之孙储溶{35}在光羲逝后,“溯洄千里”{36}寻访顾况,称“恐坠先志”{37},求为先人诗文集作序。世孙储嗣宗进士及第,诗名素著,擢为校书郎。据《新唐书・百官志》载:“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开元七年曰弘文馆,置校书郎。”{38}校书郎的主要职司是“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39}。从他们的行为品质与文学素养,不难看出家学的一脉传承。
      
      四、母族姓氏
      
       储光羲母亲的娘家姓氏很可能为贺。《送八舅东归》诗曰:“高位莫能舍,舍之世所贤。云车游日华,岂比龙楼前。寝疾乃就枕,情感唯灵仙。帝鸿思道宗,臣彭亦长年。天书加羽服,又许归东川。镜水涵太清,禹山朝上玄。诚亡真混沌,玉立方婵娟。素业作仙居,子孙当自传。门多松柏树,箧有逍遥篇。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有据此推测储光羲母为越州人,疑出自当地大族。“镜水乃鉴湖,禹山乃禹次,胥在越州。是公先妣当为越州人,而公舅尝游龙楼凤阁之间,又性好道,故公献诗。此可见其母族之贵也。”{40}据陶敏先生考证,“八舅”即为贺知章,论据如下:一、贺知章行八,见《同贺八送�公赴荆州》。二、“东归”事见《旧唐书・贺知章传》:“俄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三、“龙楼”谓贺知章为太子宾客,“寝疾”二句指其“病恍惚”事。“天书加羽服,诏许归东川”,指其为道士还乡。《新唐书・贺知章传》:“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诗中“东川”非指蜀地,乃谓东南之剡川,故下云镜水、禹山,“素业作仙居”指“以宅为千秋观”事,甚为精当。
       对于“舅”之称呼,《称谓录》注释有二:一为“妻之兄弟”,一为“母之兄弟”。“妻之兄弟”例《新唐诗・朱延寿传》云:“杨行密妻,延寿姊也。行寿曰:‘得舅代我无忧矣。’”{41}并引《恒言录》称:“亲姊妹之夫称甥,妻之兄弟为甥,谓我舅者,吾谓之甥;既互称甥,亦可互称舅矣。乃后世妻之兄弟独得舅名,盖从其子女之称,遂相沿不觉耳。”{42}“母之兄弟”曰:“《尔雅》母之昆弟为舅,《释名》母之�弟曰舅。汪氏尧峰曰:‘凡母党之尊者,由母推之,则皆曰母之属也,从母是也。至母之兄弟则不可谓之母,不可谓之母其可谓之父乎?二者皆不可以名,故圣人更名之曰舅。’”{43}据储氏宗谱所录,可明确得知储光羲娶妻王氏,并非贺氏一族;且以通篇语气观之,更似敬献尊长之作,由是以“母之兄弟”相释显得更为合理。那么贺知章是否可能是储光羲母亲的表兄弟呢?据现存资料,可探知贺知章曾有一族姑归于陆氏:“工部尚书陆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与知章甚相亲善。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44}若表兄弟之说成立,则储光羲之母亦有可能姓陆。但据《称谓录》所提供线索,“兄弟”往往专指,与表兄弟仍相区别,故储光羲的母族姓氏仍应为“贺”。
      
      五、母亲卒年
      
       储光羲的母亲大约于至德二载去世。储光羲在安史之乱中有“陷贼”经历,并曾被朝廷收押。其诗《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曰:“直道时莫亲,起羞见谗口。舆人是非怪,西子言有咎。诬善不足悲,失听一何丑。大来敢遐望,小往且虚受。中夜囹圄深,初秋缧绁久。疏萤出暗草,朔风鸣衰柳。河汉低在户,�蛸垂向牖。雁声远天末,凉气生霁后。负户愁读书,剑光忿冲斗。哀哀害神理,恻恻伤慈母。妻子垂涕泣,家僮日奔走。书词苦人吏,馈食劳交友。寒服犹未成,繁霜渐将厚。吉凶问詹尹,倚伏信北叟。鬼哭知己冤,鸟言诚所诱。诸公深惠爱,朝夕相左右。束湿虽欲操,钩金庶无负。伤罗念摇翮,�足思骧首。瑾瑜颇匿瑕,邦国方含垢。眷言出深阱,永日常携手。”内称“恻恻伤慈母”,则系狱之时高堂尚在。另储集中有《秦中守岁》篇,“众星已穷次,青帝方行春。永感易成戚,离居难重陈。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或念无生法,多伤未出尘。广庭日将晏,虚室自为宾。愿以桑榆末,常逢甲子新”,称“永感易成戚,离居难重陈”,古人谓父母俱亡为永感,取永生为之伤感意,可知斯时储光羲双亲已逝。至德二载十二月,朝廷对陷贼官员六等论罪,储光羲获罪流贬。品其诗中“离居难重陈”当于流贬途中,而题中“守岁”,与十二月定罪时间正好吻合,两相印证,则其母很可能于当年离世。
       由是我们可约略推知,储光羲祖籍山东兖州,里贯润州延陵,生长于儒学相传的家庭,父祖辈可能出任过五品以上官员,母亲贺氏,至德二载左右去世。针对现有资料中存在的疑点和空白,储光羲研究工作仍任重而道远,尚有待于进一步开掘与探索。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杨卫军(1976- ),文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3}{7}{40} [清]储凤林:《南臧储氏分支谱》,清光绪十九年永绥堂木活字本。
      {2}{9} [清]储士后:《海陵储氏宗谱》,清道光五年木活字本。
      {4} [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6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6} [清]储秉渊等:《丰义储氏分支谱》,清光绪十一年木活字本。
      {8} [清]储晋卿:《古盐储氏宗谱》,清宣统三年木活字本。
      {10}{12}{14}{29}{30}{44} [后晋]刘�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32页,第1232页,第1232页,第1872页,第1241页,第3426页。
      {11}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页。
      {13}{33}{36}{37} [唐]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5368页。
      {15}{16}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6页,第1376页。
      {17}{18}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第908-第909页,第1380页。
      {19}{20}{21}{22}{23}{25}{26}{38}{39}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第1159页,第1159页,第1159页,第1160页,第1164页,第1164页,第1209页,第1210页。
      {24}{28}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第85页。
      {27}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8890页。
      {31}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32}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65页-第666页。
      {34} 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35} 《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嗣息曰溶,亦凤毛骏骨。”考储氏众谱,皆云宋高宗南渡之时,储氏后裔为避金兵乱,迁徙流散各方,十二世之前则相聚而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千一公讳昂率诸弟避兵,迁义兴之臧林。时千十四公讳昌与兄千十二公讳昱痛父死王事,同守庄城,不忍徙。”(《南臧储氏分支谱》)故诸谱世系表所载十二世祖名讳无异。一世祖储公光羲,光羲生子曰锷,锷复生五子,曰温、清、渊、湛、溶,故储溶乃光羲幼孙也。《南臧储氏分支谱》附《讳溶公传》:“三世祖讳溶,著作郎。”传中亦提及顾况“凤毛骏骨”之评,曰“时顾公名藉甚,才隽如白乐天辈,胥祈望登门以增声价,而称三世祖云尔,其孝思才望雅可徵矣。”
      {41}{42}{43} [清]梁章钜:《称谓录》,天津古籍书店,1987年版,第314页,第314页-第315页,第114页-第115页。

    相关热词搜索:家世探微储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