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与嵇茂齐书》一文应为赵至所写】赵至

    【《与嵇茂齐书》一文应为赵至所写】赵至

    时间:2019-02-10 05:39: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与嵇茂齐书》 赵至 吕安 嵇康    摘 要:《与嵇茂齐书》一文的作者,应该是赵至而非吕安。吕安下狱在嵇康获罪之前,嵇康被祸在吕安之后,而非同时;书信中的语气,非赵至莫属。嵇康在当时被司马昭集团所害,与依附于曹魏集团,意图有所作为有着密切联系。
      选入《 文选 》卷第四十三书下与《全晋文》卷六十七中的《与嵇茂齐书》作者均署名为赵至,字景真。最具评价权威的嵇康之子嵇绍,在《叙赵至》文中还针对当时误传,附有专门更正,以正视听:“赵景真,与从兄茂齐书,时人误谓吕仲悌与先君书,故具列本末。”《晋书》卷九十二《赵至传》云:“初,至与康兄子蕃友善,及将远适,乃与蕃书叙离,并陈其志。”这样经过一番更正与史书记载,本来不应再有什么疑问。但是,由于后来有些学者的误解,致使原本无疑的作者产生了歧义。透过作者之辨的迷雾,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又是什么呢?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之死的原因除了得罪锺会以外,还有一个导火线就是嵇康卷入了吕安、吕巽的家庭纠纷。此时,再加上锺会的趁机诬蔑,司马昭的采信,“遂并害之”。
       虽然史书言之凿凿,但是,嵇康因吕安家事系狱、被害,实在有违正常逻辑,且于理不通。戴明扬先生《嵇康集校注》“嵇康集附录吕安集”云:“如吕安果未徙边,则当日之情,安被告后,即以不孝之罪而死;嵇康为证,即以不孝之党而死,虽曰奸人玩法,恐亦不至如此奇横,吕安纵可诛,嵇康正不必判死。”《文选》李周翰注引干宝《晋纪》云:“吕安,字仲悌,东平人也。时太祖逐安与远郡,在路作此书与康。”戴明扬集引《文选钞》曰:“寻其至实,则干宝说吕安书为是,何则?嵇康之死,实为吕安事相连,吕安不为此书,言太祖何为至死?当死之时,人即称为此书而死。嵇绍晚始成人,恶其父与安为党,故作此说以拒之;若说是景真为书,景真孝子,必不肯为不忠之言也。”这样,戴明扬先生就得出了“考嵇、吕之身世,合之书词,证以《幽愤诗》,此书出于吕安,诚无可疑”的结论。按此逻辑推理,即司马党徒,初诬吕安以不孝,投诸边裔,后得见吕安此书,觉二人终为可虑,乃追收下狱。经过审讯,不孝之罪变成了谋为不轨之罪,于是,吕安与嵇康双双被害。
       考究来龙去脉,由于其本身的逻辑漏洞,我们就不仅要问:1.判定一篇文章作者的依据是应该根据其本身内容和客观背景,还是根据后人的传说?2.《 文选 》卷第四十三书下与《 全晋文 》卷六十七中的《 与嵇茂齐书 》一文的真正作者究竟是赵景真还是吕安?3.嵇康为司马昭集团所害,究竟是像《 晋书・嵇康传 》所说的“因衅除之,以淳风俗”,还是有其他隐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试加分析,以使其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实状况。
      
      一
      
       判定《与嵇茂齐书》一文作者的依据首先是应该根据其本身内容和客观背景,而不应该根据后人的传说来牵强附会。嵇茂齐,名蕃,魏中散大夫嵇康兄嵇喜之子,仕晋为太子舍人。赵至,字景真,其《与嵇茂齐书》一事被收入《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内。赵至年十四,在洛阳太学偶遇嵇康,倾慕非常;后亡到山阳,求康不得;年十六游邺时,与嵇康再次相遇,遂改名为浚,字允元,随还山阳,被嵇康评之为“卿头小而锐,童子黑白分明,有白起之风矣”。嵇康遇难,赵安还辽西,为幽州三辟部从事,断九狱,见称精审。太康年间(280-290),以良吏身份赴洛阳,然其志不就,呕血而卒,时年三十七岁。按照卫绍生先生的推断,如果嵇康寓居山阳的起始时间不早于正始九年(248),嵇康被害的时间在高贵乡公景元四年(263),那么赵至随从嵇康山阳之游的年龄当在二十岁以下,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①。
       吕安,字仲悌,东平人,有济世志向和不羁之才,与嵇康、向秀居止接近。据《晋书》卷九十二记载,吕安因“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吕安因嵇康书信遭祸,在臧荣绪《晋书》等数十种晋代史书中,皆未提及,明言吕安徙边遗书者,仅见干宝《晋纪》。而干宝好阴阳术数,灵异故事,喜爱逸闻诡事,其《晋纪》在唐前写成的二十多种晋史中,史学地位并不高。李善在向秀《山阳赋》序中注为“干宝《晋书》”云云,本身即有错误,且又是转引,不足凭信。《与嵇茂齐书》首曰:“安书”云云,在《晋书》中并不存在。据《晋书》李善注云,实因嵇绍认为此信是赵景真写与嵇茂齐,而“《晋纪》以为吕安与嵇康书,二说不同,故题云景真,而书曰安”,才出现了如今的混乱现象。从以上分析可见:
       (一)吕安下狱在嵇康获罪之前,嵇康被祸在吕安之后,而非同时。吕安下狱时,嵇康并未受其牵累,他还能义正词严地写出《与吕长悌绝交书》,斥责吕长悌“苞藏祸心”。由此可见,嵇康的后来获罪,与吕巽诬告吕安一事实际关系不大;向子期《思旧赋》云:“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可见二人遇祸,并非同案;嵇康遭刑,另有隐情。
       (二)书中语气,非赵至赵景真莫属。在《与嵇茂齐书》一文中,既有充满阳刚之气的感情抒发,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愤,还有对嵇茂齐们形褒而实贬的讽刺,充满了抨击与不屑之情,既是继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之后,赵至与晋初宠臣嵇茂齐的一篇绝交书,又有对故交嵇康的无尽思念和对往日深情厚谊的绵绵追思。在《与嵇茂齐书》中,“北土之性,难以托根;投人夜光,鲜不按剑”中的“北土之性,难以托根”,写的是身为代郡人的赵至,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投人夜光,鲜不按剑”借用了西汉文学家邹衍的《狱中上书自明》(《 文选 》卷三十九)典故,原文是“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表达了赵至虽然身为“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贱,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欲尽忠当世之君,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信,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与嵇茂齐书》)的郁闷。正因为赵至如此自许,所以才“顾景中原,愤气云涌,哀物悼世,激情风厉”;才敢于“思摄云梯,横奋八极,披肩扫秽,荡海移岳”。然而,由于嵇康被杀,失去了精神领袖,对于赵至而言,“时不我与,垂翼远适,锋钜靡加,翅翮摧屈,自知非命,谁能不愤悒者哉!”(《与嵇茂齐书》)表达了非常沉痛、矛盾的复杂心情。
       据戴明扬先生《嵇康集校注》与刘志伟《嵇康兄弟之“迷”与兄弟关系》的分析,得知嵇康兄弟当为三人,二哥嵇喜与嵇康虽有同胞之情,但无同志之谊。入晋后,嵇喜拜战略要地扬州刺史,迁太仆宗正。其子茂齐,仕晋为太子舍人,“职比散骑、中书等侍郎”,负责皇帝切问近对,拾遗补缺,并陪同游宴后庭,非寻常人臣可比。赵至虽然曾经与嵇蕃友善,但是,嵇康的去世,世态的炎凉使赵至痛心疾首,与嵇康的不改素志相比,那些逢迎拍马之徒又是何等渺小!“吾子植根芳苑,濯秀清流,�叶华崖,飞藻云肆,俯据潜龙之渚,仰荫游凤之林,荣耀眩其前,艳色饵其后,良畴交其左,声名驰于右,翱翔伦党之间,弄姿帏房之里,从容顾眄,绰有馀裕,俯仰吟啸,自以为得志矣,岂能与吾曹同大丈夫之忧乐哉!”(《与嵇茂齐书》) 正言若反,辛辣地讽刺了趋势附贵之徒。
       与其他书信体使用人称不同的是,赵至的感情在《与嵇茂齐书》中富于变化,结构形式跌宕跳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在人称上出现过三次变化,这也可能是容易造成后人误解的原因之一。“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梁生适越,登岳长谣。夫以嘉遁之举,犹怀恋恨,况乎不得已者哉?……时不我与,垂翼远适,锋钜靡加,翅翮摧屈,自知非命,谁能不愤悒者哉!”用第一人称抒发了哀婉复杂、壮志未酬之情;“吾子植根芳苑,濯秀清流,……俯仰吟啸,自以为得志矣,岂能与吾曹同大丈夫之忧乐哉!”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嵇茂齐之流的鄙睨之意。“去矣嵇生,远离隔矣!茕茕飘寄,临沙漠矣!悠悠三千,路难涉矣!携手之期,邈无日矣!思心弥结,谁云释矣!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身虽胡越,意存断金。”则用第三人称表达了对“嵇生”的无尽思念和对往日深情厚谊的追思,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抒知遇之情于字里行间,结构跳跃,人称变换,起伏跌宕,读后令人顿升荡气回肠之感。
      
      二
      
       确定《文选》卷第四十三书下与《全晋文》卷六十七中的《与嵇茂齐书》一文的真正作者是赵至赵景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旁证,就是嵇茂齐写有《答赵景真书》。在书中,他对赵至的指责有针对性地予以答复,耐心地陈述了自己无奈的处境,并对赵至当时的状况深表同情,虽有言不由衷、虚与委蛇之嫌,但对于原书而言却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针对赵至的无情讽刺,嵇茂齐在《答赵景真书》中回应曰:“游眄春圃,情有秋林之悴;濯足夏流,心怀冬冰之惨,对荣宴而不乐,临清觞而无叹。”对于赵至的痛心疾首,壮志未酬,嵇茂齐绵里藏针,明褒暗贬,话外有话。“今足下琬琰之朴未剖,而求光时之价;麒麟之足未抒,而希绝景之功;心锐而动浅,望速而应迟,故有企伫之怀尔。”嵇康欣赏赵至,有“卿头小而锐,童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矣”②的评价,且赵至“论议清辩,有纵横才气”,“幽州三辟部从事,断九狱,见称精审”③,兼具兵家与法家之风。这样前呼后应,左右逢源,也可以得出《与嵇茂齐书》一文的真正作者是赵至而并非吕安的结论。
       嵇康在《幽愤诗》结尾表达了欲“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的愿望。《世说新语・容止》在谈起嵇康时,也认为他“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风姿,天质自然”,但是,嵇康却先后撰写了《太师箴》《释私论》、《卜疑》《圣贤高士传》和《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一系列文章,在舆论上反对司马氏集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建立起了较新的人才价值观念。在嵇康《明胆论》中的明胆之辩,本来是汉魏之际才性之辨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随着社会局面的变化,对于明智与胆略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新的变化。《明胆论》通过与吕安的论辩,借助吕安之口主张胆能生明,明亦能生胆;而嵇康则基于人的先天禀赋认为明胆异气,不能相生,有一定的偏颇和消极倾向。文章通过评价郑国子家、左师向戎、汉代贾谊、霍光等人,阐述了在关键时刻当断不断、反遭其乱的教训,讴歌了田延年、樊于期、王陵母等人的肝胆豪气,说明了明能生胆的豪壮、勇武仗义的气概是多么的可贵。与赵至《与嵇茂齐书》中的思想格调相得益彰,完全是另外一种新面孔。在才性四本的论辩过程中,司马氏集团主张才性合、才性同,曹魏集团是主张才性异、才性离的。《明胆论》中的观点明显接受了才性异、才性离的影响,与嵇康《答二郭三首》诗其一中的“寡智自生灾,屡使众衅成。豫子匿梁侧,聂政变其形。顾此怀怛惕,虑在苟自宁”相互配合,可以认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称嵇康“自比豫、聂”是言之有据的。再联系嵇康临终时演奏的《广陵散》琴曲中《聂政刺韩王曲》的主题,基本上可以了解嵇康在特定时期的抗争思想。
       嵇康以谋为不轨之罪,为司马兄弟所害,固然有锺会诬陷的因素,但是,嵇康的罪状也并非空穴来风。从感情出发,我们宁愿相信嵇康只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但是,也正因为他有独特的思想,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奔波于山阳、浊鹿城、百家岩、邺城与洛阳太学之间的思想家嵇康才更想有一番作为。嵇康的结局再一次证明了思想家必定依附于一定政治集团的论断。我相信如果本文的读者如果能与我一样,进行一番现场考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有资料的话;如果您有兴趣能与我去现场考察一下百家岩、山阳现场,当场与古人进行一番近距离对话的话,或许您会认为我的看法有着一定的道理。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樊荣,现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河南省新乡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① 卫绍生:《嵇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化人生中文网(http∶//mulong.net ) 2005-3-11.
      ②③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4月版,第1586页,第1587页。
      
      参考文献:
      [1]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A]. 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2]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4.
      [3]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
      [5] 李善.文选[A].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6] 刘志伟.魏晋文化与文学论稿[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5.
      [7]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容止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8] 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A].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1.

    相关热词搜索:应为一文所写嵇茂齐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