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林黛玉的美 论林黛玉的美

    林黛玉的美 论林黛玉的美

    时间:2019-02-11 05:42: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红学史上,林黛玉,历来都是人们咏叹的对象,读者为她流下的泪,是古今小说角色里无人可以企及的。伟大作家曹雪芹,用他那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的这一形象,二百多年来,深深触动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然而,为她发一声叹息,掬一把泪水,让她成为悲剧的象征,同情的载体,这都是表面和结果性的东西。事实上,林黛玉更是一粒美的种子,早已播洒在读者的心田,她短暂的人生旅程,是一种典型化、理想化的美,于此试图从感性入手来剖析这种美,换一个角度认识林黛玉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 美 气质 自然 知音
      
      林黛玉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果说与周围的人事不合拍,正是如此。千百年来,人的社会,社会的人,已经完全与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脱节了。太阳用来取暖,树木用来砍伐,金钱用来交易,已经深深习惯于人类头脑中,于是,他们再也看不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再也感觉不到河水的绵延流动,再也拔不开一层层的尘垢去倾听心灵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说,黛玉的不合时宜,并不是她的悲哀,而是她的无比幸运,也正是作者的伟大卓绝之处。春荣秋谢、寒暑变换、昼夜交替、生死轮回、聚散往还,在曹雪芹如椽大笔下一一铺展,使林黛玉的短暂人生旅程变得无比丰富多彩。
      
      一、天生秉赋的超凡气质
      
      较之大观园其他女儿,林黛玉自与众不同。在作者潜心经营的天上与人间、迷幻与现实、过往与未来的巨大时空构建中,林黛玉都是最显目、最奇异的一个。她被赋予了神的旨意,变幻成仙的化身,是天地造化的精灵,人间真情的结晶。她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妹子,人间的林黛玉入住潇湘馆,有潇湘妃子的雅号,又有自然中美好的事物如竹子、芙蓉等来作影衬,有古今优秀的女子形象如西施、崔莺莺、杜丽娘等来给她傅粉增彩。这一切给了林黛玉绝世的姿容、无比的聪慧、精致的情思。然而,她却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缺少一个幸福的家庭,于是,这位纤弱的姑娘,用她年轻的生命书写下的简短诗篇,优美而感伤。
      作者对林黛玉的形貌姿态,不同于宝玉、凤姐等的正面具体描写,而是更多的以貌取神,采用侧面迂回的方法来表现。如初见时凤姐口中的“标致人物”①;太虚幻境中说可卿有黛玉“风流袅娜”的一面;奔父丧后归来的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还有薛蟠眼中的“风流婉转”,小厮兴儿口中的“病西施”等等,都是在不经意间捎带出的黛玉轮廓。唯一一次正面着色,是二玉初见时,从宝玉眼中以诗的语言来传达的:“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龄官画蔷时,提到几个词来形容黛玉之态:“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不多的语言,却有一个体弱多病、美丽聪慧的女孩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身在锦衣玉食、花团锦簇的大观园中,黛玉却是孤独的。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是我国历代文人学者典型心境的缩影,当这种遗世独立的气概难容于世事,难解于人情时,黛玉还有诗。她的心和她的诗是融为一体,互为映衬的,她的任情,她的寄托,还有她的孤傲,都在她的诗词行间有所流露。“无赖诗魔昏晓侵,远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俨然以诗人自居。“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等等,有着多么难以解释的寂寞幽思。六十二回中的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棒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相对比于湘云的酒令,则顿感孤凄寒愁。她埋花葬春,而哀悼红颜,她祭诔古代有才色的女子,而悲及自身,这样的举止于黛玉多么的入情入理,移之他人则不可。她的寄人篱下,她的体弱多病,还有她的早慧福浅,都促使了她更深的孤独意识,也增强了她更加超俗的诗人气质。
      同时,黛玉是极其细腻敏感的。只因为是最后的两枝宫花,便可引出她“挑剩下的”刺言冷语。她的尖刻、她的敏捷,可以就本地风光,随处生发。如二十二回与四十四回中,只就舞台上正演的戏曲为借口,话比锋刃,语语中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第八回共聚梨香院一节,林黛玉从一出场直到最后,所有的口舌言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海上观潮,目不暇接。在这方面,黛玉和凤姐的灵动心思与活脱口齿,各有千秋,相映成趣,雅俗共赏。
      毕竟,这是一位青春少女,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脉动心灵。雅谑补余香一回中,只因一个颦儿,令众人捧腹,湘云甚至还来了个“人仰马翻”,真正妙趣横生,不亦乐乎。至此时,再挑剔的读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位林姑娘的伶俐可爱,她是那么活泼生动,宛如音容笑貌,触手可及。一群快乐少年中,黛玉是众目所瞩,她牵引着人们的情思,轻舞飞扬,熠熠生辉。当然,她的天真烂漫远不止此,一旦冰释前嫌,她可以毫无芥蒂地和宝钗交心,更表现了这位姑娘坦诚阔达的心胸。她是真实的,从不曲迎奉承,矫揉造作,在那个污浊的生存环境中,唯有她一尘不染,恰如挺立于枯潭淤泥之上的芙蓉花,纯美得没有一丝杂质。
      
      二、纯净多彩的自然境界
      
      用诗情画意来形容黛玉的生活,恰如其分。她是大自然的女儿,自然中的一切关系着她的全部身心。入住大观园时,黛玉选择了潇湘馆,她这样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大观园初建成题对额一回中,入园第一处景观即潇湘馆:
      忽抬头看见面前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面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古人择地而居,择邻而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清幽僻静,又有修竹为伴,恰合黛玉高雅的品格气质。
      她融入大自然,解读大自然,感觉大自然,甚至她自己就是大自然。三月中浣,桃花正盛,林黛玉姗姗走来,“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竹囊,手内拿着花帚”,她怜惜落红,特意开辟一个花 ,希望其无瑕的生命随土化尽,干干净净。暮春时节,落花满地,不堪收拾,受了委屈而又难以诉说的黛玉,避开群艳芬芳,偷偷来葬花伤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掩泣伤怀?葬花之人与所葬之花,已融为一体,真不知道是花无情,还是人薄命?“可怜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春将尽,只剩下遍地醉人东风,无影亦无踪。秋闺弱女,日落天昏,竹梢更兼细雨,不胜悲情,一首《秋窗风雨夕》,读来备觉凄凉。她信步游神,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伫立桥头,观各色水禽在池中浴水;她会特意撂下一扇纱屉子,“待燕归来始下帘”③;会逗鹦鹉说话,教它念自己的诗篇;她不忍心剪掉风筝,是怕它寂寞;舍不得拔去破荷叶,只是为了“留得残荷听雨声”④!这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情思呀!
      大自然有多么丰富,黛玉的生活就有多么精彩;大自然有多少奇迹,她的生命就有多么美丽!她是超凡脱俗的,她属于理想,属于梦幻。下面是二十六回末的一段文字,作者将人物与自然同化,有着追心摄魄的震撼力:
      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椋飞。”
      
      三、心灵深契的知音伴侣
      
      林黛玉的生活道路上,没有父母的呵护,也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她的亲情世界里,幸亏还有一个外祖母。而朝夕相处的丫环紫鹃,则给了她友情的滋润。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心灵深得的知己宝玉,他是黛玉人生路上的阳光,温暖而炫丽。
      二玉之间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以及环境的变迁,也发展着不同的内涵,大略可将之分为三个阶段来体会。首先是两小无猜的童年,二玉一同陪在贾母身边,“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是共承贾母宠爱的一双小儿女,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后来,二人之间忽然多了个薛宝钗,且也是造化的奇迹,美奂绝伦。于是,二玉感情进入第二个阶段:猜忌懵懂期。从第八回开始,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是显而易见的。她爱使小性儿,多心猜疑,动不动就哭眼抹泪的。此时的宝玉,虽早有同生死的心事,却总在试探招摇,况且自幼泛亲博爱,又碰上林黛玉的敏感细腻,二人难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致使一颗心反弄成了两个心,口角分争不断。而这恰恰说明了二玉的深情萌动,正所谓“未形猜 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 ⑤。直至三十二回进入第三个阶段,宝玉之情终笃,黛玉之心始平,二玉互为知己,心内的体贴转为了情意的和睦,不再嗔激,只有爱惜了。
      曹雪芹是文学天才,只就二玉文字而言,古今中外很难找出如此美妙的篇章,读者如果是个有情之人,一定会衷心感谢作者为我们留下的动人文字。试看三十二回诉肺腑一节,连用两个“你放心”,对用两个“禁不住”,比“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回中双双对泣拭泪之场景,更惊人耳目,摄人心魄,令人心动含泪。五十七回情辞试玉一节,宝玉因急痛攻心,大发痴狂之病,竟至疯傻无知的地步。当他听到一个“林”字,以为是林家的人来接黛玉了,便要打出去,哭着喊“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忽又一眼看见自行船,便一阵乱叫,当他将之掖在自己被中时才放心地笑道“可去不成了”。这又哭又笑,又喊又叫,草木皆兵的癫样儿,搅动着整个贾府所有的人,个个束手无措,惊恐万分。同样的混乱场面在逢鬼中邪和宝玉挨打篇中亦有,但此处更加揪人心肺,催人泪下。除了这些大阵势,作者还很擅长刻画细节以通情感人,如五十二回众姊妹离开潇湘馆,宝玉落后,二玉之间的几句问答,将其欲言不语间的徘徊缠绵表现得淋漓尽致。诚如庚辰本批云:“皆好笑之极,无味扯淡之极,回思则皆沥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⑥
      二玉都有着一颗真实纯美的心灵,这搭起了他们感情的桥梁。两个人都痴,痴得呆傻,痴得疯狂。黛玉葬花,没人可以理解;而宝玉将并蒂莲、夫妻蕙细心埋好,也同样招来耻笑。于功名利禄,二玉是同调的,他们都看不上高官权贵,宝玉之否定读书仕进与黛玉之视王爷赠物如粪土是如出一辙的。二玉的聚散观,看似完全背道而驰,本质却是趣旨同归的。他们都怕凋谢离别,只是处理解脱的方法不同:一个索性不要存在,一个则强求永恒;一个不要开始才好,一个则不要结束才妙,最后都只好以“无可如何”四个字来开脱了。至于死亡,二玉也是惊人的相似:一个“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再三再四地讲化烟化灰,到鸦雀不闻之僻处,才算死得其所。这都是他们感情融洽的基础,是心灵相通的表现。正如紫鹃所劝言:“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没有知音,就如同树木缺少东风,花草没有雨露,世界也会随之暗淡下来。林黛玉的人生,因为有了宝玉,才更加美丽。
      林黛玉较之别个,更加贴近生存的本原,更加偏重生命的个体。她有足够的智慧来感受生活,有足够的资质来傲视社会,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否定现实,抗拒命运。她恣情任性,孤标自逸,风流隽永,她是自由的少女,美的象征,却被认为是格格不入的另类,成为悲剧的代名词。多少年后,林黛玉这个名字,仍会在一代代人们的心中激起涟漪,产生共鸣。然而,生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让我们多从林黛玉身上发现美的东西,而少体味一些悲的成分。
      林黛玉是一枝芙蓉花,个体、自然和知音,三者并存时,花最盛、最美。当自身逐渐凋萎,环境变得恶劣,知己遭受变故,她的生命也将随之土崩瓦解。冬天的明净,春天的烂漫,夏天的繁华,秋天的枯瑟,到了尽头,一季芙蓉花事了,鲜花变成落寞的尘埃,完结了一段美丽历程。
      
      ①本文所有引文皆参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②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③《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引用陆游《闲中书事》中诗句,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
      ④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⑤引自庚辰本第677页眉批。
      ⑥引自庚辰本第225页眉批。
      
      作 者:耿胜英,文学硕士,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中文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隋唐五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林黛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