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批判的现实主义杰出作家狄更斯|狄更斯现实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杰出作家狄更斯|狄更斯现实主义

    时间:2019-02-13 05:36: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一八一二――一八七○)的创作生涯,和当时两次达到高潮的宪章运动几乎是同时。劳资矛盾已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列宁称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个时期宪章派文学盛行。宪章主义者的世界观和狄更斯的颇有差距。但他们的评论家称他为“穷人的诗人”。这和狄更斯的出身和早年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他的祖父母是贵族之家的仆佣,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小吏,蹲过欠债人的监狱。这使他自幼饱尝当穷人的滋味,过的是屈辱的生活。他怎能忘怀他十二岁时在一家皮鞋油工厂贴油瓶上的标签的那段惨痛经历呢?该是受父母百般疼爱,背着书包上学的年纪,而他的一家却搬去住在负债人的监狱里。他在他的自传片断里记载过这段生活,后来又把它写进了小说《大卫・考柏菲尔》(一八五○)。生活培养了他的阶级意识。这种强烈的阶级意识――一个城市贫民的阶级感情,支配了他一生。他同情穷苦人,歌颂小人物,极度憎恨各种各样的统治阶级,憎恨各种各样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他十分注意和关心历史和社会的变动。这些都是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生活赐予他的。后来他有了钱,有了地位,享了盛名,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去。当时表面看起来正日趋繁荣的英国社会并没有使他日益乐观而是日益增加了他的危机感。他不喜欢暴力革命、害怕革命的熊熊烈火。在他的演说词里他提出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他的建议,他的深刻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包括他的全部作品)并没有起他认为应起的作用。他的后期作品,尽管内容十分丰富,却流露了作者的绝望情绪。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可取之处正由于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批判的”和“现实主义的”这两个艺术特点是作品的精华,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但是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所以推动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主要动力只能是追求个人幸福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而不可能是彻底的革命。因而小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既是作者的力量,也是他的弱点。
      狄更斯的社会阅历也来自他的生活。他当过律师事务所的小职员;后来学会了速记,又当过新闻记者。他熟悉英国的城乡生活、司法机构、议会政治和各种社会问题。一八三五年他开始写小说,先后写了十多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一八三六――一八三七)是一部充满社会画面和生活气息的处女作。小说的外壳系约稿者指定,写商人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一些朋友到英国各地游历时遇到的一些趣事。但作者在这个外壳的规定下,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写了资产阶级的讼师、法官、法庭、议会选举、穷学生、女学校负债人的监狱、酗酒的牧师等,展示了他丰富的社会经历。他把主人公匹克威克先生描写为天真善良的资产者,他的仆人韦勒满口伦敦土话,机智而又淳厚。他还描绘了带有浪漫色彩的田园生活来和充满欺诈的城镇生活相对立。小说洋溢着作者旺盛的创作才气,但还留下十八世纪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痕迹。初期的另一部主要作品是《奥列佛・推斯特》(一八三七――一八三八)。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孤儿奥列佛・推斯特的痛苦经历。他是在济贫院出世的,后来在棺材店当学徒,逃到伦敦后,落入了以费金为首的贼窟中。他历尽艰险,终于得到了资产者勃朗罗和姨母梅里一家的爱护,最后发现自己原来是有钱人的儿子,继承了一笔遗产。作者描写了济贫院、贫民区、贼窟的生活,对教区小吏、法官等反面人物做了漫画式的讽刺。在描写济贫院时作者揭发了统治阶级于一八三四年付诸实施的新济贫法。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所描写的,在济贫院里,家庭被拆散,孤单的赤贫者在里面过着慢慢饿死而不是马上饿死的生活。如果在济贫院里大家都吃得饱、穿得暖,各地的济贫院不就都有人满之患了吗?统治阶级的负担不就太沉重了吗?《我们的共同朋友》(一八六四――一八六五)里的讨饭婆子吉蒂・希格登宁愿饿死在街头,也不愿饿死在济贫院里。狄更斯在初期创作中还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教育机构和唯利是图的金钱原则,如《尼古拉斯・尼古尔贝》(一八三八――一八三九),《老古玩店》(一八四○)。在初期作品中,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幻想,他创造了一些“善良的”资产者,弱小者差不多都受到了他们的善意照顾。
      四十年代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八四二年狄更斯访问美国,发表了《美国札记》,描写了美国的奴隶制、美国国会和资产阶级舆论的假民主。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一八四三)描写主人公小马丁在美国的经历,抨击了美国新闻界的浮夸作风,地产公司的投机、欺骗,和市民崇尚虚荣奢侈的恶习。但是作品主要内容还是写美国的社会生活。作者塑造了一个英国资产者的典型――伪君子培克司尼夫。他外貌庄严,但内心却只想图谋老马丁的产业。鸠纳斯・朱什尔维特是小说中另一个资产者,是朱什尔维特一家的另一支。他的处世箴言是“要干掉别人,不然别人就会干掉你。”他为了早日继承产业,竟谋害了他的父亲。这一时期的佳作是《董贝父子》(一八四八),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反面人物,即经营海外贸易的董贝父子公司的经理董贝先生。董贝父子公司的利润原则统治了英国社会,也统治着董贝。他的生活中心是公司的盈利和公司的前途。他有一个女儿,但女儿不能继承父业,因而受到冷遇。他对儿子则悉心培养,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董贝傲慢、冷酷无情,迷信金钱的权威。他借助金钱势力续娶了美貌的贵族少妇伊迪丝・葛兰吉,使金钱和门阀结成联盟,以联盟来巩固他作为权威人物的地位。但是董贝最后还是失败了。多病的儿子死了。后妻因不愿受他的冷酷,和他的助手私奔了。公司也宣告破产。最后他女儿的“柔情”教育了他。作者写他终于在女儿身旁享到了“幸福”。作者也在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小市民、贫民和工人。他们是董贝的对立面。在某些细节上小说也反映了在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后,英国生活的一些变化,如城镇面貌的改变,旅行工具已不是马车而是铁路。《大卫・考柏菲尔》有自传性质,写一个孤儿的遭遇,并通过他的遭遇,对儿童教育、腐败的司法界和好利者的丑恶面目,作了广泛的描述。小说也塑造了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终日愁穷、幻想立即发迹的麦考柏等。四十年代的作品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组《圣诞故事》(一八四三――一八四八),代表作是《圣诞欢歌》(一八四三),《钟声》(一八四四)和《炉边蟋蟀》(一八四五)。这些作品以寓言的方法写作者的正面理想,带有宣传基督精神的说教味道,反映了作者人道主义、改良主义的理想和感伤情调。《圣诞欢歌》和《炉边蟋蟀》规劝冷酷的有产者必须改变心肠,和社会的下层和睦相处,学习他们友爱互助的精神。这两篇改良主义幻想特别浓厚的小说,缺乏现实主义的深度。这是不可避免的。在《钟声》中,作者抨击了马尔萨斯的学说、曼彻斯特学派的自由竞争原则和边沁的功利主义。这一时期的作品塑造了一些不同类型的资产者形象,揭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但是作者认为为富不仁的资产者应该从孤独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接受来自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教育”,最后得到道德的改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改良主义,最后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作者在这些作品中着力于描写小人物的温情和道德的感化力量,并把原来寄托在资产者那里的希望转移到了小人物的身上。
      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创作的高峰时期。资本主义的危机感也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对狄更斯说来,危机的根源主要是那些腐败的政府和社会机构以及统治这些机构的人物,也包括经济结构。长篇小说《凄凉宅院》(一八五二――一八五三)的第一章首先以散文诗的笔法描写了伦敦十一月泥泞的街道和重重浓雾。雾最浓、街道最泥泞的是平衡法院的所在地。作者以泥泞和浓雾来象征腐败和拖沓的英国司法系统。凡是打官司的人无不倾家荡产、告贷无门,却养肥了以司法为职业的层层官吏。小说以久悬未决的庄迪斯家族的遗产分配一案为线索,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理查・卡司东和艾达・克莱亚的遭遇。他们因相爱而秘密结了婚。理查把前途希望完全寄托在继承庄迪斯遗产的可能性上,因此陷入司法系统的无底深渊,耗尽了资财,丧失了志气,终至早死。这部小说还描写了和庄迪斯家族有联系的另一情节。贵族妇女代德洛克夫人有一个私生女儿,因而受到险诈的家庭律师的要挟,被迫离开了家庭,倒毙在她情人的墓前。很难说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起主人公作用的应该是平衡法院和整个司法系统。在抨击司法系统的同时,小说也揭示了英国议会中两党喋喋不休的争吵和议会竞选时的普遍行贿风气。小说的人物众多,除主要人物外,还有向工人散发布道文的女信徒,向非洲人传教并以发财致富来诱骗他们种植咖啡的女慈善家、伪善的牧师、高利贷者、吃白食的文人等。作者以同情的笔调描写了极端贫苦的砖瓦工人,贫民窟里的扫烟囱的孩子和许多勤劳、正直的下层人民。作者还描写了法院附近的一家堆满了破烂的旧货店。店主绰号大法官。某天,破烂中突然冒出了火苗,全店被焚,店主也在火中丧生。这一情节以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暗示了衰朽腐败的英国社会行将崩溃的前景。
      长篇小说《小杜丽》(一八五五――一八五七)的真正的主人公并非监狱里出生的姑娘小杜丽。主人公应是庞大的马歇尔西监狱这个概括了英国社会本质的形象。小说借小杜丽的父亲(绰号“马歇尔西之父”)和后来的丈夫先后因负债入狱的情节,揭发了英国政府机关的官僚制度。作者把一个庞大的政府机关称为“繁文缛礼局”。它被某些官僚家族把持着,这些家族象蚂蟥和狗虱一样吸吮着人们的血液。他们终日研究的是“如何做到什么事也不做”。小说描写一个发明家(但以理・多以司)多次到这个机关要求登记他的最新发明,请求专利并试制。这些吸血虫多方置之不理。最后他到德国去申请,他的发明才被很快地采用。作者还描绘了英国宪法和社会制度的“杰出”代表、金融家牟德尔专搞投机的盗窃、欺骗行为。最后银行倒闭,本人自杀,连累了不计其数的中下层阶级中的存户。小说还描写了房东的盘剥、社会上破产负债和犯罪的普遍现象,虚荣、奢侈的生活风尚,还着力描写了贫民与工人聚居的“心碎院”,揭发了伪装慈善的房东。克雷姆夫人的房屋突然倒塌,也暗示英国社会即将崩溃。在长篇小说《我们的共同朋友》(一八六四――一八六五)中,作者把英国社会比做一个巨人的垃圾堆。垃圾堆的形象成为小说的主要背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刻划了不少不同类型的资产者,概括了五六十年代英国社会统治阶级中的许多各有特征的人物如鲍德斯耐普。鲍是腐朽的英国社会的罪魁,但却以社会的裁判者自居,夸耀英国资产阶级的成就,称英国宪法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纲领。维尼林夫妇则是典型的暴发户,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向世界扩张时期兴起的新贵。在所谓的“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期”,作者却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深重危机。在这几部作品中,作者沉重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怒交织在一起。这种感情近乎绝望。这是必然的,因为他感到了危机,却又一筹莫展。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狄更斯创作的“黑暗时期”。
      这一时期作者还写了三部篇幅较短,但却很有代表性的小说。除反映金钱势力和犯罪行为的《巨大的希望》(一八六○――一八六一)外,应注意的是接触到尖锐阶级斗争的《艰难时世》和《双城记》。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露了他对群众性的暴力革命的极度不满与恐惧。《艰难时世》(一八五四)写某工业市镇的生活,纺织厂厂主庞德贝和议员兼教育家葛雷梗共同控制着市镇的经济命脉和教育机构。他们都信奉唯利是图、不讲情义的功利主义生活原则,主张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葛雷梗把自己年轻的女儿嫁给了年龄比她大得多的庞德贝,使她备受痛苦。在葛雷梗自己的教育原则指导下,他的儿子成了盗窃犯。他通过切身的经验,又受到一个马戏团的穷苦女孩子西丝的感化,改变了生活态度。庞德贝始终是作者十分憎恶的反面人物。他吹嘘自己是劳动起家,诬蔑工人由于妄想过奢侈的生活才有不满情绪。作者还创造了一个纺织工斯蒂芬・勃莱克普尔的形象。他虽然受到了各种折磨,但是不愿参加工人运动,也不当庞德贝的奸细。他希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谅解,但却不能达到目的,因此感到一切都是“一片糊涂”。通过庞德贝这一人物,作者谴责了自由主义的工业资本家,批判了功利主义和马尔萨斯学说等反动理论。作者同情被压迫阶层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勤劳友爱的优秀品质,但是他不赞成群众性的工人斗争,丑化组织工人斗争的工联领袖,并把一个主张阶级谅解的落后工人斯蒂芬写成正面人物。马戏团的孤女西丝具备普通贫民的某些优秀品质,但更多是体现了作者的温情主义和以感情教育来促成阶级谅解的幻想,成为作者理想的传声筒。
      《双城记》(一八五九)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作者以相当篇幅描写了广大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受欺压的情景,又描写了农民的小儿被贵族的马车压死、自己又受到绞刑,以及曼奈特医生因揭发贵族的罪行而被监禁十八年。这两个动人情节,揭示了革命不可避免地必然要到来。但是狄更斯从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一方面同情广大农民和曼奈特医生的悲惨遭遇,但又反对雅各宾专政,丑化革命的积极分子,歌颂为友献身的人道主义、理想化的人物卡登。
      狄更斯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一个坚定的改良主义者。这种民主思想崇尚个人主义的道德品质,只追求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幸福。从文学是形象思维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引人十分憎厌的各种各类资产者。作者对其中的多数毫无姑息,横着竖着来加以鞭挞。他的漫画和夸张手法就是这种强烈憎恨的自然表现形式。这种憎恨不仅针对资产者中的统治阶级,也针对一切腐败的政治、社会机构。狄更斯的笔头经常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写成文字时常常是一首一首的散文诗、讽刺诗或政治抒情诗。他的思想弱点则是暴露在他所描写的正面人物身上。这些人物主要是小资产阶级中的成员:贫民、普通人、纯洁的女孩。他们完美无缺,友爱互助,温情脉脉。他们简直没有一点儿反抗性,连一句分量重的话也不说,一味的含冤受屈,耐性等待。那么狄更斯的正面人物就一点战斗性也没有了吗?也不是绝对如此。尼古拉斯・尼古尔贝就曾执鞭痛打那个虐待小学生的教师司贵也斯;收租人潘克斯在“心碎院”的群众面前突然打掉了道貌岸然的房东坎斯比头上戴的宽边帽子,剪掉了他的白发,使他露出了本有的狰狞面目。但这些都只是暂时解气的行动,并不能动社会环境的一根毫毛。
      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繁多、情节结构复杂。他又常用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点或某些常说的话、常作的事、常用的姿势的方法来揭示他们的精神面貌,并把他们个性化。虽说狄更斯的艺术风格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他决不是一个精雕细刻、事事安排妥贴的能工巧匠,又和某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的欧美小说家不同。他才气横溢,信笔写来,自成文章。他的风格当然是谁也不会学、谁也学不会的。

    相关热词搜索:现实主义批判杰出作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