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郭沫若和陈布雷的抗战情谊|郭沫若的抗战历史剧

    郭沫若和陈布雷的抗战情谊|郭沫若的抗战历史剧

    时间:2019-02-18 05:29: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两位才子初次见面      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   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陈布雷均曾居住上海,虽未曾谋面,但互慕文名。   郭沫若和陈布雷崭露头角时,正值蒋介石为其创“大业”而网罗天下名士,自然,这两位才子就都进入了他的视野。1926年春,郭沫若到广东大学文学院任院长,蒋介石正在广州当黄埔军校校长,他一方面拉拢郭沫若,一方面借邵力子奉广州国民党中央之命到上海联络报界人士,宣传国民党主张的机会,委托邵力子把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转赠陈布雷,表示他对这位才子的倾慕之情。这年6月,蒋介石出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军北伐,任第四集团军党代表、总司令行营秘书兼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衔少将。不久蒋介石又提升他为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蒋介石一方面死死抓住郭沫若,一方面又函请陈布雷来南昌会晤。
      1927年春,陈布雷到达南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一次见到了郭沫若。
      
      郭沫若当时身着戎装,英姿勃勃,陈布雷很倾慕地说:“沫若先生,今日一睹风姿,真是三生有幸。”
      陈布雷还是一袭长衫,文士气派,郭沫若也尊敬地说:“畏垒先生,你在《商报》上发表的时评,都拜读了,真是力透纸背,横扫千军,对北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蒋介石在得到陈布雷后,又秘密提升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殊不知郭沫若目睹蒋介石一手制造的九江、安庆反革命事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在接到蒋介石秘密委任状不久,便发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无情地揭露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随即又发表了《脱离蒋介石以后》,对蒋介石及其心腹张群等人的反革命行径作了深刻的揭露和痛斥。因此,郭沫若被蒋介石通缉,于当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取得周恩来的同意,只身赴日本避难。
      
      集合到抗日旗帜下
      
      郭沫若亡命日本,十年飘零,悠悠思归。1936年郁达夫到日本,三次访问郭沫若,回国后郁达夫即为郭沫若归国之事奔走。他找到陈布雷,说郭很想回国参加抗日,希陈在蒋介石面前疏通,争取撤销对郭沫若的通缉令。陈布雷满口答应。
      这时,正遇蒋介石在庐山召集会议,会上张群、郁力子、钱大钧等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亦向蒋介石提出请郭沫若回国的问题。借此机会,陈布雷向蒋介石进言:“郭沫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在日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写了不少书,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很大,为国争了光。听说他现在很想回国参加抗日,像他这样的日本通,我国抗战理应借重他……”
      蒋介石恨恨地说:“郭沫若这个人呐,写我的两篇文章太刻毒了!”
      陈布雷鼓足勇气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在他只是研究古代历史。我想,把这种人搜罗起来,正可说明领袖的宽容大度,用人唯才。”
      蒋介石同意撤销对郭沫若的通缉令,请他回国,陈布雷立刻把这消息告诉了郁达夫,郁达夫马上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说:“今晨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我以奔走见效,喜不自胜……目今强邻压迫不已,国命危在旦夕,大团结以御外侮,当系目今之天经地义……”时间是1937年5月18日。
      郭洙若于7月25日从日本起程,化装乘“日本皇后”号回国,27日到达上海。当时,他借用鲁迅诗韵写下一首书怀七律《黄海舟中》,诗云
      又当投笔请缨时,
      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
      归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
      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
      陈布雷很欣赏这首诗,反复吟诵,称赞是“至情之作”。
      9月19日,蒋介石电召郭沫若去南京,24日傍晚,蒋介石由陈雷布陪同,接见了郭沫若。
      陈布雷很赏识郭沫若的才气,深为自己能在郭沫若回国一事上出点力而高兴。随后,郭沫若就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管抗日宣传工作,陈布雷在蒋介石身边也是负责宣传工作,因此两人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陈布雷对郭沫若非常崇敬,他诚恳地对郭沫若说:“很欢迎沫若兄常来谈谈。说句实话,只有道德相同的人,我才愿与之交往;有些乘机发国难财的人,即使到我家,我也是不见的。”
      郭沫若也很坦率地说:“我很佩服先生的为人,你在官场上不失为一个正直清高的人,也佩服先生如椽大笔,请多为鼓吹抗日而出力啊!”
      
      书生之见
      
      1938年“七七”周年前夕,郭沫若拟定计划,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政治部部长陈诚卡住经费,使纪念活动难按计划进行。陈布雷向蒋介石报告:“……自从郭沫若主持三厅工作以来,抗日宣传工作搞得很有起色。这次七七周年纪念,郭沫若也有详细计划,可惜辞修(陈诚)只批了3000元宣传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蒋先生为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是不是可以单独召见一下,以示嘉勉;同时请郭沫若再起草一些文告。”
      蒋介石召见郭沫若时,陈布雷也在场。蒋介石赞扬郭沫若所拟“七七”纪念的宣传计划很全面,很周到,主动批了15000元活动经费。并说:“七七周年纪念,我准备发表三种文告,一是告全国军民书,一是告日本国民书,一是告友邦人士书,请你们给我拟好,送给我看一看。”蒋介石说到这里,看了看陈布雷,又对郭沫若说:“你以后随时可到我这里来,要用钱,随时告诉我好了,”
      8月15日,《新华日报》社论栏内发表了胡愈之的一篇文章和郭沫若的题词。陈立夫把报纸送给蒋介石,说这篇文章和题词,“含沙射影,意含讥讽。”
      蒋介石一边在报纸上批划,一边对陈布雷说:“你看一看,郭沫若和胡愈之写的什么文章?这不是明摆着在讥讽我们对青年不爱护,乱加剪削吗?我们三青团不正是青年的团体,以复兴党国为目标吗?”
      陈布雷回答说:“我看这两人也不过是书生之见,一般的议论,并非有意讥讽当局:特别是郭的题词,纯是应景文章。”
      蒋介石说:“你呀,才真是书生之见!他们为什么要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和题词,这不是表明他们的政治色彩完全是站在共产党一边吗?”
      陈布雷建议蒋介石召见郭沫若,当面和他谈一谈。蒋介石同意了,陈布雷当即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说胡愈之的文章和郭沫若的题词,蒋介石看了很不满意,委婉劝说郭不要在有色彩的报上发表文字,同时还附上那一份剪报,说有委座的批语。
      蒋介石召来郭沫若,寒暄几句后,就捉出《新华日报》上那篇文章和题词来。他说:“那文章实在做得不好。”他要郭沫若不在有色彩的报上发表文章,在《大公报》上发表就可以 了。郭沫若沉默不语,场面很尴尬。陈布雷赶忙转移话题;“委员长要仰仗郭厅长呢!”才打破了僵局。
      蒋介石立刻接上话题,提出三青团宜传要仰仗郭沫若,帮助宣传宣传。
      郭沫若只好顺水推舟,答应如果力量够得到,当然要帮忙了!郭沫若看到陈布雷满头大汗,背上的衣服几乎全湿透了,着实为他的处境感到焦急,心想: “为老蒋拿笔杆子,并不是一件好差事啊!”
      
      文心相通
      
      1941年11月16日,郭沫若50寿辰及创作生活25周年纪念,文化界准备发起大规模庆祝活动。周恩来主张声势要大,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要设法邀请邵力子、陈布雷、张治中等作发起人。陈布雷的外甥翁泽永在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他负责动员他舅舅。翁泽永告诉陈布雷,说周恩来想请他当郭沫若先生50诞辰和创作生活25周年的发起人,陈布雷听了,连声道好,欣然应允,立刻在“缘起”上签了名,并当即提笔给郭沫若写了一封贺信:
      沫若先生大鉴:
      《三叶集》出版时之先生,创造社时代之先生,在弟之心中永远活泼新鲜。至今先生在学术文化上已卓尔有成,政治生活实渺乎不足道,先生之高洁,先生之热烈与精诚,弟时时赞叹仰佩。弟虽一事无成,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国家日趋光明,学人必然长寿。此非寻常祝贺之词也。唯鉴不尽。
      弟 陈布雷谨上
      陈布雷写罢信,随即又挥毫吟诗《郭沫若君五十初度,朋辈为举行二十五周年创作纪念,诗以贺之》,四首诗的最后一首是;
      长空雁阵振秋风,
      文士心情脉脉通;
      巫岫去开新国运,
      祝君彩笔老犹龙。
      郭沫若接到陈布雷的贺信贺诗,非常激动,立即挥毫步原韵和之,以致答谢:
      畏垒先生赐鉴:
      五十之年,毫无树建,猥蒙发起纪念,并迭赐手书勖勉,寿以瑶章,感激之情,铭刻肝肺。敬用原韵,勉成俚句以见志。良知邯郸学步,徒贻笑于大方,特亦不能自已耳。尚乞教正,为幸。专复。敬颂
      时祉
      弟 郭沫若顿首十一、廿三
      郭沫若和诗的最后一首是;
      高山长水仰清风,
      翊赞精诚天地通;
      湖海当年豪气在,
      如椽大笔走蛇龙。
      陈布雷读罢郭沫若的信和诗,不禁感慨万千:“唉!郭先生才是如椽大笔走蛇龙也。”良久,口中还念念有词:“相惜文心脉脉通,如椽大笔走蛇龙!”

    相关热词搜索:布雷郭沫若抗战情谊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