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父亲》-李庄【我为父亲李庄的开国报道而自豪】

    《父亲》-李庄【我为父亲李庄的开国报道而自豪】

    时间:2019-02-19 05:29: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9年3月3日,阳光明媚。春风中,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猎猎。当我和新闻出版界几十位政协委员一同走进人民大会堂出席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当我在大会堂作《加大投入,优化政策,发挥新闻出版业在“保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的大会发言时,百感交集。
      整整60年前,我的父亲李庄从河北平山党中央所在地出发,于1949年初春随第一批进城的部队进入北平;金秋9月,参与了政协第一届会议的新闻报道工作。8天会议,他始终在中南海怀仁堂现场采访,以每天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一篇新闻通讯,全程见证并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成为有幸采访政协一届会议,并有幸在10月1日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为数不多的新闻记者之一。
      3月3日已固定为每年政协大会开幕的日子,又是我们全家永难忘怀的日子。2006年3月3日,父亲在全家人齐聚守护中,驾鹤西去。从2008年3月3日开始,在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任期中,我将不能和家人在这一天去八宝山革命公墓看望他;但我相信在天上看着我的父亲,会因为我忠实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而感到欣慰――对国家尽忠就是对他尽孝,这是父亲生前对我的一贯教导。
      这样的机缘,这样的巧合,使得父亲与政协、我与政协、我和父亲共同与政协之间,似乎有了一种特殊的经历、特殊的际遇、特殊的感情。
      翻开1949年9月22日至10月1日的《人民日报》,从那一张张发黄发脆的竖排报面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天天、一篇篇的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报道,还有党的新闻工作者们,包括我敬爱的父亲,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笔走龙蛇,奉献给历史、奉献给人民的激情、才华和忠诚。
      
      以通讯特写记录开天辟地的历史
      
      1949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幕。毛泽东主席致开幕词时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我的父亲在怀仁堂会场主席台旁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用充满激情的笔墨写下了预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篇新闻特写,标题就是从他亲耳聆听的毛泽东主席的历史性宣言中提炼出来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当年31岁、风华正茂的父亲感慨万千。他是在“七七事变”后怀着一腔报国之情,“一声炮响上太行”参加革命的。八年抗战胜利后,又“一肩行李下太行”,在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里庄,参与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建,成为创始人之一,历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用我母亲的话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党的新闻工作。而在我看来,这“一件事”中颇具重大意义的事情就是对新政协召开、对新中国诞生的报道了。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召开的政协一次会议,是一次开天辟地的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兼具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的职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作为《人民日报》派出的记者,父亲和新华社等几个单位的同志们一道,在怀仁堂会场全程参与采访报道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见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与会者共同为新中国奠基的全过程。8天会议,新华社记者逐日发布新闻,父亲逐日撰写通讯,共发表了8篇通讯特写。
      在父亲和他的新闻同行的笔下,新中国成立的壮阔画面被一幅幅展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经过热烈讨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国都、国旗、国歌、纪元;选举毛泽东为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父亲不仅把新闻的真实写进了历史,作为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党的新闻战士,他更是把历史的厚重写进了新闻。在《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一文中,他写道:“这是人民民主新中国开基立业的盛典。这个盛典是1949年9月21日,在人民首都北平举行的。毛主席宣布这个盛典正式开幕,乐队立即奏起《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礼炮在会场外隆隆齐鸣。这是胜利的声音,我们在艰苦的斗争中深深地懂得,胜利是不容易得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二十八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二十二年,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领导全国人民,和国内外的敌人艰苦地战斗着。这二十多年,使青年变成中年,中年变成老年,多少烈士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了,但是,人民终于胜利了,打出了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于是全国人民表示竭诚拥护共产党、毛主席和解放军,全场代表也毫无例外地热爱、尊敬共产党、毛主席和解放军。”这不仅仅是一个记者的感触,更多的是一位亲身参与革命10多年的共产党人的切身体会。
      父亲在现场采访时,深切感受到各界人士对新中国成立的热切盼望,感受到各界人士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竭诚拥护,对新中国的美好祝愿。他把这一切真挚的感情都凝炼在笔下。
      “在主席台上,悬挂着孙中山、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巨像中间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会徽正面为一地球,地球中间是一幅红色的中国地图。地图上面有四面红旗,象征四个朋友,地球左右饰以麦穗,地球上面饰以车轮,麦穗与车轮表示着农民和工人,车轮中间缀以红色五角星,象征着工人阶级的领导。整个会场是这个会徽的具体表现。六百多位代表,包含了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党派代表的席位在主席台右前方,中共代表位第一排,毛主席为首席。主席台左前方为部队代表的席位,人民解放军总部位第一排,朱总司令为首席。解放军后面是特邀代表,区域代表和团体代表的席位在党派和部队代表的两旁。大会济济一堂,真是空前的民族大团结。”“毛主席进入会场时,全场起立鼓掌达两分钟之久。他的开幕词经常为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引自《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一版:《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
      我曾多次研读父亲当年在现场采访的文字,感受到历史使命的光荣和神圣,体悟到当年父亲笔下参加政协会议的各界人士责任重大。特别是自己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当时所写的“民主、团结、严肃、负责”这8个字的份量。
      “为了把胜利恰当地写在人民中国的大宪章上,代表们采取了极为恰当的态度和步骤。如果要用几个字概括起来,那就是:民主、团结、严肃、负责。”实际上,在此次会议举行的前一年“五一”,中共中央就提出召开人民政协的伟大号召。“消息如野火飞传,迅速遍于全国和海外。响应的通电雪片飞来,各方民主人士络绎抵达解放区,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都团结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旗帜之下了……商讨成立新政协筹备会 及新政协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获得了共同的协议,大家一致承认中共的号召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宣告正式成立。筹备会用了近三个月的工夫,拟订了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名额和人选名单。为研究某一个代表适当与否,各方面函电往返,再四斟酌,有费时达数周之久的。”“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产生,同样经过了非常慎重的努力。筹备会负责草拟纲领的小组曾经讨论过三次,大会开会前已到北平的人民政协代表讨论了两次,筹备会常委会也讨论了两次,始成最后的草案。可以说,各方面应该集中的意见都集中起来了。广泛的民主铸成了新中国的大宪章。”
      “人民政协组织法草案也是反复研究、慎重讨论的结晶。负责起草这个文件的第二小组就开过四次会。先交换意见,拟成讨论提纲,再按照提纲,研讨政协组织的基本原则及政协的性质、职权与政府关系等问题。这时在小组内组织了起草委员会,开始着手起草。初稿完成,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一再修改,在小组会上讨论、整理后,始提请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小组最后召开了第四次会议,整理了文字,提请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成为现在的草案。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产生过程,和上面几个文件大体相似。起草小组开过三次会,小组推定的五人起草委员会也开过三次会,还特别征询了专家的意见。政协第五次常委会讨论修改了文字,送请筹备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在这次大会上,将要最后研究与批准它,从而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引自《人民日报》1949年9月23日一版:《艰苦斗争的成果――记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会第二天》)
      从这些忠实、真切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新中国,是在广泛而充分的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奠基和产生的。
      
      以澎湃激情书写波澜壮阔的新篇
      
      在这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会议上,父亲目睹了一个个伟大的时刻,同时也忠实地、详细地把会场氛围、会议进程写进报道,存留为历史。
      “人民把会场布置得朴素而壮丽。会徽后面衬着杏黄色的幕布,在中国,这种颜色是象征庄严与伟大的。会场照明全用水银灯,一个接着一个,两廊下排着红色宫灯。新华门油漆一新,鲜红夺目,两边竖着八面红旗。门下挂着巨大宫灯。这一切,都给人们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印象。中华民族本来是富有生命力的民族,过去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束缚着不能发展,现在真正解放了,相信不要很多时候,新中国就会建设得很好。各方面送给大会的贺幛中,充满了这种赞美与自信。民主朝鲜全体华侨送给大会的贺幛上,精致地绣着彩色的毛主席像,绣像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还有一座工厂和几部拖拉机。旗上还绣着‘庆祝新中国诞生,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的字。这幅图案表示:工业的中国,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在向我们招手了。”(引自《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一版:《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产生了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选举是在最后一天大会上进行的。父亲现场目睹了这个伟大时刻,心情澎湃,认真仔细地把选举过程写进他的最后一篇会议特写,成为一个国家的信史的可靠依据。
      “选举中央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时,刘少奇任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对于选举办法作了扼要的说明,刘少奇宣布:‘到会有选举权的代表共五百七十六人。’如数发下选票后,在我们开国史中最庄严的仪式正式开始。每一个人经过一度深思,立刻在选票中表达出自己的希望。
      大会选出六十个代表作监票人。九个票箱由九个监票人监守着。监查人详细检查了票箱,小心谨慎地锁起来,钥匙交给执行主席,然后开始投票。整个过程是那么严肃认真,表现着政协会议自始至终的精神。毛主席仔仔细细写好了自己的票,在四时二十分整,把票投进第三号票箱。从开票箱中检出五百七十六票,与发票数目完全相符。执行主席李立三说:‘有选举权的代表都投票了,我们的投票是有效的。’人们热烈鼓掌,庆贺投票手续的完美无缺。
      七时三十分,执行主席刘少奇宣布选举结果。他一字一句地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五百七十五票。’全场代表一致起立,热烈鼓掌。乐队奏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乐曲。代表们合着乐声的节拍鼓掌,其中并响着此起彼伏的‘毛泽东万岁’的口号声。乐声刚刚停止,有节奏的掌声又升扬起来。全场情绪沸腾,欢欣鼓舞。这是众望所归,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投了伟大领袖一票而感到光荣、骄傲。刘少奇宣布:‘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会场又沸腾起来,《解放军进行曲》与掌声相和,十分雄伟有力。刘少奇又宣布:呻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一直到宣布了五十六位政府委员的名单,会场上始终回响着阵雨一样的掌声。”(引自《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四版:《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记人民政协最后一天大会》)
      父亲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意义非凡的8天。他不仅记录了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也描摹了国号、国都、国旗、纪年诞生的细节。新中国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过,父亲当年的感觉“就好像一场知识竞赛”,他对此也作了真实的记录:
      “关于国号的讨论就热烈多了,有相当多的不同看法。我心里说,这好像一场知识竞赛。有的委员主张定名呻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有的委员主张定名呻华人民民主国’,各自陈述的理由都很充分。张奚若委员发言比较靠后,他主张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说:共和国说明国体,人民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涵义准确,表述简明,请诸位委员审议。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决议以发表宣言的方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委员说话沉稳,言简意赅。我长时间默想:知识,知识,知识的力量真是无穷尽的。”(引自《新闻战线》1999年第10期《一个新闻记者看新中国的诞生》)
      父亲在通讯报道和回忆文章中都写道,代表们经过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建都北平,并把“北平”易名“北京”:
      “北平位于华北老解放区内,人民力量雄厚。邻近东北重工业区,便于发展工业。文物集中,交通便捷,具备着现代大国首都的各种资格。有些代表提出:北平毗邻天津,出海方便,航空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建筑雄伟,气象万千,应该把这些条件加在建都北平的理由之内。江西省人民政府邵式平主席向政协转来一封隐名氏的信,信中提议建都西安、重庆或成都。这位隐名氏用了二三十张纸申述了自己的理由。理由合适与否,这里不来说它,但其关心这个问题的热忱,是非常感人的。”
      国旗的诞生同样也标志历史新篇的开始,新中国使用什么样的国旗,从父亲当时的通讯和后来的回忆中看到,全国人民和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热烈参与。
      “为集思广益,设计能代表新中国的庄严、大方、寓义深远的国旗,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曾经向全 国征求国旗图案,得2992案。应征者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教师、干部和著名艺术家,也有远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朝鲜和美洲的华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朱德、郭沫若等委员也设计过国旗图案。筹委会从中选出38案,供代表考虑。这些图案,旗底均为红色。最后确定的国旗为‘国旗上角有五黄色星’,全场热烈鼓掌,一致通过。”(引自《新闻战线》1999年第10期李庄文章《一个新闻记者看新中国的诞生》)
      父亲还在他写于会议第三天、记政协代表讨论国旗、国都、纪元的通讯《新纪元开始了》中写道:
      “代表们先后发言二十余次,讨论非常热烈。发言的基本精神只有一个,即如何把人民新中国在国旗上表现得更好些。有四五位代表发言提出:‘国旗要大众化,使每个老百姓都能制作。’新中国是属于人民的,人民的代表考虑任何问题,都要时时刻刻想到老百姓,这种精神和作风,将是人民政权的主要基本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绝大多数参加讨论的代表都主张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如今年即称1949年。因为新民主主义的创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革,不宜再沿用中华民国的纪元。”(引自《人民日报》1949年9月24日一版:《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以忠诚勤勉履行新闻记者的职责
      
      1949年10月1日,在全世界关注的天安门城楼上,父亲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毛泽东主席附近。他看到主席用扭转乾坤的巨手,按下了升起五星红旗的电动开关。当时能在这些地方进进出出,为许多同行所羡慕。父亲深知这是党和大会给予共产党中央党报的照顾和尊重,对个人来说则是组织交给的重任。因此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日以继夜,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努力完成任务。
      1949年,父亲经历了两件令他终生难忘的大事。除了承担为新中国奠基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报道任务外,还有年初刚进北平时,受命接管国民党中央社北平总分社,“在紧张、兴奋中工作了半年多”。
      1949年1月3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防务的日子,在西直门城门口,举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解放军在前门举行隆重热烈的入城式,是在2月3日。父亲作为第一批入城接管的地方干部,于1月31日下午随部队从西直门入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目睹了历史的伟大进程,深刻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他的笔记录下了当时的北平细节。比如,他乘车到新街口,遇到几个中年男子,安步当车,步履从容,看样子是欢迎解放军后兴尽回家的。三人都是40岁上下年纪,两人戴眼镜,都着蓝布长袍,从作派看是知识分子,三人尽情谈笑,时不时哼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曲,此情此景,强烈地引发他这个新闻工作者的冲动。心里一直在想:北平是原华北“剿总”所在地,昨天还挂青天白日旗,特务横行,行人缄口,他们这歌是从哪里学的呢?
      政权更迭,大军进城当天,新闻接管立即进行。当时两项重要的接管任务,一是范长江同志负责接管国民党的《华北日报》,二是父亲负责接管国民党中央社北平总分社。中央社北平总分社主要出版新闻通讯稿,供北平各报和民营通讯社采用,以此控制舆论。
      1月31日晚约9时,黄卓明、赵孝章陪同范长江、父亲和组建新华社北平分社的其他同志到达西单以东石碑胡同的中央社北平总分社。中央社北平总分社是一幢二层小楼,原有人员已齐集楼上等候。范长江会见了等在那里的所有人,并在讲话中扼要指明中央社这个机关的反动性质,说明原工作人员情况不尽相同,但现在都应持正确态度,希望大家认清形势,转变立场,恪尽职守,照常工作。我父亲也作了简要讲话,表示坚决认真地执行党的政策,做好接管工作。2月2日,北平各报登出新闻《接管开始
      范长江接管华北日报
      李庄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
      接管后,父亲即在这里主持工作,10多天后,新华总社的李慎之同志接替父亲的工作,他们两人在几分钟时间内就办好了交接手续。这在原中央社北平分社人员眼中又是一件奇事――几分钟,“大白话”,交接毕。父亲则离开石碑胡同,前往东四钱粮胡同,又去接管没有国民党党报之名而有国民党党报之实的《北平日报》。
      对于1949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父亲晚年回忆说,新中国诞生在即,一件大事接着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接着一件好事。进入北平几个月后,新的大好事又落到他的头上。他得到通知,采访为新中国奠基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时能上天安门,采访政协会议时能进怀仁堂、勤政殿,这是最特殊的政治信任和工作条件。除父亲以外,还有新华社极少数同志,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影(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者注)的几位工作人员。
      父亲后来表示:“一个新闻记者有机会采访新中国诞生这件旷古盛事,是三生有幸。当时我有幸上天安门,进怀仁堂、勤政殿,访问众多政要、名流,写了些记述文字。在工作过程中,个人也获得终生难忘的教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共有662位代表,除了因事因病请假者,经常到会者638人。他们都曾在不同的情况下为新中国的诞生尽力,每个人的斗争事迹都可写成专门文章。但因长期战乱,环境动荡,地区分割,不少人的事迹并不普遍为国人所知。人民日报社当时有24位同志参加了会内外的采访报道工作,如现仍健在的金凤、柏生阿姨。当时报社工作人员少,外出记者全部调回北平,又抽出一些编辑参加,还聘请了一些社外作者。父亲的任务主要是大会采访,也抽空访问一些广受瞩目的代表。他访问过蜚声海内外的华侨代表司徒美堂;访问过著名的拥军模范戎冠秀;也访问过率部起义将北平交回人民的傅作义将军……
      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天的历史。60多年前,父亲笔下忠实描述了新中国成立的壮阔画面,如今,新中国变化天翻地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和父辈们一道参与见证了更为壮阔的历史画卷: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和国家各方面政策的灿烂阳光,孕育了今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繁荣。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历史性跨越,由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发展成为欣欣向荣、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中国。今天的全国政协,也成为发挥统一战线功能、履行参政议政职责、汇聚社会各界精英、由两千多名委员组成的大家庭。
      父亲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曾撰写纪念文章,他看到“披荆斩棘的创业人相继仙逝,万千后继者接过他们留下的革命火炬。我们国家前程似锦”。父亲晚年在病榻上多次对我说过,他此生最后的愿望就是看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隆重举行。虽然父亲未能看到60年后的伟大祖国更加辉煌的成就,但可以告慰他的是,如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新中国正在变得更加美好。
      历史绵长而厚重,令人激情澎湃。老一辈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我们则正在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画卷上,更新更美的图画正一幅幅次第展开。
      
      责任编辑 杨山山

    相关热词搜索:开国我为自豪父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