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清朝皇帝的年饭】清朝皇帝一天吃几顿饭

    【清朝皇帝的年饭】清朝皇帝一天吃几顿饭

    时间:2019-02-21 05:27: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这几年咱们老百姓的餐桌日见丰富,逢年过节更是大张宴席。自己家做的吃腻了,到饭馆叫菜回来吃。在家吃完了还得涮碗,挺烦的,干脆举家出动到饭店去吃。加上咱们中国人好起哄,别人在饭店包了桌儿,自己家要不去,见面立刻矮人半头。于是川鲁苏粤挨着吃,八大菜系轮着尝,人是越吃越馋,嘴是越吃越刁,吃着吃着便生出几分不安分的念头,惦记起当年皇上都吃些什么了。如今也有一些饭店打着清宫御膳的招牌,但那不过是仨瓜俩枣儿,是不是当年那滋味儿,谁也说不清楚。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当年清朝皇帝用膳的档案,皇帝过年吃什么,怎么吃,记得一清二楚,可供大家品尝,不过都是些白纸黑字,只能是“精神会餐”。
      
      乾隆的年夜饭,菜点120多品
      
      保存至今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清宫档案――《节次照常膳底档》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这年年夜饭从摆桌到散席的全部过程。
      清朝皇帝平时一天正式的饭是两顿,早上6点多钟早膳,下午2点多钟是晚膳。年三十这天,因为是过节,所以晚膳推迟至下午4点多钟开始。但据档案记载,中午12点就开始摆桌布置凉菜、点心了。晚宴摆在乾清宫殿内,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大小与现今的半张乒乓球案子差不多。桌边围以“黄缎绣金龙镶宝石桌刷一分”,也就是桌围子。大宴桌与皇帝的“宝座”之间设一“长几”,长几的角“至桌边八寸五分”。菜点都摆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时再由人取到长几上。
      大宴桌上的菜点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荤素甜咸点心,有冷膳,有热膳,共63品,还有两副雕漆果盒,四座苏糕、鲍螺等果品、面食。各种膳点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间的距离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谓“鲍螺”并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鲍鱼、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鲜,偶尔吃鱼,也只吃松花江贡进来的银鱼、鲟鳇鱼。这里的鲍螺,据说是一种海产品晾干后磨成粉做成的点心。
      大菜之外有果钟8品,及奶子、小点心、炉食、敖尔布哈、鸭子馅包子、米面点心等小吃,分东西排列,其中“炉食”是烤制的点心,“敖尔布哈”是一种满族油炸的面食,还有4品南北小菜。
      以上膳点按清宫大宴规矩全部用铜胎掐丝珐琅盘、碗、碟盛装。
      因为是过年的家宴,所以平时各自单独开伙、单独吃饭的妃嫔们也来陪皇上吃饭。其中愉妃、容妃、十公主为东头桌,顺妃、循嫔为东二桌,禄贵人、鄂长在为东三桌,颖妃、�妃为西头桌,诚嫔、林贵人为西二桌,明贵人、白常在为西三桌,以上乾隆分为四等品级的12个老婆加1个女儿是这顿年夜饭的陪客,内中东头桌的容妃也就是人所共知的那位香妃。
      老婆孩子之外,还有6桌陪客,每桌冷热菜点一共24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为瓷碗了。
      将近下午5点,冷膳、热膳全部摆好以后,太监请万岁爷升座。此时乐声奏起,皇帝入座后,妃嫔入座。然后再奏乐,随着乐声给万岁爷进汤膳。汤膳用对盒盛装,放在飞龙宴盒上呈进。“对盒”即两盒合一,取成双成对吉祥之意。皇上的对盒是两副,左一盒为燕窝红白鸭子腰烫膳一品,粳米膳一品。右一盒为燕窝鸭腰汤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皇帝的汤送完了,给妃、嫔、贵人、常在送汤,也用对盒,但数量减半,每人一副,内装粳米膳一品,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而且也有规矩:“头桌先进还是头桌先出”,不能端齐了挨着桌送,而是送完一个,再送第二个。
      汤膳送过了,送奶茶,送果茶,此时停止奏乐,转宴开始。
      所谓“转宴”就是大宴桌上的八路膳点及后上的汤膳依次送到皇上面前的长几上,也就是皇上正式开吃。吃的顺序是“转宴先从万岁爷怀里转起”,也就是哪个离皇上近,就先来哪个。汤膳是最后进的,离皇上最近,于是“先转汤膳”,头对盒进过,二对盒进的菜肴同时开始给妃嫔们转宴了。这意思是皇上要吃头一口,皇上没吃,妃嫔们不能先吃。
      妃嫔们的转宴也是“先从怀里往外转,唯有花瓶、筷子不转”――花瓶、筷子不能吃自然不用转。
      转宴完毕,开始摆酒宴,这时再奏乐,随着乐声“上万岁爷酒宴一桌四十品,摆五路,每路八品”。
      这40品菜有荤菜20品,果子20品。也用对盒呈进。与前面一样,头对盒送完,随二对盒进的同时,“摆妃嫔等位酒宴六桌。每桌十五品,菜七品,果子八品”。
      酒宴摆毕,乐止。然后再奏乐,此时总管太监“请酒一杯至万岁爷前跪进”。
      皇帝开喝后,给妃嫔进酒。然后给皇上进果茶,与喝酒的程序一样。喝完果茶,皇上、嫔嫔该撤了,此时又掉了一个过儿,妃嫔们先“起座”,由乾清宫总管太监报告皇上“宴毕”,然后是“万岁爷起座”。这时乐止,皇上的大宴、酒宴就吃完了。
      最后一个节目,皇上下令把自己吃过的、吃剩的、只看没吃的百十样“折罗”打包,赏给亲近的大臣和亲王、郡王们。有幸吃到这顿剩饭的名单也详细登录在案:
      “奉旨,大宴一桌赏:罗布藏多尔济、拉他那西弟、孔拉丰阿、福隆安、梁国治、和冲、董浩、福长安。酒宴一桌赏:睿亲王、庄亲王、裕亲王、诚亲王、恒郡王、和郡王,钦此。”
      残汤剩饭好吃不好吃倒在其次,这份拣剩儿的荣耀不是人人都有幸得到的,更实惠的是皇上赏饭,连盘子、碗、碟子、勺子、筷子一块儿都赏了,所以吃剩饭的不用自备饭盒,皇家的内务府也断不了造盘子造碗的营生了。
      
      你摊鸡蛋,我熬白菜,乾隆慈禧各有所爱
      
      摆完了大宴、酒宴,该给大家报报菜名了。与民间想象的不同,皇帝当年的饭菜与今天的宴席相比也算不得太丰盛。如今请客,特别是公款吃喝,各类海鲜必不可少,但当年皇宫的膳房除了几个海参做的菜,其他海鲜如大虾、螃蟹、蛏子、海螺几乎没有,更不用说什么鲍鱼、鱼翅、象拔蚌了。档案上有记载,康熙东巡到了松花江才吃到鲜鱼,立刻派人用600里快递打马进京孝敬给她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品尝。
      清朝皇家兴起于满洲,饮食带有浓厚的东北菜特色。主持宫廷膳房的厨师大多是清初入关前的汉军旗人,这些人做的饭菜基本上是辽沈一带的汉族风味。加之满族先祖崇尚打猎,所以菜肴中野味是重点,像鹿肉、狍子肉、野鸡、野鸭,家畜肉类以羊肉居多,其次是牛肉,猪肉最少。家禽中鸭子用得最多,其次是鹅、鸡。另外菜也好,汤也好,几乎都少不了燕窝,此外口蘑、冬笋也不少见。这些菜从顺治一直吃到咸丰,到了慈禧掌政的同治、光绪年问,清宫的伙食才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蔬菜开始多了起来。
      从乾隆朝的《膳底档》上看,主食大致为粳米饭、馒头、花卷,各种米面糕,鸭子口蘑馅、鸡肉馅、羊肉馅、韭菜馅的包子、烫面饺子,各种汤面,猪肉馅烧饼,各种面食,饽饽。
      菜分三种:
      一为热锅,有40多种,其中鸭子占了大半,如燕窝口蘑火薰白鸭子、红白鸭子炖白菜、糟鸭子糟肉、葱椒鸭子、挂炉鸭子挂炉肉、燕窝莲子鸭子、山药鸭羹。再有就是肥鸡烩大丸子、肥鸡鸡冠肉、炒鸡肉片炖菠菜豆腐、酒炖羊肉豆腐丸子 菜。鸡肉、羊肉及杂烩热锅。
      热菜有50多种,多半也少不了鸭子,如燕窝口蘑鸭丝、冬笋鸭腰、口蘑冬笋炒鸭丝、鸭子东坡肉、鸭丁炒豆腐、醋熘鸭腰。此外是鹿筋拆肥鸡、肥鸡拆肘子、鹿筋酒炖羊肉,还有烧狗肉、炒木樨肉、狍子肉、羊肉片、羊肉丝、羊肚丝等。
      冷盘有20多种,如清蒸鸭子鹿尾糊猪肉、蒸肥鸡炸羊羔、烧狍肉、野鸡爪、五香肘子丝、五香鸡丝。
      汤有近10种,燕窝冬笋烧鸭子汤、燕窝三鲜汤、燕窝红白鸭汤、豆腐汤、羊肠羊肚汤等。
      成年累月,没完没了,尽炖鸭子,搁谁也都吃腻了,但不吃又不行,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所以鸭子该炖还得炖,皇上想吃点儿顺口的,自己再另点,说来有人可能不信,乾隆皇帝常点的菜竟是几乎人人会做的摊鸡蛋,再复杂点儿,也不过是小葱摊鸡蛋,估计那年头儿还没有塑料大棚,春夏有小葱时就吃小葱摊鸡蛋,冬天没了小葱,就只好干摊鸡蛋不带葱了。
      到慈禧的时候,大概也是西风渐进,有明白人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加之太后的肠胃不太好,所以这位太后的膳单中肉食减少,蔬菜增多,其中慈禧最爱吃的一是白菜,二是豆腐。
      
      炖鸭有鸭灶,炒鸡育鸡灶,皇上的片儿汤没吃到
      
      皇帝吃饭最重要的是个排场。与此相适应,清宫的伙房也是门类齐全、厨役众多的一个大机关。红案之下煎、炒、烹、炸、焖、烧、馏、炖各有专灶,各有专人。管炒的不管炸,管炖的不管馏。这些还只管怎么做。还有做什么的,家禽、家畜是一种,各种野味又属另一类,如做羊肉的决不做野鸡,因为羊属家畜,鸡属野禽。再往细分,同属野兽,做鹿肉的决不做狍子,这叫术业有专攻。红案如此,白案也一样,蒸包子的专管蒸包子,烙饽饽的只管烙饽饽,各有各的灶,各有各的活儿。分工如此细密,难免不出笑话。说是吃饭一向节俭的道光皇帝有一天突然想喝一碗片儿汤。这搁普通百姓家,是再容易不过了,烧上水,和好面,水开了先揪面片儿,再放葱花、油、盐,再笨也用不了一个钟头。可这事放宫里麻烦就大了。皇上的话传下去,御膳房回说,片儿汤做不了,因为没有专做片儿汤的片汤灶,更没有专做片儿汤的厨子。但皇上一定要吃,也行,我们先造一个计划,再算算需多少银子,找来片儿汤厨子,然后成立片儿汤灶,皇上就能吃片儿汤了。结果弄得道光皇帝哭笑不得。
      膳房做菜确有专灶,没灶的菜不给做。灶定得死,菜订得也死,原料是什么成色,每样多少分量,加多少盐,用多少油,都定得死死的,不能改,不能动,也没有谁敢改,谁敢动。材料不合规矩,宁可菜做不成,也决不将就着做。所以皇帝要吃什么菜,要么按规矩做给你吃,要么让你吃不成。
      
      传、进、尝、用,皇帝吃饭四步曲
      
      前边说了皇帝吃饭的排场,除了讲排场,皇帝吃饭还讲程序,一般是四个步骤。
      一是传膳。就是告诉膳房皇帝在哪儿吃,什么时候送。老百姓吃饭是人围着伙房转,哪儿有好吃的饭店,人往哪儿去。皇上吃饭是伙房围着皇帝转,皇帝走到哪儿,饭就送到哪儿。皇帝批阅文件在养心殿,开饭就在养心殿。皇帝闲暇去了漱芳斋,开饭就在漱芳斋。皇上去圆明园,去避暑山庄,一大帮厨子也跟着走。
      二是进膳。膳房做好饭菜,按规矩不同的宴席用不同的碗盛好,放在笼屉里,再放进抬盒中,冬天外面再罩上棉套子,给皇上抬过去。抬过去后掀开盒盖,取出笼屉,再端出饭菜,但不能直接上桌,要先放到一个专门用来暂时停放饭菜的接收桌上,再由贴身的太监转手送上。
      三是尝膳。民间传说,皇帝吃饭,菜上来了太监要先尝一尝,以防有人下毒。其实这个说法儿不对,太监嘴臭烘烘的,他尝过了,皇上还怎么吃。真正尝膳是用银牌或象牙牌,放到菜里插一下看看是否变色,以此来检测饭菜是否变质,或是否有人下毒。
      四是用膳。到这一步,才是太监伺候皇上吃饭。
      对清官的膳食,外间传说很多,传得最多的是百十个大菜的满汉全席。其实清宫根本没有满汉全席这一说。皇帝的膳食中有满席,有汉席,但就是没有满汉全席。叫满汉全席的并不在宫里,而是在江南扬州、苏州一带,那时苏扬一带经济发达,有钱人多,吃喝成为时尚,当地的名菜加上几道满族的菜品便叫成了满汉全席。初始也不过十几道菜,后来发展到40多道菜,再后来,各地的食家都把自己当地的名菜塞进了满汉全席,于是大杂烩的满汉全席成了100多个菜。这与清宫御膳就更没关系了。
      那么,近300年的宫廷宴席,有没有什么秘不外传的精品菜呢?
      要说秘密,也不是没有。清官有道名菜,叫羊脊髓,做出来雪白如玉,像豆腐脑一样,其味鲜美无比。可惜做法儿失传,现在无人会做。哪位吃劲大,弄点儿羊腔骨回家试试,真做对了味儿,兴许能弄个专利什么的。要是全国人民每人来尝一口,这买卖可就大了去了。
      话说回来,山珍也好,野味也好,海鲜也好,不一定非要和皇上、太后拉上关系才是好菜、名菜。老百姓惦记着尝尝皇上的菜,皇上那儿还吃腻了宫里的菜,想吃点儿老百姓的家常菜呢。其实不管什么菜,自己吃着顺口就是最好的菜。你要想不通这个道理,非想过过皇家的口福之瘾,也好办,年三十摊俩鸡蛋,初一再熬一锅白菜豆腐,这不就先当了一回皇上,又当了一回太后,该有多安逸。
      
      (组稿、责编 郑红)

    相关热词搜索:年饭清朝皇帝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