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知青之歌【难忘的知青之歌(续)】

    知青之歌【难忘的知青之歌(续)】

    时间:2019-02-21 05:31: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难忘的知青之歌》在《龙门阵》2005年第5期上发表后,我陆续接到许多知青朋友的电话,有些朋友激动地说,这些老歌唤起了我们对过去知青生活的回忆,这里面酸甜苦辣都有,正如普希金说的那样,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这些经历已经成了我们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同时,许多朋友还向我提供了更多流行于当时的歌曲,这些几乎都可以称为知青之歌,看到这些歌曲,听着知青朋友们唱着这些歌曲,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又提起笔来,把这些寄托着一代人情思的歌曲献给大家。
      1968年12月,成都第一批知青开始上山下乡。这批知青绝大多数是“文化大革命”前的老三届学生,可谓人才济济。不久,就有人用《航标兵之歌》的曲调填词,创作了这样一首成都知青之歌:
      “最新指示下达了,马上就要离开故乡,我们到农村安家落户,衰老的爹娘啊眼泪汪汪。
      再见吧亲爱的姑娘,再见吧可爱的故乡,在奔驰的列车上我多么悲伤,忍不住回过头留恋地张望。
      列车载着我到遥远的农村,来到这荒凉的地方,度日如同过一年,何时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
      年轻的知哥知妹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生活的灯光。”
      这大概是最早的知青歌曲了。有意思的是,1971年,成都到云南支边的知青又把歌词做了改动。“农村”改为“边疆”,“地方”改为“农场”,“知哥知妹”改为“边哥边妹”。更有胆大的把最后一句改为“年轻的边哥边妹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爱情的灯光”。
      还有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有点搞笑的知青歌曲,那是根据一首藏族风格的歌曲《献给亲人金珠玛》改编的。原歌词是“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献给亲人金珠玛,索呀拉索,献给亲人金珠玛――”不知是哪位搞笑能手把它改为:
      “不捡烟锅巴呀,不喝加班茶呀,也不去打群架,扇上一个漂亮的盒盒儿,带到农村去安家,索呀拉索,带到农村去安家――”
      捡烟锅巴、喝加班茶,是五六十年代成都茶馆里常见的现象。那时的纸烟没有过滤嘴,剩下的烟头被一些小孩捡起来接着抽,俗称烟锅巴。茶客没有喝完的茶,被在茶馆里玩耍的小孩接着喝,叫“喝加班茶”。“扇盒盒”是四川方言,就是交女朋友的意思。而打群架更是1967年至1968年这段时间许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的家常便饭。这首歌当过知青的几乎没有不会唱的,甚至很多小孩子也一天到晚挂在嘴边。
      在不久前成立的成都云南知青艺术团那里,我听到了这样一首知青歌曲:
      “阿哥�,阿哥�,阿哥的心格是铁打的?我想变成一只小鸟,一直飞到阿哥的身旁。
      阿妹�,阿妹�,阿哥的心不是铁打的,无根的浮萍水上漂,阿哥阿妹难成一家。
      星星升,太阳落,阿妹在树下盼阿哥,连柄的树叶风吹落,阿妹难得见阿哥。
      星星落,太阳升,阿哥阿妹情谊真,满天的乌云风吹散,阿哥和阿妹不离分。”
      这是一首带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现在已经无法去考证谁是词曲的作者,它就像所有的知青歌曲一样,在知青这一特定人群的心中流传。
      知青们对歌曲的热爱,对歌唱的热爱,并没有因为艰苦的生活而有所减少。周学君是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八团的知青,人长得漂亮,歌也唱得非常好,连里的知青都很喜欢听她唱歌。但是,当时许多歌曲又不能在连队里公开唱,比如这些知青之歌。于是,在山上劳动的时候,只要干部不在场,大家就缠着要她唱歌。甚至说,你给我们唱歌,你的活我们帮你干!在勐撒的大山上就经常回荡着周学君百灵鸟般的歌声。周学君唱歌感情真挚丰富,惹得大家一会儿泪流满面,一会儿又笑声不断。知青们就在这歌声中忘了疲劳,忘却了艰苦的环境。
      邓永建是成都13中的学生,1971年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支边。十一团所在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瑞丽,这是当时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生活条件最好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歌就诞生在这里。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对这群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最难受的就是难抑强烈的思乡之情。邓永建所在的连队位于瑞丽雷允,这里是云南最西部,和缅甸山水相连。劳动之余,对着莽莽的等嘎山,对着静静西流的瑞丽江,知青们思念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情绪总会流露出来。邓永建在知青中颇有几分才气,平时又喜欢唱歌,在这种情绪的催动下,他自己作词作曲写下了这样一首歌:
      “美丽的蓉城夜景美,人民南路是多么的雄伟,从小我生长在蓉城,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父母亲。
      四月五日到云南,瑞丽江畔把家安,瑞丽江水滚滚流,站在等嘎山上望故乡。
      清晨出工在山间,收工归来星星满天,我坐在煤油灯旁思故乡,爹娘的面孔出现在眼前。
      回想金色的学生时代,欢欢喜喜上学来,同学们在一起多欢乐,看看现在眼泪止不住掉下来。
      独自徘徊在深山,足迹留在等嘎山,想起春节的团圆,眼前的孤单,我忍不住长声叹。
      啊,蓉城啊!爹娘啊,何时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
      这首歌的歌词和曲调虽然还比较稚嫩,但它反映了在云南支边的知青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再加上邓永建自弹自唱,颇受知青们欢迎。
      1978年底,云南支边知青为了返回故乡,开始了罢工静坐甚至绝食,后来党中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了全国的知青问题。这期间知青们创作了不少歌曲,反映了当时的情形,最有代表性的是《请愿团团歌》和《恨气歌》。
      《请愿团团歌》是上海知青丁惠民写的,歌词是这样的:
      “迎着寒风坚决北上,任重道远无上荣光。我们版纳地区的赴京请愿团,不畏艰险誓死北上。我们要见华主席,八年的苦水要倾诉,我们要回家乡去,要为四化贡献力量。
      北上,北上坚决北上,肩负数万知青愿望,我们版纳地区的赴京请愿团,宁愿坐牢也要北上。我们要见邓副主席,八年的冤恨要昭雪,我们要回家乡去,要为四化贡献力量。”
      唱着这首歌,当时西双版纳的北上请愿团到昆明要求上北京被拒绝后,竟然在昆明车站卧轨,致使昆京方向的列车中断达数十小时,惊动了国务院。
      1979年初,云南勐定农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知青要求返回故乡的绝食事件。一位叫许世辅的知青写了下面这首《恨气歌》:
      “雪未昭,气难消,壮志上九霄。恨我辈志不高,命运由人抛。知青们愤然起,怒火满天烧。携起手,团结紧,故乡把手招。”
      短短的几句歌词表现了当时知青们在经过了八年艰苦的支边生活后,希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这首歌写好后,勐定农场的另一位知青张振建为它作了曲,在经历过那段历史的知青们中流传甚广,今天,它已经成为成都云南知青艺术团的保留节目。
      (责编郑红)

    相关热词搜索:知青之歌难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