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李鸿章错过共和之路 科举之路by从南而生txt

    李鸿章错过共和之路 科举之路by从南而生txt

    时间:2019-02-21 05:34: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晚清历史上差点出现一个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曾得到诸多有识之士和封疆大吏的拥护,甚至还确定了一个总统人选,这个人就是李鸿章。如果此次共和成功的话,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可以提前12年结束,也许我国近代史也会因此重写。但这次共和国谋划最终“胎死腹中”,李鸿章是由于什么原因与总统之位擦肩而过的呢?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也被打得一败涂地。万般无奈之下,清廷只好派李鸿章赴日本谈判,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从战争中获益,其他外国列强自然不甘落后,迅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年,义和团改“反清复明”口号为“扶清灭洋”,发起反帝爱国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8国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北京城。有资料记载说,“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幼呼救声,街上尸体枕藉”。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11国同时宣战。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接到慈禧的“宣战诏书”后,立即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不仅李鸿章如此,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拒不应诏,这些地方大员们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之为“东南互保”。
      李鸿章在给清廷的复电中使用“乱命”一词,是他精心选择的一个政治术语,把朝廷之“旨”定为不真实的“伪诏乱命”,这就不能算反叛。李鸿章这样的表态,显然是鼓励了南方其他官员,他们才敢如此大胆,毫不掩饰地与朝廷分庭抗礼。李鸿章与南方几位封疆大吏一起,决心联合起来,以南方的半壁江山为根据地,抗旨自保。
      其实,所谓“互保”,就是南方督抚不支持义和团的灭洋举动,不奉宣战之诏,努力保护洋人在华的安全和利益。作为交换,洋人不得在南方各省进行军事活动和其他过激行为。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
      “东南自保”避免了战火漫延,使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各省逃过了战争的蹂躏。实际上,“东南自保”还有更为具体的内容。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和光绪皇帝、皇后、瑾妃、大阿哥溥隽等换便装,分乘3辆马车仓皇逃离紫禁城,开始了1年零4个月的逃亡生活。东南沿海的巡抚和督抚们曾暗自商定:如果北京失守,两宫不测,他们将推选李鸿章做总统支撑危局。也就是说,东南各省将采取美国式的“共和”应付危机。李鸿章对这个“伯理玺天德”(英文president,即总统)之位也颇有兴趣。关于这段历史,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写道:“八国联军时帝后两宫西狩,消息杳然,东南无主之时,当地督抚便曾有意自组美国式的共和政府,选李鸿章为伯理玺天德(president),李亦有意担任,后因两宫又在西安出现乃作罢。”
      如果当时慈禧和光绪在逃亡中遇难,中国的共和历史恐怕要提前10多年。当时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尽管对李鸿章的个人魄力表示怀疑,但也认为这是个值得一试的方案。作家李菁在《孙中山传》一书中写道:“当时,香港英国当局正在策动两广总督李鸿章据两广而独立。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与孙中山和李鸿章都有联系,也得到香港总督的信任,他向陈少白建议:兴中会可通过香港总督卜力(Henry A. Blake)的力量,劝说两广总督李鸿章独立,与孙中山合作。”
      孙中山在日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方面争取到了一些华侨和外国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加紧联络广东、长江流域的会党力量,具有一定的革命基础。此时,若能联合到清朝重臣李鸿章,对推翻清廷的革命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孙中山立即与杨衢云、宫崎寅藏、平山周等人乘坐日轮“烟打士”号,于1900年6月17日直达香港,又派宫崎等去广州和李鸿章的代表刘学询谈判。李鸿章表示,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前,自己不便就独立表态。
      1900年7月8日,清廷调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广东一直观望局势的李鸿章决定北上赴任,与孙中山合作之事就这样流产了。港督卜力获悉后,电告英驻广州副领事,劝李鸿章重新考虑他北上的决定。7月16日,李鸿章乘招商局的“安平”号离开广州北上,经过香港时,受到港督的隆重接待。卜力再一次向李鸿章表示,眼下是两广脱离清廷独立的好机会,并推荐孙中山为顾问,李鸿章为主权者。但李鸿章表示“不能抗命”。
      建立共和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其根源还是在李鸿章身上。
      李鸿章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一方面,作为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对国家的积贫积弱现状有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深谙官场规则的他知道轻举妄动的危害,所以没有宣布两广脱离清廷进行共和。他接受了慈禧的命令,全面主持与八国侵略者的议和工作,代表大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悲愤之中走完了他的一生。而灾难深重的中国,一直到10年后才开始真正走上共和历程。
      (压题图: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共和错过李鸿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