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当前文学批评力与和谐文学探讨]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区别

    [当前文学批评力与和谐文学探讨]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区别

    时间:2019-02-24 05:50: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目前我国文学和文学批评都已边缘化。对此,有人把文学批评的边缘化归因于文学的边缘化,但本文觉得文学边缘化只不过表面上加速了这一过程。表面上看好像是文学边缘化造成了批评的边缘化,但本质上,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所作的理智的思考”,文学边缘化其实正是它关注的文学问题,只能使它更加中心化,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代批评根本就没有思考文学边缘化的问题,反而主动放弃了这种批评力。
      批评力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英国学者阿诺德就有论述。他认为,批评力的任务其实就是用相关的学科知识,
      “探寻事物本来的真面目”,知道“世界上已被知道的和想到的最好的东西”,并告知大家,“从而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的潮流”。考察文学批评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学批评能做的和正在做的其实和阿诺德所说的极其相似。换个角度看,也就是文学批评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主要在于要有批评力。的确,批评具有批评力,就像鸟儿长了翅膀一样,既能飞翔,也很可信。如果不惮深究,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批评力所做的这一切其实与和谐文学所能达到的目标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因为一个和谐发展的文学所能达到的目标似乎也正在这个范畴内。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刻,重申批评力,无论对于遏止批评边缘化、让批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扭转文学边缘化、构建和谐文学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学和批评的基本使命
      
      1、当下国内对文学批评力的几种观点
      和谐的文学总是要求批评应当保持告知大家“世界上已被知道的”批评力。反观当下的批评,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批评正在放弃这种批评力。它们迷醉于理论的高雅中,远离文学现实,对文学问题和文学危机视而不见,忙着制造文学概念和生产文学知识,以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为乐事、能事,不但不能告诉读者“世界上已被知道的”,反而将读者带入了“不看不知道,看了更不知道”的陷阱中,更有甚者对文学反映生活的观点带有偏见和敌意,看到反映生活的作品,便斥之为媚俗和平庸。导致一些作家为了迎合批评家们的口味,只好牺牲大众的阅读利益,只为“高雅”而写作。对此,有论者毫不客气地指出:
      “十年来,当代批评界日益成为概念制造的车间和流水线,花样翻新的无聊论争和更新换代的命名竞赛成为人们对文学批评的主要记忆:文学史的研究尽管成就巨大,却也同时在一种复原历史的冲动之下生产着源源不断的臃肿而繁琐的知识。”
      
      2、文学批评力在文学中的美学性质
      事实上。我们强调批评告知“已被世界知道的”的批评力是文学的美学性使然的结果。即批评之所以有告知“世界上已被知道的”的批评力完全是由文学的美学本质性决定的。也就是批评力总是要关注文学反映了生活没有。提起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总结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的观点。其实,这也是早已被马克思主义证明了的最接近文学本质的观点。不客气地讲,谈论这一问题的观点比比皆是,但不管从哪种角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那种观点能够替代这种说法,或者比这种观点更具本质性的力量。因为,纵观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部作品是完全脱离生活而成功的。曾经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生活过去是文学反映的主体,到今天也依然是构成文学内容的主体。现实主义的作品自不必去说,即便是那些“向内转”、注重展示心理世界、甚至是浪漫主义的作品也不能例外。因为人只要是世界的人,心理便是世界的,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能被世界知道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说那种否认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的说法是不可靠的,同时那种不能告知“世界上已被知道的”批评也是不可信的。
      
      3、文学批评力赋予读者生活的真实意义
      首先,某些批评家认为,告知“世界上已被知道的”是读者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该做的,在当下读者的水平确实提高了,但问题是读者的水平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不需要批评告知真相的程度。原因就在于,这种不需要的说法本身就不可靠的,是建立在文学提供的事实已经滞后或是文学不必要提供生活的事实就已经很自足的假设上的。同时,这种假设成立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生活是可重复的,世界是凝滞不变的基础上。但事实是生活既不可重复,世界也不是凝滞的,尤其是当下世界处在一个既不断规范化又不断被颠覆,生活的意义既确定又不断被消解的时代,各种元素的不断生成,各种领域的相互渗透,使得生活不但没有被简单化,反而更复杂,按照过去的经验把握生活,显然是愚蠢而危险的。因此,那种认为读者的水平已经达到不需要批评告知的说法从根本上是取消文学反映生活的意义的。所以,在当下,某种意义上讲,理解生活的难度不是在变小,而是在不断加大,失去别人的引导,我们依然会迷失在生活本身之中。
      其次,读者永远都希望有人告诉他曾经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生活真相及其意义,因为这是文学赋予读者的基本权利。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让读者保持高昂的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所以,对于读者,文学作品提供的事实要么和他一样多,让他接受,要么比他多,让他满足,要么还提供了他不知道的信息,让他体会愉悦。否则,他是不会阅读的。然而,文学提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也就是加工和提炼了的,不是原初生活的复制和粘贴,更何况有些生活本来互不关联,没有秩序的,一经作家加工变得不但关联,而且有了新的秩序意义,这使得文学提供的生活往往要比真实生活更集中更有意味,给读者制造了一定的阅读困难。解决这一难题只能是文学批评,事实上,也正是有了大量的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政治的、叙事的批评,许多人才明白并领悟到小说的真实意图。可见,告知读者生活的真相及其意义的批评力,不仅是文学决定的,也是读者的需求决定的,而且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需求都将长期存在。
      有趣的是,近几年,在文学不断边缘化的无奈中,我们却看到以写底层生活为主的被称为“底层叙事”的文学却在不断制造轰动效应(非炒作的),这是不是也能从某种角度证明告知“世界上已被知道的”不但没有成为过去时,而且依然是文学和批评的基本使命呢?
      
      二、和谐文学中文学批评力的标准
      
      1、文学作品中具有的真善美的潜在品质
      就作品而言,衡量一部作品“想到的最好的东西”的标准可能很多,可能是艺术性,可能是思想性,但真善美却是最重要的因素。艺术性属于形式的范畴,是外在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是先进的,明天可能就是落后的,就像古体诗,在唐代是先进的,今天就是有局限的,况且艺术性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就像小说是美的,你能说诗歌、戏剧就不美吗?思想性看似可能性最大,但思想是个笼统的概念,范畴很大,一部作品的思想性往往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可能只 有一种,况且思想性也受到时代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会随着人们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早已被马克思主义证明了的。所以,只剩下真善美最符合这个标准,具备大众认可和接受的普遍品质和长久品质。
      
      2、读者具有真善美的潜在需求
      就阅读而言,人的需求尽管是多样的,不可能人人相同,也不能人人相同。但是,从人类追求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的精神需求不同是相对的,相同是绝对的。因为,尽管人们的阅读需求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略有不同,具有相对的变动性和发生性,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知需求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尽管人们的阅读需求可能会发生微调,但对真善美的认知需求和核心价值却不会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诸如古今中外,人们对光明、真理、自由等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因时代、阶级、文化、民族而发生根本的分歧,它们不但具有人类的共性,而且具有永恒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对真善美的需求不但是人性的必然,也是阅读的自觉。综合上述两点,我们有理由说,批评力告知我们想到的最好的东西应该就是真善美。
      然而,对于批评来说,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一是需要批评能够发现文学中的真善美,二是需要批评能够提炼出文学中的真善美来。前者是保证批评有理的基础,后者是保证批评有力的需要。而任何一者的缺失,批评都会流于庸俗。真正有批评力的批评应该是那种虽然也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但它们并不是为了学舌,虽然也动用文学原理,但它们并不僵化于理论,而是每每有所发现和创建:虽然也使用西方的理论和术语,但绝不是为了展示留洋的经历,显得博学,而是用异域的眼光来观照民族的文学,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尤为可贵的是它具有发现真善美的素养和眼光,用理论的而非强制的,用逻辑的而非情感式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东西”告知读者,从而引领读者有所追求。对此,毛泽东在谈到文艺的作用时曾指出: “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据此,我们同样可以说,真正的批评,应当根据文学的普遍原理,帮助读者(群众)认识最好的东西,激发追求最好的东西的愿望,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文学批评期望的,也是和谐的文学所期望的。
      三,和谐的文学总是要求批评应当保持“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潮流”的批评力
      
      众所周知,文学世界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三维共同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个自足的系统,任何一者的缺席都会使得文学世界变得不和谐。因为就作品而言,文学是以艺术的方式来教育人、感染人,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是重要而持久的,好的作品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坏的作品则会使人精神萎靡,使人失去审美能力;就读者而言,读者在阅读中并不是被动的,它可以进行阅读的选择,健康的阅读可以使人高尚,不健康的阅读则会使人走向歧路:就作家而言,创作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不但取决于作家本身,而且取决于读者的需求,优秀的作家能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作品,拙劣的作家会被读者所抛弃。换言之,有什么样的作家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有什么样的文学就有什么样的读者,有什么样的读者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阅读风气。因此,对于批评力来讲,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潮流实际也就是要引导和帮助作家、读者、文学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文学世界。
      
      1、批评力创造出的纯正和新鲜的思想潮流的力量表现在对作家的帮助上
      作家永远是文学批评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我国古代就有“知人论世”的说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批评方法。那种所谓“作家死了”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于文学世界这个业已存在的客观事实来说,纯粹客观的作家是不存在的:“死去的作家”也是没有的,作家的思想、观念、情感不可能不在这一事实中有所流露。而作家不是天生的智者和圣人,他们的成长、思想的形成、对事物的态度都深受他们所在的时代、所受到的教育、所持有的观点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创作就难免带有成熟和不成熟、正确与不正确的烙印。对此,恩格斯分析歌德的作品时就曾经说过:
      “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带有两重性的”,原因就在于“连歌德也无力战胜德国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优秀的作家尚且如此,其他的作家可想而知。文学批评正是借用文学的原理对作家进行公正地、严肃地、客观地研究,肯定其身上优秀的东西,否定其错误的东西,帮助作家提高认识水平,改进创作,写出更优秀的作品。不能否认,在这一点,文学批评的作用是巨大的、突出的。
      
      2、批评力创造出的纯正和新鲜的思想潮流的力量表现在对读者阅读的引领上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和批评家们并不一样,他们可能只是想读,至于一定要读,他们似乎没有这个义务。因此,这就需要批评要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给他们指明阅读的方向,向他们推荐优秀的作品,引领他们从阅读的自然状态进入到阅读的自觉状态。文学批评对读者的引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领读者追求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潮流。就拿“五四”时期来说,许多作家率先觉醒,意识到思想启蒙的迫切和救亡图强的必要,他们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文学作品,但这种创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各种相反的创作也逆潮流而动,不但搅乱了读者的视线,而且也削弱了启蒙的力量。当其时,正是许多的批评家们,不但从理论上对当时的文学流派、现象、作品、观念做了大量的斗争和分析,给予了这些作家很大的支持,而且从理论上也有效地引领了读者对这一启蒙思想的认可和追求,从而开创了一种较为纯正的具有强大活力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潮流,以至于这一潮流在“五四”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历史面貌。二是引领读者形成健康的阅读风气。文学批评握有理论的武器,这种武器一旦被批评家所利用,就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某种阅读风气。就拿新时期对人的认识来说,改革初期,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人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强化,一时之间许多的作品都以书写大写的人为目标,竭力展示人的觉醒和自觉。如果我们还有记忆的话,应该不会忘记八十年代初人们对那些表达人性觉醒,展示个体价值的作品争相传阅、热烈谈论的情景,这其中文学批评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正是文学批评对这种创作潮流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鼓励,使得读者对此类作品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了一种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阅读风气,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学批评引领读者形成了这种健康的阅读风气,客观上大大加快了对人的思想启蒙到社会自觉的历史进程,为改革开放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可见,无论是思想潮流的形成还是阅读风气的形成,文学批评对读者的引领都是巨大的。
      
      3、批评力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潮流的力量还表现在对文学本身的要求上
      作为艺术的文学虽然有着基本的创作规律,但在具体的创作中却是个体的行为,因人而异,作家不同,作品就会不同,这就造成了文学的复杂多样。文学批评的责任就是将这种复杂多样的状态进行有效的统整,使得文学在多样化、创新化的基础上,整体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和谐的文学才能创作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潮流。那么,在当下,批评应当引导文学追求什么样的纯正和新鲜的思想潮流才能构建和谐文学呢?笔者以为,以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为标尺,以人民大众的需求为需求,以深入民间、为民代言、反映民生疾苦为创作的思想潮流,应当是当下文学批评要求文学追求的思想潮流。因为,人民是创作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前进的方向就是最先进的方向,这是已经被马克思主义证明了的真理。文学批评只有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为这种先进思想鼓与呼,才能有效地促进文学表现人民的生活,使得文学的本质得到体现。
      当前文学的边缘化,在某种程度上,除了与自身人民性的丧失有关外,可以说与文学批评的不在场、不作为、不抗争有很大关系。为了遏止文学的边缘化。也为了遏止批评的边缘化,批评只有从自身做起,关注现实,保持批评力,才能找回自身的尊严和价值,从而也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刻为构建和谐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文学批评探讨和谐文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