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船政文化精神品格 文化精神和自我品格的融汇

    船政文化精神品格 文化精神和自我品格的融汇

    时间:2019-02-28 05:39: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当代书坛,人们对楷书的研究与认识远没有对行、草、篆、隶那样广泛与深刻,即使是在全国正书展中,真正的楷书高手十分鲜见。一方面,当今把楷书作为艺术研究与创作的主攻方向似乎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且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写出有质量、守法度又有自家面目的楷书作品,实非易事。然而,仍有一些虔诚的书家在做着这样一份令人敬佩的努力,著名书法家王学岭先生,即堪称其代表之一。他多年静心笃志研究楷书,在楷书的研究与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获七届中青展一等奖便是佐证。近年来,学岭先生在行草书领域里再拔新筹,成功实现了不同书体间艺术上的幽通。他在各种书作中做到了文化精神幽然契合,自我品格通达无碍。
      传统书法意境理论中,有“幽境”一说,如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第二十一章)。这便是“幽境”之说最初的哲学阐述,也是总根源。在汉语中,与“幽”字有关的还有所谓幽独、幽眇、幽昧、幽深、幽境、幽冥、幽情等。清人黄钺更是在“二十四画品”中专列了“幽邃”一品:“山不在高,惟深则幽。林不在茂,惟健乃修。毋理不足,而境是求。毋貌有余,而笔不遒。息之深深,体之休休。脱有未得,扩之以游”(《壹斋集》)。但传统上的“幽境”“幽邃”之说,与学岭先生的“幽通”之说还是有所区别的,区别就在一个强调“幽”,一个强调“通”。对于“通”,我的理解是“通畅”“通透”“通气”“通融”,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做一个“通人”。由此可见,所谓“幽通”,就是要达到既“幽”且“通”,由“幽”而“通”,由“通”而愈“幽”。故而既是“幽通”之境,又是“通人”之作。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由此观之,看一位书法家的技艺高下,可以看其笔头功夫如何;看一位书法家的旨趣高下,可以看其文化学养如何;看一位书法家境界高下,则要看他对“道”的感悟程度如何。这三者虽呈递进,亦相辅相成:无技艺,罔论旨趣;无旨趣,罔论对道的感悟。这里说的“书道”,与日本等所称“书道”意义不同。后者所谓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是一种专有名称、一种方法论;而前者所指“书道”,与老子的“道”是相通的,归属于哲学范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或许,也只有“书道”可以和“道”并题而论。
      学岭先生认为,书法是一个生命体、生命的意象。古人对于书法的概念和我们现在截然不同。我们现在对书法的认识是线条的艺术、造型的艺术。这些都是抽离了生命意义的躯壳。所以有大量的夸张、变形,在取得极度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不断扼杀着书法或者汉字的生命精神。仓颉造字的精神,就是“法天象地”。如同创造一个生命一样,书法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生命活力。有人说,书法是带着镣铐跳舞,这其实是现代眼光对古典精神的一种解读。书法的美在于其中的生命精神,一点一画,转折连接处的气脉贯通,就是一种生命。不能过于扭曲、夸张,必须唯真,还原书法生命的精神本质,不然就是一个畸形的怪胎。唐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张怀�《用笔法》等等文章中对汉字中生命意象的归结都不离生命的主题。
      由此,一流书家在其创作中总是追求一种由乎心性的激情表现,他们首先追寻的是创作情感的真实、自然,其次才是技巧本身。读学岭先生的书法,给我最强烈的印象便是激情和心性的完美结合,他的楷书也好,行书也罢,无论从哪个层面,都表现出一种来自主体心性的创作真实。因而,对帖学的大量临读,潜隐着一个慕规前贤的叙事策略――入古:从古法层面来深化调整自身的创作,而不是改弦易辙。他心仪的创作目标除了楷书更有行草。他认为,要实现草书的突破,必须要深化笔法,承传的线路皆为帖学一脉,因而不解决或深化帖学笔法问题,便会阻碍行草创作所臻达的高度,这是学岭先生近期转向古韵笔致及向帖学回归的一个内在创作理路。
      学岭先生嗜书如命,饱读经史,是一位学者型书家。他的作品总是写自己喜欢的文辞内容,是自己真情的笔端宣泄,以此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理想和志趣。他的小楷风格“娟”“雅”“灵”“逸”,行草巨制则是“重”“拙”“大”“雄”,他认为这样可以庶免轻佻、纤巧之病。因此,他的书体以元气充达为宗旨,笔饱墨足,情载志承。在这里,学岭先生摒弃文人的“怯弱”与“美饰”,重情,重势,重趣,重率真,坦坦行来,在不雕不饰中暗蓄一种“精神”的力量与“法度”的自由。矢矫雄健的笔势,在点画使转之间,“将浓遂枯”“带燥方润”,洒脱而无放纵之弊,浑莽又有雅逸之致,示人以“无法之法”,是为石涛上人的“自揭须眉”,是为东坡居士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历代行草大家的尊崇备至、静心领悟、深入研习,使学岭先生的行草在“颠张狂素”的体势骨脉中杂糅颜真卿的圆浑遒劲、米南宫的韵势跌宕、王觉斯的雄健错落与黄庭坚的纵横狂放,可谓众美兼备而独出心裁,化古出新,假人为我,写出了“我”的真实,体现出书家融汇前人的能力和建创自我的才思。学岭先生的风格创建,绝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的“表现”,而是一种文化精神和自我品格的发韧之作。
      曾有人评学岭先生楷书字字灿若明珠,我读学岭先生行草书,正如林间观瀑,虹影珠光飞溅之处,隐约可见一枚枚石子闪耀在湖岸溪边,打动了行人的心。
      

    相关热词搜索:品格融汇自我精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