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中国动画片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中国动画片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时间:2019-03-01 05:35: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中国动画片发展的高峰是在60年代,主要以水墨画、剪纸、皮影、木偶戏等为主,它们的共同点便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到了物质与精神快速发展的90年代,中国的动画市场却因为种种原因陷入低迷。为什么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年代我们能留下脍炙人口的优秀动画作品,而面对教育、科技、信息等条件齐备的现今,却难以再续动画片的辉煌呢?一些学者已经做了相关的探求与阐述,笔者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思索。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动画片;现状;反思
      
      我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诞生于1922年,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于1942年,当时影响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动画发展。而真正把民族艺术元素与动画创作相结合是始于60年代,主要以水墨画、剪纸、皮影、木偶等为主,一系列优秀作品的问世将中国动画事业推向高峰。到了物质与精神快速发展的90年代,我国的动画市场却因为强大的外来冲击陷入低迷,从此,走向了一条时刻被影响的悖路。不禁疑问,为什么在经济发展滞后,甚至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能留下脍炙人口的经典动画作品,而面对教育、科技、信息等硬件齐备的现今,却难以走出自己的桎梏,再续动画产业的辉煌?
      东南大学的岳晓英女士在论文《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研究》中对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发展做了详尽的梳理。笔者的论述中,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为第一阶段,文革结束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新世纪以来为第三阶段。此外,从叙事、视听、生态意识三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发展做了介绍。文章列举了很多在我国动画发展史上表现杰出的作品,如《雕龙记》、《火童》、《草人》等。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作品如此陌生。制作年代绝对不是能解决这个缺憾的借口,毕竟,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认识阿童木,课本的空白处贴着美丽正义的水冰月,难以接受小叮当并不存在的事实……
      孙建在《浅析中国动画片发展方向》中提到,中国特色的继承与创新是关键,包括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智慧与幽默等元素。这让我想到《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大闹天宫》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本土文化出发,《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原型是齐白石的水墨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阿凡提是我国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大闹天宫》的人物形象是借鉴国粹京剧的造型,还有皮影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等等。这些作品让中国动画事业发展呈现蓬勃之势。然而,为什么我们能从记忆里搜寻到它们,确也终究提不起更深刻的兴趣呢?
      《国产动画片民族艺术形式的运用》一文中作者指出了中国动画片存在的不足之一便是国际意识的缺乏。《中国动画片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中也写道“在中国动画缺乏国际化的创意,投资,制作和发行渠道的情况下,与国外合拍是一条尽快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行之路”。这就不得不谈到中日首部合拍的动画片《藏獒多吉》,这个以中国西藏为背景展开的故事里,小男孩儿田劲和藏獒“多吉雍直”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关于勇敢与忠义的赞歌。看完这部作品后唯一能感受到中国参与的迹象,唯有故事本身,它也确是根据中国作家杨志军的小说《藏獒》改编而来。此外从导演到音乐音响,核心主创全是清一色日本制造。如果这叫合拍,我们为什么要理直气壮占这个便宜呢?中国经历的历史还不够沉痛地告诫我们,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才是立身之根本吗?
      鉴于以上学者提出的观点,加上我的疑虑,我认为中国动画片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国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存在问题
       每年在艺考大军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很大部分并非拥有“童子功”的真正热爱并能感悟艺术的人群。那些能够感染受众的作品,如《蓝精灵》、《米老鼠与唐老鸭》、《殷桃小丸子》等,形象的设计乖巧灵气当然是其成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动画形象的性格塑造贴近心灵,跟受众一起成长,不是仅仅停留在当年接受它的时刻里。而这一点,其实就对参与动画制作人员是一个巨大考验,如果只能机械地画出无数张图稿,不能注入动画形象更丰富更多元的内涵,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中国的动画片创作上存在太多隐形枷锁
       一是体现在对动画片的定位长期停留在儿童受众上,单一的情节与人物很难吸引广大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受众。《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大受欢迎很大部分便是由于它呈现了中国的一个社会现状,即“耙耳朵”的存在,受众在“做人要做喜洋洋,嫁人要嫁灰太狼”的观点里产生共鸣。二是在形象设计上难以摒除固化的思想。前几年引起广泛讨论的《功夫熊猫》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一些观点认为好莱坞毁了我们国宝的形象,怎么能那么笨拙和粗鲁;还有一些“恨铁不成钢”般地抱怨为什么我们的熊猫被美国佬拍来赚了票房。我认为,第一种观点的成因是缺乏自嘲精神,回顾中国的动画片,主角永远是完美的化身,当然完美很好,它满足了受众的精神需要,但是,我们也看到,《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风格迥异的几只羊里,最受大众喜爱的是懒洋洋。我想,这也反映出新时代承受着巨大生存与生活压力的人们对轻松简单的渴求。而对第一个观点的解释正好能说明第二种观点,火药是中国人制造,但最后还是被别人造成了大炮,与其抱怨为什么别人要造大炮,不如加紧时间造自己的炮。
      三、中国动画片制作在认知上缺乏自信
       这种自信的缺失首先体现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认知度的薄弱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要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才能发现她的魅力。你认同她,才能展现她。其次体现在面对国外市场的成功,我们“被”处于弱势。迪斯尼制作《花木兰》后,中国也出了《梁祝》,结果发现两位女主角造型上如出一辙,我们很难说清楚没有模仿的痕迹。
      综上所诉,中国动画片在未来要想立足世界动画之林,还得从多方面下功夫:一是,在高校艺术学院的开课上,能否重视对本土文化知识的填充,至少做相关引导,让学生能从内向外找到设计的灵感,从而提升设计的质感;二是,动画制作应该组创专业分工精细的综合团队,例如,动画形象设计、编剧、音响、导演等都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分配完成,就像我们一提到日本动画片,不仅能想到那些鲜活的动画形象,也能联想到动画大师宫崎骏以及音乐大师久石让一样我们也期待能诞生中国的宫崎骏、久石让;三是,在与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但也不能选择面对强势的羸弱与退随,应该始终立足本土文化,开发少数民族题材与中国特色故事及艺术,在此基础上,放眼国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了认同本民族文化,充满细心的专业化团队,中国动画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岳晓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孙建:《浅析中国动画片发展方向》,《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06期。
      [3] 王华威:《中国动画片的民族化与国际化》,《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动画片存在问题发展现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