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

    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

    时间:2020-03-17 12:25: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法分析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内部各行业又存在差异,目前甘肃省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比较弱。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就业弹性 投入产出法 就业吸纳能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法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为政府制定差异化就业政策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

    一、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基本情况

    在2001—2010年间,甘肃省人口的增长率为1.45%,总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为1.32%,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低于总人口的增长率,可见在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2010年《甘肃发展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甘肃省的总就业人员仅有1499.56万人,其中第三产业达到345.35万人,占全省总就业的23.03%,而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仅占到第三产业的6.71%。通过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就业状况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出:在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2002—2007年下降趋势较大;2010年位居第二的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在逐年递增;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就业人数排在金融业之后;而处于最后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在2002—2005年的变化趋势是缓慢增长的,而从2005年之后有增有降,发展趋势有轻微波动,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处于平稳发展,但就业人数较低。总之,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基础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但是集高素质人群的行业就业人数较低。

    二、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衡量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估算,不仅要考虑行业本身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即该行业吸纳的就业,还要考虑本行业的间接就业吸纳能力,也就是说由于本行业的发展而带动的相关行业的间接就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中间产业,与其他行业都有较大关联。

    (一)直接就业吸纳能力

    由于甘肃省在2005年以后统计了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因此我们主要测算了甘肃省2006—2010年间的就业弹性。

    首先我们利用就业弹性法对甘肃省总的就业弹性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6—2010年的总就业弹性年均值为0.14,在此期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年均值分别为:0.07、0.24、0.3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年均值高于总就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年均值;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第一、二产业,即GDP每增加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33%。

    其次我们计算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测算结果如表1。

    从表1就业弹性的年均值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弹性的年均值均大于0.14,即大于2006—2010年总就业弹性的年均值,表明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这两个子行业直接就业能力较强,能够直接拉动金融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子行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存在差异。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2007年下降幅度较大,但从2008年开始就业弹性逐年上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就业弹性有升有降,在201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就业弹性的下降并不能说明该行业的失业严重,因为,就业弹性不断减小表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业2006—2010年的年均就业弹性约为0.16,在四个行业中居于第二位,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其就业弹性下降幅度较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力度的削减,国家政策的推动,金融业的就业弹性又开始上升,说明金融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较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社会公众最基本的生活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会逐渐派生出对金融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金融产业规模相应地扩大,这种需求拉动型的规模扩大会直接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杨艳琳、陶新桂,2004)。甘肃省目前还是以发展工业为主,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与工业联系密切,大力推动其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本行业的直接就业效应。

    (二)间接就业吸纳能力

    1、分析框架与指标选取

    根据最新可得的甘肃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为aij=xij/Xj中, xij表示第j行业总产出Xi消耗第i行业产品的数额(价值形式),利用资产率调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调整后的直接消耗矩阵为A1=H×A,相应的列昂惕夫矩阵为(I-A)-1,在此基础上我们构造以下三个指标来分析间接就业吸纳能力。

    劳动力投入系数,定义为lj=Lj/Xj,其中Lj=(L1,L2,……Ln),为各个行业的就业人数行向量,Xj表示第j行业的总产出。

    综合就业系数,该系数表示当某一行业进行一个单位的生产时,在本产业部门和其他产业部门所引起的就业人数的增加,反映的是直接与间接就业吸纳能力。

    间接就业系数,即综合就业系数与劳动投入系数之差,差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的间接就业吸纳能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2、间接就业吸纳能力的估算

    按照我们选取的指标和分析框架,首先计算出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资产率H以及调整后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1。其次利用A1计算出列昂惕夫矩阵,再进一步计算出劳动投入系数、综合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系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邮政业包括邮政基本服务和快递服务,这两个与其他行业关联比较密切的行业,其综合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系数在甘肃省排序都在第一位,为0.116和0.027,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空间。

    金融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系数排名为第二,为0.072,间接就业系数排名第三,为0.016;甘肃省的金融业可以通过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来充分发挥其间接就业效应。与全国相比,我国金融业综合就业系数为0.101(刘辉煌,刘小方,2008),而甘肃省为0.072,全省金融业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全国相较存在差距,说明甘肃省金融业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甘肃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包含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与实验发展这两个行业,平均综合就业系数达到0.064,说明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与实验发展间接拉动的就业能力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行业的交通运输及仓储综合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系数都比较低,说明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而且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从业人员仅有0.014,说明甘肃省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行业本身的就业吸纳能力有限,而且行业间的联动吸纳就业能力较弱。

    总之,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上海(2011,孔令锋)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发达省市,需要进一步实施各种激励政策加强各产业间的关联度,提高就业的吸纳水平。

    三、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测算,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直接就业效应相对较大。通过就业弹性的计算,我们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年均就业弹性均高于服务业,表明在就业吸纳能力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行业是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对就业的直接拉动效应较大,且就业弹性有继续上升的态势。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改善。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进行研究发现,就业弹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发展趋势来看,从就业人数上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而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却逐年递增,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就业弹性持续增加,而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却明显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改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还不足。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间接就业效应与直接就业效应有所差异。在直接就业效应计算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直接就业效应最大,但在间接就业效应的测算中,邮政业的间接就业系数较大,排在首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虽然直接就业效应较低,但是隶属于该行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的间接就业系数却达到0.021,说明其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间接拉动其他行业的就业。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综合就业效应存在差异。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各行业而言,邮政业的综合就业系数最高,其次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金融业,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金融业对甘肃省就业的贡献是难以替代的。其次就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包含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与实验发展这两个行业。排在最后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我们会发现,这些行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还不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

    总之,甘肃省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大,发展势头不错,但是集高素质人才的行业就业人数较低,综合就业系数也较低,需要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J.W.Harrington.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ducer Service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1)

    [2]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22—25

    [3]刘志彪,郑江淮.服务业驱动长三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孔令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2),33—38

    [5]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8,(12),1299—13

    [6]吴淑玲.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视角的路径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8),227—231

    [7]王翔.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经论丛,2011,(1),15—19

    [8]樊淑红.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1,(1),18—19

    [9]郭志仪,郭向阳.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1,(9),83—87

    [10]刘耀森.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2,(2),53—62

    (吉亚辉,1964年生,陕西韩城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朱树明,1987年生,河南开封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相关热词搜索:甘肃省吸纳服务业能力就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