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历史文化的积淀

    历史文化的积淀

    时间:2020-03-18 05:24: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傩戏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它的起源或形成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的发展更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掺杂在里面。从宗教蜕变成为戏剧,显示出傩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生命力。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傩戏这一特有的文化剧种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傩戏;历史文化研究;民间戏剧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093-06

    Dramatic Art as Cultural-historical Sediment: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rtistic Substance of the Nuo Opera

    WU Jing-xia

    (Department of History, Gui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yang, Guizhou 550003,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sis and evolvement of the Nuo opera in a cultural-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Nuo opera,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living fossil" of dramatic play, is a kind of folk dramatic arts that was originated from primitive religion. The origin or formation of the Nuo opera has a derivative relationship with its local Chinese historical-cultural contexts, while its development correlates with a set of specific social factors. Being transformed from religious performance to dramatic art, the Nuo opera itself dramatized a culturally and historically based vitality of folk art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Nuo opera; cultural-historical perspective;folk dramatic arts

    人类的生活,总是伴随着精神的存在,而精神又常常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力和自然力之中,这种糅合而产生的精神曾经使人类在其漫长的生活道路中对它感到神秘,进而崇敬,然而也最终因人类的进化使得人类由对它的崇敬而转变为利用,成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如活跃于贵州民间的傩堂戏,其史迹可追溯到奴隶社会的上古时代。据考证,起源于商周的傩祭是现今傩戏的雏形,它经历了由祭祀目的到庆典娱乐的功能转变,这种变化正是体现了人类精神文化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结果。

    傩戏,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全国很多地方都曾流行,尤以贵州为盛。在贵州境内主要是黔北及黔东北居多。傩戏其形式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完整的制度,其目的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主要部分却是庆祝农事丰收、娱人娱物及与之有关的事象,完全蜕变为一种民间戏剧。

    一、傩的起源

    傩戏的原始形态是早期的傩或傩祭,它在早期社会里完全是一种祭祀鬼神的巫术活动。古代各朝都有关于傩祭的记载并盛行此俗。傩的起源具体在何年何月或是起源于某一原始事象,对这情况我们难以作出准确的回答。不过,据文献记载,傩这一习俗最迟在殷商时代以出现,西周时代作为一种固定的祭祀活动在当时的中原地区盛行。《礼记·月令》曰:“天子居宫室左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A,衣黑衣,服玄玉,食粟与彘,其器闳奄,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达寒气。”[1]其目的主要是驱鬼逐疫,逢年过节举行,设有专职人员掌管,并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代代相传。据《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击四隅,殴方良。”[2]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似乎觉得荒唐可笑,但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从当时的角度去看,不难发现傩祭这一习俗的功能所在。奴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人类思维的简单,加之自然力的强大,无时不使当时落后社会里的人们对自然及其人类自身怀着一种恐惧、神秘的心态,低层次的思维更使人们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对待一切自然现象,而感性的认为自然是一种神,幻想除人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然而却主宰着人类一切的生灵,人是这种生灵的奴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这种想象中的生灵支配着,于是就把人类的一切情感心理,包括愿望、祈祷等因素全部寄托在那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崇拜心理随之而产生,体现在具体的事象上,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巫术活动。

    从文化起源来说,一切巫术活动都可以成为它的组成部分,包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这些崇拜也即巫术心理或行为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均是出于人类功利的需要。就其傩祭本身来说,也逃不出功利的目的。巫术本身属于原始宗教,巫术的原始性决定了巫术本身是感性的、朦胧的、抽象的,它不像其他正规宗教那样有严格的教规教义和众多的信徒。巫术活动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而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形式,这种盲从的不经理性思考的恐惧和崇拜导致了当时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统一,即驱鬼逐疫、保佑人类能平安生活的目的。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统一,或叫感性的统一,正是如此,巫术才被归纳入宗教的范畴,尽管它属于原始宗教。傩祭与其他宗教活动相比,虽然功利目的是相似的,但方相氏(也即巫术)与大众信徒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建立在伦理的许可上,而是不分主次的盲目崇拜,层次关系只能在神灵与人类之间产生。在现今傩戏的演出里,其开场仪式首先是一老人手持师公刀,头戴三清帽,焚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唱时而舞,祈求上界神仙的驾临。然而与其他宗教活动所不同的是,傩戏仪式的开场者(即当地人所说的土老师)所从事的行为目的与其他参加演出者的目的一样,都是从人类共同的目的出发,祈求神灵的保佑,代表的是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不像其他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如巫师、神父、牧师、阿訇那样充当人类与上界的中介人,在向上界转达人类祈愿的同上,也向人类传达上界神灵的指示,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傩戏演出却是虔诚的,它显示了一种原始的、古朴的宗教事象,正因为如此,傩戏才保持着原始人类遗留下来的合理关系,也是其生存的根本。这也许是一种无意识的或简单的合理关系,崇信者通过傩祭这种仪式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解脱和慰藉。

    傩祭的这一目的告诉我们,功利上的心理满足并不是在我们所认识的理性世界中获得的,而是在荒诞的逻辑思维和难以理解的仪式行为中才得以贯注,显现出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即神灵的力量是无限的,相信它能给人类以帮助,同时人类也必须崇敬神灵。傩祭正是通过这种情感上的贯注和理解,才获得了一种非理性的并和哲学思想相对立的内在统一形式,同时给予傩戏以生命的阐释,使它能延续发展。这是一种原动力,它表现了人类处于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为摆脱自然与命运的羁绊所作出的努力和抗争,虽然这种努力与抗争对于渺茫的宇宙来说显得渺小,甚至无济于事,但人们在内心上愿意去把这种徒劳的斗争通过巫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把感情寄托在傩祭这种巫术活动之中。

    也许人类的精神文化就由此而产生,但文化的产生终究是源于人类的需要,把文化撇开在功利目的之外是不正确的,这一论点在傩祭这一文化事象中也毫无例外的体现出来,正如《周礼·夏官》所述的“帅百隶时而傩,以索室殴疫”[3],意在驱鬼逐疫,以求一年的平安吉利。其目的是简单的、古朴的,也是合理的,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因此才给予傩祭以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扩展并演变成为当今的戏剧种类之一。

    二、傩的生存

    那么,作为一种巫术活动的傩祭是怎样获得赖以长期生存的客观环境的呢?在这个问题上合符逻辑和思维的解释是封闭落后的经济环境为傩仪的流行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确实,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困扰是可想而知的,经济结构的原始和简单使得全社会成员分成若干个单元,这些单个的经济实体的生产方式是封闭的,其能力也是弱小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又不能给这些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任何担保,天灾人祸的变幻莫测常常使这些独立的经济实体处于崩溃的边缘或濒于破产。而这时候,人们却往往习惯于依赖简单的思维去解释在当时来说是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以满足人们对各种事象的祈求。经济上的分割和心理上的盲从导致了傩祭在这个时候无意识的钻了人们的空子,同时也被人们所利用,成为人类与自然相沟通的一种媒介,而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媒介。正因这样,傩祭才作为一种巫术活动在人们的思想上扎下了根,也就是说傩祭这种习俗在根本上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条件和依据。

    然而,这种依据仅仅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有时也会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消失,而且历史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当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也曾一度流行过傩祭这种习俗,而且还是傩祭的发源地,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和发展,现在已很难看到傩祭的踪迹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傩戏比较流行的地区恰恰是一些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偏僻山区,其经济文化不论远古或现在,比起中原地区来说都要落后得多,但傩风却能在那些地区繁衍、代代相传,最后由宗教仪式固定成为戏剧形式,这种现象又怎样解释呢?除以上所述及的经济因素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条件呢?对这个问题,我们试从历史的角度来探及。现在流行傩戏的黔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居住着苗、土家、仡佬等民族的祖先,历史上的蛮僚之地也包括其中。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黔州风俗,杂居溪洞,多是蛮僚。”[4]其地理位置毗邻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而这些地方历史上曾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相比之下,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意识及行为模式也都迥然不同。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文化的层次也明显的不同,这是不可质疑的,更何况由于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历代统治势力在这里都十分薄弱,造成这里生产力的落后和文化信息的闭塞,形成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局面。在傩祭尚未传入当地之前,作为蛮僚之地的黔北黔东北同样盛行各种巫术祭祀之风(这可能是由于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这也许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社会现象。从古到今,人类社会进化的模式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时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进化的快慢之分,这一现象似乎不受地域的限制,原始初民们由于对自然的恐惧、迷惑而产生的巫术活动在这里同样出现,人们信奉自然、信奉神灵、崇拜祖先,盛行着一切使人们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以实现的巫术祭祀活动。《思南府志》记载,当地居民“信巫屏医,专事鬼神,客至,击鼓以迎。”[5]这些巫术活动的盛行,为后来傩风在该地的繁衍制造了一种气氛,形成一种有利于傩风滋长的社会环境。

    从宋代开始,大量的汉民族自中原迁徙到贵州,一方面是军队屯兵,设置各种行政机构,加强封建王朝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是百姓逃避战乱和灾荒,纷纷入黔。在这些民族的大量迁徙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也随之而入,渗透到各民族地区。而这时候,傩祭也作为一种文化事象传入贵州,被当地居民吸收和利用,形成一种普及于民间的巫术活动。有清嘉靖《贵州通志》为证曰:“除夕逐除,俗于是具牲礼,扎草船,列纸马,陈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斥谴状,谓之逐鬼,即古傩意也。”[6]傩的传入,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渗透,最后合流,形成适合于当地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也组成了地域文化),傩戏正是这种内外因糅合统一的结果,是民间文化的相互吸收与渗透,也是中原地区傩文化大量向民间传播的开始。

    由于傩在民间的传播,使其在巫风环境的滋润下得到进一步增长,并成为民间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为地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老病死。当傩祭这种仪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它逐渐由单一的巫术活动发展到参糅着各种教规教义及崇敬人物的综合体,特别是汉代佛教由印度传进中国和道教在国内的创立,更加为傩祭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崇敬对象由原来的自然神发展到佛教的菩萨、罗汉和道教的太上老君、真人,甚至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人物如周公文王、关公等,其法事活动也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教规教义,成为宗教的大杂烩,这自然是那些专门从事巫术活动的司管们的心思所在,作为继续欺骗人民、笼络人心,提高自己法律威力的精神麻醉剂,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傩祭这种巫术活动在经过人们思想变迁与选择之后,显得更加成熟和牢固,显示出它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在经历了对立斗争和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暴露同时也修补了自身的缺陷,吸收了各教派的精华,才形成了傩祭包括着巫术、佛教、道教等众多宗教成份的综合体,显示出傩祭的多元化特征。

    三、傩的发展

    历史上没有哪种意识形态或行为模式不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人们的思维经过不断的进化和完善,对傩戏的认识已从表象的概括渐渐过渡到细微的和理性的认识,意识到了作为巫术活动的傩戏所包容的内涵,于是就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它,重新认识它。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发现,愈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有时老天愈是不肯赐给,而巫术的祈愿在这时也不那么灵了,人们也就对使人敬仰崇拜的神感到失望,感到沮丧,这就必然要引起人们去对自己顶礼膜拜的崇敬对象进行评价,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前进,人类意识的提高,宗教的虚伪性也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日益暴露出来,于是人们开始从理性方面去寻求符合人性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感情贯注于人类的全部生活过程之中,使其进一步合理化、公开化、大众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人类这种情感的转移,势必要引起行为内容和目的的改变。正因为如此,傩祭在经过人们思想上的选择和情感上的亲近后,显得更加人性化、世俗化,融洽了与人们的关系,符合了人类自身所寻求的情感需要。于是,从单纯的巫术目的逐渐向带有自身娱乐的傩舞发展。从某种意义而不是从目的来讲,舞的本身就包含有娱乐的因素,这也是漫长的傩文化中的一个转折点。固然,这时的傩祭活动其目的仍然是以驱鬼逐疫、避邪消灾为主,但其内容已参杂得有娱乐的成份,进入傩祭——傩戏的过渡阶段,这就产生了傩戏的最初娱人因素。傩祭这种功能上的转变,正是体现了傩的自身体系随着社会的进化和人类认识过程的提高而趋于理性的成熟与完美。

    当然,这种功能上的转变不是简单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化和融合过程。这主要取决于人类思维的进化和意识的提高,这种思想上的进化首先由当初单纯的祭祀活动逐渐转移到农事的丰收庆典仪式上,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因为当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农业生产,各种崇拜和信仰均是出于人类对农业丰收的祈求,以保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更求人类的繁衍和延续。事实上,最初傩祭在向傩戏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宗教因素都没有被遗弃,或者说,宗教色彩还完全夹杂在里面,但是,宗教事象的目的却发生了变化,以致于在傩祭发展过程中许多主要人物或情节被简化和消失,如最初专门主持傩祭仪式的方相式及庞大的仪式队伍在后来的傩戏、傩舞中都已消失了,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和情节却保留下来,与此相对应,娱人成分相对的比娱神成分增多了,这当然与社会的进化有关。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各种文化的冲击,人们思想中的各种怪诞、神秘的观念愈发淡漠,有关自然现象的理性认识逐渐加强,把农业生产的丰收庆典仪式参糅到傩祭这种纯巫术的宗教活动中去。从这种意义来讲,我们可以看出傩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在经过不断的扬弃、吸收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演化为傩戏的。这是中国傩文化质的飞跃过程,其背景为农业民族的传承文化,包括农业行为模式和思想意识,其社会环境也为特定的农业生产社会。在傩戏的演化形成过程中,农业民族的民族信仰以及思想意识都始终贯穿于其中,其社会功能不仅仅在于某种精神的寄托和慰藉,同时还是某种精神的陶冶。这就是傩戏的娱人因素,显示出了傩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结合的倾向。

    文化既然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从古到今,每一种文化事象的形成总要受到时间的影响和行为的规范。傩戏的形成同样也不例外,傩祭在演变时不是自然而然的向傩戏这种戏剧性的宗教仪式转化的,除了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进化外,更主要的是受到宋元时代形成的戏曲的影响。戏曲在当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而产生。由于娱乐性较大,迅速传遍民间及宫廷内外,占据着人们的心理,并与傩祭这种宗教仪式狭路相逢,于是便呈现出融合的趋向,就像宗教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最终导致宗教文化的产生一样,傩祭与戏曲相互吸收、融合,并经过人类思想情感的选择与淘汰,最后便形成了含有二者因素的综合体,也即是巫术文化与戏剧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于是戏剧色彩便渗入到傩祭中去,改造或同化了傩祭,使傩祭变成为戏剧性的宗教活动。而在宋元时代,正值封建社会发展到中晚期,生产力水平已呈明显的进步趋势,人们的思想已不像早期那样保守,对各种自然现象也不像原来那样感到恐惧和神秘,同时也乐于接受一些新事物的产生和新思想的出现。傩戏作为一种宗教与戏剧的综合体,既满足了人们思想与情感上的需要,同时又能弘扬刚刚兴起的戏剧艺术,满足人们娱乐上的需求,成为傩戏的戏剧因素。正如像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阐述功能派的立场时说:“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7]

    在傩戏形成的最初阶段,像戏曲的出现一样,它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由于它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传播渠道也很广泛,社会收效较明显。除少数地方外,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十分流行,后来又传入一些边远地区,特别是巫术气氛较浓的边远落后地区,经过当地居民的吸收和利用,最后固定成俗,成为中国众多民俗文化之一。

    傩祭从一开始产生的目的和意义告诉我们,它是一种巫术活动,其目的是功利性的,即祈愿农业丰收、人畜平安,这是一种理想的巫术行为。从目的来讲,傩祭是符合人性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的从大自然中寻求某种力量来保护和完善自己,繁衍着人类自身,傩祭的目的就在于此,但它的行为本身却是 一种原始的冲动,是原始人类出于对自然、以及对自身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崇敬心理的反应,同时也是对这种心理的反抗和对人类自身心灵的慰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人们思想上的宗教意识相应减少,而娱人庆典的气氛却日益增多,最终将是宗教成分的完全消失,变成纯粹娱人取乐,供人消遣的戏剧。当然,这种变化趋势是受条件限制的,它首先是在一些经济、文化和交通都比较发达的地区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化而逐渐完善。时至今日,我们很难在一些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方见到傩戏的踪迹,与此相反,在一些落后的地方,特别是边远地区,由于交通的闭塞、经济的落后,导致了文化的长期停滞,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在那种信息闭塞的文化环境中,社会进化的步子是十分缓慢的,加上边区的巫文化既保守又发达,使得傩祭——傩戏的发展长期浸泡在那种巫术气氛十分浓重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滋长并根深蒂固,才导致了傩祭——傩戏的进化速度与当地的社会同步,并且还保留有相当部分的宗教因素。贵州黔北黔东北的道真、务川、沿河、德江、思南一带的地域环境及傩戏概貌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前封闭的交通状况、浓重的巫术气氛,无疑给傩戏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从现在来看,虽然这一地区傩戏的主要内容是以戏剧形式出现的娱人庆典情节,但在个别情节上仍然有宗教仪式的摆弄,保持着戏剧的古老形式。

    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开坛、开洞和扫坛三个部分。开坛和扫坛是色彩浓厚的宗教活动,开洞部分才是傩戏的娱人情节,也是整个傩戏演出的主要部分。在开洞部分演出之前,要进行开坛仪式。首先是设置神坛,其过程是在戏台子的正中后面摆起一方桌,桌上供着傩公傩母,桌面上放着牛号角、师牌及师公刀等法具,桌上的香炉里插有几柱香,烟雾缭绕。供桌的正上方挂着师坛图和三清图(分别是玉清境的原始天尊、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另说是释迦侔尼、太上老君和孔夫子),即为神坛。出场时,土老师身穿法袍,头戴三清帽,面对神坛,焚香化纸,叩首礼拜,口中念念有词,场面虔诚,气氛肃穆,整个场面俨然笼罩在一片超脱于现实的宗教气氛之中。傩戏里的开坛请神、发文敬灶、行坛洁净、立楼点兵等系列宗教色彩浓厚的娱神情节都在此部分里完成,接着才是傩戏娱人剧目的演出。开洞部分的演出与一般戏剧的演出一样,也有成套的剧目和完整的唱词,所不同的是傩戏的演出动作不拘一格,形式也不强求一律,甚至唱词也可以因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别。从内容来看,演出的剧目题材来源广泛,有历史故事,有天宫仙境,也有地狱阴间等,但这些题材内容所折射出来的则是人世间的日常生活及与之有关的农业生产和伦理道德,其中也包括一些不符合逻辑和超脱于现实的祈愿和幻想,反映出人们在遭受自然的磨难所显现出来的对理想的祈盼和希望,也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寻求。人类巧妙的将自己的精神依托和美好的祈愿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傩戏这种民间“土戏”的功能所在。自戏剧开始产生起,就被人们所利用,作为消遣的形式,与傩祭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精神领域里的心态调节方式和娱乐手段,并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的各阶层和各个领域。这也许是由于傩文化和戏剧文化存在着目的上的一致性吧。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也许会发现戏剧也是某一行为或某一事象的延伸和发展,或是图腾?或是信仰?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又能否绝对的排除戏剧与巫术的渊源关系呢?其实,从产生的目的来说,戏剧与傩戏似乎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或承袭关系,难怪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看来一点都不假。作为宗教与戏剧的产物,傩戏虽然具有宗教的性质,但在现今的文明社会里,宗教因素不断被剔除,演出的内容也逐渐向世俗化发展。

    四、傩戏的本质

    那么,傩戏到底是属于巫文化还是属于戏剧文化呢?对这个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完全定论。其实,从傩戏的起源、发展到成熟的脉络里我们已清楚的看到,作为宗教与戏剧的综合体,在傩戏的血脉里肯定少不了这两种成分。一方面,单从傩本身来讲,是起源于我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巫术为基础的传承文化。由于它能在精神方面给原始初民们以慰藉 ,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它能很深的根植于群众中间,规定并影响着初民们的思想意识和一切生活,甚至还对后来的社会时代里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傩戏是在傩的基础上蜕变而来的,它总摆脱不了宗教的因素,至少在短时期内不能实现。在现今傩戏的演出里,开始就是请神接神的一套宗教仪式,接着才是傩戏的正式演出(也即开洞部分),最后以酬神谢神而结束全剧。在傩戏的整个演出过程里,宗教成分是不可缺少的,宗教仪式的开头就是为中心内容服务的,否则按当地土老师的说法就是求神不灵了。在傩戏里,有的还完全是为宗教事象服务的,如“冲傩”、“还愿”等活动,其目的还停留在巫术行为之上,显示出傩文化强盛的一面,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傩戏具有巫文化的血缘。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傩戏既然是一种戏剧,它肯定是有戏剧的本性和形式。一些戏剧的框架如像剧目、演出程序、唱腔等在傩戏里都出现。尽管它是由最初的傩祭蜕变而来,但演出的主要内容却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繁衍的描述,其目的是娱人庆典。从这点上来看,傩戏的主流是戏剧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更加戏剧化,更加趋于完整,宗教因素也会随之而消亡。届时,傩戏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文明社会里,成为一种纯艺术性的戏剧。

    到这里,我们可以给傩戏以这样的概括,傩戏是一种由原始宗教蜕变而来的、自成体系的戏剧艺术,它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化和文化的不断冲击,最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糅宗教与戏剧而生成,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体系,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心理因素的积淀。

    参考文献:

    [1]礼记·月令[M].

    [2]周礼·夏官[M].

    [3]周礼·夏官[M].

    [4](宋)太平寰宇记[M].乐史.

    [5](明)思南府志钟添,上海古籍书店,1962.

    [6](清)清嘉靖贵州通志鄂尔泰、靖道谟,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7.

    [7](英国)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石 船)

    相关热词搜索:积淀历史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