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从SARS到埃博拉:滥食野生动物之罪?

    从SARS到埃博拉:滥食野生动物之罪?

    时间:2020-03-20 05:21: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埃博拉,这几个字面意思并不可怕的字眼,却自2014年2月起令人闻之色变。据统计,截至10月1日,这场爆发于西非国家的疫情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7,157例,并致3,330人丧生。在这次疫情中,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今年9月下旬,WHO的专家发布了一份为期九个月的评估报告,称西非地区埃博拉疫病的死亡率高达71%,目前应对这种传染病的“前景黯淡”。该报告警告,若控制传播的措施未取得明显进展,未来几个月埃博拉病例的增加速度将由目前的每周数百例增至数千例,到11月2日可能超过2万例。这不禁让人回忆起另一类似事件——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2年,SARS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很快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对于这两起传染病疫潮的传染源,不少研究剑指人类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痛定思痛之余,更多的人开始追问传染病与滥食野生动物之间,究竟有何联系。

    自食其果?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朴素地道出了食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健康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而且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反,不良的饮食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甚至死亡。

    SARS

    提及发生在2002年冬到2003年的那场肆虐全球的传染病——SARS,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简称SARS),是因SARS病毒感染而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热,以及快速发展的呼吸系统衰竭,同时伴随着寒战、肌肉疼痛、头疼和食欲减退。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2002年11月,SARS在中国广东省部分地区悄然出现。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发展后,扩散到中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而发展至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等32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在2003年上半年爆发期间,SARS共造成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8,439人感染,812人死亡。SAR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为9.6%左右,最高可能达到14%—15%。这些病例主要发生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被感染者中,有20%是科学家和医务人员。

    埃博拉

    相较于SAR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烈性传染病病毒埃博拉的死亡率最高可达90%,几乎是SARS的10倍。

    在电子显微镜下,埃博拉病毒呈现出纤丝状,这些纤丝会出现弯曲或者缠绕的状态,仿佛蠕虫一般。病毒会附在负责吞食及消灭入侵病菌、被称为“人体免疫系统前卫”的白血球上,使其无法作用,随后如入无人之境般攻击血管壁细胞,使血管壁弱化甚至破洞,致使病人因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死亡,这就是可怕的埃博拉出血热。

    这种病毒摧毁的细胞与艾滋病病毒针对的细胞相同,不过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入侵性更强,它会彻底摧毁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有人比喻说,把艾滋病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浓缩在两个星期内,就是埃博拉病毒的威力。埃博拉出血热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但至今既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目前只能初步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21天。从现有信息来看,潜伏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一旦发病,病人体内的毒素便会分泌出来。但问题在于发病早期,很多人无法确诊,这就加大了传播风险。”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邹洋介绍,感染埃博拉病毒者的早期症状主要是起病急,有发烧、恶心、呕吐、肌肉酸痛、极度虚弱等典型症状,其病情变化急剧。几天后,埃博拉病毒的早期症状就会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不止,患者的肝脏、脾、大脑和其他内脏里会出现血液凝块。病毒穿透血管和毛细血管,迫使血管里的血液渗入到周围组织。对那些被这种疾病征服的人来说,他们最终往往会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者是休克死亡。对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而言,他们必须经常进行检查,以便确保他们的体液里不再有这种病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全出院。来自世卫组织的信息显示,患有此病的男性在病情康复7周后,仍可能通过精液传播。

    一般来说,埃博拉病毒会通过密切接触途径从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传到人类。埃博拉病毒在人际间也可以直接传播,主要是由于健康人接触到了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或其它体液,或者间接接触受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而受到感染。目前,科学家仅发现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能够通过空气在猴子中传播,还没有证据表明埃博拉病毒能够通过空气在人际间传播。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这一病毒的发病特征并无特异性,医生在判断是否为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时,需要格外关注病人是否有前往非洲地区国家的外出史。有相关外出史又出现了类似出血、发热情况的市民,在就医时应主动提醒医生。

    溯源

    在对SARS的起源进行探索时,曾有过多种说法。当初怀疑的对象有多种,如鸟类、水禽、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狐狸、猕猴、刺猬、田鼠等野生动物和部分家畜。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常被当作野味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是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了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后来有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来源。但是,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华菊头蝠才是SARS病毒的源头。从中华菊头蝠分离出的SARS样冠状病毒可以利用人、果子狸和中华菊头蝠ACE2作为其功能受体,并且能感染人、猪、猴以及蝙蝠的多种细胞。

    为了追踪此次埃博拉大规模暴发的起源,由德国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疾病生态学家、流行病学家法比安·伦德茨领导的一个由17名欧洲和非洲的热带病研究人员、生态学家和人类学家组成的小组,花了三周时间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四国进行调查。初步结论显示,此次埃博拉的最初发病,是由一种受感染的蝙蝠咬了一名两岁男孩所致。此男孩被蝙蝠咬过后,其母亲也被感染,两人都在一周内死亡。此后,该病被参加葬礼的哀悼者传播到各地。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确认在2013年12月产生于几内亚东部远郊的梅利扬杜瓦村、并蔓延至今的大规模埃博拉疫情的起源。研究人员在梅利扬杜瓦村附近捕捉到了这种蝙蝠和其他动物。随后,刚果亦暴发埃博拉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该病例的源头是一名孕妇,她在处理丈夫外出打猎带回的猎物时被感染并于不久后丧生。

    随后,埃博拉的传播源头被初步认定是动物,且嫌疑范围缩小到蝙蝠,即一种受感染的“稻草色狐蝠”,它们将病毒带到了几内亚。这种哺乳动物能远距离飞行,通常在城市附近的森林里停留。不过,伦德茨对于他们的初步结论——狐蝠传播埃博拉——并没有100%的证据,只是说“有可能”。

    不过,其他一些研究也把埃博拉的源头指向动物,但并非狐蝠,而是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多种动物。丛林肉,即非洲野味,是人们猎杀的非洲野生动物肉类,也是全世界西非裔群体无法忘怀的家乡味道。这些野味包括蔗鼠、蝙蝠、猴子、黑猩猩甚至狮子等。对于当地人来说,丛林肉或许称得上是美食,但其中却很可能暗藏着致命的威胁。2007年,在美国海关官员以及农业专家中流传的一份内部材料称,丛林肉是猴痘、埃博拉病毒和SARS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媒介和宿主。

    而且,丛林肉也频频走私到其他国家。例如,从2009年到2013年,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共没收从“蝙蝠肉干”到“烟熏猴肉”等各类丛林肉制品超过6.9万件。但是,这与最终流入美国的丛林肉相比,仅仅是九牛一毛。据粗略估计,每月非法流入美国的丛林肉约达1.5万磅(约6,800千克)。

    究竟埃博拉病毒的直接宿主是蝙蝠还是灵长类动物,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受到感染的动物在遭屠宰时血液从猎手或屠夫手上的细小伤口渗入人体。当然,食用受感染的、未经适当处理的肉类也能感染埃博拉病毒。因此,人类无所不吃的习性,尤其是喜食野味的行为暗藏着很大的疾病风险。

    珍爱野生动物,

    远离疾病风险

    “仅仅在40年的时间里,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已减少一半以上”,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在《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的发布会上说,“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出更多努力,才能避免更多野生动物的消失”。

    放眼全球,除了非洲之外,在中国,喜爱野味者也大有人在。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里,不难看到违法出售野生动物的餐馆。摆在餐馆门外的笼舍里,除了有合法经营的野味外,往往还有非法经营的野生动物。

    滥食野生动物风险大

    在中国,食补是很多人食用野生动物的借口。对此,食品营养专家表示,野生动物并没有特殊的营养成分,盲目进补野味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中国林科院首席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楚国忠表示,滥食野生动物说明还有一些人对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认识不足。食用未经动物防疫机构检验检疫过的动物,特别是一些野生动物,在疫病传染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以及鸟类等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包括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如果食用野生动物,很容易被传染。许多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目前临床上还缺乏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以及有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中国林科院野生动物保护专家钱法文指出,科学研究发现,在我们人类社会里,大约有65%—75%的重大疾病都是来自动物,人跟动物共患疾病基本上都由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病菌的传染主要还是通过食用途径,所以说吃野生动物是人类可能感染动物身上病毒的最直接途径之一。目前,世界上有禽流感、埃博拉病毒、鼠传疾病等三种典型人兽共患病至今未解。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和严重危害,引起了人们对人兽共患病的密切关注。据统计,有史以来,全世界由于鼠传疾病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的数量。另外,蛇、蛙身上有一种叫裂头蚴的寄生虫,裂头蚴进入人体,会侵蚀眼、脑、皮下及各内脏,造成“裂头蚴病”;蛇身上寄生虫的生命力很强,经过高温的爆炒也不会死,它一旦进入到人的肠道,还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病症状,进入眼睛会导致白内障。更严重的是,它一旦进入人脑,就会出现类似脑瘤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滥食野生动物何时休?

    对于野生动物的滥食,楚国忠表示,尽管国家对许多野生动物予以法律保护,但目前社会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尚比较薄弱,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在某些人身上根深蒂固。就是这些人导致了野生动物消费市场的存在,客观上助长了猎杀、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用中国南方流行的一句话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有腿的除了桌子,什么都能吃。

    针对人们对野味的喜爱,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们表示深深的担忧。研究表明,一种生物往往同时与10-30种其他生物相共存。某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引起严重的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式的生物物种灭绝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因此,滥食野生动物不仅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会对野生动物资源和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引起整个生物链的崩溃。

    楚国忠表示,对当前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我们绝不可忽视。如不加以重视,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不认真对待野生动物危机的话,许多中型和大型稀有野生动物以及珍稀鸟类将在10年—20年后灭绝。据统计,在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中国占了156个。

    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解焱看来,野生动物是地球或者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自然环境中有着它自己对自然的关系和贡献。野生动物的丧失,最后会反馈到人类自己的利益上去。

    韩俄美野生动物保护

    近年来,国际上已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韩国,动物保护法每年均修订。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韩国将以往包含在《自然环境保全法》和《鸟兽保护及狩猎相关法律》内的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相关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并单独立法。这一《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后又被更名为《野生生物保护及管理相关法律》。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韩国对食用、猎取野生动物的处罚越来越严厉。根据最新修订的《野生生物保护及管理相关法律》,凡是首次捕获或摘取国家1级濒危保护动植物的,将被处于5年以下有期徒刑和500万韩元以上3000万韩元以下罚款;经常性捕获或摘取国家1级濒危保护动植物的,将被处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和5000万韩元以下罚款。对于捕获或摘取国家2级濒危保护动植物的,属于偶犯的会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300万韩元以上2000万韩元以下罚款,对于惯犯则会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和3000万韩元以下罚款。对于国家明令禁止捕获或摘取的动植物,偶犯者会被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0万韩元以下罚款,对于惯犯则会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2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幅员辽阔的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极为丰富野生动物资源的国家。然而,由于历史传统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俄远东等地甚至形成了偷猎、加工制作和倒买倒卖野生动物的产业链。为此,俄制定了《动物法》、《狩猎及保护狩猎资源法》等多部法律,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上述法律及一些子法和其他领域的法律构成了俄罗斯一整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体系。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违法分子将被分别处以钱财处罚、纪律处罚、行政处罚及刑事处罚。

    在美国,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美国公众意识得到转变,譬如将狩猎从谋利手段转为运动爱好等。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美国为野生动物资源构筑起了一道牢固的保护屏障。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亟待修改和完善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国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十八大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发展方向,其基本理念就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这让社会各界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了更高的期待。在2013年召开的“抢救性保护野生动物”学术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严峻,《野生动物保护法》亟待修改和完善。

    在他们看来,要从严惩处食用、伤害和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由于目前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只是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相关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及相关的惩罚措施,而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却缺乏相关法律规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更是无法可依。因此,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根本无法制止和打击现实中残忍捕杀、伤害以及非人道表演等虐待野生动物的不良行为。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博士认为,野生动物与人类共享地球家园,保护动物也同时造福人类。善待动物并不是给动物额外的“好处”,而只是满足它们的基本需求,让它们免受不必要的伤害。他希望新修订的《保护法》要加强对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监管,明确饲养者的权责,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对虐待和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予以处罚。

    另一个需要加大处罚力度的是对制造和销售野生动物猎捕工具行为。近年来,不少人受利益驱使,公然制造和销售野生动物猎捕工具,而法律却难以对其进行有力惩处。《保护法》使其逍遥法外,虽然明确禁止使用毒药猎捕,却没有规定制造和销售毒药、猎捕工具属于违法行为。这为许多上游行业获利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专家认为,参与制造和销售野生动物猎捕工具、盗猎、销售和购买的每个环节,都应被界定为违法,只有扼制了终端源头的制造和购买,才能有效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违法捕猎。

    除了严惩不良行为之外,调整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扩大保护范围,使之与国际接轨也是与会专家强调的内容之一。西北政法大学动物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孙江教授认为,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珍贵、濒危水陆生野生动物和有益或者有经济价值、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为保护对象,范围过窄。而且这种人为地把野生动物界定为珍贵、濒危、有益和有用的类别,有悖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野生动物。另外,现有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珍稀动物的种类和保护力度也亟待扩大和加强。专家建议应尽快调整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使之与国际公约接轨,例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IES)》。

    此外,专家提出野生动物的商业驯养繁殖和经营性开发利用应得到限制。在中国政法大学资源法研究中心,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的臧云律师看来,“合理利用野生动物”的说法,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专家们担忧在“合理利用”的背后,是野生动物过度利用和商业化问题加剧。臧云律师用十六个字对《保护法》的现状作了评价:“目的不清,立场不明。保护不力,泛滥利用。”

    相关热词搜索:野生动物之罪SARS到埃博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