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论作为东亚文化资源的“春香”故事

    论作为东亚文化资源的“春香”故事

    时间:2020-03-27 05:18: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春香传》作为东亚三国文化交流的媒介,它的创作演变过程,以及接受者的创造性改写,无不透出接受者受环境、艺术形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信息。中日韩三国通过排演春香、阐释春香,获得共同文化圈内的文化相认,在展现各自艺术特色和文化风俗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话、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春香传》也由此成为东亚文化艺术中常演常新、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关键词]:春香传 东亚文化 交流 文化资源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D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2013-10-22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吴敏,女,文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亚文学与文化比较。(上海200080)

    春香故事由最初的民间传说,到盘瑟里艺人口中的说唱,再到多种文学文本的出现,期间经过了艺人、作家的多次修改,融入了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也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艺术的多重元素,至19世纪初李朝的英、正年间1逐渐定型。据说该故事早在14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就已经产生。是朝鲜全罗道春阳地区流行的民间艺术《春阳打令》所演绎的故事。相传是一个名叫春阳的妓女,因抗拒相当于县官的使道要求她做守厅(即做小妾)的命令而被打死的故事。在朝鲜语中,春阳的发音和春香相同,遂逐渐演变成春香对使道的逼迫坚贞不屈,对自己已定终身的贵族公子李梦龙矢志不移的爱情故事。

    《春香传》在其发展和成型的过程中有多达几十种版本,其中有朝鲜本民族语言的国文本和采用汉字书写的汉文本。影响较大的国文本有《全州土版〈春香传〉》、《谚文春香歌》等,汉文本的有题名为海雯的人采用《西厢记》形式写成的《汉文广寒楼记》等。这些版本虽然细节各异,在语言和叙述上也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大体相仿,不外是才子佳人邂逅相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退妓之女成春香于端阳节和贵族南原府使之子李梦龙由邂逅到私定终身,但因身份低贱,不能随其前往京城,只能洒泪而别,期待公子得中功名后再度重逢。然而,新任南原府使贪图她的美貌,威逼她来做守厅。春香矢志守节,坚拒南原府使的命令,并且据理力争,经受了鞭笞和牢狱之苦,在即将被处死的关键时刻出现转机。此时李梦龙已一举高中,受大王之命领巡按之职,恰好一路微服访查而来。他惩办了贪腐的南原府使,救出春香,终于与春香团圆。春香苦熬出头,终究美梦成真。

    《春香传》自产生以来,其表现形式历经多次演变,花样翻新,如今已涵盖说唱、舞蹈、电影、戏剧、漫画、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春香传》最初以韩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盘瑟里”演出,表演者通常由一个说唱者和一个鼓手组成。说唱者一人身兼数职,集叙述者和不同角色于一身;鼓手则随着说唱的节奏和情节的变化应声附和并敲出不同鼓点。这种类似于中国北方鼓词的表演风格一直流传至今,已成为韩国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香传》到20世纪初迎来了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创新,由姜龙焕改编的唱剧一改“盘瑟里”一人说唱的形式,而由多人分头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并融入了舞蹈、独唱、合唱等多种艺术元素,初具现代戏剧的雏形。此后,春香故事在形式上不断拓展、创新,百年来演绎不断,经久不息,至今仍鲜活地占据着艺坛之重要地位。

    春香故事还走出国界,不仅被译成日汉文本,还被作为东方艺术介绍到欧美等国,成为最能反映韩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日本是最早外译出版《春香传》的国家,早在1882年,日本就已在《大阪朝日新闻》上连载桃水野史的日文版《鸡林情话春香传》。此后,1889年的英文本、1892年的葡文本和1896年的德文本相继出版。最早的汉文本则由台湾人李逸涛翻译和再创作,于1906年出版。此后,朝鲜舞蹈家崔承喜的舞蹈表演、韩国的唱剧表演等都在中国亮过相。但《春香传》真正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和认同,则要到1954年越剧移植《春香传》大受欢迎以后,以及随之引发的中国地方剧种集中搬演《春香传》的盛况了。

    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的玉兰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的前身)在朝鲜战地演出《梁祝》、《西厢记》的过程中,引发了朝鲜观众的高度认同,她们不仅看懂了中国地方戏,还推荐了与此相类似的朝鲜民族的艺术人物形象——春香,由此促成了中朝艺术界的第一次大型交流与合作。为了排演中国版的《春香传》,朝方找来十几种版本的春香故事,甚至热线电话还打到了战火中的朝鲜指挥部,南日将军亲自过问,并由他的秘书安孝相翻译,最后由剧组编剧庄志等改编成越剧剧本。在排演中,朝鲜还专门派出国立艺术剧院为中方演出唱剧《春香传》,并派出作曲、指挥、化装、乐队以及美术设计等前来指导。2从中朝文艺界对于《春香传》的合作给予如此热心的推动这一点可以看出,《春香传》的移植演出已被视为加强两国军民之友谊,宣传爱与反抗的共同政治任务。此后,中国出现了移植《春香传》的热潮,各地方剧种争相改编演出,并且由当时各剧种的当红台柱担纲主演。如评剧新凤霞、京剧赵燕侠和言慧珠、越剧王文娟和徐玉兰、黄梅戏的严凤英等等都在《春香传》中出演主角,因此吸引了各剧种观众的热烈关注。3《春香传》由此成为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编写下了中国当代戏剧史的重要篇章。由新凤霞、张德福、赵丽蓉主演的评剧《春香传》还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剧中春香在牢房内的一段唱腔对评剧旦角声腔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此外,越剧《春香传》中的“爱歌”、“春香打令”等也深受华东地区观众的喜爱,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折子戏唱段。对很多中国老观众而言,只要一提到朝鲜古代的文学艺术成果,最初想到的作品里肯定会有《春香传》。

    作为东亚的艺术资源,从1882年首先出现日文翻译本、1906年出现汉文翻译本后,《春香传》便开始了东亚三国长达近百年的交流,逐渐长成东亚艺术的常青树。它的每一根枝干,都透露或蕴含着培育和影响它成长的诸种信息,刻下了它在各个年代、不同地域生长的清晰的年轮。早在1947年,日本就上演过高木东六作曲的歌剧《春香传》,此外还有CLAMP著的漫画《新·春香传》(1992年)等。如果要找一个在中韩日三国艺术界认知度最高、最能达成文化共鸣的剧目,那肯定非《春香传》莫属。在中日韩文化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春香传》可谓是最能连结各国艺术血脉的经典剧目。在中国,《春香传》不仅有越剧、歌剧、舞剧的多次重排演出,在国内戏剧节上连连获奖,而且还登陆首尔国际艺术节,应邀在春香的故乡进行演出。在跨世纪的2000年10月,第七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出现了三国艺术家联袂演出《春香传》的盛况。在同一舞台上,中国的越剧、韩国的唱剧、日本的歌舞伎联合分场演出,共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东方艺术的呈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表演的越剧被当地媒体盛赞为“拥有柳枝般的美丽”的艺术。从19日-22日的短短四天内共演出5场,观众达7000余人次。4事实上,每有重要的文化活动,春香故事便会以不同的演出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如2012年4月,为庆祝中韩建交20周年而举办的“中韩友好交流年”开幕演出上,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评弹团和韩国“盘瑟里”表演家同台演出,以各自特有的艺术形式联袂演绎了《春香传》。“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级文化交流平台推出地方剧种和地方院团,也是首次在这一平台推出完整剧目演出形式,并首次在这一平台融合越剧、评弹、板索里三个中、韩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台演出。”5由此打造出一台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经典剧目,为东方艺术的交流交融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热词搜索:东亚春香故事文化资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