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荣光之证,中国海军战后接收的日本投降和赔偿舰(3)

    荣光之证,中国海军战后接收的日本投降和赔偿舰(3)

    时间:2020-04-04 05:25: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战后赔偿给中国的日军舰船

    截止到1947年初,旧日本海军残部承担的大部分遣俘及扫雷任务都已告终。为了消除日本从海上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能力,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经会商后决定:将旧日本海军的大型军舰,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水上飞机母舰、巡洋舰等及所有潜艇一律销毁,由美军在海上击沉或在工厂分解。其实,到战争结束时,幸存的日军大型舰艇也寥寥无几了。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装备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全部战沉,包括:“金刚”级“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和“雾岛”号,“扶桑”级“扶桑”号和“山城”号,“伊势”级“伊势”号和“日向”号,“长门”级“长门”号和“陆奥”号,“大和”级“大和”号和“武藏”号;航空母舰中除“凤翔”号还完好外,其余均战沉或在空袭中坐沉港中,包括:“赤城”号、“加贺”号、“龙骧”号、“苍龙”级“苍龙”号和“飞龙”号、“祥凤”级“祥凤”号和“瑞凤”号、“龙凤”号、“翔鹤”级“翔鹤”号和“瑞鹤”号、“千岁”级“千岁”号和“千代田”号、“飞鹰”级“飞鹰”号和“隼鹰”号、“大鹰”级“大鹰”号、“云鹰”号和“冲鹰”号、“神鹰”号、“海鹰”号、“信浓”号、“大凤”号、2艘完工的“云龙”级“云龙”号和“天龙”号。此外,旧日本海军未建成的几艘航空母舰战后也都被解体。

    旧日本海军装备的重巡洋舰全部战沉,包括“古鹰”级“古鹰”号和“加古”号、“青叶”级“青叶”号和“衣笠”号、“妙高”级“妙高”号、“那智”号、“足柄”号和“羽黑”号、“高雄”级“高雄”号、“爱宕”号、“鸟海”号和“摩耶”号、“最上”级“最上”号、“三隈”号、“铃谷”号和“熊野”号、“利根”级“利根”号和“筑摩”号;轻巡洋舰中除了“北上”号、“酒”号、“鹿岛”号,其他各舰全部战沉,包括“天龙”级“天龙”号和“龙田”号、“球磨”级“球磨”号、“多摩”号、“大井”号和“木曾”号、“长良”级“长良”号、“五十铃”号、“名取”号、“由良”号、“鬼怒”号和“阿武隈”号、“川内”级“川内”号、“神通”号和“那珂”号、“夕张”级“夕张”号、“阿贺野”级“阿贺野”号、“能代”号、“矢矧”号、“大淀”级“大淀”号、“香取”号和“香椎”号、俘获巡洋舰“八十岛”号和“五百岛”号。甚至连14艘征用民间商船改造的特设巡洋舰也都无一幸存,全部战沉。战后幸存的驱逐舰吨位以中小型舰艇及辅助船除酌留一部分给日本维持治安外,应由美、英、苏、中四国分配,包括 26艘驱逐舰、67艘护航驱逐舰、11艘布雷舰艇、14艘扫雷舰艇、5艘驱潜舰、1艘鱼雷艇、8艘运输舰和3艘补给舰,合计135艘各型大小舰船。

    按照四国约定,这些战利品舰船均由日本船员(原海军官兵)开至各国预先决定的港口。苏联分配到的舰艇开至海参崴附近,中国的开至上海及青岛,美国的开往青岛、横滨及横须贺,英国的开至新加坡及吴港。而实际上,大部分美国分配到的舰艇都留在日本解体而未使用。这些战利品中,苏联、美国及中国各获得34艘,英国32艘。凡是百吨以下的小船皆交还日本作渔船、货船、渡船、驳船及和平时期使用,这些小船的总排水量达20万吨。根据盟军总部命令,拟定赔偿的日本舰艇必须在1947年5月前开赴横须贺、佐世保两港集中,由四国海军人员分别加以检验,中国海军派出了钟汉波海军少校参与检验工作。到1947年6月,检验工作基本完成。

    1947年6月18日上午,中、英、美、苏四国均分日本舰艇会议在盟军总部6楼大礼堂举行。主席台上由右至左依次坐着中、英、美、苏四国代表,他们背后竖立着本国国旗。会议由美国远东海军司令葛立芬中将主持,中国驻日代表团派出海军上校马德建为国家代表,海军上校姚屿、少校钟汉波、上尉刘光平为随员,出席会议。获准旁听的各国来宾凭票进入会场,坐于观礼席上,其中华侨代表有60余人。

    上午9时,葛立芬宣布会议开始,他首先作了简单的致词。他说,日本投降后,盟军对旧日本海军进行了处置,其现存舰艇包括已卸除武装的驱逐舰26艘、海防舰和辅助舰109艘,共计135艘,盟军总部已将它们按吨位大致平均分为4份,中、英、美、苏四国各得一份,作为日本对盟国四强先行赔偿的一部分。每份舰艇已经编号并列表,放于各国代表桌上,如无异议,准备抽签分配。日舰的分配是由美国直接操纵的,没有给各国留下商量的余地,葛立芬在会上征求各国意见也只是走走过场。因此,各国代表都未提出异议,只待抽签。抽签分为2轮,第1轮抽签确定第2轮抽签的先后顺序,第2轮抽签抽出各份舰艇的归属。在第1轮抽签中,中国代表马德建抽得第2的顺序,在第2轮抽签中,抽得编号为“2”的那一份赔偿舰艇。该份舰艇共34艘,包括战后幸存日舰中排水量最大的2艘驱逐舰“宵月”号(标准排水量2701吨)和“雪风”号(标准排水量2050吨),是最理想的一个签。以下是中国所抽得三批日舰的名单:

    第一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驱逐舰“雪风”号(见题图)、“初梅”号、“枫”号,海防舰“四阪”号、“海防”第14号、“海防”67号、“海防”194号和“海防”215号。

    第二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移交):驱逐舰“杉”号、“茑”号,海防舰“对马”号、“海防”第85号、“海防”118号、“海防”192号、“海防”198号、“海防”205号。

    第三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驱逐舰“宵月”号、海防舰“屋代”号、“隐岐”号、“海防”第40号、“海防”81号、“海防”104号、“海防”107号,运输舰“输送”第16号。

    由于分得日本赔偿舰的4国国力不同,各国处置这些舰艇的方法也不同:美国将赔偿舰就地拆解,英国将赔偿舰拖出外海炸沉,苏联将赔偿舰编入部署在海参崴的远东舰队,家底最薄的中国则将赔偿舰当成海军主战兵力使用。尽管这些舰艇大多已状况不佳,但对国民党政府来说,在已经展开的内战中仍是不可小视的重型武器。所以,国民党政府想尽快得到这些舰艇用于内战,于是决定将34艘舰艇分4批回国接收。

    1947年6月19日,中国海军在上海成立接舰处,由海军上校杨道钊任处长,负责接舰准备工作。1947年6月20日,钟汉波奉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之命,赴日本九州。6月29日,钟汉波搭乘盟军水上飞机再次前往佐世保,办理舰艇移交的一切手续并在佐世保港查验34艘舰艇。在确认这些舰艇没有大的问题后,商震立即下达命令,任命钟汉波为遣送日舰回国联络官,先率第一批8艘舰艇先期回国。

    7月1日上午,第一批日本赔偿舰编队的8艘日舰(驱逐舰“雪风”号、“初梅”号、“枫”号,海防舰“四阪”号、“海防”14号、“海防”194号、“海防”67号、“海防”215号,总吨10040吨)在美国军舰“若鹰”号护送下,从佐世保港启航。由钟汉波少校担任中国海军领队官,各日舰由旧日本海军官兵驾驶,7月3日下午2时25分,第一批日偿舰艇进入上海吴淞口,经过外滩。中国海军官兵登上各日舰,在中国海军“中业”号坦克登陆舰引导下,编队进入黄浦江。各日舰上悬挂的红蓝两色“E”字旗缺角俘虏旗,十分醒目。上海市民们奔走相告,纷纷登上江堤观看。傍晚,编队到高昌庙,在江南造船厂所附近江面锚泊。

    7月6日上午9时,接舰仪式在高昌庙海军江南造船所D号码头举行。会场上悬挂着“接收分配日本军舰典礼”的横幅和国际海上信号旗,靠码头边的是日本此批赔偿舰中最大的“雪风”号。此舰曾在太平洋战争中参与过多次海战而基本完好幸存到战后,是日军著名的“不死祥瑞”,有“不死鸟”之称,但现在已卸去了火炮,威风扫地。200多名日本舰员站在码头一边,显得垂头丧气。仪式由中国海军第一军区司令方莹少将主持,军政官员和各界人士共2000多人出席。在海军军乐声中,身着白色海军将官礼服的方莹首先讲话。接着,各界代表陆续发言,他们一致赞颂了中国军民坚持长期抗战的伟大胜利,并高度评价了此次接收日本赔舰的历史意义。

    随后,方莹下令换旗。在激动人心的军乐中,各舰缓缓降下日本国旗,升起了中国国旗,在场人员全体肃立致意。换旗完毕,美军上尉高沙取出日舰交接证书,前日本海军中佐绪方和方莹分别在证书上签字。至此,8艘日本军舰正式归于中国海军,全场爆发出惊雷般的欢呼声。根据日方记载,舰内整洁如新,检查该舰的英美军官赞不绝口,声称“我们没见过如此整洁的军舰!”所以“雪风”号被称为“保住了日本最后的尊严”。正式移交后,“雪风”号被命名“丹阳”号,编号DD-12,加入中华民国海军,一度担任海军旗舰。

    第二批日本赔舰8艘(驱逐舰“茑”号、“杉”号,海防舰“对马”号、“海防”118号、“海防”192号、“海防”85号、“海防”205号,总吨位8450吨)于7月26日仍从佐世保出航, 7月28日抵达上海龙华江面。中国领队官为姚玙海军上校,美国军舰“若鹰”号再次为编队护航,在黄浦江引导的为中国海军“楚观”号炮舰及“联荣”号登陆艇。7月31日,中国海军在日军“茑”号驱逐舰上举行接收仪式。主持仪式的仍为方莹少将,参加仪式的军政官员及各界人士达百余人。

    上述两批日偿军舰在海军上海第一基地完成接收后,方莹和海军接舰处处长杨道钊上校都认为,基地内泊港舰艇本来已经臃塞,添加了16艘日偿军舰后更是拥堵不堪,给江南造船所的保修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建议后续日偿军舰改驶他处接收。海军总部鉴于这种情况,决定将余下的日偿军舰驶往海军青岛第二基地接收,并命令基地司令董沐曾少将做好接收准备。

    第三批日本赔舰8艘(驱逐舰“宵月”号,海防舰“隐岐”号、“屋代”号、“海防”40号、“海防”104号、“海防”81号、“海防107”号,运输舰“输送”16号,总吨位10745吨)于8月25日从佐世保出发,次日傍晚到达青岛港外大公岛海面。中国海军少校钟汉波为领队官,美国海军上尉皮尔随舰护送。8月27日上午,日舰由中国海军“永泰”号驱潜舰引航进入青岛大港,停泊在三号码头。8月30日上午8时,中国海军在“宵月”号驱逐舰上举行接收仪式。中国海军第二军区司令董沐曾海军少将主持仪式并首先讲话,出席仪式的有各界人士数百人。

    8月13日盟军总部又把剩下的39艘日军辅助舰艇追加入分配名单,所以还有第二次的抽签。中国第四批所抽得的日舰包括:驱逐舰“波风”号,运输舰“输送”172号、“白崎”号给粮舰,布雷舰“济州”号,驱潜艇“驱潜”9号、“驱潜”49号,辅助布雷艇“黑岛”号,辅助扫雷艇“扫海”14号、“扫海”19号、“扫海”22号。这批10艘日舰(总吨位5998吨)于9月28日从佐世保出航,中国海军领队官为姚屿海军上校,美国海军上尉柯克随舰护送。因台风影响,9艘日舰于9月30日先期到达青岛港,“黑岛”号则迟于10月1日才赶到。日舰由中国海军“美益”号中型登陆舰引导进入青岛大港,停泊五号码头。因连日暴雨,第四批日本赔舰证书签字仪式于10月3日在海军招待所举行。次日,中日双方人员及盟军代表冒雨登舰,举行简单隆重的升旗仪式,完成交接手续。

    日本赔偿的四批舰船共34艘,计3万5千多吨。按照接收顺序,国民党海军将其临时编号为“接”1至“接”34。这些舰船排水量较大(最大的“宵月”号驱逐舰排水量为3485吨)、舰龄较小(除3艘外,均为1940年以后制造)、性能也较好。但这些日舰在移交时大多已拆除武装,许多经过激烈残酷的太平洋战争的洗礼,状况并不太好。尤其是占数量最多的海防舰(17艘)虽然舰龄颇新,但这种舰级是日本在大战末期的急造舰种,装备简陋、质量亦很差;加上日本战败后军工业全毁,舰艇零配件来源立刻成为很棘手的问题。另外,战后国民党海军舰艇扩充太快,合格人员根本不够用,造成多数日舰接收后就停泊在港内,无法启用。这些舰艇中有数艘还不得不以国民政府行政院而不是以海军名义接收。

    对于日军赔偿之舰船,国民党海军寄予了很大期望。他们原以为这些赔偿舰船来华后即可投入反共作战,没想到在驶回国的途中就有3艘舰船轮机损坏,在海上漂流,经抢修后才勉强行驶。它们是第一批的“海防”215号海防舰、第3批的“隐岐”号海防舰和第4批的“黑岛”号水雷敷设舰。据事后调查分析,可能是日籍船员在轮机舱内动了手脚。战后,部分日籍船员被盟军总部征用,驾驶着悬挂俘虏旗的日本舰艇,当然感到屈辱。因此,有些船员想尽一切办法暗中进行破坏。

    日偿军舰来华后,其归宿大不相同,可分为4种类型:

    在国民党海军中服役 这类舰艇共有17艘,其中“接”1最为著名,它是由日本佐世保海军工厂建造、排水2050吨的“阳炎”级驱逐舰 “雪风”号,在日本海军中名气很大,曾参加中途岛等海战,还曾为当时最大的航空母舰“信浓”号护航。到二战结束时,“雪风”号是18艘“阳炎”级驱逐舰的唯一幸存者。该舰于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成军后更名“丹阳”号,1971年退役后被拆解。

    未真正服役 这类舰共有9艘,其中驱逐舰“接”17值得一提。该舰为日本东京浦贺船渠建造,排水量2701吨,是日本战时所造的最大型驱逐舰,原名“宵月”号,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命名为“汾阳”号。该舰接收后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而长期不能行动,始终列为保管舰编制。1949年2月自青岛拖往台湾基隆,暂作训练舰使用。1949年5月“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后,国民党为加强海军力量,计划将其拖至日本进行整修并武装。但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7舰队协防台湾,降低了对该舰的需求迫切性,加之经费所限而最终放弃修复计划。1962年至1963年,该舰退出现役并遭拆解。

    被人民解放军俘获 这类舰共有4艘,它们是海防舰“接”5(后被命名为“武昌”号)、“接”6(后被命名为“济南”号)、“接”12(后被命名为“长沙”号)和“接”14(后被命名为“西安”号)。这些军舰均在上海被俘,被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分别参加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战斗。

    毅然起义加入人民海军 这类舰艇共4艘,它们是海防舰“接”4(在长江起义,后命名为“惠安”号)、“接”15(在长江起义,后命名为“吉安”号)、“接”22(在青岛起义,后命名为“沈阳”号)和木壳扫海特务艇“接”32(在山东长岛起义,后命名为“秋风”号)。其中,海防舰“接”22的起义影响较大。该舰为日本舞鹤海军工厂建造,排水量745吨,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命名为“黄安”号。该舰于1949年2月12日在青岛起义,开往连云港解放区,它是解放战争后期起义的第一艘国民党舰艇。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成立时,“黄安”号被命名为“沈阳”号,编入该舰队第2大队,后在鏖战浙东南、援救“民主”轮、编队演习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1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海军也曾启用了一部分赔偿的日舰,但也有的根本未曾服役就报废了。由于国民党海军在战后接受了大量美援舰艇,整个海军装备系统几乎已经完全“美”化,若其中夹杂着部分日本装备,无论在训练、后勤、维修、管理上都很不方便,所以这些赔偿舰艇使用年限都不长,没过多久也都纷纷退役解体了。如赔偿舰中最大的防空驱逐舰“宵月”号1945年1月31日才完工,1962至1963年间就退役拆解。拆解时发现该舰轮机舱中的蒸汽高压管线竟然全部是用紫铜材料制造,日本原本铜矿产就很稀缺,战时更是很紧张,由此可见日军对本舰的重视程度。而当年拆解本舰的工人中有许多战前服务于日本海军工厂,看到这种情况,不禁以日语破口大骂国民党海军“暴殄天物”。

    (未完待续)

    (编辑/弓鸣)

    相关热词搜索:战后中国海军赔偿接收日本投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