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论《老子》之“无”

    论《老子》之“无”

    时间:2020-04-05 05:21: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西方传统哲学关注“有”,而中国的老子则关注“无”。文章从“无”的四个方面:“无”的普遍性、“无”的深刻性、“无”的本源性、无争、无私、无为等来分析“无”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企在当代社会将《老子》作为反思的工具,找到更适合我们生存的状态。

    关鍵词:老子;无;哲学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一直在追问“诸存在”的“存在”、“万有”之“有”,而中国的老子则一直在追求“无”。恰恰是这个“无”,才是哲学应该追问的。“无”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的首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无”的普遍性。

    老子从超越性的思维出发而讲无,带出了无的普遍性。在老子之前,早期的中国哲学家就有关于有的哲学思考,那就是“有者,帝天,天道也”或者说以天地为本源,但老子不满足,他一再追问“象帝之先”何谓?“天地根”又何谓?因为在他看来,天地乃有名,有形之大,然有者终有始,始亦终有终,所以他又说“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在老子看来,无不是具体的有,它既是对有的否定,又与有有着密切的联系。“无因有生”,“无有相待”,“有自无出”。

    二、“无”的深刻性。

    世界的无,这个问题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深刻的。因为对此问题的追问是从我们自身来讨论这一问题的,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相反的思考方式:一种是感性的具体经验式的视野将人的生存状态做以历史的观察,其根据不在于人自身的本真性,而在于社会宗法体制,是一种具体的有。另一种方式则是从人自身存在的状态的合理性开始发问,以老子为代表,深切体悟到人之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他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五十章)”[1]。

    三、“无”的本源性。

    无的问题的首要性在于它的本源性。世界既有无,也有有,无乃是现存的所有的一切的否定,无是有的否定,因此不是全无,因为,否定同时也是肯定,有何时何地都是有,也常常必须无,世间有无才有,有无不是单纯否定有,是决定是至上的,相反否定则是从无而来得的。

    第二,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和由反如正的理论可以为人民的处世方式及当代管理科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营养。深刻体会老子以曲治致全,以弱胜强,为大于细,慎终如始等处世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无为而治,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给每个人以充分的自主权让人们发挥其自身的多方面的潜能,施展其才华,是现代管理的特色和趋势。

    第三,老子整体有关的认识论理论思想与现代思维科学有着趋向一致、互为相连的关系。老子思想对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的发展,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体现了极高的智慧。

    老子只是一位思想奇特的高明智者,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位宗教家。尽管,他的思想深处充满了神秘色彩且含有抽象的原理及创始的路径,但却被他一一化解为人生的道理,后来人理解老子的思想最感难以琢磨的是,他思想的反复无常,不能把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始终。比如无为,老子处处强调人生无为和委屈求全的诸般好处,却又时时流露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强烈进取精神;比如柔弱、无为、不争都是老子大力提倡的立身精神和处世风格,但又经常强调“柔弱胜坚强,天下之至柔馳骋天下之至坚”,“夫唯不争做,天下莫能于之争”的争取最后胜利之姿态。这些都是可以被称做辩证法,正因为老子思想中比比皆在的辩证法,就往往使人虽然欣赏,喜爱其学说,却无所适从其思想,更无法一心一意的追随到底。这使老子思想最终没有成为一种宗教思想而成为了一种处世的方式或方法。

    四、无争、无私、无为

    从自然界的物理到生物界的情理、生理和道理,老子首次提出人类在生命行为学的高明见解,提示出了以退让和无私的生存方式来达到生命长久存在的成功的深刻道理。如第十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这个理论后来被继承者演化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哲学。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1]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了万物造福,而从来也不于万物争夺利益。水自身毫无所求,它所置身的所有地方都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厌弃的地方,水与道路一样,拥有所有生命都不具备的最高尚道德,总结了水的特质后,老子提出了一句另人发隆振溃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是水的最高贵品质它所以使自己置身与其他生命是厌弃的低洼之地,是为了不争。它所以长久的委屈自己,百般的调整自己,随时的变化自己,处处都体现了不争的品质。不争是老子的思想中最为突出和醒目的内容,它贯穿了《老子》通篇。他对水的赞美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世观。

    老子始终是一位对生命意义的显示过程保持低调态度的高明智者。在他的认识中,生命既然对所有的拥有者来说都只是一个暂时的存在,则生命的显现就没有多少真实道理可讲。因此,老子对当时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感到难以接受。如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老子在此殷切的希望人民群众能够在领导者的带动下,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虚伪追求,使自己进入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老子强调,要使民众达到这种状态,领导者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来弱化自己: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都是对领导者的要求。

    总之,《老子》的研究历经千年而不衰足见其博大精深,特别是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逐步给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生活质量以及人们心灵和情感等各方面带来越来越多的消极影响,我们更需要《老子》作为反思的工具,找到更适合我们生存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袁春艳(1984.04—)女,学历: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老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