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基于馆藏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互连探讨

    基于馆藏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互连探讨

    时间:2020-04-07 05:19:3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当前博物馆突出强调开放性,馆校合作是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人才资源得以流通的有效途径,馆校合作的讨论已不再局限于K12教育的语境,高校作为博物馆将要寻求合作的对象愈发突出。文章梳理了以往博物馆与高校合作的模式,意图搭建一个跨学科性的合作平台,加强博物馆同学术机构、学术部门的交流合作,同时思考如何将高校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博物馆实践中得到发挥,探讨契合双方的合作模式,划定适宜的合作空间。

    关键词:博物馆;高校;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的革新运动体现了现代博物馆公共属性与教育职能的转型。一般而言,现今馆校合作的讨论被限定在K12教育的语境下,即我国中小学阶段。目前国内已有的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也以中小学为主,其合作形式包括馆本课、校本课、参观讲解等。博物馆在合作中是服务于学校教育的一方,一定程度上难以推进自身的学术研究,只发挥其教育职能。近年来,博物馆与大学间也出现了许多领域的合作探索,但总体合作程度不深且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合作体系。随着以往馆校合作中大学与博物馆的合作日益密切,高校科研机构的独立合作性在馆校合作中日益突出。

    1 博物馆与高校合作的动因与条件

    2018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指出,近年来博物馆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针对性科学研究,已建成6批共计30家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2014—2016年,仅国家一级博物馆就累计形成各类科研成果14981项。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博物馆功能的提升,促使博物馆与大学间的长效合作势在必行。

    1.1 合作动因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厚的学科资源与人才优势,但在馆校合作机制中长期处于被忽略的位置。我国公共性质的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面临研究人员不足、研究水平有限等多重难题,组织活动中缺乏学科理论的支撑。而大学重视学科理论的研究,但校内师生往往缺少开展实践教育的场所,学科知识与实践运用存在明显脱节。此外,受限于以往博物馆藏品的不对外开放性,大学在第一手研究材料的获取上也存在难度,更遑论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多项学科的研究。因此,博物馆与大学间的合作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同时其内部的差异性也是促成双方展开合作的最大动因。

    1.2 合作条件

    1.2.1 制度供给是促成双方合作的第一动力

    学界普遍认同我国制度供给是促进馆校合作的第一动力。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博物馆条例》第三十五、三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博物馆应当发挥藏品优势,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然而,第三十五、三十六条属于鼓励性条款,现阶段仍缺少直接促进馆校合作的专项性指导文件。博物馆作为资源丰富的社会性服务机构,其教育与科研价值应充分得到上级部门重视。

    1.2.2 搭建馆校双方直接对接的沟通机制

    单靠制度并不能保证合作的切实开展。通过对以往馆校合作案例进行梳理发现,部分博物馆和大学的实际合作中,双方即使达成了合作意向或签署合作文件,但往往由于机构之间的性质差异、沟通不畅等因素,导致合作浮于表面,没有达到大学人才和博物館馆藏资源的优势互连。以往馆校合作的成功案例均显示,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与支持是推进合作切实展开的前提。馆校双方只有清楚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及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进行。因此,需搭建双方对接、沟通机制,取得上级教育部门支持,由馆长及校、院领导牵头,以保障合作有效展开。

    1.2.3 寻找双方合作目的与需求

    博物馆和大学可以朝着合作伙伴关系迈进,这种关系需建立在双方投入相应的资源、精力以及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厘清博物馆和大学合作的目的与需求——是为高校学科教育服务或是为促进双方科学研究服务,从而构建合理的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框架,充分发挥双方的独特优势,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学科教育与科学研究是一体两面,这也是博物馆与大学间的合作不同于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的表现之一。博物馆与大学合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既提高了藏品的利用率,又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促进学术研究。

    2 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模式梳理

    根据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博物馆可大致分为历史类、革命类、纪念类、遗址类、文化文体艺术类、民族类、民俗类等12种类型,内容涵盖历史、人文、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博物馆广博的藏品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知识,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恰可以利用博物馆这座知识富矿推动学术发展。双方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源共享、联合研究等方面有诸多可待探索的空间,逐步形成互利互惠的学术共同体。由于博物馆和大学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教学领域占据着一个共享的空间,当他们形成有效的伙伴关系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创造的成果。因此,博物馆与大学需要构建一个模型,展现其合作关系,以确保双方合作的成功。目前,双方的合作形式囊括以下四类。

    2.1 联合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和博物馆的共同重任,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和馆藏优势融入到大学的专业教学和美育培养中,将对提高高校师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博物馆活力起到助推作用。

    博物馆与大学开展联合人才培养的形式包括联合设置培养计划和培养点、共同授予学位等。中山大学与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近年来以馆校合作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图书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双方还联合举办了广州市图书馆人才高级研修班。这种博物馆联合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举措是学校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大胆尝试,目前已有许多院校和博物馆展开了此类项目。

    在美国,史密森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与帕森斯设计学院合作共建了装饰艺术和设计历史的硕士项目,双方共同授予学分,合颁学位。将以藏品为依托的博物馆教育资源注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对推动学生的审美、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于高校而言,能更好衔接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与特定职业间的工作需求。

    2.2 搭建实践教学基地

    理论是专业学习的基石,实践无疑是夯实这块基石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教育理念的转变使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和提升。博物馆和大学的合作可以为以文博专业为代表的学科提供实践机会,使无形的伙伴关系转化为有形的知识财富。

    成都博物馆自建馆之初就与四川大学保持良好、密切的联系,持续六年为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每个部门均有馆方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麦克里欧认为,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学教育训练及博物馆实务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国外设置博物馆学专业的大学很早就将博物馆实习纳入学校课程之中,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自1990年起就已安排学生实习的课程,硕士班的学生需于第三学期进行共八周的实习训练,以期在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的专业部门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2019年,全英国共有144家博物馆、图书馆、艺术画廊等单位参与莱斯特大学博物馆研究实习计划(Museum Studies Placement),计划中明列了双方的目标与责任范围,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自由申请期望实习的博物馆。学生在场馆中优秀的表现也吸引不少博物馆主动申请加入这项计划。可见馆校合作产生的实质性效益也是推动合作纵深开展的契机。

    博物馆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合作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师生参与博物馆社教活动的策划;英语及小语种专业的师生负责馆内对外交流与文字翻译;历史、考古及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辅助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等。而博物馆如何与其他学科人才深化合作、聚合创意,关键就在于寻求契合双方需求的合作方式,划定适宜的合作空间。

    2.3 学术研究与资源共享

    博物馆除了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外,双方在学术研究和资源共享方面也大有可为。藏品研究是利用的前提,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不仅存在研究人员不足的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也缺乏有效的科普途径。馆校合作可以为藏品研究增强学术支撑力,同时也为博物馆后期开展一系列活动划定方向。2016年,北疆博物院经过修缮及布展后对公众开放,此次北疆博物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成立北疆联合研究中心,在藏品保护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化石、复原陈列,中国科学院为北疆博物院提供专家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制订出针对北疆化石保存现状的修复方案,使受损化石的加固修复问题得以解决。此外,北疆博物院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及翻译等工作也在研究中心的支持下逐步开展,下一步将对这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解读。

    除此之外,与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也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博物馆可以有限度地开放其藏品资源,允许学校依据教学计划聘请博物馆人员使用仿复制品或低等级藏品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发起的“学术伙伴”项目就鼓励各个院系利用本馆馆藏资源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馆方主动向学校师生介绍本馆藏品资源,通过预约即可借用部分藏品,这一举措也使平时利用率较低的藏品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博物馆由于经费限制无法购入大量期刊和数据库资源,面对这类难题,高校可以将其拥有的丰富的学术资源向博物馆开放,共享其数据库资源和图书馆,让读者群由单一的高校群体拓展为经验丰富的博物馆从业人员,共同推动学术进步。

    2.4 成果输出

    在当前强调馆校合作的背景下,实际的成果输出不仅是双方合作的产物,同时也是推进未来长效合作的保障。将合作成果转化为系列展览、科普读物、文创产品、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等,于双方而言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芝加哥大学就与北京自然博物馆、河北地质大学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寻找、研究新的哺乳动物,该项长期合作的研究成果也多次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这种联合双方资源和研究力量的做法,可促进高、新、尖的研究成果输出,在提升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3 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模式构建

    博物馆和高校优质的合作关系形成有赖于畅通高效的合作机制。首先,合作之初,应搭建双方对接、沟通机制,由馆长及校、院领导牵头,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书面协议确定合作形式,厘清馆校双方职责。其次,在此基础上组建高水平的馆校合作委员会,抽调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组织校方专家学者,推举项目总负责人,以确保接下来的合作顺利开展。双方需定期举办馆校合作项目研讨会,不断梳理合作过程中的进展情况与经验教训,反馈到博物馆和校方的合作项目中。再次,在具体合作中藉由“以点带面”的方式深化合作。前期由于了解有限,双方无法开展深入性合作,此时可以采取“点对点”的方式,选择与博物馆属性关联较强的学科先展开合作。例如,上海科技馆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展开的合作,科技馆的主体观众年龄段集中在6~15岁,教育学专家根据学龄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不断优化科技馆的展览方式、宣教活动。在成果达到预期后可以将合作向纵深推进,带动与博物馆相关的更多学科参与到项目当中。最后,双方建设一个多学科融合平台,在整合多学科资源基础上促进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多学科融合平台能够从学科队伍、平台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重大项目的开展,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将合作的成果转化为展览策划、科普读物出版、衍生品开发、学术论文发表等多方面的输出。

    4 建议与总结

    当前中国馆校合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多伴有自发性和临时性的特征。博物馆和大学需在充分了解对方需求的基础上,确立合作方向与合作内容,同时组建项目运营团队,前期以“点对点”的形式试验合作效果,保证每项合作内容深入、长效地持续下去。总结经验规律,后期再纵深推进其他学科与博物馆的合作。藉由大学的科研力量,博物馆可以尝试多角度向公众阐释、传播藏品信息。本文构建的模式只是梳理和提供馆校合作的一般形式,现实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情况加以区分。■

    参考文献

    [1]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2]陈红京.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张靖,谭丽琼.公共图书馆发展之馆校合作—以廣州图书馆与中山大学合作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12):76-80.

    [5]佚名.继承历史 续写传奇——北疆博物院的重新开放以及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合作[J].化石,2017(3):51-52.

    [6]陈佳利,城菁汝.博物馆实习研究:英国与台湾经验之比较研究[J].博物馆学季刊,2018(3):73-78.

    [7]王振,王文藜.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馆校合作机制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尚(上),2016(12):22-26.

    相关热词搜索:互连馆藏人才资源探讨资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