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美国大学访问随感

    美国大学访问随感

    时间:2020-04-08 05:13: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详细介绍了UIUC、IIT、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普度大学等美国高校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从教学环境、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学术氛围等方面阐述了美国高校的办学特色,并与我国大学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我国高校存在的问题,并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师资培养;开放式办学模式

    2009年11月,作为全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考察团的成员,我们赴美国中西部大学进行考察学习。在美期间,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芝加哥地区的5所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和普度大学。考察期间,我们不仅了解了本科生教学情况,还了解了研究生培养以及科研情况。总体印象是,中美大学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小差异,美国的大学教育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

    1教学环境

    美国大学的开放性首先从校园便可略见一斑。校园通常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和校门,当然也无需警卫看门值守,对来访者验明正身。我们参观的这几所美国大学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校园可谓风景如画,恬静幽雅。芝加哥大学坐落于美国伊利诺依州的芝加哥市的密西根湖湖畔,建筑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充满了人文气息,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如图1所示。IIT坐落于市中心的商业区,曾荣登Forbes评选全美最先进教学环境校园第6名,建筑设计巧妙

    而又富有现代气息,尤以S.R. Crown大厅最为著名。该校的校园风光如图2所示。位于伊利诺依州小镇艾文斯顿的西北大学校坐落在密歇根湖附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环境,建筑简洁朴素,折射出百年历史的沧桑。校园风光和湖滨景色如图3和图4所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久负盛名的UIUC离芝加哥市区较远,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双子城——厄巴纳及香槟市,占地1 450亩,静谧的校园显得庄重而神秘,令人神往,如图5所示。普度大学位于美国中西部印第安纳州西拉法叶城,校园纯朴而安静,以“理工农”见长,被称为“美国航空航天之母”和“旅游界的哈佛”。校园风光如图6所示。1960年—1985年期间,著名华裔科学家、模式识别之父傅京孙教授曾在该校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任教。

    图1芝加哥大学校园风光图2IIT大学校园风光

    作者简介:苏小红(1966-),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校级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软件缺陷检测、图像处理;王宽全(1964-),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生物计算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图3西北大学校园风光图4西北大学湖滨景色

    图5UIUC校园风光图6普度大学校园风光

    在美国大学的任何一座教学楼内,除去教室、实验室,都设有专门的学习区域,因此学生不用考虑“占座”的问题。每个座位都有电源和网线,可以随时免费上网,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学习区域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沙发和桌椅,让人有一种温馨惬意的“家”的感觉。走廊内没有大声的喧哗,只有来去匆匆的行人以及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看书学习或者低声讨论问题的学生们。图7和图8是芝加哥大学的软件实验室和开放的学习空间。

    图7芝加哥大学

    软件实验室图8芝加哥大学开

    放的学习空间

    每名教师都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看上去很舒适,每名助教(TA)通常也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或工作空间,每名研究生至少有一个桌子。房间内设施齐备,有专人打扫房间,清理垃圾,走廊里有公共饮水机和自动贩卖机。图9是UIUC的研究生工作间。

    图9UIUC的研究生工作间

    此外,这些学校都拥有一流的图书馆,配置多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多媒体教室,设备齐全、装备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高性能、大容量的计算机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心的机房面向学生24小时免费开放,机房中的计算机按照安装操作系统的不同种类分为Windows系统区、Linux系统区及MacOS系统区,苹果电脑占很大比例。图10和图11分别是IIT的硬件实验室和普度大学的实验室。

    图10IIT的硬件实验室图11普度大学实验

    室的电子白板

    图12和图13是UIUC的教学监控设备和西北大学教师在给学生做原理演示实验。

    图12UIUC教学

    监控设备图13西北大学的教师

    作原理演示实验

    2师资队伍

    一所大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美国研究型大学拥有大量的杰出学者,其中包括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一流的人力资源再配合优越的科研条件,往往能在基础研究领域产生重大发现,从而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源泉[1]。一所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科研基金,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还可以改善实验设施和办学条件,吸引一流的生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我们在美国参观考察的这几所大学都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培育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其中很多大学的教师和校友中都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例如,芝加哥大学是美国诞生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学校,与芝大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有73位(其中27位是校友,仅经济系就产生了22位诺贝尔奖得主),两位校友获得图灵奖,12位教授荣获过国家科学奖章。该校的经济和物理学尤其出名,所有的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都和芝大有渊源。而与UIUC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有20位(其中11位是校友),两位校友获得图灵奖,11位教授荣获过国家科学奖章。

    美国大学的系是一个由不同职位、不同地位的教授,围绕某一学科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但权力相对分散的社团式机构,教授拥有自主教学与科研的权力,各院系的教授岗位经常会有外籍知名学者任职。上至教授,下至助教(TA),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明确,工作严谨有序。

    美国大学师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构成具有多样化和异质性。教师不能仅仅来自本国,尤其不能来自本校,因为他们认为越是近亲繁殖的大学衰败得越快,而且重新恢复它的生命力的代价也越高,因此罕有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的。在这5所大学中,我们仅在IIT见到一位本校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据他的同事讲,他是一个特例,因为他在做助教(TA)时讲课受到学生的高度好评。此外,在这5所大学中,几乎每所学校都有来自中国的学者任教,做教师(Faculty),甚至做系主任,例如IIT计算机专业的系主任就是华裔学者。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终身教职的激励机制以及开放式的办学模式,使美国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可谓是海纳百川。

    现在,要进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任教,即使是资历最浅的教员,都要具备博士学位,而现在站在美国高校讲台上的教师无一不是博士毕业。早在二三十年前,这种现象还不是很普遍,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有足够多的人来申请非常有限的教师职位,因此寻求一些可运行的硬标准不仅可以确保公正性,也会避免争议。另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使应聘人员对专业课程的驾驭游刃有余,并能及时地将技术前沿介绍给学生。

    3课程教学

    目前,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呈现出多元化、兼容并包的态势,强调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

    在美国,大学的课程是很受重视的。其中,私立大学(如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和IIT)特别注重本科生教育,而公立大学(如UIUC和普度大学)相对更注重研究生教育,仅从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超过本科生人数这一点便可略见一斑。这是因为私立学校的学费很高,而来自本科生的学费又是私立大学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感兴趣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设置不好或者教师的授课不能足以吸引学生,学生就会选择去别的学校,这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收入,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因为在民间组织对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新生保持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因此,一所好大学的课程体系一定是在不断更新中的,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但是,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面临两个现实的挑战和困难,一是本科阶段的学习时间有限,限制了课程容量,每门课程的学时不可能无限增加;二是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学科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增设课程门类和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压力很大。

    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超越了广度(通识教育)和深度(专业教育)之争,开始寻求二者的平衡,另一个变化是开始注重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使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大学既有面向通识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也有面向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美国大学注重深度与广度兼顾,力求知识广度与深度间的平衡。以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教育为例,前两年的综合教育以广度为主,学生可以广泛修课,以便发现自己究竟对什么最有兴趣、在哪方面最有专长。学生在大一、大二时修完学校指定的所有通识课程学分后,大二下学期开始分专业,到了大三、大四,根据自己的兴趣专攻学校提供的50个领域的专业课程,即后两年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学习以深度为主。学校根据学生在大学后两年所专攻的专业领域进行文凭认定,这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最突出的特征。

    在课程组织方面,除了基础课和核心课,美国大学还设置了一些跨学科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给学生提供欣赏艺术、了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机会。在课程的能力取向方面,学校注重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还开设了专门的训练学生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作全面的准备。

    美国大学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选课→教师聘助教(TA)→上课→布置笔头作业、大作业,助教定期检查→助教每周答疑→期中考试→评教→期末考试。

    在所在大学的网站上,学生都能方便地了解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不仅选课方便,甚至在选择专业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度。由于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分段完成学业,因此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设置广泛的学分。只要获得足够的学分,学生就可以获得学位。学分可以积累、存储和转移,在各学习领域、各高等院校和若干年内流通,由此各校在教学上的竞争十分激烈,使美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特点,其优点是适应性强,有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在大多数美国高校,由于学生入学时可以多专业任选,因此学生转专业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例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课后,发现与自己想象的情况不同,就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一般都予以支持,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美国高校通常是一学年有3个学期(芝加哥大学一学年有4个学期),同1门课每学期都开设,甚至一个学期有多名教师同时开设1门课。每门课小班不超过50人,超过50人就是大课了,但也不会超过100人。与国内大学相比,美国的小班教学更多,为保证教学效果,他们对师生比例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小班上课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和介入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低年级学生具有指导意义。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在课前阅读大量的资料,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对一些尚未解决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授课,进行提问。教师经常开研讨课,由学生主持讨论,其他学生围绕主题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很随意。与国内“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主要是“多媒体+白板”,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投影放映PowerPoint幻灯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的透明胶片幻灯片。

    不同课程的教师对教材的要求各不相同,多数教师会明确说明教材的名称、作者及版本,也有一些教师根本就不指定教材,但是教师网站上的内容远远胜过任何一本书,令人赞叹。

    通过与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座谈,我们了解到,与国内大学相比,相对于传授知识而言,美国教育更注重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的讲课富有启发性,更注重介绍理论和方法提出的来龙去脉、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应用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讲解过程和方法,而不是最后的定理和结论。教师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意识与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无疑可以较快地把学生带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其次,教师在教学上比较注重实践,即使是课堂教学,教师也会带着很多实物,通过投影机展示给学生看。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还会将实物一一传递给下面的学生观看。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很注重使课程学习与交流、表达和写作技能相结合(在低年级课程中,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交流与写作课程),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群体合作训练相结合。

    在美国,由于学生听课是付费的,尤其是私立大学的学费又很高,所以美国学生对教师讲课要求较高,理由是“听不懂就拿不到学分,听课费就打水漂了”。上课一定要有收获,这就是美国学生的现实主义理论。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部分学校可以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监控,有的还将课堂教学录像用于远程教学。

    与国内相比,美国本科教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充分利用研究生和科研项目等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其突出表现为助教管理机制。学校利用丰富的研究生资源为任课教师提供强大的助教后备力量,助教负责批改作业、每周的课后答疑、指导学生实验等。助教的参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对师生比的需求。国内部分高校虽然也有研究生助教制,但毕竟数量有限,经费不足,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求。

    美国大学的教学都是面向项目(Project)的教学,即实验和大作业大多是以项目(Project)的形式布置,很多理论课的结业考试也都是项目实践和报告相结合,这是美国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学生来说,确定和完成一个有一定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比解答书本中枯燥的问题有趣得多,会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控制学习的感觉,体验一种探索、研究直至成功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实验方面,美国的大学将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指定实验的同时还要自己设计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相同的结论。这与国内大学多数让学生重复地完成各种指定的项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实验中,指导教师始终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不会立即指出问题和错误在哪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还会作一些演示性的实验给学生观看。

    在作业方面,教师布置的大作业不但数量多,而且任务重,涉及面广,对作业的要求也很详细。例如,教师会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必须用到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编写代码必须有书写规范的文档等。此外,大作业在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通常占总成绩的50%),因此,助教往往需要将很多时间花在辅导学生做大作业上。通过做大作业,学生从事具有相对强度的实际项目的研究,提高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小高层次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以便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美国教师布置的笔头作业和国内类似,但发散思考类的题目比较多,注重作业质量而不是数量,内容要求不是局限于理解,而是要求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强调学生拥有一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作业上交不仅是为了完成,更是为了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这种作业风格无疑锻炼了学生搜集和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或许是从小学就接受这种训练的原因,美国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交流(Communication)和表达(Presentation)能力很强,而中国学生的思维不如美国学生活跃,交流(Communication)和表达(Presentation)能力一般。

    与国内相同,美国高校的教师也很厌恶抄袭。当然,美国学生很少抄袭,一般这种情况存在于留学生当中。助教发现作业抄袭现象后,都会将抄袭者的名单告知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而任课教师的处理方法也因人而异。

    美国的大学教育还有一点是非常可取的,即学生如果觉得在这所大学无法继续学下去,还可以换别的大学,接纳一方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而在国内,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落后生,如果考入一所大学后真地无法坚持学下去,学生只能面临退学。在美国,学生可以更换大学,是因为学校的原则是宽进严出,上大学是很容易的,但是学年考试非常严格,毕业很难,此外,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因此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要大大少于入学人数。而在中国,原则恰恰反过来,入学难,毕业容易。

    4学术氛围

    美国公立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联邦政府资助、学生学费、校友和社会捐赠、服务收入、科研合同收入等。其中,政府的科研资助、私人基金会以及工业界对大学的资助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而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则主要来自民间的捐款以及学生的学费等,而不是政府拨款。和国内相比,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相当充足,例如,仅1995年,UIUC的科学及工程方面的科研经费就高达两亿零五百万美元。

    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使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不仅能拥有一流的学者、最先进的设备、最优秀的学生,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例如,高校的学术讲座很多,有时学术会议就在走廊或教室召开,可以直接面向企业需求作研究,有专门的项目发布和申请网站,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使每个人都可以专心致志地搞研究。研究生都参加科研工作,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使用新的仪器设备,锻炼写作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在科研小组里,有著名的学者、学术带头人、教授、副教授、博士后等,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在没有毕业以前,高年级的本科生一般也开始跟着那些处在各个学科领域最前沿的人在一起作研究了——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5国内大学的问题与反思

    当今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有几所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例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一流大学则更多一些。根据1994年卡内基教学改进基金会的分类,美国共有125所研究型大学[1]。究竟是什么因素使美国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并获得今天这样的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呢?毫无疑问,杰出的校长、一流的师资、充足的经费、优秀的生源、良好的设施等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其开放式的先进教育理念、长期以来重视国际化和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办学思想,使得这些良好的办学条件转化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和美国的知名大学相比,我们发现国内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在传统四年制大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是大学校园,实践性活动都在实验室进行。由于资金有限,空间有限,实验室设备普遍落后,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例如,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实践锻炼远远跟不上企业对硬件开发人才的要求。软件开发方向的情况也是一样,语言类课程的考试仍以笔试为主,很少让学生自己动手应用所学语言实现具体项目。学校为学生安排的实践学时短,难以达到实践的效果和目的[2]。

    国内研究生的学制通常为两年,第一年修课,第二年还要找工作,参加科研项目的时间不到一年时间,常常是刚刚头脑开窍就毕业走人了。研究生如此,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机会就更少了,能够参加实际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几乎是凤毛麟角。

    2) 教育体制不灵活,缺少市场竞争。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课程普遍落后,行业流行技术和理论往往在成熟应用了很多年后才能进入大学校园,这种滞后导致这几年的学生择业失去了优势。知识更新速度慢是传统高校的致命弱点[2],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国内大学的办学缺少市场竞争,教育体制不灵活。首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旦制定,通常是5~10年不变,教师想要新开选修课需要层层审批。其次,学生报考专业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入学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只能望洋兴叹。虽然有些学校有关于转专业的条例,但是条件都很苛刻,通常是学年排名前几名的学生才有资格,学生转专业都如此困难,更何谈换学校呢?——除非重新参加高考。没有这种竞争机制,课程体系的更新就缺少了源动力。此外,课程设置中不重视交流、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因此学生毕业论文中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审阅论文还要花很大精力修改病句,这是文理分家造成的必然后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培养计划,不仅仅要解决跨学科、文理结合的问题,还要从源头入手。

    3) 学生和教师的考评体制不合理,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首先是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存在弊病。无论百分制还是合格制考核,都属于绝对分考核,相对于按排名百分比给出的相对分而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教师的出题难度:题目太难、不及格太多不行,因为学校要看就业率,而学生就业要看学习成绩,出国更要看成绩;题目太简单、都及格了也不行,因为这让很多只满足于“及格万岁”的学生没有了压力,失去了前进动力。而相对分考核则完全不同,无论考题深浅,成绩一定可以符合正态分布,无论成绩多高,学生都不敢放松和懈怠,总要不断地学习,而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其次,目前对教师的评教方式存在弊病。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获得好的学生评教成绩,教师往往对学生作业的要求很低,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似乎是“谁讲得明白谁就是好老师”,“考试不能考上课没讲过的”已成了公理,即使对上课都讲过的内容,教师有时也不得不在期末宣布“大赦”。学生找教师答疑演变为“套题”,考试复习的过程则演变为搜集历年试卷和死记硬背题目答案。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仅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师如何“评”决定了教师如何“教”,而教师如何“考”又决定了学生如何“学”。因此,端正教风和学风首先要从摆脱应试教育开始。

    4) 与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依然存在差距。

    应该说,这些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少,许多高校的硬件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目前,我们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软环境建设方面。2000年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曾说:“什么叫一流大学?一是要有好的教学理念和体制,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成为最富有创造力、最优秀的学生;二是要有一个一流的研究环境,能够使研究成果具有世界影响力,吸引到顶尖的科研人员。”[3]这里所说的教学理念和体制以及研究环境,其实指的就是软环境。虽然国内高校近年来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正逐渐向国际知名大学靠拢,各校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引进人才措施,但与开放式办学依然存在差距,师资仍然存在近亲繁殖现象。

    事实证明,只有实施开放式办学,采用各种措施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注重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多样化和异质性,保证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加强海外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接收足够比例的外国留学生等,才能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在这方面,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因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不是靠多投入几个亿就能立即解决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努力和奋斗的过程,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到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远比硬环建设问题的解决难得多。

    5) 重点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不容乐观。

    为了改善重点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局面,教育部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要求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执行,鼓励教授上讲台。但是,受国内大学教师聘用考核机制的影响,教授们通常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生教学上,尤其是知名教授,更是把主要工作放在指导研究生和搞科研上,因此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学力量相对薄弱,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数量仍然很有限,有的只是装装门面而已。大学毕竟不是科研院所,它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学和科研二者都不能偏废,因此走教学和研究结合之路是必然的选择,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支既懂教育又会研究的师资队伍。

    虽然这个目标很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例如,本科生教育如何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如何让本科生教育不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研究项目、师资和研究生资源,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创新的学术氛围,促进本科教育与科研的互动发展?如何从根本上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6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建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的举措,为推进国内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许多单位开始在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了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类课程,并加大了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资金投入。这种机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招生制度上看,美国的招生选拔制度既有考试制度,也有推荐考核制度,但目的均是要选拔基础好、有继续培养潜力的学生。我国要想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仅要从高等教育做起,更要从九年义务教育做起。近年来,各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制度是从应试教育考核向素质教育考核过渡的一个新举措,虽然具体实施过程还有待完善,但毕竟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还注意到,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开始注重高校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不仅选派和资助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还制定了各种人才计划,吸引优秀的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并支持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进行学生联合培养,国内教授与国外教授进行合作研究。其中,近年来创办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应该算是先行了一步。

    此外,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已初见成效。该工程不仅建设了一批国家精品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还建设了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在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这些举措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7结语

    这次到UIUC、IIT、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普度大学等美国高校进行访问,我们的最大收获是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亲身体验了美国高校在教学环境、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差距,国内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高等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国内高校发展的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敢于打破传统,善于取长补短,能够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实现中国迈向国际一流大学之列的目标必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马建国. 科研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之意义[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2):53-58.

    [2] 孙福权,于茜. 面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5(12):57-59.

    [3] 姚期智.中国计算机科学2020计划[EB/OL]. (2009-05-13)[2010-02-20].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 id=20488.

    Impressions on Universities of USA

    SU Xiao-hong, WANG Kuan-qu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Firstly, we present the open educational model and system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describe the features for running the school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training, curriculum teaching,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etc. Then, we contras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ith those of USA. We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Finally, we rethink abou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we face to.

    Key words: teaching environment;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ing training; open educational model

    相关热词搜索:随感美国大学访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