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给文学“影视化”一个说法

    给文学“影视化”一个说法

    时间:2020-04-16 05:16: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当下社会,文学的载体由过去单元的纸张印刷转变为现在多元的媒体呈现。加之,影视媒介的风靡,均使得一大批作家向影视传媒靠拢,纷纷享受“触电”带来的快乐。这也就使得作家的创作手法及观点理念,受到影视理论的影响。为此,关于文学中的“影视化”现象,我们应当给予一个恰当的说法,以便日后的研究。

    关键词:文学、影视化、创作手法、批评方法

    作者简介:张智,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093-01

    可以说,文学的“影视化”现象是一个新生的名词,但其并非一种新生的事物,因为在过去我们也常常运用此手法进行创作,所以说“影视化”也绝非单纯的一种文化现象,她有着自身的美学功用。

    一、 “影视化”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文学中的“影视化”是具有广泛内涵的,指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到的涉及所有影视艺术手法包括蒙太奇、长镜头等内在的一个统称。因此,只要在文学创作中不论运用何种影视手法,我们均称之为“影视化”。

    当下“影视化”的创作技巧已经被引入到新闻写作当中。相比之下“蒙太奇”结构与新闻的跳笔有着极为相似的妙处。因此,在通讯写作中往往“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镜头推拉摇移[1]”,连缀起来形成蒙太奇语句,可以说蒙太奇是新闻学写作中一种显而易见“影视化”运用,以下摘自《工人日报》1996年刊发的长篇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中的节选便可更好地证明。

    北京。西直门站。

    大雨滂沱。一幢幢巍峨的高楼隐现在一片烟雨朦胧之中。

    雨幕中,挂有“工人先锋号”标志的1333号公共汽车缓慢进站。

    乘客朝汽车蜂拥而去。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扛着行李,有的拎着提包,争先恐后,步履匆忙。在各种各样的雨伞下、雨衣里藏着一张张焦虑的面孔。

    “哗哗”一声,车门打开了,紧靠车门的窗口探出女售票员半截身子,她打开一把花格伞,遮在车门口。

    雨点如断线的珠子砸在雨伞上,她的脸上,胳膊上都溅上了雨水。她招呼客人们上车。

    拥挤的人群变得有序了:他们一个个在雨伞下跺脚,脱下雨衣,折好雨伞,抖去雨水,依次上车……

    她就是李素丽。中等身材,30多岁。海蓝色的套装整洁可体,淡妆轻抹的脸上,闪动着一双笑眼。

    上文所述的一小节通讯稿件,使人感到一种隐含在内的流畅性和视觉动感。文中先是远景:大雨滂沱,一幢幢巍峨的高楼隐现在一片烟雨朦胧之中。而后“摇”到中景:1333号公共汽车缓慢进站;“拉”到近景:男女老幼急匆匆赶车;“跟移”:乘客拎着提包,争先恐后,步履匆忙;“推”到一个特写镜头:李素丽探出车窗为乘客打伞,雨点砸在雨伞上,她的脸上,胳膊上。最后“拉”到中近景:乘客们有秩序地上车。在这一节文字的描写中,可谓每一个小自然段均可成为一个镜头,作者运用了“镜头的推拉摇移”将新闻场景逼真再现于受众面前。这种“影视化”技巧的运用“确实使人产生看电影的感觉,通讯的真实性与生动性也由此产生[2]”。

    可见,文本中的“影视化”这一新词完全可以恰如其分地概括这一原本存在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 “影视化”作为一种批评方法

    文学中的“影视化”可作为一种现象,深究可称为一种创作手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影视化”还是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前者,我们讨论过“影视化”作为一种涉及所有影视艺术手法包括蒙太奇、长镜头等内在的一个统称,同理,“影视化”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是指包括所有文学文本中涉及影视理论的一个概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化”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根据英国评论家福斯特的“圆扁人物论”认为扁形人物的一大优点是:“不管他们在小说里的什么地方出现,都能然读者一眼就认出来……”而“对于一个圆形人物的检验,要看他是否令人信服地给人以惊奇之感。如果他从来就不使人感到惊奇的话,他就是个扁形人物。圆形人物变化莫测……[3]”显然,从理论上看,分析人物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性格因素的多少,一是性格因素的有无发展。通过对小说《亮剑》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得出李云龙并不是“高大全”的扁形人物,而是凝聚了尚武与侠义,凶猛与柔情,具有朴素革命主义的英雄形象。纵观此人于《亮剑》中的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其性格是多元的,他是一个圆形人物。然而其性格却不是变化莫测的,从性格因素的有无发展来说,李云龙的形象又似乎是一个扁形人物。因为,他的逢敌亮剑的精神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抗日战争时,他对日军亮剑,全歼一股日精锐;解放战争时,他对国民党军亮剑,以一团之兵力冲击了一个军;文化大革命时,他又对文革小组亮剑,最终以军人特有的气节终止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云龙的性格就是逢敌亮剑,虽败犹荣,至死未变,依据第二个标准判定,他又成为一个扁形人物了。问题在这里就形成了矛盾,假如我们将两个标准结合,又会产生四种类型:静止中的简单人物,发展中的简单人物,静止中的复杂人物,发展中的复杂人物。根据分析,李云龙的性格属于静止中的复杂人物类型。试问这究竟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形人物呢?纵观以上分析论述可得出一个结论:福斯特的“圆扁人物论”不足以分析李云龙这种“静止中的复杂人物”。因此,在这里我们便引入“影视化”的方法判定。影视是集诸多元素于一身的艺术,一个镜头内包括了声、光、电、影、人、物等多种元素,一部电影将这些镜头元素组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就犹如李云龙这种静止的复杂的形象,虽性格多元,但根本的人生理念却从未改变,于是这就与影视的美学形态相互吻合了。因此,相对于福斯特的“圆扁人物论”来说,“影视化”的评论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更为恰当贴切。由此观之,“影视化”的批评理论有助于研究文学中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

    因此,对于“影视化”的深入研究是有必要的,可以说,“影视化”一词其内涵是深刻与复杂的,这不仅仅是当下的一种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乃至批评方法,为我们的文学改编研究增添了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2]、刘明华,徐泓等.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0,121.

    [3]、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朱乃长议.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77,205.

    相关热词搜索:说法影视文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