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国产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瓶颈及策略

    国产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瓶颈及策略

    时间:2020-04-17 05:21: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发展策略。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一带一路”为全球不同民族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对于我国在新时期的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回望历史,早在“丝绸之路”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历史形象。与我国接壤的一些民族国家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具有文化同源性,使用的民族语言也极为相似。而影视剧作为不同国家受众日常消费的主要影像介质,已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提升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影视剧的传播力,既有利于维系不同民族间的情感,又有利于打开我国影视剧在周边国家的消费市场。

    一、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的文化功能

    当下,电视仍是影视剧传播的主流渠道。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视频网站成为影视剧传播的新场域。斯坦利·J·巴伦认为“一个文化的价值和信仰的构成在于它的故事是如何讲述出来的”①。影视剧作为叙事媒介,在叙事过程中建构的社会文化风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观看影视剧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受众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也为其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文化提供了社会平台。戴维·莫利认为:“电视连接家庭、国家和国际,维持‘国家家庭’等各种共同体的形象和现实。”②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疆域大国,多民族的社会结构使族群认同与汉文化认同间的间隙由来已久。边疆民族地区既是社会整体中的子系统,又是我国维系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高地,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传播,是构建国家文化想象共同体的理想途径。

    由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个别人对这二者的认同甚至高于国家认同。事实上,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之间存在一种有机互动的关系,“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一方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的部分,另一方面与国家认同有交叠的部分。”③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时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且彼此制约。我国作为全球影视剧生产大国,影视剧题材多元,在叙事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我国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发展的影像。优秀影视剧的情节和台词甚至还能成为观众日常聊天的谈资或网络热门话题。作为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共同体,我国民族文化间的互动是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声像合一的影视剧较其他媒介形态而言,在国内跨民族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同民族之间共有的文化元素,具有消解民族间文化差异的社会功能。从而在传播过程中打破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圈层,从心理关照的层面帮助其形成国家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当前影视剧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面临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然而在跨文化和跨民族传播的过程中,文化的冲突和对抗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影视剧的影像特征能够激发民族观众的观看兴趣,但语言形成的文化折扣却弱化了其传播效果。

    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消解语言障碍的藩篱。边疆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语言体系。现如今,不同种类的少数民族语言仍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观众日常生活的主要语言,如维吾尔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尽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活动,但是提升少数民族观众的汉语运用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符号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④。但当下我国影视剧中的汉语对白很难被边疆地区民族观众接受。民族语言决定了民族观众的认知心理,语言接受则决定了其对汉语影视剧的理解程度,也影响了汉语影视剧在边疆民族语地区的传播效果。民族语译制通过有效沟通不同的语言体系,为少数民族受众观看汉语影视剧提供便道⑤。

    民族语译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是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的发展瓶颈。目前我国的民族语译制工作主要由民族地区的译制中心配制完成,从业人员影视剧译制的专业知识和对民族语译制问题的认识,都存在不同层面的缺失。部分汉语影视剧在民族语译制中过于注重语言文本的翻译,对民族地区观众的心理关照重视不足。同时,民族语译制作品的艺术性不强,对配音与字幕间的节奏问题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影视剧中的人生百态难以还原,难以凸显原剧作的主题,对原剧作的忠实程度不够。优秀的民族语译制作品应在还原汉语影视剧主题的基础之上,对荧屏语言做艺术化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影视剧人物的个性并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影视剧资源的匮乏已严重制约了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与汉语影视剧市场的火热景象不同,可供边疆民族地区观众观看的影视剧数量十分有限,题材也较为单一。通过对“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⑥公布的民族语译制片名录进行搜集整理发现,2009-2014年我国已完成出版发行的民族语译制片共有474部,其中科教片有112部,非科教片有362部,平均每年仅约72部,其中海外和香港地区的影片已成为我国民族语译制的素材。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计划每年捐赠2000集电视剧和36000分钟动画片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译制播出,每年从公益片中仅推荐60部故事片和20部科教片,供各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从中选译。反观我国的影视剧市场,2013年各类电影总产量高达824部,其中故事片共计638部,占77.43%。而2014年电视剧产量达到1.5万集,10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我国的民族语译制地区分布在云南省、四川康巴、青海安多、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吉林延边等多个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影视剧求大于供的现实情况与我国影视剧的生产能力极不相符。

    三、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影视剧传播力的几点建议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与14个国家陆路接壤,一些国家甚至与我国的民族地区共享民族语言和文化,相同的宗教信仰加强了彼此的沟通与联系。文化、语言和宗教的亲缘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影视剧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对外传播的时代愿景。另一方面同时加大了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及地缘政治等不利因素在我国边疆地区的传播风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曾明确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笔者认为,我国的“一带一路”重视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应重视影视剧在沟通民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新时期对外传播的特殊支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鉴于此,进入互联网新常态后,民族语译制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认知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同时,高水准的影视剧作品也有利于我国影视剧走进周边国家的影像市场,增强世界其他国家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提升汉语影视剧的民族语译制能力。民族语言形成的语义空间与观众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密切相关。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八个国家接壤,其中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语言具有相通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宗教文化对新疆的各个民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疆五个民族属于突厥语民族,七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与新疆接壤的八个国家中的大部分国家属于突厥语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与朝鲜和韩国的语言、文化和民俗相近,被称为“东北亚金三角”,是我国向朝鲜和韩国进行文化传播的核心要塞。由此可见,边疆民族地区具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基础。在跨民族和跨国传播过程中,语言的差异性成为文化折扣的主因。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或与其接壤国家的传播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共同语言体系的观众享有同样的符号系统,民族语译制能够使汉语影视剧进入民族语言体系,拉近影视剧作品与民族观众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在影视剧的民族语译制过程中,首先要重视不同文化语境下影视剧片名的翻译。片名具有表达影视剧主题和内容的信息功能,其译制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影视剧是否能被民族受众所关注。其次,应考虑影视剧中体现中国发展的特殊词汇的翻译问题。当下影视剧中出现的热门词汇成为民族语翻译工作中的难点。汉语热词译成民族语的准确度影响到民族观众对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解读与建构。最后,在民族语的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还原剧中的人物情感。人物的情感变化既推动了情节叙事的高潮迭起,又是形成观众共鸣的重要手段。麻争旗认为:影视剧译制中的人物语言性格化就是语言贴近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是给人物“贴标签”,要做到“言如其人”⑦。尽可能地用边疆民族观众的语言思维来讲述汉语故事。

    针对目标观众的观影诉求合理分配影视剧译制资源。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文化语境、民俗特征以及观看心理上,都与汉族观众有较大的差别。加之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均衡及受到外来文化侵蚀的程度不同等原因的客观存在,同样题材或类型的影视剧在不同边疆民族地区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统一分配影视剧译制资源使影视剧市场便于管理,但忽略了边疆民族地区观众的观影诉求,缺乏对特殊观众群体的民族心理关照,降低了传播效能。目前我国供边疆民族地区译制的片源数量十分匮乏,影视剧民族语译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边疆民族影视剧市场的实际需要,求大于供的现象明显存在,减弱了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观众对汉语影视剧的观看热情。同时,边疆民族地区影视剧译制产品的种类不够多元,与汉语地区影视剧市场的火热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边疆民族地区的影视剧市场活力亟待提高。此外,影视剧民族语译制的时效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由于影视剧民族语译制的时间跨度较大,一些在当下热播的影视剧很难同时在边疆民族影视剧市场流通销售。整体看来,当下汉语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构功能仍未凸显。

    重视影视剧民族语译制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我国影视剧民族语译制工作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不同地区的民族语译制机构都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流程和译制规范。但是,我国从事影视剧民族语译制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且从事这一行业的译制人员多凭借多年译制经验来完成译制配音工作,缺少专业化的民族语译制训练。从学科建设上来看,我国也缺少专业的民族语译制方面的科学研究。影视剧民族语译制人员能够熟练运用汉语和其民族语两种及以上的语言,但是对汉文化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影视剧中较为复杂的文化意境理解不够准确,从而使汉语影视剧中的对白文本与民族语文本转换之间出现了偏差,可能会导致边疆民族地区观众或周边国家观众误解剧情,出现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影视剧民族语译制工作者是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也是我国影视剧发挥文化表达功能的重要载体。影视剧民族语译制队伍的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汉语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及周边国家的传播效果。因此,培养影视剧民族语译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拓展边疆民族语地区和周边国家的视频网站传播途径。当下视频网站成为观众获取影视剧资源的重要平台。移动互联网技术和4G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影视剧观看行为更加碎片化。影视剧在视频网站的传播能够提升视频网站与用户之间的粘性,也能够拓宽影视剧传播的传统渠道。视频网站技术也便于打破不同国家之间的物理屏障,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前,西方国家已先后建立起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视频网站,如美国的YouTube和Netflix等视频网站。我国主流视频网站,如优酷网、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等在国内已形成坚实的观众基础,但其仍应加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目前,我国视频网站中的影视剧民族语译制产品较少,应在重视各类语种热门电视剧、电影或综艺节目频道建设的同时,搭建影视剧民族语译制的视频网站传播平台。

    依托于“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国影视剧“走出去”。影视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译制与传播应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与韩剧的海外出口相比,尽管我国影视剧年生产能力很强,但是真正能够走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内心的作品十分有限,缺乏能够真正“走出去”的力作。以高铁技术为支撑,通过影视剧的文化手段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边疆社会的稳定,加强民族凝聚力,维护领土完整。另一方面,也能打开我国影视剧在周边国家的市场。“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策略尽管拓宽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但资源匮乏导致了边疆民族观众无剧可看,与边疆民族地区接壤的国家无剧可买。在“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下,不少边疆民族地区分别与接壤国家构建了友好的城市关系,为进一步向周边国家推广我国的影视剧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道,合理化配置影视剧民族语译制资源显得尤为必要。由此可见,汉语影视剧的民族语译制在边疆民族地区观众群体中的传播,既能提升其文化市场活力,又能丰富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从心理层面收窄不同民族文化间的鸿沟,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影视剧民族语译制产品的“走出去”也能加强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形成想象的文化共同体。

    (本文为2013-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项目“民族语译制与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以新疆西藏地区为例”的部分成果, 项目编号GD131425)

    「注释」

    ①[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③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07页。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67页、第72页。

    ⑤民族语译制指的是“将汉语电影分镜头剧本翻译成蒙古语、维吾尔语、藏语、苗族语等少数民族语,配音演员在译制导演的指导下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情色彩进行语言的再塑造,把民族语对白与影片的音响效果重新录制合成到影片的磁性声带上。”参见杨和平、麻争旗:《当代中国译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200页。

    ⑥http://mzy.dmcc.gov.cn/tabid/86/Default.aspx

    ⑦麻争旗:《英语影视剧汉译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

    相关热词搜索:边疆瓶颈影视剧民族地区策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