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莎士比亚与济慈的宗教意识比较

    莎士比亚与济慈的宗教意识比较

    时间:2020-04-22 05:15: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19世纪,阿诺德的《批评文集》剖析了济慈敏锐过人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及其诗歌中极强的音乐性。阿诺德的结论是,济慈几乎可以和莎士比亚并驾齐驱。近年来关于莎士比亚和济慈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侧面证明了这两位诗人及其诗歌的伟大,也证实了对十四行诗和济慈诗歌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本文试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济慈的诗歌进行比较,在两位诗人的宗教意识方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莎士比亚 济慈 宗教意识

    [中图分类号]B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35-02

    莎士比亚与济慈,他们出生的时间相差超过200年,这两百年的距离并不能将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相似之点和相通之处割断。莎士比亚与济慈一脉相承,传递薪火。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的研究硕果累累,对济慈诗歌的研究也是颇丰。本文将细读两位诗人的诗歌文本,分析他们的宗教意识。

    一、莎士比亚的宗教意识

    英国的16世纪正处于基督教十分兴旺活跃的时期,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对圣经故事以及其中烦人警句进行了大量引用,在作品中所宣传的基督教精神就说明了这一点。基督教所提倡的“仁慈”“博爱”精神,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时常流露出来。比如在《亨利五世》中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基督徒国王”的正面形象。他通过亨利王之口说“我并不是什么暴君,而是一个基督徒国王”揭示了基督在他心中的位置。基督徒国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不人道,关心人民的疾苦。“仁慈”“博爱”是莎士比亚所宣传的,也是基督教所提倡的。

    事实上莎士比亚的诗歌同样体现了基督教精神,他的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做了自己的诠释。

    莎翁的一切作品都充满了道德的、严肃的态度,并且他的底道德观念是站在基督教的立足点上的。以他的十四行诗105首为例:

    不要把我的爱叫作偶像崇拜,也不要把我的爱人当偶像看,既然所有我的歌和我的赞美,都献给一个、为一个、永无变换。我的爱今天仁慈,明天也仁慈,有着惊人的美德,永远不变心。所以我的诗也一样坚贞不渝。全省掉差异,只叙一件事情。“美,善和真”,就是我的全部题材。

    “美,善和真”,用不同的词句表现。我的创作就在这变化上演,三题一体,它的境界可真无限。

    过去“美,善和真”常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一个人身上协调。

    在诗中,莎士比亚把“爱友”永恒的“爱”与永恒的“善”联系在一起,“仁慈”“美德”“永不变心”都是为了突出“善”,十分明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善的追求与审美理想,借讴歌“爱友”的“美、善和真”,提出了他的审美标尺。美和善、真不可分道扬镳,一定要统一协调。没有善的思想指教,美就失去了灵魂,无所适从。对爱的内涵的宣扬蕴涵了基督教观念。

    二、济慈的宗教意识

    济慈出生在基督徒家庭,他不但熟稔《圣经》和宗教礼仪,而且过着基督徒的生活,为人仁慈、怜悯、讲究宽恕、博爱,爱好和平,向往灵魂的拯救。同时济慈对于古希腊时期的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与了解,从希腊神话中,他获得了美和欢乐的哲学精神。国内学者罗益民认为“虽然几次热爱生活,采取入世的态度对待人生,但事实上,济慈并非一个仅仅止于感性经验的诗人,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基督教情结的人”。

    济慈曾经公开宣称自己不是基督徒。济慈的长诗《恩迪米昂》就体现了多神和平相处的异教思想。诗中提到的神很多,太阳神阿波罗、海神特莱登、牧神潘等。一种活跃的、乐观的古希腊精神吸引着济慈,济慈也将这种文化精神当作是自己的信仰,这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至少部分上是与基督的阴郁世界形成对比,因而济慈拒绝以基督教的教义来审视这个世界和对待生命。事实上,济慈对于古典文化的怀旧情绪也表明了他对基督教文化秩序的不满与抗争,他表达通过赞美异教文化来代替基督文化的愿望。在《恩底弥翁》的开篇《潘之歌》中,济慈描绘了为潘神庆祝的场面,潘神的节日充满了欢乐,但为潘神献祭的画面却充满了血腥,耶稣被罗马士兵抽打,剥光衣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阴郁与血腥的场面强调了人类的罪行。在济慈眼中,这种殉难、受刑、圣人的死去与对人身体的破坏形成了基督教文化中极为令人感到压抑与沮丧的场景,这种场景让人性为之颤抖。与此相比,潘神的庆典则是如此的欢快与纯真。

    据日本学者米主库石先生分析,济慈欣赏和接受希腊精神是因为他们是“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这暗示着他对基督教庄严而崇高的背叛。中国学者周桂君也指出济慈“用宗教仪式来表达一系列异教的价值暗示,是对现有基督结构的一种代替,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希腊的世界至少部分是与基督教是处于对立关系的。”两位学者都认为,迷恋和喜爱希腊文化的享乐和世俗之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济慈对基督教的背叛。

    即便如此,济慈并没有否认上帝的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在济慈的诗歌《致柯斯丘什科》中,济慈对基督教虔诚的信念蔓延在诗行中。如“To where the great God lives for evermore”就表明了济慈对上帝存在的坚定信念。与此同时,“Great God”的出现和使用更进一步表明济慈对上帝的敬仰。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意象上,这首诗都是虔诚的。另外一首《睡与诗》完成于济慈20岁左右,也表明了济慈对上帝的信念:

    Sometimes it gives a glory to the voice,

    And from the heart up-springs, rejoice! rejoice!

    Sounds which will reach the Framer of all things,

    And die away in ardent mutterings.

    No one who once the glorious sun has seen,

    And all the clouds, and felt his bosom clean

    For his great Maker’s presence, but must know

    What’s I mean, and feel his being glow.

    济慈对基督教温和的感情都表现在这首诗中,其中对“Framer”和“great Maker”这两个短语的使用尤其需要注意,济慈选择这两个词来代表上帝,这清晰表明济慈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世界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84.

    [2]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9.

    [3]罗益民.心灵的朝圣者——约翰·济慈的宗教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5).

    [4]Keats,Hunt and the Aesthetics of Pleasure[M].New York:

    Palgrave,2001:102.

    [5]周桂君.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济慈思想与审美倾向研究[J].北方论丛,2006(04).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热词搜索:莎士比亚济慈宗教意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