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达.芬奇密码》之祸

    《达.芬奇密码》之祸

    时间:2020-04-23 05:15: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达·芬奇密码》一书既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同时在基督教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抗议、反对者居多。如果细读基督教的历史,此书引起广泛抗议的根本的 原因是它涉及的关于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的内容与《圣经》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仅如此,小说还大胆地探讨了耶稣的“私生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神)进行了罗曼蒂克式的描述。

    关键词 《最后的晚餐》;君士坦丁大帝;耶稣受难;抹大拉的马利亚

    《达·芬奇密码》一书及电影问世以来,招致了多方的非议,不管是网络上还是出版界都已有很多批驳或所谓“矫枉”的文章。国内多家媒体及学术刊物也纷纷作出反应。针对小说及其改编的电影所引起的国际范围的争议,笔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阅读,翻看了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数篇相关论文,发现其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从文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说明作者获得成功的原因。哈尔滨大学的刘元直把小说作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文本加以分析,从语言、现实、人物三个方面着手探讨其不确定性。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石静研究了小说的叙事框架与手法,认为作者巧妙地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相结合,使作品亦真亦假,兼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因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兴意盎然。研究者中个别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着手研究小说,但也基本上是着力解析小说成功的原因,而没有对其引发的争议作太多地剖析和阐述。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说明小说及其电影引发争议,尤其是宗教团体的抗议是根本原因:小说中涉及的关于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的内容与《圣经》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仅如此,小说还大胆地探讨了耶稣的“私生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神)进行了罗曼蒂克式的描述。

    一、《达·芬奇密码》回顾及其社会影响

    《达·芬奇密码》是美国畅销书作者丹·布朗的一大力作。此书一经上市(2003年3月),立即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位。2004年初,布朗的四部小说同时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一时之间,他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美国有线新闻网、今日秀、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美国之音都曾邀请他为节目嘉宾,同时,他还接受了多家杂志的采访,包括《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福布斯》、《人物》、《GQ》、《纽约客》等。如今,他的小说已经被翻译成了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其中包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达·芬奇密码》。2005年,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改编并制作的同名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全球播映,同样产生了轰动效应。

    《达·芬奇密码》是一部悬念迭起、情节起伏的惊悚/j、说。它讲述了小说的主人翁罗伯特·兰登在帮助巴黎警方破获一桩离奇谋杀案时,不知不觉卷入了天主教会的阴谋,在躲避追捕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惊天秘密。书中提及天主教会为了掩盖基督的秘密,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包括谋杀。这在基督教世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推出同名电影以后,世界各国的基督教徒,特别是天主教徒的抗议之声不断,他们纷纷要求有关政府部门禁演此片或对片中某些情节进行删减。

    除了来自各方的抗议,更有甚者向丹·布朗发出了死亡威胁令。比如印度的“天主教社会论坛”于2006年5月10日号召所有的信教者“如果政府拒绝禁演《达·芬奇密码》,从5月12日起绝食直至死亡。如果这还不能达到目的,该组织前领导人Nicholas Almeida将悬赏110万卢比(相当于24,500美金),给任何能够‘将《达·芬奇密码》的作者,无论死活,带到他的面前’的人。”该论坛的秘书长Joseph Dias说“我们提醒人们要对这本书倍加小心。至于电影,它的冲击远大于书本身。看过电影的人会被彻底洗脑”。

    二、解密《密码》,浅谈基督教的起源和演变

    小说的情节虽然“纯属虚构”,但由于作者在书中描述的艺术品(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建筑(比如卢浮宫的金字塔人口、埃萨克牛顿墓)、文献(比如《死海古卷》)等都确有其事,如果读者对基督教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很有可能会不辨真伪,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所谓“真相”深信不疑。所以上文中提到的那位Joseph Dias先生的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并非毫无道理。那么《达·芬奇密码》中到底是什么内容“使耶稣蒙耻”,什么细节使基督教世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由于本文篇幅所限,笔者只从小说中节选了几个比较精彩的片断进行剖析讲解:

    1 关于圣经的起源。

    《达·芬奇密码》在第55章节中提到“《圣经》是人造出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圣经》是由罗马的异教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编纂的。”这显然是作者对《圣经》起源的结论。

    然而基督教对《圣经》的定义和起源却有不同的解释:基督徒认为《圣经》是上帝所创。但从本质上讲, 《圣经》不是单纯的经书,而是一部记录犹太教、基督教起源和演变的史书。它由《旧约》和《新约》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者纪录的是耶稣诞生前东方(今天的中东地区)希伯来人(今天的犹太人)的历史,后者则讲述了耶稣作为上帝之子降临人世以及这之后围绕基督教的创立和发展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据史书记载,《圣经》前后记录了人类4000年的历史,所以要记录和整理如此规模的史卷,绝对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更何况是罗马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个一生只关心权利和政治的人。实际上,《圣经》本身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它的成书过程。《旧约》中的《出埃及记》第24章第4节提到,“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将这些书都放在“约柜旁”(《申命记》第31章26节)。以后约书亚对他们做了补充;再以后萨姆耳“将国法对百姓说明,又记在书上,放在耶和华面前。” (《撒母尔记上》第10章第25节)过了很久,“大祭司希勒家对书记沙番说:‘我在耶和华殿里得了律法书。’” (《列王记下》第22章第8节)。这些都表明《旧约》中的文字记载是逐渐增加的,并得到了妥善保存。《新约》也是一样,其成书的过程始于耶稣死后的30年。他的使徒将耶稣的思想以口传和书信的形式代代相传,又经过后人精心整理,前后共持续了约400年的时间才最后完成。换句话说,《圣经》大部分的内容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公元4世纪初)开始前就已经完成了。完整的《圣经》的形成经历了150()年的时间,是40位“作家”(他们中有国王、农民、战士、祭司、爱国者,甚至还有非法地下组织成员)共同心血的结晶。

    2 君士坦丁与基督教。

    那么君士坦丁大帝又是如何与基督教扯上关系的呢?《达·芬奇密码》第55章中还提到“……在罗马发生的一场宗教骚乱愈演愈烈……基督徒和异教徒开始冲突,矛盾加剧,最后双方威胁要把罗马一分为二。君士坦丁决心干预此事。公元325年,他决定把罗马帝国统合在一个宗教派下,那

    就是基督教。”

    据《新约》记载,耶稣创立的基督教最初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以今天的耶路撒冷为中心。后来,耶稣关于忏悔,仁义和博爱的宣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耶稣受难(参见第(三)节)后的三百年间(到君士坦丁时期),基督教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教派。基督教和当时盛行于古罗马的异教确实发生了很多的冲突,但是,那不是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或内部战争的原因。公元3世纪末,罗马皇帝戴里克先(Diocletian)登基后,创立了四帝共治制,使罗马处于东西两部自治的状态。戴里克先去世后,罗马的东西两部自治的君主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意图大肆扩张,因而发动了内乱。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夺取了罗马帝国西部的统治权后,继续征战东部,平息了反抗的军队,最终于公元325年统一了罗马帝国,成为唯一皇帝。由此可见,虽然君士坦丁的确阻止了罗马的分裂,使其合二为一,但他的初衷却只是源于其称霸的野心,跟宗教冲突并无直接的联系。

    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3年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但是,他对基督教的推崇并不是出于对教会的尊重,事实上,他一生都是一个异教教徒,直到337年临终前才受洗成为基督教徒。他为基督教所做的一切无非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这当然也是他的精明和对时局的敏锐的观察力的佐证。君士坦丁选择基督教有几个原因:第一,虽然基督教历经几个世纪的迫害仍然不断壮大;第二,基督教的教义比较温和,即使遭受迫害,也不“教唆”教民反抗国王或政权;第三,教会内部已经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相当符合君主专政的精神,可以利用其精神力量安民。历史也证明,不管是对于教会还是君士坦丁,这一选择的结果是双赢的:教会的影响和势力帮助君士坦丁完成了自己的霸业,同时也迅速发展起来,最终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然而即便君士坦丁为基督教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众多上帝的子民还是不能容忍《达·芬奇密码》把一个野心勃勃的异教徒奉为决定《圣经》命运的恩人。他们愤而抵制,也实在是意料中的事情了。

    3 《最后的晚餐》和抹大拉的马利亚。

    《达·芬奇密码》在第58章中叙述了提彬爵士和索菲在他的庄园里的一段对话:

    “索菲仔细地观察着耶稣右手边的那个人。他审视着那个人的脸形和身材,不由得惊诧万分。那人长着一头飘逸的红发,两只手纤细白皙,乳房的轮廓隐约可见。没错,那是个女人。

    索菲叫道:‘那是个女人!’

    提彬放声大笑起来:‘……相信我,没错的。达·芬奇非常擅长刻画男女的差异。’ 索菲问道:‘她是谁?’ 提彬答道:‘亲爱的,那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

    有趣的是,电影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欣赏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在诠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使名画在一台纯平显示器上随着光线的强弱凸现出书中所提到的“耶稣右手边的‘女人’”,从而给观众造成一种视觉冲击,使其不由自主地为画面所展现的效果,而不是事实所说服。这显然是那位J0seph Dias先生担心的另外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表现的是耶稣受难之前与他的12位使徒最后共进晚餐的情形。在晚餐上,耶稣平静地告诉弟子们他们中的一个(即犹大)背叛了他,他当晚将被敌人逮捕,受酷刑而死。传统的认识是,这12位使徒都是男人。那么这幅名画中包括耶稣只有13个人,不可能出现女人。既然不可能出现女人,那么为什么画中耶稣右侧的人容貌确实颇似女人呢?有人说,这个貌似女人的人应该是使徒约翰,因为《圣经》中有记载,约翰是12使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所以中世纪的画作中大多把他刻画成一个没长胡子的年轻人。也有人说,中世纪的审美观不同于今人,当时文学家、艺术家笔下的年轻男子,特别是相貌英俊的男子不显阳刚之气,倒大多颇具阴柔之美。众说芸芸,没有定论。

    本文第(二)节中提到,自创立基督教后,耶稣关于忏悔,仁义和博爱的宣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督教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耶路撒冷及周边地区是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罗马人对基督教的崛起十分反感,曾对教会的活动多次进行血腥镇压。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主要是基督教拒绝遵守罗马的旧俗,向他们的皇帝顶礼膜拜,这就构成了叛国罪;《新约》路加福音23章第2至3节记载,耶稣还自称“上帝之子”,于是怀恨在心的罗马人借机指控他有称王之嫌,在公元33年的时候以企图煽动叛乱,颠覆帝国的罪名逮捕并很快判处其死刑。行刑者用钉子将耶稣的四肢钉在十字架上(古罗马帝国对叛国者使用的一种刑法)使其在痛苦中慢慢窒息而死。这就是《圣经》中所谓的“耶稣受难”。这也是基督教的象征物十字架的来历。然而,基督教并没有因为耶稣的死亡而衰弱,信徒队伍反而越来越壮大,最终迫使罗马人把它定为国教,开始名正言顺地成为西方社会的主导宗教。基督教的成功,一方面是顺应了当时(君士坦丁时期)统治阶层的意志,一方面是基督教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即基督教在耶稣受难后用“耶稣复活”的故事重新点燃了信徒们的希望,重树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新约》中,抹大拉的马丽亚本来是一个妓女,耶稣帮她驱除了附在身上的7个鬼。从此以后,她便一直追随耶稣的左右,成为其最忠实的女信徒。耶稣还曾向他的其他的门徒提到,马丽亚是他所有门徒中最聪明、最有悟性的一个。马丽亚和其他几位女信徒目睹了耶稣受难的全部过程。据说,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备受煎熬的时候,是马丽亚一直在他身旁安慰他。(马太福音27章第55节,马克福音15章第41节,路加福音23章第55节)耶稣的遗体下葬后,马丽亚和其他几人又第一时间见证了耶稣复活,她“奔跑着”把消息带给了彼得和另一位使徒。(马太福音28章第8节)——这也是《新约》中关于抹大拉的马利亚最后的叙述。

    基于这些叙述,哪怕是基督徒们也不能否认,耶稣和马利亚的关系确实比他与其他女信徒,甚至比与部分男使徒还要密切一些。《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提到马利亚是耶稣的妻子,是那个在最后的晚餐中紧靠耶稣右侧的人。这一猜测肯定也是基于《圣经》及相关史料的类似叙述。基督教一直宣扬耶稣清心寡欲,以上帝的事业为伴侣,是神的化身。而丹·布朗的耶稣又是爱又是性,哪里像一个神,倒更像一个人。更让基督徒们不能接受的是,这个“人”居然还跟一个本是妓女的女人结了婚,有了后代!于是,丹·布朗成了“大逆不道”之人,《达·芬奇密码》则成为“忤逆”之作!

    三、结语

    西方社会倡导言论自由,对异端学说向来比较宽容。然而这一次,他们对《达·芬奇密码》却一改常态,回应极其激烈。基督教各大团体大都摆出“忍无可忍,有话要说”的架势,纷纷开设专门的网站逐段批驳小说的内容。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首先表明基督教不愧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它在世界上的影响范围之大,教众之多,我们透过这一事件即可窥其一斑;其次,丹·布朗的确触及了很多非常敏感的宗教话题,比如《圣经》的来源,耶稣是人是神的争论。换句话说,丹·布朗在历史,尤其是宗教历史方面的造诣匪浅。惟其如此,他才可能准确地捕捉到悬疑之点,成功地编织出一张“密码”之网,使读者愈是困惑愈是兴趣盎然;最后,笔者还不得不指出,丹·布朗不仅是小说家,而且还是精通市场运作的商业才子。他利用宗教团体的反应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创造了小说的全球性轰动。——这不能不说是和耶稣基督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另外,笔者还有一启发:笔者长期从事美国文化教学,深知就事论事地讲宗教是非常枯燥的事情。试想以本书(或电影)为例,切入宗教的内容,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当然,这将是另一个专题,需要笔者作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相关热词搜索:芬奇之祸密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