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实施栏目带动提升党报创新力

    实施栏目带动提升党报创新力

    时间:2020-05-13 05:19: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8年11月7日,中国新闻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安徽日报》“热点透视”栏目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2007年度)新闻名专栏。《安徽日报》焦点新闻版的“热点透视”栏目创办8年,自2007年以来,加大创建品牌的力度。2007年发稿量超过160篇,2008年发稿已近200篇,基本上做到自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热点透视”紧紧围绕“关注民生、聚焦民情、贴近民心、反映民意”的栏目宗旨,紧扣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开拓报道视野、贴近社会现实、改进报道手段、创新编排方式、突出栏目特点、凸显社会关注,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体现党报的议程设置与社会责任感,为党报增强“三贴近”做出有益探索,发挥了有用、有效、有力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的讲话中,对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并且指出新闻宣传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党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选准突破口。在办报实践中,《安徽日报》从以人为本这一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出发,以加强民生新闻为突破方向,通过构建长效运转机制,整合采编力量,持续关注那些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或积极关注的、普通百姓又非常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调动新颖的报道手段,着力强化“热点透视”栏目的特色与优势,使其成为《安徽日报》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突破口。

    把握定位,努力实现“三创新”

    关注民生、聚焦民情、贴近民心、反映民意既是“热点透视”栏目定位,也是办栏宗旨,既是在办报中创新新闻理念,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报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报道方针。《安徽日报》在办栏过程中准确把握栏目定位,努力体现三个“创新”。

    1、创新报道视野。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与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的“结合部”精心选择报道选题,以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来彰显党报“关注民生”的力度。民生新闻一直是都市报擅长的报道领域,但是,党报只要创新报道视野,将党报权威性与“三贴近”原则有机融合,民生新闻就反而可以成为党报的“强项”。

    与都市报相比,党报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一种有效关注,可以推动很多民生难题的解决。2007年6月,合肥市推出“优化”线路的改革方案,实施后将明显增加市民出行时间和成本。“热点透视”组织记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理性审视改革方案,广泛采取社会各界对于该方案的质疑声音,采写出《三问“优化方案”》一稿,对这份出于改善公共交通的理由,却明显弱化公交便民宗旨方案中的逻辑悖谬之处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稿件的针对性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合肥市有关部门对这一方案重新作出调整。去年“热点透视”继续发挥这种“有效关注”的效应,对合肥公交能否延长运行时间,为市民晚间出行提供便利的问题进行连续关注,最终促成合肥公交推出延时运行方案。中宣部《舆情摘报》曾两次对该栏目提出表扬,认为“热点透视”栏目通过剖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来引导舆论、化解矛盾,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省委领导也批示指出:“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跟踪报道,运用舆论的力量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希望注意总结提高,不断改进,涌现更多这样的好创意、好稿件、好事例。”

    “热点透视”今后在坚持目前选题思路的同时,将从体现新闻性,把握规律性的原则出发,强化“第一时间”“第一落点”意识,着重将重要新闻作为选题切入点,在重要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调动采编力量,协同作战,将触角延伸至重要新闻的各个层面与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强调对重要新闻的同步解读。

    2、创新报道方式。将贴近群众、深入现场的体验式采访与精心策划、连续聚焦的报道模式相结合,以“民生问题无小事”的严谨态度彰显党报“贴近民心”的深度。“热点透视”栏目提出要求:上“热点透视”栏目的稿件,必须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新闻”,必须要接触到新闻事件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与事件高度关联的人物,做到有现场、有细节、见人见事。

    2007年12月,省政府决定取消和调整107项行政审批项目,这一事件意义重大,体现出政府不再以“公章”管理社会,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转型的改革取向。要求记者不能仅止步于发布会提供的有限素材,要深入采访左右这一决策的核心人物,请他们阐释这一决策的重要意义。记者克服种种困难,大量访谈参与审批项目清理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这些项目原审批机构的负责人以及与清理审批事项有利益关系的群众。通过三方访谈,采写出《下放权力释放活力》一稿,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审批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

    稿件发表后,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充分肯定。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银行服务问题,“热点透视”栏目更顺民心所向,从2007年到2008年,从各个角度发表10多篇监督银行服务的稿件,对记者提出的要求是,每篇稿件都不能泛泛而谈,必须采访多家银行消费者,必须要与银行负责人正面接触,通过深度对话找准问题症结,增强报道针对性。正是因为这样的报道要求,2007年该栏目针对银行跨行收费及银行服务问题,连续推出的《银行服务,客户满意吗?》《银行服务,改进了多少?》等系列报道,通过步步紧逼的监督力度,最终促使金融部门及时出台改进服务七大举措。

    3、创新版面设计。将“热点透视”栏目与评论、图片、热线记录、网友留言等版面元素有机融合,以注重互动理念延伸报道触角彰显党报“聚焦民情”的广度。“焦点新闻”版90%头条是“热点透视”栏目,“热点透视”栏目90%稿件涉及改善民生热点难点。因此,“热点透视”在打造品牌栏目中特别注重引入互动理念,以推动栏目与版面、受众全方位互动,放大报道效应,延伸报道触角。在版面上,“热点透视”栏目注意与该版新闻图片专栏“聚焦”与反映读者意见的“热线接听”栏目进行题材互动、编读互动。同时与集团所属“中安在线”网站开展报网互动。像银行跨行收费、手机单向收费、合肥公交违规等问题,都通过“中安在线网友留言板”提出问题,接着组织记者深入采访,连续推出相关报道,然后又挂上“网友留言板”栏目刊发网民意见。整个互动过程丰富多彩,有效拉近了党报与读者的距离,拓宽聚焦民情的广度。

    重视策划,牢牢把握“六环节”

    “热点透视”栏目之所以能不断推出新闻精品,关键在于办栏过程中一直紧紧抓住新闻策划这根中枢神经,将新闻策划分为“前策划”与“后策划”,“前策划”即稿件见报前的策划,以选题策划为核心;“后策划”则瞄准稿件见报后的社会反响,通过精心策划,营造与读者的互

    动效应,通过推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的方式,对报道效果进行“二次强化”。这样一套策划理念造就了“热点透视”栏目的鲜明特色,具体体现在六方面:

    1、选题紧扣社会热点。“热点透视”栏目的选题必须要是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且这些热点问题“热度”要够高,必须是正在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而不是那种曾经受关注、但目前已经冷却了的热点。过去一年中,热点透视栏目的选题涉及银行服务、楼市解析、社区管理、物价上涨、粮食供应、农民增收、民工维权、城管执法、招工就业、出租拒载、医疗保障,还有打的难、停车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是一段时间内舆情温度最高的热点。

    2、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在聚焦“最热的热点”、抢得第一发言权同时,“热点透视”栏目始终坚持导向为先,准确把握、引导热点,着眼于解决问题,这是又一大特色。这一特色既受到上级肯定,也受到群众欢迎。2007年,针对一段时间饱受诟病的城管部门的作风问题进行聚焦,在相当敏感的背景下,这一栏目刊发的《和谐执法的“多赢”效应》报道,以冷静客观的报道风格,既赢得处在舆论焦点的城管部门的尊重,也受到读者欢迎。粮食问题也一直是敏感问题,特别在全球很多国家闹粮荒的背景下,但“热点透视”并未回避这一热点,推出的《新粮价格对谁有利》《丰收季节访粮农》等报道,导向准确、观点权威,有力引导了舆论。

    3、深入挖掘民生焦点。“热点透视”是焦点新闻版常设性深度报道栏目。这一栏目的“深度”特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选题深度,是有足够挖掘空间的新闻热点,一年来关注最多的就是那些矛盾纠结的焦点问题,包括医疗、教育、垄断行业的服务态度等;二是采访深入成就报道深度。“热点透视”的稿件大多是记者通过深入采访采写出的有现场、有细节、有权威观点的分析性稿件。2008年7月,《安徽日报》抓住安庆长江大桥不通公交,给两岸群众造成的不便的问题,连续刊发《跨江公交何时“破题”》等一组稿件,引起强烈反响。针对安徽省医院推行“一卡通”中出现的问题,记者不仅以患者的名义到医院现场亲身体验,而且采访大量患者、医院及相关部门,发表监督性稿件《看病“一卡通”能否行得通》,传达出普通群众的心声。

    4、注重强化后续效应。“热点透视”栏目稿件的强势后续效应,也构成这一栏目的鲜明特色。这种后续效应,一方面是由稿件本身的力度引发,由于稿件大多关注热点,所以总是能在读者中引发讨论,并且通过网友留言、热线电话、来信等方式,将这种后续效应回馈给报社;另一方面,也注意通过主动策划,营造强势的报道效果。2008年9月初编辑部热线接听了解到宿州农民万吨大蒜滞销,立即通过栏目报道,并启动“热点追踪”,帮助农民解决大蒜滞销问题。2008年6月,《安徽日报》率先刊发《力破“以岗定终身”合肥公务员交流重塑“机关生态”》的报道引起震动。对整治“正三轮”、查禁非法“摩的”、医保城乡一体化等多方面热点问题,都是“热点透视”在一篇报道见报引发读者反馈之后再度出击,连续报道,强化后续效应,赢得读者赞誉。

    5、互动形式丰富多样。“热点透视”栏目的稿件处理手法灵活、稿件反响活跃、与读者互动形式活泼,均凸显这一栏目“活”的特色。在“热点透视”栏目定期开设的“网友留言板”版块,注重将网友“灌水”的原生态语言直接搬上报纸,保留网络语言的鲜活多彩。去年,该栏目又与手机报这一新兴媒体实现联动,开设“手机报互动园地”。在总体风格严肃庄重的党报中,这一特色更为醒目。

    6、稿件反响实现“双赢”。“热点透视”的稿件总能在各方面引发良好反响也是其值得称道的一大特色。首先,它在群众中赢得“党报说出百姓心里话”的良好评价,很多网友在留言中都谈道,想不到《安徽日报》也来关注这些问题,改变了党报在他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次,很多报道涉及政府、企业单位,虽然从报道中感到压力,但是由于“热点透视”注重正面引导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炒作,使他们往往从正面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热点透视”对公交、银行等垄断性服务行业以及政府效能建设等问题的报道,均实现“双赢”的报道效果。

    实施“总编领衔”,健全“四个机制”

    民生新闻,对党报来说是相对较新的采编领域,党报要做强民生新闻,铸造民生新闻的名牌栏目,必须要引入全新管理理念,激发党报采编团队的活力、创造力,强化党报采编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从2007年开始,“热点透视”栏目在运作中引入“总编辑领衔制”,是创新党报采编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从实际运作来看,由于总编辑直接参与选题策划,保证了栏目选题准确性以及选题对选题阐释的深刻性,同时有利于整合采编力量与版面资源,确保栏目可以达到较高见报频率。具体体现为:

    1、构建长效机制。“总编领衔”就是栏目选题由总编辑亲自领衔,实行新闻选题总编、部门、记者“三级策划制”,记者上报选题,部门讨论选题价值,再报总编辑定夺,部门主任和总编也会直接策划选题。每周排出发稿计划,遇到突发事件时,记者可直接与总编辑联系,在第一时间落实报道。这一长效机制的运转,强化了“热点透视”栏目重视策划的特色,使稿件数量与质量都得到有效保障。

    2、优化运作机制。“总编领衔”实施后,在“热点透视”这一栏目上,采编管理其实就由原先总编辑、部门主任再到一线记者三个管理层级简化为两个层面:策划层面与执行层面,总编是策划层面的主导者,同时,部门主任、版面主编以与一线记者共同成为执行层面的主导者。从实际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增进了总编、版面主编、部门主任与记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优秀稿件的不断出炉提供机制保障。

    3、细化考评机制。考虑到“热点透视”栏目是《安徽日报》贯彻党报“三贴近”原则的舆论阵地,也是报社在日常新闻宣传工作上的“重点项目”,因此,对这一栏目实行相对独立的“项目式管理”,启动由“总编领衔”主导、其它考核奖惩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参与这一栏目的各方人员的积极性。这一系列考评机制包括“重要新闻稿件漏发迟发追究制”“每周重点栏目用稿情况分析制”以及“以质立报,绩效挂钩”的采编人员绩效考核分配机制等。这一系列制度,压力与动力并施、奖励与惩罚并举、激励与追究并行,为栏目持续发展、永续创新提供有效保障。

    4、强化竞争机制。最近几年来,与一些市场化的媒体,包括都市类媒体、财经类媒体等比起来,党报采编团队出现竞争力下滑,战斗力不强、新闻捕捉能力钝化的苗头令人担忧。在打造“热点透视”栏目时实行“总编领衔”,也是提升党报采编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有益探索。

    从运行效果来看,一方面,“总编领衔”提升了采编团队的创新力,“热点透视”栏目很多打破常规的报道,都是由总编辑直接定夺,然后交由一线采编人员去执行,在这一过程中,一线采编人员原先的很多关于新闻的框框都被打破,整个团队开始体现呈现一种从深度着手挖掘新闻,以打破常规的创新手法去报道新闻的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总编领衔”提升采编团队的执行力。“热点透视”栏目很多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的稿件,在开始操作时,一线采编人员大多流露出畏难情绪。由于总编辑直接领衔,一线采编人员在感受压力的同时,也激发出深入现场、深度挖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反响强烈的报道出炉,采编团队的执行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总之,“总编领衔”等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使得“热点透视”栏目成为锻造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熔炉”,是提升团队战斗力的“练兵场”。而随着采编团队能力的提升,“热点透视”栏目也由此获得更大提升与创新空间。

    相关热词搜索:党报带动提升栏目实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