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建设工业强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建设工业强市

    时间:2020-05-20 05:19: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工业强市是荆门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能否又好又快建设工业强市事关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荆门的未来和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荆门实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地建设工业强市。

    一、顺应发展规律,转变思路

    从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更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它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内涵,积极顺应发展规律,对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1、必须加快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质量与效益并举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向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工业强市,不仅仅是量的扩张,更要体现在质的提高上。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工业强市与建设农业强市、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协调发展。

    2、必须加快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荆门市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原则,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增强招商引资的选择性和经济发展的循环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整体水平,切实解决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问题,建立适合荆门市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体系。

    3、必须加快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荆门市发展工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如果不努力延长产业链,只是长期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支撑经济发展,就会丧失经济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靠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靠管理挖掘节约资源的潜力,靠科技建立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用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以资本和技术推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产业延伸,从而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准确把握市情,创新方式

    近年来,荆门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2.9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22.64%。总体来看,这几年荆门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业的支撑作用突出。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5%。

    2、规模工业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近两年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3、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4.7,比2002年提高38%,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6.1%,实现税金年均递增8.3%。

    4、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一主四翼”产业格局,即以化工为主体,机电、食品、建材、纺织四大产业辅助支撑的工业体系。

    5、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万元GDP产值能耗由2002年的2.37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2吨标准煤。

    在看到工业发展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增长基础还不牢固、结构还不优化、发展后劲还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方式建设工业强市。

    1、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延长重点产业链条,切实把重点产业做优做强,发挥重点产业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化工、机电、食品、建材、纺织五大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着力建设“五大百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荆门石化加快发展,促进原油加工量尽早达到1000万吨/年,推进C4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使石化产业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重点支持洋丰集团和荆襄化工园加快发展,推动磷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打造100亿元磷化产业;重点支持葛洲坝水泥、福耀玻璃、宝源木业、泰山建材等企业加快发展,扩大水泥生产能力,开发高档石膏、高档玻璃、装饰装修材料,做大做强建材产业,力争到2012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重点支持国宝桥米、中粮祥瑞、金龙泉等企业加快发展,开发软饮料、保健品等系列高档食品,全力打造30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重点支持荆门电厂、天茂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新上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年产10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力争到2012年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2、壮大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是加快工业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要重点规划建设好磷化、粮油、水泥、包装机械、棉纺、医药、新能源和电子元器件等八大产业聚集区。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磷复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国宝桥米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棉纺生产规模达到100万锭以上、二甲醚等新能源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形成1-2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3-5个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产值过3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参与国内竞争、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地方特色产业群体,使我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3、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力量,特别是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效益向品牌企业集中的态势下,培育大企业刻不容缓。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3-5年时间打造一批上市优势企业,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发展一批新型中小成长型企业,开发一批有荆门特色、有发展前景、有更高科技含量及更强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进一步增强工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到“十一五”末,力争荆门石化过300亿元,洋丰集团、荆门热电厂过100亿元,葛洲坝水泥、天茂集团、京山轻机、国宝桥米过50亿元。

    4、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建设工业强市、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重化工业的发展为我市工业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随之产生的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也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带来了严竣挑战。因此,要以我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水平。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尽快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目标迈进,重点抓好企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三大改造,引导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能型、清洁型、科技型和环保型方向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产业示范园区,确保“十一五”末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

    5、大抓工业项目。抓项目、添后劲、促发展是建设工业强市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要积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争取一批高质量的工业技改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启动民间资本新建一批工业项目。今后市本级每年至少要有一个5-10亿元的大项目,各县(市、区)也至少要有一个2-5亿元的较大项目落户,要以源源不断的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拉动投资、增添活力、增强实力,扩大工业总量。要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承接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承接引进生产终端产品的龙头大企业;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在工业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壮大区域经济实力;要抓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论证一批市场前景好、回报率高的项目,储备一批有可论证的好项目,提高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6、狠抓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建设工业强市的增长极。要继续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充分依托资源、区位、产业结构等有利条件,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和规模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落实政策、完善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拓展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规范运作,加快推进磷化、建材、纺织、机电等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建设十强工业重镇,强化县域经济增长极的支撑作用,使我市主要县(市、区)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和人均产值等主要指标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比中位次前移。

    三、完善保障机制,优化环境

    1、完善领导机制。实施工业强市,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特别是分管工业经济的领导要用相当的时间研究、协调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具体落实发展工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工业强市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建立完善领导联系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领导应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定期召开专题分析会议,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完善服务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行业发展、企业经营、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机制。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营造优质、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要加强重点项目跟踪及配套服务,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搞好生产要素协调。要加强银企协作,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3、完善人才机制。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关心、爱护企业家,积极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工业人才,注重企业家素质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家培训;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多形式、多途径为建设工业强市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要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对待工业人才的创业行为,鼓励、支持工业人才在相关产业放手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强市经济发展好又加快方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