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幼儿教师个人典型事件 媒体对典型教师事件的报道分析

    幼儿教师个人典型事件 媒体对典型教师事件的报道分析

    时间:2019-01-28 17:58: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媒体是整个社会的监测器,对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度。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一些典型的教师事件,如“孟二冬”、“范跑跑”、 “法大弑师案”等曾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作为监测器的媒体对这些典型事件的报道如何?他们的舆论导向是什么?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京报》四份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媒体对焦点事件付诸高度的关注度,且报道角度多样;在报道中,媒体注意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意在正确地引导舆论。
      【关键词】教师事件;议程设置;报道角度;关注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京报》这四份报纸有关“孟二冬”、“范跑跑”、“法大弑师案”三个典型新闻事件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此进行了细致探讨。以下就是具体的分析情况:
      一、孟二冬事迹
      (一)事迹综述
      孟二冬,北京大学教授。2004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动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最终病倒在讲台上,享年49岁。孟二冬教授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北京市教育部专门设立“孟二冬式优秀教师”以表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二)媒体对孟二冬事迹报道的总体概述
      媒体对孟二冬的报道共17篇,其中人民日报10篇,中国青年报4 篇,新京报3篇。报道多以中长篇幅为主,报道体裁选用多样,且以消息(中长篇消息)和通讯为主。报道角度主要有:1.孟二冬教师的崇高师德:谦和而又富有责任心,带病援疆,为祖国西部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2.孟二冬教授的坚毅品质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七年著一书,精益求精。3.孟二冬带给社会的思考和影响:教育部大力推崇孟二冬精神。
      (三)各家报纸对孟二冬报道的个案分析
      1.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对孟二冬的报道数量最多,侧重报道他带给社会的思考和影响(共8篇)。报道篇幅多集中在500―1000字,1000―2500字。其中四篇报道均居于国内要闻版,可见媒体对其的重视程度。
      报道中,人民日报突出强化议程设置的功能,强化意识形态的引导,着重从社会影响力这个角度来塑造孟二冬德术双馨的模范教师形象,以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地舆论关注,推动教育体系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比如《教育战线学习座谈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高尚的师德是活教科书》,这篇报道是从上层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反映孟二冬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报道以胡锦涛总书记的话作为援引,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对孟二冬教授的高度推崇。胡总书记代表的是上层建筑的声音和态度:孟二冬身上流露出的孟二冬精神将会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所需要的精神实质大力推广,以促进教育系统的进步和发展。
      2.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的相关报道有四篇。其中两篇位于头版,可见其受重视程度之高。报道体裁均为通讯,着重从孟二冬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点滴来凸显他的精神。
      3.新京报
      新京报的相关报道有三篇,且报道比重较大。如《“阳光”教授孟二冬》这篇通讯,用整版介绍了孟二冬教师的生平事迹,紧紧扣和题目中的“阳光”二字,大量铺陈事实,使得孟二冬“阳光”教授的形象亲切平和。
      (四)小结
      总的来说,媒体对孟二冬的报道都成正面倾向。媒体塑造的孟二冬是“高尚的,阳光的”教师典型,他的身上浓缩了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所有品质。虽然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稍有不同,但殊途同归,都重在提倡孟二冬教师的优秀品质,推动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范跑跑事件
      (一)事件综述
      在天涯社区《那一刻地动山摇――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帖子中,范美忠写道:“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的“坦白”让他得到了“范跑跑”的标签,遭到了海内外许多人的讽刺和谩骂。 
      (二)媒体对“范跑跑事件”报道的总体概述
      媒体的相关报道共4篇,其中《南方周末》1篇,《中国青年报》2篇,《新京报》1篇。报道角度主要围绕为地震时期他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逃离学校及他要被北京某校返聘这两个方面展开,并对教师品德和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探讨。
      (三)各家报纸对“范跑跑”报道的个案分析
      1.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的报道角度不同于其他媒体,它刊登的是范美忠妻子所发表的一封公开信,并对此封公开信标注了特别推荐:这或许不算什么高论,它的力量在于平实。平实的足以颠覆从媒体、网络以及人们口耳相传中想象出的‘范跑跑’的形象?除了法律没有人能够仅凭一时的言行给一个活生生的人安插罪名。
      它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反思媒体对“范跑跑”的过分放大,从而给正在高烧的媒体和民众一针降温剂,扭转了过热的批判形势。
      2.中国青年报
      中青年从人性的角度对“范跑跑”事件着力批判。如在《可恶的跑跑,可怕的跳跳》中写到:“人性复杂,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范美忠,我们的道德应当更多地用以约束自己身上那个‘跑跑’,而不是一天到晚对别人身上的那个‘跑跑’暴跳如雷”。
      这既是对范美忠教师逃跑行的批判,又是对舆论一边倒,过分放大负面效应的批判,从而引导舆论趋于冷静和理性。
      3.新京报
      新京报对此事件的报道是在地震过去半年后,范美忠要被北京某民办高校受聘的追踪报道。它以中性的报道角度,较为客观地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梳理,并未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在网络上炒得异常火爆的“范跑跑”事件,纸质媒体并没有大量的跟风报道。且在已有的报道中,媒体所选的报道角度也较为理性,能在关键时刻扭转舆论导向,正确地反思事件,给过热的批判浪潮降温。这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注重社会正效力而不是过分渲染负效力,引起民众仇视情绪。
      三、法大弑师案
      (一)事件综述
      2008年10月28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正准备上课的副教授程春明被一名叫付成励的22岁男生持菜刀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媒体称这一事件为“法大弑师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校园暴力和教师安全再度引起公众的关注。有关“师生恋”是凶案原因的传闻也让引发了公众对师德问题的热论。
      (二)媒体对“法大弑师案”报道的总体概述
      “政法大学弑师案”发生在政法大学课堂上一位交法律的老师和一个学法律的学生身上,使得事件本身颇具戏剧性,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共有10篇。其中《中国青年报》4篇;《南方周末》1篇;《新京报》5篇。时间主要集中在事发后的两个月内,报道篇幅较长,报道体裁比较全面,主要以消息、调查性报道和评论为主。
      (三)各家报纸对“法大弑师案”报道的个案分析
      1.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的相关报道有4篇,其中有2篇为调查性报道,2篇为评论,篇幅以中长篇为主,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报道。
      在事发两天后,即2008年10月30日,中青报就在特别报道版面“今日焦点”栏目中刊登了《弑师事件震惊法大校园》的调查性报道。报道着重从学生心理这个角度挖掘“弑师”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希望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
      而《“弑师”说法隐含权利歧视》则另辟蹊径,是在咬文嚼字上做文章,从而引出了教师与学生权利不对等、学生权利被歧视的问题。文中写道:“‘弑师’之称,不经意间暴露出如下一种意识:学生与教师之间并不是平等的人,而有上下、尊卑之别――学生是下,教师是上;学生是卑,教师是尊。……固然,‘尊师’乃人伦大礼,补课轻废,但须强调,尊师绝对不应是单向度的,而是相互的。其前提规则是各自拥有独立、平等的人格与权力。”
      虽然,有关“法大弑师案”的报道都在报道事件本身的基础上向其他角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思考,但是报道中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并未对教师的行为给予过多评价和赘述,这里给出的教师形象比较中立。
      2.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的报道虽然只有一篇,但却居于头版,足可见其分量。这是一篇对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的访谈。在访谈中,马怀德校长对整个事件做了详细回顾和梳理,并且回应了学校将因此停课的传言。
      南方周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较为全面、客观地还原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但并未对事件中的教师给予评价,也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3.新京报
      新京报作为都市报,对负面新闻一向比较关注,因此其相关报道在四份报纸中居于榜首,共有5篇。且报道多多少少都带有些“花边新闻”的色彩,如被砍身亡,暧昧传闻等字眼,都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
      2008年10月29日,《新京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政法大学教授教师被砍身亡》的消息,这是四份报纸中最早的报道。标题先发制人,“被砍身亡”成功地引起了大众的注意,有关弑师案的讨论也逐渐展开。
      《法大驳遇害教授暧昧传闻》则是有关“师生恋”传闻的报道,也是四家报纸中唯一报道“师生恋”传闻的媒体。这篇报道主要是对“师生恋”传闻的反驳性回应。议题内容涉及师德的探讨,虽然报道内容是澄清传言,但采用黄色标题也成功吸引了读者眼球。
      (四)小结
      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关注和报道角度。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社会责任更强,注重议题内容的正效力,因此对于“范跑跑”和“法大弑师案”等事件均采取保留态度,并未报道;而作为都市报的新京报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却相当的高,而且还涉及到“师生恋流言”;中国青年报从教育教学、师德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总体上来说,媒体对于此事件的报道角度虽然多样、重点选取也不同,但是都相对客观,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通过媒体对典型教师事件的报道分析,可以发现媒体对典型事件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很高,且能用不同的视角透视整个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报道的体裁和手法丰富多样,通讯、消息、深度报道、评论、访谈等交替使用。
      另外,在这个追求眼球经济的时代,媒体除了提供最新鲜的讯息外,还注重发挥自己的议程设置功能,强调自己的传播责任,从而较客观较理性地呈现新闻事实,正确地引导了舆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沈正赋.解读传媒[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马嘉�,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典型事件教师报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