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糊涂官司懵懂官(上)]懵懂糊涂

    [糊涂官司懵懂官(上)]懵懂糊涂

    时间:2019-02-07 05:33: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以科举制度为选拔机制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现在已被人誉为一大发明,而且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是否如此,且让学界争鸣。我只记得唐太宗李世民那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名言和《儒林外史》里科举出身的官僚们施政、审案时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古代的地方官吏所管的事情比现代要简单得多,没有外事,没有那么多的会议,无须天天发表讲话,也不用担心股市的涨落,不必操持形形色色的评比检查,为官所务无非是钱谷、刑名两桩大事。钱谷是朝廷开销、官吏俸禄之所出,政绩之所系,怠慢不得。刑名则是治民的要务,关系到社会的秩序与安定,也同样不能轻忽。但钱谷、刑名,毕竟都是实务,无论农桑、河工、贸易、漕运、司法、行政,总得明白其中窍要,懂得操作程序,才能办好。然而科举考试所训练的,却不是实务而是作文,在《儒林外史》所写的时代,是做八股文。做八股,在思想内容上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必须与圣贤(古圣和今圣)保持完全的一致,不许说圣贤没有说过的话,即便要变,也只是换一个说法,并无实质的不同;在形式上则要求格式一致,中规中矩,不许自作聪明,变换格式。总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许创新,也无须创新。这样从小到大甚至到老,在子曰诗云、时文范本中泡大的人,一旦中举,当了官吏,他究竟有多少执政的本领是很可怀疑的。但是,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利益出发,最高统治者或许认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惟上之命是从的庸员,比之事事都要独立思考的能臣要可靠得多。至于思想,有天般聪明、金口玉言的皇上已经足够了。因此在这种选拔机制下,虽也出现过出类拔萃之辈,但大量的却是颟顸庸碌的昏虫。
      范进中举的房师是广东高要县的县令汤奉。据范进说:“我这老师看文章是法眼。”这当然是自夸的手段。因为他是取在汤奉手里,汤奉的法眼看中了他,他自然就是俊才了。今天当学生的把自己的老师捧成泰山北斗,沿袭的依旧是老例。这种吹捧当不得真。但汤奉既然中了举,而且当上了广东高要县令,八股总是曾经做过的。他会不会做官呢?看样子不怎么在行。
      比如,朝廷禁宰耕牛,那意思无非是要保护农业生产力。但禁宰耕牛未必连菜牛也不许宰,可汤奉的坚决贯彻竟弄到连衙门里也没得肉吃。当然,他是官,有钱,可以吃燕窝、虾圆儿,可老百姓呢?
      高要是个回民聚居的地方,牛羊肉是主要的菜肴,回民们派代表送来五十斤牛肉,无非是宰了牛怕追究,送些来塞官府的嘴,来个“瞒上不瞒下”。但汤奉却听了张师陆那个光棍的主意,为了表示对皇上旨意的坚决贯彻,把回民代表重责三十大板,枷号示众,还把那送来的牛肉堆在沉重的长枷上面,枷了三天,枉害死了那老师傅一条性命,直闹到民众包围了县衙。但凡当官的,都应该知道,对于民意民怨民愤,必须谨慎应对,尤其涉及民族问题,更要有临深履薄的态度,万不可随意胡行,稍有不慎,就易酿成民变。但汤奉连这一点常识都没有,足见糊涂。当然,民众也糊涂。中国的民众往往相信所谓民意的作用,以为民意所在可以左右官府,因此请愿之类代不乏人。但官僚体制是要维持体面的。官府的逻辑是,若因骚乱摘去县令乌纱,岂不长了“刁民”的志气,今后这政体如何维持?所以事情越是闹得不可开交,从官僚体制的总体利益出发就越是要维护官吏们的权威 ,哪怕他是个混账透顶的瘟官,也要保他下来,至少是暂时保他下来。高要民变后,按察司对汤奉说的话泄漏了天机:“论起来,这件事你汤老爷也忒孟浪了些。不过枷责就罢了,何必将牛肉堆在枷上?这个成何刑法?但此刁风也不可长,我这里少不得拿几个为头的来尽法处置。你且回衙门去办事,凡事须要斟酌些,不可任性。”闹事的发落了,汤奉的官也就这样保住了。
      靠八股选出来的瘟官,政事没有主意,贪墨之事却几乎个个在行。因为当初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这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如果弄不到钱,当官也就没有意思了。蘧公孙的令岳鲁编修说得坦白:“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弄钱,也要手段。圣贤书读得昏头昏脑的人,就连弄钱的手段也要差一些的。比如高要,据严贡生说:“是广东出名县分,一岁之中,钱粮、耗羡、花、布、牛、驴、渔船、田房税,不下万金。”“像汤父母这个做法,不过八千金。”这所谓万金、八千金,是指当官的能弄到的好处,就像今天有的贪官可以贪到数千万,有的则不过弄个数十万罢了。同“实有万金”的前任比起来,汤奉弄钱的本事也是要差上一截儿的。
      同样是做八股出身的,有的人不以文章为务,有一些办事的手段,因而被称为“能员”或“干员”。荀玫同榜的进士王惠,中得进士时,已经须发皓然,但也许就因为历练得久,显得十分干练。他一中进士便借同乡、同年大拉关系――“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将来同寅协恭,多少事业都要同做。”他替荀玫安排住房,替他料理母丧,处处透着精明,全没有一丝书卷气。因此很快就名声鹊起,保举当了南昌知府。但这样的干员,真正能干之处,也还是在弄钱。他在上任伊始,同前任交接时便大捞了一笔。
      官员的交接,就如今天的离任审计,是一道关口。因为中饱私囊、贿赂上司、联络同僚,大抵都要动用官帑。官员在任时,没有人举报,没有人检查,亏空不易发现。待到换任时一审计,漏洞就要显现出来。如果调任时是升迁,而且有很硬的靠山,或者一经查处就会牵动甚大,后任官员为了讨好,为了未来的利益,为了不树敌过多,往往马马虎虎,一总兜了下来,以赢得升了官的前任和左右同僚的好感,将来总有借助之处。如果前任是退休或遭贬,后任就不愿背此包袱,老实不客气,来个仔细审计,弄不好还参上一本,以示自己办事的认真和清廉。这种时候,前任官员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以赔补国库损耗为名,送给后任一笔钱财――这也是官僚阶层中财产再分配的一个渠道――有钱大家赚,才能摆平。否则,一桩官场贪赃的丑闻就不免闹得沸沸扬扬。
      王惠是聪明人,他用不着开口说话,只在前任蘧太守的公子面前对交接一事作出为难的样子,蘧公子便心知肚明,马上说:“老先生不必过费清心。家君在此数年,布衣蔬食,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历年所积俸余,约有两千余金,如此地仓谷、马匹、杂项之类,有什么缺少不敷处,悉将此项送与老先生任意填补。家君知道老先生数任京官,宦囊清苦,决不有累。”王惠听他说得大方爽快,自然满心欢喜。蘧公子不愧是老谋深算的蘧太守的儿子,对王惠的来历、心理,摸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一直没有放过外任,口胃不小,所以一上来马上“入港”答应送上两千金,让他“任意”使用。而蘧太守当然也决不止这一点“俸余”。这种前任给后任送钱的事,在那时是很普遍的事。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父亲在湖北应城罢归之时,就碰到“代者苛责”,最后送了千金才算了事。这事记在朱筠所作《祭史孺人文》中。当然他是以此表彰史氏的节俭的。
      在这样的一通交接之后,王惠会怎样为官,大约已不问可知了。王惠与蘧公子的一段对话,很可以代表这前后两任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同的风格:
      蘧公子说:“家君在这里无他好处,只落得个讼简刑清;所以这些幕宾先生,在衙门里,都也吟啸自若。还记得前任臬司向家君说道:‘闻得贵府衙门里有三种声息。’”
      王太守道:“是哪三种?”
      蘧公子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得紧。”
      蘧公子道:“将来老先生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三样声息。”
      王太守道:“是哪三样?”
      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王太守并不知这话是讥诮他,正容答道:“而今你我替朝廷办事,只怕也不得不如此认真。”
      一个是政事不理,吟诗唱曲;一个是苛政盘剥,贪得无厌。这两类官都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老百姓摊着这样的官吏,着实是三生倒霉。但是比较起来,前者还比后者好些,所以历来百姓对不管事的瘟官口碑要好一些――官闲民乐。如果一面贪得无厌,一面又花样百出,老百姓就更加苦不堪言了。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员主要管的是钱谷、刑名两件大事。而科举出身的官员对此二者大致都是懵里懵懂。以懵里懵懂之人,办懵里懵懂之事,那糊涂官司也就层出不穷了。

    相关热词搜索:懵懂官司糊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