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读父亲的《荞花,那片苦涩的云》】 荞花云

    【读父亲的《荞花,那片苦涩的云》】 荞花云

    时间:2019-02-07 05:36: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父亲的新书上市好长时间了,一直说要为父亲的新书写一篇类似于中学生读后感的书评,却因固有的拖沓使我的允诺几近敷衍。好在书评并不是妙龄少女,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贬值,冷却下最初的满腔热情,或许可以更客观地评价这本书。
      说起来《荞花,那片苦涩的云》还算不得是父亲的第一本书。多年前父亲出过一本诗集,叫《湘西短笛》,规格大小类似于列车时刻表,虽然书的份量不盈数十克,却素来为父亲看重,至今仍珍藏在卧室巨大的书柜中。后来他好像还出过一本写沈从文的书。
      兴许因为是从写诗过渡到做文章的缘故,父亲的散文保留了很厚重的诗的痕迹。他依然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斟酌每一个字,加以苛刻的挑选,使其不至于落入平庸的套路。时常我会惊诧于文字的精致和新颖,以及几个伶俐的文字是怎样巧妙地激发出一份活泼泼的情致。比如说,你怎样看这段描写茶叶飘香的文字?“(那茶香)荡漾来,荡漾去,就是流不走。仿佛抓起一把空气,用力一捏,也会有一撮清香,甚至放进茶杯可冲得开来”……有时我突发奇想:将父亲的文章裁一段下来,放在茶杯里沏上新沸的水,恐怕也会氤氲出故乡清明茶的清香吧!
      饱蘸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是父亲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无论是多年以前的《湘西短笛》,还是这次的《荞花,那片苦涩的云》,故乡,始终是父亲作品立足的基点,行文的背景。他写他的小山城,写打花带的湘西姑娘,写毕兹卡人世代相传的矛古斯舞,也断想着故乡的梯田……故乡的那些人,那些散乱的轶事,无论是苦涩抑或是甜蜜,于父亲,都是不会褪色的过去。他的文章,像是飘泊在外的小船,船舷边流着他乡的水,船上却飘着自家的炊烟,而且连那炊烟,都要固执地飘出故乡的模样。我怀疑这么多年来,父亲根本就不曾改变过,其实他一直就是那个背着背篓、不时回望的农村孩子,无限痴情,不无羞涩。
      说到故乡,我和父亲肯定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义。在父亲的意识里涂抹着一片又一片厚重绿色的故乡;在我,只是生命最初几年,两眼尚混沌时一些朦胧的绿影子。初长成后,城市灰色的钢筋水泥就隔断了我眺望故乡的视线。陪伴过父亲童年的水牛,父亲年轻时踩过的水田,工作过的生产队,喊过的号子,做过的文章,在我,只是仅仅属于父亲的陈芝麻烂谷子。我想我的脉搏早已应合了城市的节奏。只是在阅读父亲文章的时候,我才看见故乡有如沉浸在水底的画,慢慢上升、凸现而逐渐清晰。刹那间我意识到:在那深山的深山里头,在无数个电线杆子的尽头,父亲的故乡,其实也就是我的血液开始流淌的地方。
      我有一位朋友,在京城里从事建筑业,成天和钢筋水泥打交道,脑子里盘算着的是利润、回扣,他的身上能扑腾出石灰的味道,性格里浇铸着生意人的特点:精明、市侩、实际。我将父亲的书送给他时,原也不曾奢望他能读懂什么,更没想到有一次一起吃饭时,他突然说他很喜欢这份礼物,他说他也是个从农村走出的孩子,他说他在四川的故乡一样,管母亲的父亲叫家公。那晚他说了很多,神情是无限的向往。由是我知道:看似再粗鲁的人,心里也有一块细腻的田地。水波荡漾的时候,禾苗摇曳的时候,便是故乡的风温柔地吹过的时候。父亲的书能起到如斯之效,让在这个喧嚣世界苦谋营生的人休闲夜读时能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倒是一件意料之外、却也让人欣慰的事。
      但也有人对这本书不以为然,譬如说我的也在京城上大学的弟弟。他不无歉意地对我说本来是准备沐浴焚香拜读父亲的大作的,但翻了几页后终于不忍卒读,虽然不至于味同嚼蜡,却也无甚滋味。我知道他不能接受父亲作品中散漫的温情。比起父亲的文字,他更喜欢王朔的调侃,梁实秋的休闲,王小波的金属幽默以及日本小小说作家星新一式的悬念结局。遗憾的是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的性格以及他的过去所决定的。正像是深厚的底蕴、丰富的阅历可以使一些大手笔“笼天地于形内,挫百物于笔端”;坎坷的经历,世故的心态可以使一些写实作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锦衣玉食可以滋养出各种闲情逸致。一切的一切决定了我那背着背篓从山村“拱”入城市,且天性纯良的父亲既不会打牌,又不善饮酒,连做起文章来都不得不踏踏实实,只能用心去耕耘一些朴实清新、蕴含深情的文字。
      按韩少功的说法,我们不能理解作家,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作家。套用此模式,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能理解作家的作品,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作家的作品。”读书本来就是一个私有化的过程,我们按各自的标准去评判、理解并加以吸收或排斥。任何非议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父亲的书很可能和某些人的口味达不成共鸣,但这却抹煞不了他为这本书所耗费的心思。
      有西方的谚语说:“人过了三十,就不再是他自己了。”这些年来,我亲眼看见父亲是如何为生活和儿女所拖累,如何在苦心经营刊物的同时,费心费力地供养一双儿女上大学,忙碌中不能干自己乐意做的事。这本书,算是父亲多年辛勤耕耘的物证,不仅在精神上给予父亲以慰藉,也使我因此对父亲满怀敬意。考虑到这个因素,这本书的出版,在这个选择文字近乎是选择清贫和寂寞的时代,其价值远非是“利润、收入”能够衡量的,也算是不多的精神能够战胜物质的情形之一。
      书无完书,父亲的这本书自然离“完书”还差得远。文字的某一优点明显突出的话,它的弱点也就容易被显露出来了。在我看来,父亲似乎强于叙述抒情,而弱于议论思辨;而拘泥于故土题材和文人世界,绝少涉足其他的领域又是父亲写文章的缺陷。比起我喜爱的作家韩少功,父亲的文章涵盖的东西似乎还少了些,表达的思想也不及前者的复杂深刻。父亲也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更反对“闭门作文”,以他年过半百的人生阅历和多年从文、当编辑的经验,会对世事百态有他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看法。我相信他的亲朋好友愿倾听他的声音。
      西方人说:“人生从四十岁开始”,父亲总疑心自己的创作巅峰尚未到来。作为敬爱他的女儿和他永远忠实的读者,我愿父亲“不待扬鞭自奋蹄”,出更多的书,更好的书!

    相关热词搜索:那片苦涩父亲荞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