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秋思古诗马致远 [重读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秋思古诗马致远 [重读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时间:2019-02-11 05:32: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马致远两篇同题作品“秋思”――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和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在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评价。套曲“秋思”能以唯物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实属难能可贵。但作者对追求名利的讽刺和批判,是不现实的,这是历史的局限。
      关键词:马致远 套曲 秋思 功名利禄 艺术魅力
      
      马致远,是著名的元曲作家。据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云:“马致远,大都人。曾任浙江行省务官。其他事迹多不可考。致远为人潇洒,少时亦颇迷恋功名事业,然所遇不遂,颇自抑郁。后乃退居山林,日与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以蹉跎其‘翦裁冰雪,追陪风月’之生涯。自号东篱,盖即取意于此。”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他有富豪公子的身世,怀才不遇的心情,中年过着‘酒中仙’‘风月主’的浪漫生活,晚年归于‘林间旧友’‘尘外客’的闲适心境。他这种生活与性格,使他在曲上得到最高的成就。”②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所作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元贾仲明《凌波仙》词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③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一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而马致远的两首同题作品――《越调天净沙•秋思》和《双调夜行船•秋思》尤为人称道。前者是一首小令,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仅二十八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特别是首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勾绘出九组剪影,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意味隽永,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名篇,马致远的同时代人周德清赞誉它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洵为确评。《双调夜行船•秋思》是一首套曲,被誉为“万中无一”。
      《双调夜行船•秋思》由七支曲子组成,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曲是引子,由秋来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从而引发出下面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及对痴迷者的批判。[乔木查]等三支曲子为第二层,分别描写了帝王、豪杰、富翁的富贵无常。
      作者纵观历史,以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方的英雄人物都没有得到最后胜利为例,总结出“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多少豪杰”,都投入了“狐踪兔穴”这一历史必然的规律。中国古今都有不同的大家以不同的文学形式来加以证明。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歌是从一个酒徒的角度去看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圣贤的,他们最终都销声匿迹了,早被历史风云吹得无影无踪,不留一丝痕迹。这是说对了。但“惟有饮者留其名”却言过其实,未免有些夸张与自我张扬。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好了歌》中说:“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好了歌》注云:“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是一个哲人和智者对历史发展及人物命运的文学诠释和深刻总结。他的注虽然带有宿命的观点,但还是有它合理的成分。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赋中所指“一世之雄”即曹操。郭沫若曾说曹操是个大英雄。确实,曹操曾经指挥若定,叱咤风云而不可一世。官渡一战而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使皇帝的权力,不是皇帝实为皇帝,但“而今安在哉?”要算毛泽东说得更透彻。他在《沁园春•雪》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以革命家的胸怀和眼光,列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成就和作为的封建帝王,这些帝王在历史上都曾建功立业,功勋卓著而成为开国皇帝。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确实空前绝后。就在当今人们的心目中,还留有他们的光辉的名字和鲜活的形象。但是他们最终都被历史的潮流所无情地淘汰。毛泽东用“俱往矣”三个字,对这些所谓英雄豪杰进行了诙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三国演义》卷头诗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作者马致远能以一个散曲家的眼光,对历史和人物进行唯物的审视,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
      
      五、六两曲为第三层,写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煞]是第四层,也是重点,总括上文,作者再次把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心志。
      “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这几句话说得形象而生动,把为名利而争的人们刻画得入木三分。但说的是谁?正是马致远自己!确切一点说是他早年的自己。因为他“少时亦颇迷恋功名事业,然所遇不遂,颇自抑郁。后乃退居山林”,可见他青年时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晚年则淡泊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④。冯沅君《古剧四考•跋注》:“从马致远的散曲,我们颇可看出他的身世。《蟾宫曲》道:‘东篱半世蹉跎。’《哨遍》道:‘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黄钟尾》道:‘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青杏子》道:‘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参看《元人散曲三种》的《元四家散曲》之三)由此可推知马在少年确也是功名路上人。他为江浙行省务官,当在所谓‘二十年’。照常理论,他这‘漂泊生涯’的开始当在二十岁左右,到晓得‘西村最好幽栖’的时候,他已在四十上下,所以一则曰‘半世’,再则曰‘白发’。世路上碰了壁,他便退而为‘风月主’。元贞时在书会中与花李郎诸人厮混,集体的编剧,十之八九是后‘半世’的事。元贞始于一二九五年,先后只二年,由此上推,他应生于一二五零年前后。”⑤说明马致远“在少年也是功名路上人”,为争名夺利,在“世路上碰了壁”而“漂泊生涯”,而他隐居山林,“退而为风月主”是在晚年,原因是仕途不遂,实出无奈。他在年轻追求功名利禄时不也是如“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吗?只不过他以失败告终而已。
      再说,追求功名和利禄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凡有上进心的人,凡想改变自己不利处境的人,无不以此为之。正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关键是用什么方法去追求名利。“密匝匝蚁排兵”,为能得到富贵和名利,像蚂蚁一样忙碌奔波,有何不可?“乱纷纷蜂酿蜜”,为能得到富贵和名利,如蜜蜂酿蜜一样辛劳勤苦,又有何可非议?至于“闹攘攘蝇争血”,则是说明了竞争是激烈和残酷的,甚至带有血腥味,这也符合古往今来名利场上竞争的实际情况。回看当今社会的竞争,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作者是带着讽刺和批判的口吻说的。是的,为了争得功名利禄,是没有“彻”的。因为功名利禄是无止境的,当然追求也是无止境的。为了得到功名利禄,哪一个不是“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孔子说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中的“其道”,也就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打拼,才能获得。假如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等到,那才是孔夫子所说的“不以其道得之”的反面。作者根本用不着去讽刺和批判他们,而应该肯定他们,赞扬他们,因为这是社会所逼,是人的本性,也是一种美德。
      至于作者所爱的生活是:“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当然,这是一种神仙的生活,是一种牧歌式的生活,是一种富裕而浪漫的生活,但只有具备一定的财富和收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条件享受。试问,又有几人能消受得起这种生活?即使作者确实过着这种生活,然这和陶渊明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这是本质上的不同。因为陶潜虽然也隐居,过着悠闲清静恬淡的田园生活,但他是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盖房植树,丰衣足食,且与农人有着和谐的相处。马致远虽十分崇尚陶渊明而号称“东篱”,但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相比,却有天壤之别。
      
      三
      
      尽管如此,这套曲子的艺术成就还是应该肯定的。这首套曲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语言、形象与情趣三个方面。语言俗中透雅,既明快率直,又优美富于韵味。别致的设色字如“衰”“铁”“惹”“遮”“缺”等,精巧的鼎足对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都见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扎实功力。曲中意象准确而有代表性,如以“衰草牛羊野”“荒坟横断碑”表现帝业成空,以“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比喻名利场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自我写照里,字里行间情趣盎然,如“青山正补墙头缺”的调侃意味,“道东篱醉了也”的潇洒任性,皆可令读者会心一笑。
      对马致远曲子的艺术评价,历来很高。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定格”说:“此词乃东篱马致远先生所作也。此方是乐府,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谚云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看他用‘蝶’‘穴’‘杰’‘别’‘竭’‘绝’字,是入声作平声;‘阙’‘说’‘铁’‘雪’‘拙’‘缺’‘贴’‘歇’‘彻’‘血’‘节’字,是入声作上声;‘灭’‘月’‘叶’是入声作去声:无一字不妥。后辈学去!”⑥明王世贞《曲藻》云:“马致远‘百岁光阴’,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押韵尤妙。长句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又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俱入妙境。小语如‘上床与鞋履相别’,大是名言。结尤疏俊可咏。元人称为第一,真不虚也。”⑦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云:“马致远小令,以‘天净沙’为最,明人辄喜摹此词,而终无佳者,于此见元人力厚。其套曲以‘秋思’为最。‘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秋思一套,则直似长歌矣,且通篇无重韵,尤较作诗为难。周德清评为元词之冠,洵定论也。”⑧这大概是对东篱曲子的最全面的评价了。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章可敦(1968- ),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学报。
      
      ①②③⑦⑧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论[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④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⑥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重读夜行秋思马致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