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手意象】手的意象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手意象】手的意象

    时间:2019-02-11 05:46: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意象 手   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该部作品中,她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而通过“手”的意象的描写,莫里森试图解构白人神话,唤起黑人民族的自豪感,提出黑人民族要尊重祖先,坚守传统文化才能生存下去。
      
      一、前 言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问世,讲述的是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遭遇。自发表以来,就深受关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小说的表现手法。莫里森自己曾说:“小说应该有直面重要的观点,无论称之为历史观点或政治观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小说还有其他要求,那就是艺术性。小说应该是美的东西。”在她看来,小说的思想性和形式美同样重要,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式美在《最蓝的眼睛》中一个体现形式便是大量意象的应用。莫里森在一次访谈中也指出:“在一些资料的基础上,并稍加臆测,你就可以游历那些故址,并根据残存事物所暗含的意义来重构当年的世界。小说之所以为小说,是因为它具有虚构的特性:除了靠回忆来吐露事实真相,我依赖于意象――那些残存的事物。所谓‘意象’,当然,我并非指‘象征’;它仅仅是‘画面’和伴随画面产生的感情而已。”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意象。蓝眼睛是小说的主要意象,象征着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侵蚀;小说以秋―冬―春―夏为文本叙述结构,季节的颠倒暗示着佩科拉生存在一个混乱的、被扭曲的生存环境中;金盏花用来寓意整个黑人民族,而金盏花种子的枯死也象征着佩科拉的悲惨命运;蒲公英象征着佩科拉心目中的自己――长得很丑的杂草;小说开头描述的白房子代表了白人的价值观。总之,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充满寓意的象征意象,为深化作品主题、升华读者的思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文将从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意象――手的意象入手,探讨莫里森想要向读者传递的主题和思想。
      
      二、《最蓝的眼睛》中手的意象的分析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道:“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通过意象来创造象征形象,是象征创造的基本形式,也是象征寓意透射的主要方式。而《最蓝的眼睛》中的“手”便具有这样的功能,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麦克蒂尔夫人的手――稠密的母爱
      小说中对于麦克蒂尔夫人的描写并不多,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似乎是一个爱唠叨、爱抱怨的中年黑人妇女。当听到克劳迪娅的咳嗽声时,她“皱起了眉头。‘上帝啊,赶紧上床,我跟你说过多少次要把头包起来。你肯定是这个镇子上最大的傻瓜’”。当克劳迪娅吐了时,她又抱怨道:“你干吗吐在床单上啊,你难道不知道要把头探出床沿吗?看看你干的好事。你以为我没别的事好干,只给你洗脏床单啊?”粗糙的话语仍然包含着母亲的心疼与关爱。
      她有一双又大又粗糙的手。在给克劳迪娅擦药膏的时候,这双手让她疼得绷紧了身子。在年幼的克劳迪娅看来,这双手并不温柔,相反给她带来了许多痛苦,以至于每次麦克蒂尔夫人生气时,她都会感到羞愧,都会哭。但当克劳迪娅长大成熟后,她开始懂得理解母亲。她明白母亲并不是对她生气,而是对疾病生气。记忆中,母亲的爱“像枫树蜜一样稠密,慢慢地涌向窗户缝……爱充满了整个房子。爱跟我的舌头一起,粘在带霜的窗户上。她和按摩乳膏一起覆盖着我的前胸。当我睡着把被单蹬掉时,嗖嗖的凉风让我想起她的甜蜜。午夜时分,当我又干咳起来,脚步声进入了我的房间,大手把被单和被子重新掖好,在我的额头上停留了一会儿。因此当我回想起秋季时,我想起的是某人的双手,想起她不让我死去”。
      “母性的快乐和力量都源于母爱,而母爱的神秘力量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她既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麦克蒂尔夫人对克劳迪娅和姐姐弗里达的爱似乎是单纯的物质给予,而潜移默化中是精神上的支撑。这样的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原始、最质朴的母爱。正是这样的母爱使得克劳迪娅姐妹能够度过寒冷的冬天,并帮助她们在这个人人都爱白皮肤、蓝眼睛的世界里树立自信、自尊、自爱以及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构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正是这样一双手,同时也给可怜的佩科拉带去了她在家里无法享受到的母爱,尽管只是短暂的。当发现佩科拉来月经了的时候,麦克蒂尔夫人用她的大手将佩科拉和弗里达搂住,并为错怪她俩表示歉意。然后将佩科拉带进厕所,给她洗弄脏了的短裤和身体。这一小小的举动也充分刻画出了麦克蒂尔夫人身上的那种淳朴的母爱,稠密的母爱。
      2.默迪尔的手――黑人文化的传承
      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用不多的笔墨描绘了一位神奇的女巫师默迪尔。在吉米姨婆受风寒生病,病情一直恶化的时候,大家给她请来了默迪尔。在大家的眼里,默迪尔已经被神化,她具有神的力量,她以一种神秘的力量救治身边的人。只要是有不能治疗的疾病,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她。“在人们的记忆中,到了紧急关头默迪尔总是在场。碰到用一般办法治疗不了的疾病,比如常规药物,直觉,或忍耐,人们就会说‘去请默迪尔’。”她有一双具有超凡魔力的手。来到吉米姨婆家后,“她用右手的拇指摸着拐棍的把手,左手顺着吉米姨婆的身体摸去。她用长长的手指摸了摸病人的脸颊,然后把手掌放在她额头上。之后,她把五指插入病人的头发里……她抬起吉米姨婆的手仔细地看了看――指甲、手背,并用三个指尖按了按手掌。”经过她的诊断和治疗后,吉米姨婆的体力的确恢复了不少。
      通过不多的描述,莫里森实际上是在向读者传达她的心声,黑人应该尊重祖先,尤其是尊重黑人文化传统。在《最蓝的眼睛》中默迪尔便是祖先的化身。莫里森将她描述成一个有着高大而威严形象的人物,“默迪尔比陪她来的牧师高出一截,她一定有六英尺高。银灰头发梳成四个髻,给黑黑的面孔增添了力量和威严。腰板跟木棍似的笔直。”这一高大威严的形象甚至让乔利不禁吃了一惊。
      莫里森自小受到黑人文化的熏陶,尤其是从祖母那了解了很多非洲民间文化和传统。因此她非常关注祖先留下来的一些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原始”的东西。在《根:祖先是根基》一文中她还提到:“这些祖先不仅仅只是父母,他们是某种不朽的人……他们身上有着某种智慧……如果我们不和祖先保持联系,我们就会迷失了自己……当你抹杀祖先,试图让他们从你的生活中消失时,你等于抹杀了自己。”
      因此,莫里森设计默迪尔这个角色是有用意的,她是想唤起黑人民族对于祖先的尊重,因为祖先是黑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是智慧的象征,是精神领袖。她们的双手是托起整个民族的双手,是带来民族希望的双手。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她们一手殴打孩子,另一手则为他们偷窃。她们的双手既能锯倒大树,也能剪断脐带;既能杀鸡宰猪,也能养花种草……她们肩负着整个世界。”
      3.克劳迪娅的手――白人神话的解构
      《最蓝的眼睛》是以九岁女孩克劳迪娅的视角来叙述的。小说的一个主题是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对许多为生活而挣扎的黑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个唯白是美的社会里,在一个人人崇尚白人文化的社会里,想要找出一个并不以白为美的人并不容易。而小说中的克劳迪娅却正是这样一个人物。
      克劳迪娅和佩科拉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同样生活在种族主义社会,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以致不同的命运。佩科拉日夜向上帝祈祷,渴望有一双蓝眼睛,而在克劳迪娅看来,白人和黑人只是外表不一样而已,她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讨厌自己的黑皮肤,“秘密在哪儿?我们缺少什么?为什么它是如此重要?没有它又怎么样?我们对自己的肤色并不感到丢人,享受着感官所给予的信息,对衣冠不整还很自豪,因此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瞧不上我们。”
      每次过圣诞节,克劳迪娅收到的礼物都是蓝眼睛的洋娃娃。大人们对洋娃娃发出啧啧声,而她却对洋娃娃感到厌恶,她似乎也是唯一一个不喜欢洋娃娃的人。“我只有一个愿望:把娃娃拆了,看它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发现它的可爱之处,美丽之处,发现我不钟爱娃娃的原因。”带着这种冲动,她真的把洋娃娃给拆了。“我无法喜欢它……拗断它的细手指,弄弯它的平脚板,弄乱它的头发,拧歪她的脖子,那东西只发出了一声声响……当把它的头拧下来,把木屑倒出来……撕开棉纱网我看见了六个小孔的铁片,这就是它发出声的秘密。只不过是块圆铁片。”
      洋娃娃体现了白人主流文化,克劳迪娅拆散它,这一行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克劳迪娅通过拆洋娃娃不但发现了它的发声奥秘,而且还弄清了它的结构,它只不过是由一些人造物品组成,一旦被拆散就毫无秘密可言。这暗示着它所代表的主流审美标准也是人为的,并非与生俱来,其合法、合理的外衣是通过主流社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对黑人民族进行灌输而获得的。克劳迪娅试图解答为什么人们认为白皮肤就是美的,这无疑也是莫里森希望读者思考的问题。克劳迪娅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并不盲目接受白人的审美标准,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挑战现状。在一个以蓝眼睛的白人文化为准绳的环境里,克劳迪娅并没有像佩科拉一样说“无所谓”。相反,她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她按照自己的文化标准说“不”,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用手发出来的一系列拆毁洋娃娃的动作实际上是对白人神话的解构,是为了保住个人的自尊、自信。在此,通过克劳迪娅的手,莫里森再次强调了黑人自爱的重要性:只有黑人民族自尊自强才能不受歧视,民族才有生命力,才能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三、结 尾
      意象是指经过作者运思而构成的形象,它是文艺创作中的首要因素,意象总是反映了作者的心声。莫里森是一名善于用意象来表现现实的黑人女作家,在《最蓝的眼睛》中,她通过一系列手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种间接的表达比直接陈述要有力得多。手的意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莫里森借“手”这个意象以期唤起黑人民族的自豪感:黑人民族要懂得欣赏并珍惜自己的黑皮肤,要自尊自爱,民族才能自强。同时,通过“手”这个意象,莫里森希望读者读完她的作品后,都能看到黑人民族的希望,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作者简介:刘盛华,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美国文学。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Toni.The Site of Memory[A].In William Zinsser (ed.).Inventing the Truth:The Art and Craft of the Memoir[C].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7.
      [2] Morrison, Toni.Rootedness: The Ancestor as Foundation [A]. In Black Women Writers (1950-1980): A Critical Evaluation[C]. Marl Evans Ed. New York: Doubleday, 1984.
      [3] Taylor-Guthrie, Daniel eds. 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C].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4] 焦小婷.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柏油女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2):42-46.
      [5] 庞德.回顾[M].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 钱程.不可言而言之――解构莫里森《爱娃》中“树”的意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3):51-55.
      [7]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 田亚曼.母爱与成长: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10] 王晋平.心狱中的藩篱――《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0(3):104-107.
      [11]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 杨中举,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传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3] 朱荣杰.伤痛与弥合:托妮・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意象眼睛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