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光影中的建筑艺术

    光影中的建筑艺术

    时间:2020-03-23 05:21: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如何将建筑设计与电影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是当代建筑师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法国建筑师罗伯特·马莱·史蒂文斯在《电影与艺术建筑》一文中谈到:“现代建筑不仅仅只是电影的舞台,还在场面调度上显现其特征,建筑挣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建筑在‘表演’。”

    那么,什么样的建筑类型和建筑风格更为大牌导演们所青睐?在建筑与电影产生的诸多联系中,建筑为电影提供了怎样的空间结构,电影又为现实中的建筑技术带来了哪些灵感和动力?

    高技派建筑

    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高科技场景和特效应用几乎无处不在,于是技术含量高、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的高技派(High-tech)建筑倍受青睐。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高技派建筑设计师们开始把航天技术加入到建筑中,将金属、玻璃等材料结合起来构筑成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和视觉元素。此后30年间,几乎所有与未来世界、外星文明相关的电影,都可以看到极具科技感的高技派建筑出现,它们被用来渲染未来世界或外星文明超越当下科技水平的震撼场景。

    这一建筑风格的代表建筑师有著名的诺曼·福斯特(英国)、理查德·罗杰斯(英国)和伦佐·皮亚诺(意大利)。后两者的代表作品即位于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该建筑堪称当代高技派建筑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外露的钢架结构,纵横交错、色彩靓丽的管道线路(根据不同功能,建筑内部复杂的管线分别被漆上绿、蓝、黄、红等颜色:绿色是给水、排水管道,蓝色是空调设备,黄色是电器设施和管线,而自动扶梯等运输设备和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则采用红色),还是有机玻璃圆形长罩覆盖下的过道和扶梯,无不诠释了工艺技术的魅力。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在电影中获得了较高的出镜率。

    北京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陈文飚认为,高技派建筑最重要的突破是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金属构架、玻璃幕墙等新材料应用在建筑上。例如新材料合金钢将高层建筑的柱子强度提高了10倍或更多,完全可以支撑300层乃至500层的高楼;又如早已司空见惯的玻璃幕墙,不仅可以隔热、变色、单面透光等,甚至可以自行发电和呼吸(在内外双层幕墙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和热量从中流动产生采暖和制冷效果)。

    在法国影片《第五元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挑战物理学结构极限的建筑。金属构架、玻璃幕墙取代木结构、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建筑的艺术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演变。此类型影片不胜枚举,除了《第五元素》,在美国影片《魔力女战士》、日本影片《2077日本锁国》中,随处可见高技派建筑的身影。

    新都市主义风格建筑

    如今的美国亚特兰大市已是重要的电影拍摄地之一,美国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在该市的新都市主义风格作品如桃树中心综合建筑群(又称“美国商城”)、马奎斯万豪酒店和凯悦丽晶酒店等成为好莱坞反乌托邦题材电影或电视剧的新宠。

    例如马奎斯万豪酒店作为训练中心出现在了《饥饿游戏》第二季中,而在《行尸走肉》中,包括桃树中心在内的摩天大楼建筑群,经过电脑特效处理成为剧集的主要拍摄地之一。这一类型的电影或电视剧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未来宇宙,在一系列都市主义风格建筑场景中展现了强权统治、后世界末日、化学武器战争、社会混乱和城市暴力等各种灾难对人类城市文明的摧毁。

    对此,哈佛大学建筑理论学教授迈克尔·海斯曾表示:“导演们试图在想象这个建筑沦为废墟之后的状态,当所有的外皮和装饰被剔除,你将只会看到建筑的骨骼。”

    在海斯看来,波特曼的建筑之所以被这类电影广泛使用则是因为他的设计理念超越了现代主义(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和野兽派建筑(主张以未经装饰的混凝土为材料,将笨重的构件冷酷地碰撞在一起,使建筑如同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的前辈们,如现代主义建筑泰斗勒·柯布西耶(法国),野兽派设计大师马塞尔·布鲁尔(美国)。

    美国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曾在《纽约时报》中写道,“波特曼是他那个时代(20世纪后半叶)唯一一位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建筑,还创造了一种新都市风格的建筑师”。

    新都市主义建筑的表现力不仅于此。波特曼认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建筑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建筑是为人服务,“空间布局要讲求人与自然结合,社区讲求自成一体”。哲学家兼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名言道出了波特曼对新都市主义建筑的感知:答案在自然界中。

    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建筑

    半个多世纪以来,“Art Deco(装饰艺术)” 风格建筑的经典之作——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一直是电影外景中的常客,至今已有近百部电影选择在该大厦顶层取景。在数次翻拍的电影《金刚》中,大猩猩最后爬上帝国大厦,寻找爱情和象征美国精神的自由,孤身奋战至死;在经典文艺影片《西雅图夜未眠》中,男女主角在情人节赶到帝国大厦的顶端相遇……

    Art Deco建筑的外立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独特韵律感:以丰富的线条装饰,对比简洁的几何构图;逐层退缩的阶梯状造型,并辅以鲜明的色彩;以及钢铁、玻璃、石材等新材料的大胆运用。以帝国大厦为例,它使用了当时最轻的新材料,包括5660立方米的印第安那州石灰岩和花岗岩,1000万块砖和730吨铝和不锈钢,所有材料共重约33万吨。

    这种被称为Art Deco的建筑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球,包括当时的中国上海。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上海现存Art Deco建筑的总量仅次于Art Deco建筑数量最多的美国纽约。

    除了帝国大厦这样举世闻名的建筑之外,在其他类型的建筑如私人住宅、商业建筑、纪念性或地域性建筑物上,都可以看到Art Deco风格的影响。如方盒状的公寓、流线型且充满异域色彩的电影院、金字塔状的教堂等,都因其寓意式的装饰或花纹状的浮雕而被称为Art Deco风格建筑。

    作为一种摩登时尚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经过数十年演化和改进,在各类讲究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领域无处不在,除建筑设计,它还流行于卡地亚、LV、Hermes、施华洛世奇等国际品牌的珠宝、家具产品设计中。

    Baroque(巴洛克)风格建筑

    2009年,作为《达·芬奇密码》的前传,悬疑影片《天使与魔鬼》来到罗马和梵蒂冈取景。影片中对梵蒂冈教廷生活的展现,几乎可以看做是对罗马教堂建筑的巡礼,导游则是借助自己作品一再亮相的“巴洛克艺术之父”吉安·洛伦索·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年-1680年)。

    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设计,注重色彩的对比、光影的透视和变化、波浪形曲线的动态建筑外观以及精细的雕刻装饰(通常为镀金、石膏或粉饰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材质)。

    在影片《天使与魔鬼》中,土、风、火、水四个元素的线索,都与贝尔尼尼的作品有关,分别对应了齐吉礼拜堂内的雕塑内饰“哈巴谷和天使”,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教堂,维多利亚圣母堂内的著名雕像“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以及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

    其中,圣彼得广场堪称贝尔尼尼的经典之作。300多年后,这一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作品成为众多欧美艺术片、黑帮片以及悬疑、战争片中的常客。

    整个广场平面呈巨大的椭圆形,方圆约3.5公顷,两侧由两组半圆形陶立克式(古希腊柱式之一,如著名的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柱廊环抱,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列,形成3条走廊通向圣彼得教堂。

    这些石柱高达18米,柱身需三四人方能合抱回来。朝向广场一侧的柱廊顶端分布有40尊圣徒雕像,有如10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侧。这一设计满足了人们自由出入场地的需要,同时弥补了圣彼得教堂正面过宽的缺点,而这些广场、柱廊和雕像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巴洛克建筑的特点。

    除了建筑设计领域,巴洛克风格对城市规划、园林以及音乐、文学等艺术都产生了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然而到了18世纪,贝尔尼尼等巴洛克大师的追随者们形成了一种新的“洛可可(Rococo)风格”建筑,“只传承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式样,而没有继承其中的理性逻辑,使建筑作品停留于表面的模仿,过度强化了建筑细部的装饰,最终导致了巴洛克风格的衰落。”博地设计机构总设计师曹一勇说。

    或许正如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艺术的序列通常从建筑开始,因为在人类多少带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中,只有建筑活动有权利被提高到艺术的地位。”对于建筑师来说,电影可能是最接近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二者都有清晰的空间和时间结构,都具明显的公共性,并同时表达着人类的存在空间。电影通过建筑的形象来奠定影片风格、塑造故事格调,各种科技特效手段打造的虚构建筑,则为现实中建筑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灵感。

    相关热词搜索:建筑艺术光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