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硫磺岛的来信》:论战争中的人性回归

    《硫磺岛的来信》:论战争中的人性回归

    时间:2020-03-24 05:08: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硫磺岛的来信》被称为是著名导演伊斯特伍德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岛海战失败后,日军与美军之间争夺硫磺岛要塞,在日军胜利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依旧顽强抵抗的故事。通过拍摄手法和独特的视角,体现出人类情感的共性,表现出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本文主要简单介绍电影的故事情节,从拍摄角度进行分析战争过程中人性的回归,对战争与人性展开思考和探索,寻求战争与和平的真谛。

    关键词:硫磺岛的来信;战争;人性

    前言:

    本片曾获得第六十四届金球奖和第七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故事的开展采用倒叙手法,从硫磺岛战役的士兵家书入手,导入到战争之中,创新性的以日军为主角表达视角,多层度的增强战争拍摄效果的表现力,重点突出表达人物在近乎绝望的战争中受到的情感冲击。人物故事的塑造和影视效果的巨大冲击,表现出了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和冲击,让观众在战争带来巨大危害的冲击之下体会到人性的真实,而且在历史反思和国际关系上存在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硫磺岛来信》的故事梗概

    画面在2006年展开,有人在硫磺岛的地下工事中发现了几百封书信,书信是六十二年前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在最后时刻写给亲人们的遗书,从书信中打开这段尘封的记忆。二战期间,中途岛战役日军一败涂地,就此丧失了太平洋战场上的所有主动权,全面战线节节败退[1]。硫磺岛是东京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据点,守护着日本领土的大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为了保卫硫磺岛,日军委派陆军中将粟林忠道指挥战斗,进行最后的抵抗。粟林忠道具有美国留学的精力,对美军的抢滩登陆作战有一定的理解,他根据硫磺岛的地质结构和地理条件制定了独特的防御计划,转变了战争思路,从登陆阻击的误区中走了出来,依托硫磺岛独特的有利地形,对美军已经登陆的有生力量进行阻击。美军为了登陆实施了为期几个月的轰炸攻击,预想可以轻松占据硫磺岛。但是粟林忠道独特的防御体系躲开了美军的炮火攻势,强行拖住了美军的进攻计划。美军原本预计五天结束战斗,但是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三十六天,日军的两万人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活下二百多人。美军也同样的损失惨重,这场惨烈的战役为现代战争史增添了血红的一笔。影片拍摄的视角新颖,从几百封家书中描述了一个一个鲜明的士兵形象,从士兵的角度看待日本军国意识[2]。

    二、从影片中看战争的人性回归

    常见的战争影片,往往多是战火喧嚣、惨烈血腥的战场,节奏紧凑、令人心跳加快的战斗场景,通过惨烈的画面和震耳发聩的音效刺激观众的感官,通过表达在战争中被摧残之道人格扭曲的心理变化引起观众的共鸣。本片却在人物背景上入手:粟林忠道中将,曾经出国留学,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还与美军高层有一定的友谊;西竹一中校,是一名得过奥运会冠军贵族;西乡,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妻子怀孕时被强制征召入伍;伊藤,坚持武士道精神的顽固派,战争输了便想和美军同归于尽;清水,因为不忍心杀死一只狗而被发配到前线送死,想报效国家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迷茫学生[3]。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的原因,偏偏在硫磺岛相聚,一面为了战争的胜利,一面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而苦苦挣扎。在战争中他们都是小人物,但是他们并不是杀戮的机器,他们依旧保留情感和人性。西乡本来就不想参与战争,只想好好的生活,照顾怀孕的妻子;清水的人生产生了迷茫,他不知道国家发动这场战争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他的信仰坍塌导致他一心想要逃跑,逃避战争对心灵的质问;西竹一接受过西方绅士风度的熏陶,在君子道德标准和军国侵略主义之间左右游离,与敌军性命相搏,却又下令救助敌军,主人公粟林忠道,他对上级绝对服从,发誓效忠天皇,爱戴自己的下属,一面是冷血的军事指挥官,在家庭又是温柔的丈夫和爸爸。在战争和生活变现出来的矛盾,就是他们人性的诠释。

    三、战争中人性的回归

    在《硫磺岛的来信》中,导演在表现了战争残酷性的真实感之后,更加注重人性的回归。抛开战场之外的情感,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明。如果不是法西斯引发的战争,他们不会相遇在一起,他们只会是一名普通的宪兵,是一个善于騎术的绅士,是不忍伤害动物的善良的男孩,他们拥有各自的生活和沐浴在阳光下的情感,没有飞机轰炸,没有炮火喧嚣,没有篝火狼烟和遍地残骸。正是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磨灭了他们作为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和性格,沦为国家的战争机器。战争让人们抛弃了理想和信念,只保留了鲜血和军功章。炮火和鲜花的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中的人性问题。但是人性是同样作用于战争之上,无论是正义或者是非正义,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宗教信仰,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消磨人性,但是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的地方。同样是二战的欧洲战场,库尔斯克战役之后盟军俘虏了大量的德军,在战火喧天粮食紧缺的时期,饱受德军欺凌的法国人送给德军战俘一块面包,这又是怎样的人性的光辉[4]。

    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是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战争,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世界文明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打击。从《硫磺岛的来信》中,我们仿佛能触碰到战争对于人性的伤害,仿佛还能触到战争留下的伤口。世界秩序的稳定来之不易,希望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轻言战争。

    参考文献:

    [1]孙康宜.战争的代价——谈电影《硫磺岛来信》[J].书城,2007,05(07):76-78.

    [2]吴艾玲.美国战争片中的意识形态[J].艺术百家,2009,11(01):145-148

    [3]肖向东.战争·人性·和平——论战争文学主题的文化蕴含与启蒙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13,08(10):47-50.

    [4]王丽丽.战争伦理与人性伦理的双重书写——读伊萨克·巴别尔的战争奇书《骑兵军》[J].人文杂志,2006,12(05):102-108.

    相关热词搜索:论战来信回归人性硫磺岛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