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奥斯卡”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奥斯卡”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时间:2020-03-24 05:15: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作为商业电影神话的好莱坞,借助“奥斯卡”奖把美国文化的影响波及全球。从“奥斯卡”历届的提名和评奖中,可以看出“奥斯卡”在华丽的商业包装下, 依旧有着保守主义的文化倾向和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观。这是被浮华和喧嚣隐蔽下的“奥斯卡”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奥斯卡;保守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统思想;传统形象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好莱坞的电影神话借助“奥斯卡”那高13.5英寸的小金人以迅雷之势波及全球。近二十年来,我国媒体对“奥斯卡”乃至好莱坞的宣传力度逐渐升温,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在第75届后因中国加入转播每年持续创下了10亿以上观众的纪录。迄今为止,每一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会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现场直播或转播。不仅如此,报名参加最佳外语片角逐的国家越来越多,各国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项视为进军北美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的跳板,其国际影响之大,似乎超过了任何一个被标为“A级”的电影节。在这令人眩目的浮华后面,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快意和幸福。

    “奥斯卡”不仅是艺术现象,也是美国社会文化的多面镜。从历届奥斯卡的提名和获奖名单中,我们不难看出,以“观众至上”作为金科玉律的好莱坞和奥斯卡,每年获奖影片尽管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但无疑都与美国的社会发展、文化趋向和大众关注的热点息息相关,更代表了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整体上倾向于一种保守主义和传统价值观。

    一、与政治联盟的保守主义策略

    作为商业电影桥头堡的好莱坞和奥斯卡,始终把商业利润放在第一位。为了获得巨额的票房和回报,奥斯卡的评奖极其善于审时度势,迎合观众和时事的需要,它反映出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甚至涉及美国政治政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社会各种矛盾加剧,越战成为众多家庭和美国人心中的伤痕,嬉皮士文化、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高涨,人们对现存的暴力、吸毒、种族歧视等问题十分不满,因而出现了以揭露和反思为主的“新电影”,《炎热的夜晚》和《午夜牛郎》在奥斯卡角逐中夺魁。紧接其后的是社会片、警匪片、政治片,战争片,总体风格转向现实主义,从道义和伦理上进行思考社会思潮成为电影的主流,之后,《飞越疯人院》摘得奥斯卡桂冠;《猎鹿人》则以强烈的反战色彩夺得多项奥斯卡奖。

    执政党党派倾向也对奥斯卡有所影响。民主党信奉自由主义,推崇革新、容忍与社会平等,主张观念、制度和法律应随社会环境之改变而变迁,比如克林顿(任期1993-2001年)就是喜欢采用新观念、放弃旧标准的反省派理性人士。共和党信奉保守主义,强调文化延续性,注重传统价值、社会稳定与宗教之作用,在里根(任期1981-1989年)和布什(任期2001-2007年)等共和党主政的时代,崇尚肌肉和暴力英雄的形象,整体倾向于保守的意识观念,“保守和复旧成为了80年代的时尚”[1]189。好莱坞和奥斯卡也为此推波助澜,于是出现了大量反映家庭观念和道德准则、反对婚外恋情和自由思想的剧情片,如《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等。为了配合总统的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根据外国人物故事改编或者故事发生在外国的电影就成了新宠儿,从《甘地传》,《莫扎特》、《走出非洲》到《末代皇帝》,这类作品陆续得奖,主要是因为创作者较少政治顾虑,可以借几千里外发生的事件,来反省检讨美国人生,做隔靴搔痒的道德批判。

    “9·11”之后,整个美国社会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民众陷在恐怖之中。随之,第74届(2002年)奥斯卡的提名分布十分广泛,最佳影片是宣扬美国正统价值观的、荡气回肠的《美丽心灵》;最佳男、女主角奖都被黑人演员获得,登泽尔·华盛顿和哈里·贝瑞成为领奖台上耀眼的黑人双子星;而且黑人演员的开路人西德尼·波蒂埃还获得了荣誉奖;在颁奖会上全体人员还为在“9·11”恐怖袭击中的受难者们默哀。不能不说,这是奥斯卡和好莱坞出于回避种族歧视的政治考虑,而向黑人演员的一种垂青和眷顾。而第75届(2003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是歌舞片《芝加哥》,第76届获奖的是魔幻片《指环王》,这是奥斯卡历史上魔幻题材影片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摘冠,这正反映出尽管“9·11”的恐怖阴影并未消除,但美国民众对现实采取了一种逃避的态度,在电影创造的虚幻空间和歌舞升平中寻找暂时的慰籍。

    第78届(2006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是以《断背山》、《撞车》、《慕尼黑》等为代表的探讨同性恋、种族、政治及恐怖主义等现实主题的5部严肃影片。可以看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开始正视现实生活中有待思考和解决的严肃问题,与其说这是奥斯卡由商业性向艺术性靠拢的一种姿态,不如说是美国主流社会在为当下的政治和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宣泄口。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在《为奴十二年》、《地心引力》和《美国骗局》间展开激烈竞争,观众们都看好《地心引力》,但是最后获奖影片为《为奴十二年》,这部影片讲述19世纪生活在纽约的黑人不幸被绑架并被贩卖为奴隶的故事,影片传达了坚守生命、自由、尊严和信念的决心和执著,完全属于美国主旋律电影。《为奴十二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原作者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是一个非洲裔美国人,小说是以他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出来。对“黑奴”问题这个美国“伤疤”的揭露,不管是对黑奴历史与现存的种族歧视的批判,还是对美国当下政治格局的讨论,该片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背景都很容易符合奥斯卡的口味。

    另一个原因众所周知,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56届(第44任)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所以,近几年来,黑奴问题和种族歧视正逐渐成为好莱坞的热门题材,也成为奥斯卡青睐的故事类型。

    不仅如此,在每年的颁奖典礼上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涉及社会政治的事件,如因《教父》而获得第45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马兰·白兰度,曾针对银幕内外对印第安人的不公正对待,在典礼上派一名印第安姑娘到领奖台上宣读“印第安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声明,并拒绝领奖,当时造成全场哗然,这也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由此可见,奥斯卡的评奖与美国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反映出美国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倾向性选择。奥斯卡奖不仅是研究美国电影发展动态和趋向的关键,还是美国政治与社会文化的风向标,代表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青睐正统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

    奥斯卡的评奖往往切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观众的审美意趣,尽管它有时也会大爆冷门,结果超出预测之外,但也有自己的评选标准和投票人的偏好。除了政治时事上的应和外,它在内容上也往往倾向于比较传统保守的主流价值观。当然,这也和奥斯卡的起源有关。

    1927年前,电影并不普及,“既没有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也没有成为中产阶级的乐子,相反,很多民众把它当成世纪末堕落的象征”[2]。1929年,在米高梅电影公司的老板梅耶的鼓动和发起下,由36名主管人员和电影学者组成了一个非赢利性的团体,每年评选一次“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奖”,以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平息当时人们对电影的偏见和不满。这就是“奥斯卡奖”的由来,“奥斯卡的选择永远是安全的、主流的、非争议性的电影,而且这些电影还要拥有被广泛接受的价值”[3]252。

    第78届奥斯卡评奖中获得八项提名、呼声最高的同性恋题材的《断臂山》并未如愿以偿获得最佳影片,而描写种族问题的独立制作影片《撞车》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一鸣惊人,摘走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使本片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尽管导演李安捧得了最佳导演的大奖,圆了华人电影的一个奥斯卡的梦,但与最佳影片奖失之交臂的李安却充满遗憾。其实这并不如媒体评论所说的“大爆冷门”,我们只要对奥斯卡奖的评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得知,《撞车》撞赢《断臂山》是在预料之中的。贴上“叛逆”标签的《断臂山》表达的“禁忌之爱”,在美国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和传统价值之外的。奥斯卡历史上最佳影片奖从未授予过以同性恋为主题的影片,立场普遍保守、坚守正统思想的评委们对这一敏感题材难免有所顾忌,他们更愿意选择政治上更加安全的《撞车》。而在票房上远远超过《撞车》的《断臂山》的失利,也是美国保守主义和正统思想的一次情理之中的选择。

    这种情况不胜枚举,以往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呼声很高的电影如《雌雄大盗》、《发条橙》、《低俗小说》等最终都落选,也和这些电影的题材不符合正统保守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所以,奥斯卡的评委们一向是把社会正统思想与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权衡利弊和寻求平衡。

    从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以来获奖的全部影片[4],根据其类型整理如下:

    类 型片 名

    剧情片《大饭店》、《乱世春秋》、《叛舰喋血记》、《乱世佳人》、《蝴蝶梦》、《青山翠谷》、《忠勇之家》、《卡萨布兰卡》、《君子协定》、《黄金时代》、《彗星美人》、《乱世忠魂》、《马蒂》、《西区故事》、《午夜牛郎》、《飞越疯人院》、《克莱默夫妇》、《普通人》、《火的战车》、《母女情深》、《走出非洲》、《雨人》、《为戴茜小姐开车》、《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美国美人》、《英国病人》、《百万美元宝贝》、《撞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艺术家》、《为奴十二年》

    歌舞片《百老汇歌舞》、《歌舞大王齐格飞》、《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金粉世界》、《窈窕淑女》、《音乐之声》、《雾都孤儿》、《芝加哥》

    传记史诗片《哈姆雷特》、《左拉传》、《宾虚》、《阿拉伯的劳伦斯》、《汤姆·琼斯》、《日月精忠》、《巴顿将军》、《甘地传》、《莫扎特传》、《末代皇帝》、《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莎翁情史》、《角斗士》、《美丽心灵》、《逃离德黑兰》

    西部片《壮志千秋》、《与狼共舞》、《不可饶恕》、《老无所依》

    喜剧片《一夜风流》、《浮生若梦》、《戏王之王》、《与我同行》、《八十日环游世界》、《桃色公寓》、《安妮·霍尔》

    黑帮犯罪片《法国贩毒网》、《教父》、《骗中骗》、《教父续集》、《无间道风云》

    战争片《铁翼雄风》、《西线无战事》、《桂河大桥》、《猎鹿人》、《野战排》、《拆弹部队》

    社会政治片《失去的周末》、《当代奸雄》、《码头风云》、《炎热的晚上》

    动作片《洛奇》

    科幻魔幻片《指环王三:王者回归》

    从历届获奖影片可以看出,得奖次数最多的是剧情片和传记史诗片。由此,奥斯卡奖评委的口味彰显,他们比较倾向于剧情片、传记片、史诗片或者具有史诗规模的影片。

    剧情片是获奖影片的第一大类型,该类影片主要是以家庭和婚姻关系为中心,进行传统和保守的道德训诫,关注家庭、情感和伦理道德。如《克莱默夫妇》以美国社会的婚变作为主体,展示了离异夫妻和孩子间的复杂敏感的情感关系,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飞越疯人院》、《雨人》以批判现实的方法呼唤某种正统思想认可的价值观念的回归;《美国美人》则是美国中年男人情感苦闷和性幻想的挽歌;《阿甘正传》为“新保守主义”代言;《午夜牛郎》关注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等等。

    这些影片具有现实社会真实性和现实情感的浓度,都倾向于进一步肯定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和价值观,不少演员也因为主演这类影片而获奖,如梅丽尔·斯特利普和达斯汀·霍夫曼等等。

    另一类获奖很多的类型影片是史诗传记片,史诗传记片普遍塑造的是英雄人物,或者具备高尚风格和人类泛道德的人物,好莱坞的英雄情结和单纯热情在这类影片上得到了强化,这类影片在文化心理上也得到了勇敢、富于牺牲和开拓精神的美国人的认同,获得了奥斯卡的青睐。如《阿拉伯的劳伦斯》、《乱世佳人》、《辛德勒名单》等代表影片,获得不少奥斯卡奖项。据统计,迄今为止86部最佳影片中就有24部属于这种类型。获奥斯卡奖的角色中大约有五分之一是源于真实人物的,重塑真实人物,这为扮演者带来巨大的声誉,如果扮演的是对某一时代有特殊影响的人物,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如1959年《宾虚》就获12项提名,囊括11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男演员奖。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进行重新书写的传记片,往往涉及了极为深刻的主题,它们把历史、人性、战争、种族、政治等融合在一起,通过豪华严谨的精心制作,将主流商业电影和饱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创造了许多完美的经典影片。

    反之,喜剧片、恐怖片、侦探片、西部片等得奖甚少,这是因为在奥斯卡评委心目中,“演喜剧比较容易,演正剧更费力气”;而侦探片、恐怖片、西部片在评委看来因艺术性不强也很难获奖;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影片,尽管票房火爆、意义重大、甚至有开创性作用,但是它们在奥斯卡评奖中也并未获得特殊优待。

    如1976年卢卡斯的《星球大战》首次采用计算机数字合成技术运用在电影中,创造了票房奇迹,也创造了一个工业光魔的电影神话,并推动电影进入了技术时代,引起电影界的巨大震动,但是在第50届(1978年)的奥斯卡评选中它却败给伍迪·艾伦的爱情故事片《安妮·霍尔》;电影《亡命天涯》作为中国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中国市场创造了第一个票房奇迹,并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在奥斯卡第66届(1994年)评选中,它落败于《辛德勒名单》;而2010年的以超强技术和炫目的特效效果席卷全球的《阿凡达》以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了电影史上世界票房第一名,但在第82届(2010年)奥斯卡评奖中,获奖呼声很高的《阿凡达》败给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伊拉克反叛武装部队和驻伊美军间残酷战斗的《拆弹部队》。

    所以,奥斯卡奖开设至今80多年来,它一直比较青睐宣传正统思想、注重主流价值观、迎合社会思潮的兼具思想性和社会效益性的影片。

    三、传统人物形象的保守主义选择

    在奥斯卡奖中能获奖的男性角色通常是正面角色和主流社会人物形象,他们具有体面的身份,从事的职业往往是军人、法官、警察和政客等体面职业,对控制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的神父在获奖角色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多数男性角色都是忠于职守、勇敢正义的“硬汉”形象,甚至能为此而牺牲了个人感情和家庭生活,如在《正午》中扮演警长而获奖的贾利·古柏。相反,扮演罪犯角色的男演员往往受到评委的冷落,就算获得奥斯卡的提名,但是最终获奖的却很少。“一些演员为了获奖不得不停止扮演罪犯一类的角色,为了获奖,一些靠演反派起家的演员不得不改行演起了英雄”[5],如华莱士·比利,因在《舐犊情深》中饰演改邪归正的父亲而获奖;亨弗莱·鲍嘉扮演了十年的反面人物,都与奥斯卡无缘,但却凭借在《卡萨布兰卡》中浪漫的硬汉形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遭受大量难以想象的自然和人为的灾难、经历痛苦和牺牲是获奥斯卡女性角色的主要特点。这些公式化的形象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存在了半个多世纪,我们所熟悉的典型形象,如母亲、妻子、女儿等,基本上都是以传统女性和女性的传统形象出现的。但获奥斯卡的女性角色现在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有着自己事业的新女性形象,她们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也开始对政治和公众感兴趣。

    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角色因为性和牺牲色彩成了银幕上反复塑造的典型,并为女演员带来更多获奖机会,如《彗星美人》中的贝蒂·戴维斯、《克卢特》中的简·方达、《巴特费尔德第八》中的伊丽莎白·泰勒和《埃尔默·甘特里》中的雪丽·琼斯;相反,离经叛道的叛逆女性形象获得奥斯卡的机会是比较少的。

    从奥斯卡对影片和男、女主角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偏好可以看出,奥斯卡的保守主义是无处不在的,要想在奥斯卡的颁奖台上获得风光,对美国主流意识文化的保守主义的迎合是必然的选择。

    奥斯卡普遍宣扬的是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即富有开拓精神、勇敢而敢于牺牲、注重家庭伦理道德、秉承传统道德。现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回归,更是对原来“嬉皮精神”的反拨。在美国文化中,传统的道德观念依然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人们由于一直被好莱坞的商业包装所蒙蔽,而忽略了其本来潜在的意识形态。一向注重票房、明星和大制作的奥斯卡,虽然是商业和娱乐的代言词,但是一到了颁奖台的高堂大殿,其文化保守主义意识和倾向还是会顽固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刘铮.无风的风向标—第74届奥斯卡奖评选面面观[J].中外文化交流,2002(5).

    [3](美)埃曼纽尔·利维.奥斯卡大观:奥斯卡奖的历史和政治[M].丁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2676.htm?fr=aladdin.

    [5](美)埃曼纽尔·利维.奥斯卡热:学院奖的历史与策略[J].石语,译.世界电影,2002(4).

    相关热词搜索:奥斯卡保守主义倾向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