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电影创作的历史得失思辨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电影创作的历史得失思辨

    时间:2020-03-24 05:16: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中国的战争电影有过一些佳作,抗战题材创作也有好作品。但相比于世界反法西斯电影,中国战争电影缺乏更为全面和深度的创作。在传统观念认知上,在表现历史深度上,在人性情感的表现上,都有缺憾。梳理中国抗战题材创作的得失,开拓更为丰富的表现,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创作;战争电影;反法西斯题材创作;抗战电影观念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战争电影的失落现状

    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态势依然喜人,“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票房数据,12月3日21时2015年票房已达400.5亿,成为首个票房超过400亿的年份。”但关于战争电影的失落却显然和喜剧、青春题材创作的红火形成鲜明反差。当中东地区被西方大国肆意摆弄,搞得分离主义者制造各种残酷事端、难民流离失所的时候,各种规模的轰炸和战争行为接踵而生,人们再一次看到残酷的战争的危害。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灾难,让人们深感战争导致的国不为国、人难安生的可怕,于是关于战争的记录和思考影像,关于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的思考也应运而生。和平总是人们的企望,却时常不可得,但经验却总要总结,为的是防止重现。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构成20世纪人类历史上无法回避的重大事件,由此,在同样是20世纪兴旺起来的电影,也有了许多加以反映的影像。战争是残酷的,世界影像世界的表现却是多样丰富的。梳理中国这一题材的电影作品,牵扯到如何评价得失、如何判断长短,以及如何实现战争电影的再上台阶的问题。“战争题材电影的核心是折射政治以及社会反响。”无疑,这一特殊题材创作,是折射文化传统、社会认知和观念形态的重要折射对象。

    2015年末,中国电影关于战争电影有许多角度可以展开,但关涉生死和人类的极端行为方式,战争电影独有的背景表现,就成为令人惊讶的战争故事,都具有丰富性辨析可能。作为世界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战争电影的社会时代影响无疑明显。原本应当是最为具有观赏意味的对象,但实际呈现总是令人不满足,期望有更为深刻而多样的表现。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经典电影,战争创作在其中具有特殊的存在魅力。无疑,在中国电影中,关于抗日战争电影也取得不同时期的收获而形成影像景观,无论对它的价值如何判断,这一类电影林林总总的汇集,也还是成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存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承认其至少有影像“影响”的价值。基于我们自小观赏并且形成的观影认识,抗战电影甚至因为影像透射而影响到我们对于历史的评价,所以就“影响”而言,抗战电影的功绩不容抹杀。但注意,当2015年国家设立了纪念抗战的公祭日,我们对于历史判断已经发生不小变化(包括对于国军抗战的评价适度变化),对于中日战争是否重现的忧虑,加深了对于历史残酷性教训的热切期望。相比起来,我们对于抗战电影的历史评价与创作的推进,却还没有跟进——基本还是传统表现,唯一的变化是走火入魔的抗日神剧被批判阻止,令人啼笑皆非乃至于愤怒。实际上这一走火入魔后面,也是一种对于抗战偏激的娱乐化扩大化,与感知影响不适应的表现。在历史观的修正和影像表现的丰富与深度上,抗战电影显然并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水平,也不能算实现了这一历史题材的真正深入表现。所以在肯定已有影像历史的同时,需要从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电影史价值的角度来反思认识。

    二、战争电影不足的原因

    首先,就电影史而言,我们的反西斯电影留下的矛盾现象,即真诚的缺憾创作景观,“真诚”无需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一种哪怕是偏狭选择的坚信,一种基本统一的意识形态观念统辖着认识逻辑,形成了反抗为先、灾难为表层、战胜为目标的一致性表现。不能说不好,但显然有不足。无论是《小兵张嘎》所能达到的儿童趣味,还是《血战台儿庄》突破的残酷的悲壮,或者是《铁道游击队》的百姓机智,《平原游击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难得表现,都真诚,却有缺憾。比如,强化了张嘎子的战斗性,却其实凸显了某种程度上孩子参战的负面影响。而李向阳的无往不胜的出众,也似乎造就了一批作品宣扬的抗战玩闹的成功的误会。想想即便是表现盟军在中国的电影,也更多表现中国人的善良性娱乐情感,却浮皮潦草。整体而言,深究起来,中国抗战电影的缺憾在于多方面的不足,包括:1.历史感的真实度不高,2.历史思维的复杂性表现缺乏,3.其最大的缺失,是对于战争认知与价值的简单化,没有出现令人灵魂震撼的创作,灾难不少却震撼不多,重复很多却创新意味很少。

    上述问题其实纠葛核心是历史感与历史观。关于战争的历史感的真实度判断,包括全景性的抗战的透视不能和已经开放的历史相互印证。至今我们还没有宏大规模的抗战全景电影,诸如世界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如前苏联所拍摄的电影。全景自然难以做到,但对于抗战历史的真实的认知,电影显然大大落后于其他文字表述,甚至落后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视剧。在关于重要抗日阶段、重要战场和重大战役的表现上,缺少给予全面关注和历史判断的真实性电影。习惯观念和一些非历史因素还显然阻碍着表现的真实感。比如2015年第一次出现的关于开罗会议的电影,其实已经迈进了一步,但显然无论是对于历史真实表现还是宣传上,都暴露出迈开一步背后分寸把握的缺憾,该片在情节的创设上试图凸显中国战场的多样性,这理当有依据,但在没有参加开罗会议的历史如何展示上,似乎为了凸显抗战力量而不恰当强化,已经使得历史真实遭到批评,其宣传海报发布时,更丢弃参加会议当时代表中国的一方,而放上未曾参与的领导人,倚重和片名未必吻合。据腾讯娱乐报道:“电影《开罗宣言》日前曝光了一组全新海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毛泽东的形象分别出现在这四张海报上面,但也正因此引来了不少网友的议论。”¨事实上不仅是违背历史,而且加大了人们的误解认识。实际上,这一事件后面的历史真实复现成为更为急迫的问题:如何把握历史和如何正确突出中共为抗日做出的重要贡献。

    显然,对于战争表现局限于政治历史上,停步在人性历史和心灵历史深度前,不能再掏挖灵魂的困惑痛苦的。我们当然明白,战争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事件,必然是全局关照下的政治社会冲突。比如货币政策,或者单位改革尽管也牵扯多方但依然是可以具体政策来修正,战争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格局事件,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问题,无法回避历史的背景和当时的境况。对人类社会来说,所有人从开始,包括种族繁衍开始,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秩序是安然的。但是可惜,自从越来越发展之后,人类社会必然会成立城邦、政府、地区,再加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对资源使用的忧虑,还有地域在不同的迁徙变动之中引发的反应。所以战争很难避免,但其实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犹如对于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也门的变局,我们必须从美国全球战略改变影响这一巨大的角度来看待,从诸如国家安危、难民影响、石油争夺、意识形态价值等的复杂万端牵扯来看待。所以,将战争的格局缩小,单纯主观性强化局部,都可能导致幼稚和单一。由于战争所触及的人性思维的平面、对于战争感知的薄弱而难以实现大格局的透视。但需要认识到,实际上,但凡战争电影,造就了稍微复杂一点的表现,就被当下习惯细节看待的受众所排斥,但凡复杂一点诸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陆川的《南京!南京!》、姜文的《鬼子来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以及李安的《色戒》等等不能得到较好的认可,归因所在,不能不说有哲学观照薄弱的因素,以及受众习惯的战争具体化,以及习惯“小时代们”的具体化生活一样,对于大时代的描绘观念难以进入观赏的心境,何止是一般观众,我们都习惯于某种战争电影而挑剔与历史宏阔度相关的思考性战争创作。有时想,这些不被认可,我们是不是已经被异化为对于战争的单方面认知?

    接着,需要思考电影主要题材或类型的战争电影的创作格局。毕竟是站在电影史角度来看,其整体观、价值观、表现方式都要以历史语境下的存留为标准。思考战争意味什么的认识,对于战争与人的关系的思考,战争中的人性意识存废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有一点应该认同:抗战深度创作,既不能如表现《开罗宣言》一样无视历史,故意夸大和缩小什么而令人发笑,减损的不仅是历史而是我们对于历史的不端正观,我们又要避免像前几部提及的有思考却被观众看轻的电影,忽视受众需求。也许我们要考虑时代变化历史久远而新一代人的趣味发生了变化的因素。比如需要考虑新一代导演的创作依据,“他们的创作能量源自于个体本真内心经验的积累”。因此,对于历史的淡漠和创作把握的趣味不同,使得战争电影难以成为关注目标。还需要提及,战争电影和青年一代出道擅长中小成本电影的驾驭有关,“现在却形成了两大阵营——中国式大片和中小成本电影”,而中小成本电影“是当今中国电影无可争议的主流”。他们的选择和阅历钟情的自然未必是战争电影。但无疑,我们对于这一题材呈现并不高扬的电影依然要强调自身价值,于是在整体上给予理论上的标定就十分重要。

    三、创作期待的合理状态

    关于战争电影,尤其是反法西斯电影理应给予更多的地位,但显然需要提出期望的要求。

    1.穿透历史的合法性,和贴近人心的合理性最为关键

    历史的合法性就是电影要经得起历史考量,不因为一时的政策需求而避讳取舍,如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所言,要创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①当人们都知道飞虎队、滇缅战役时,影像还避讳不理时,完整的战争也就阙如,不可能成为历史所认可的真实。即便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难以保全一定历史合法性的全部存在,也要贴近人心的合理性,期望历史的人性构成的创作,在暗合历史走向中,满足对于人心期望知晓的战争意味的理解。至于对于深藏在战争历史中稀罕表现的个人命运表现的极度缺乏则是我们无法保证历史理当合法性的不坚定。

    2.对悲剧意识的深层理解:即伤害人本生存与精神价值的本质的揭示

    战争如果不触及灾难显然可笑,一味的浪漫戏谑肯定不是战争电影的核心,但灾难显然达不到悲剧的程度,灾难对于人而言一定有关切自身与否的心理悲剧性把握,否则无法理解为什么几十万人丧生有时不如身边的一人遭难来得震惊:因为心理的隔膜和触动是不一样的,悲剧是心理感受,灾难有时只是事实,犹如表现事件成为大局,不见得是悲剧。战争的悲剧意识既包括受难悲剧,更包括内心的悲剧。远的看看《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千辛万苦的团聚却等来家国破败的现实,张忠良之母的“天哪!”就将这悲剧的深切加以表现出来。我们当然期望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的深刻性,就是因为战争的不幸悲剧表现的深入,伤害到从生存到精神的深度。

    3.人性感受的限度:危及情感的爱恨底线

    战争表现的深入是个体的痛楚与人的心灵摧残。要把事件的发生作为人的感受,为什么老舍《四世同堂》令人触及到北平的危难?因为个体的触痛感透射出来。我们多了事件的罗列和时间铺排的习惯表现,却不知道连教科书上这些也都是浮光掠影的数字,难以进入后人的心中。只有具体的感受才能成为艺术的肌肤般实在形象。近的犹如《色戒》对于青年学生的身心付出的悲剧等。把人放在中心去摆布事件,将人性的多维度的、鲜活的爱恨交织作为主体;历史才是可感而和观众休戚与共。

    4.正义必胜却需要道德精神的烘托

    正义是一种口号,却不是成为教科书的宣教,或者成为随意拨弄的小姑娘。把正义呼喊出来犹如太多的事件电影的上街游行,似乎是历史呈现,却其实多为偷懒,我们要的是上街的心理缘由和后面的复杂心境;而抗战的合理性更需要道德情感的落实来丰实血肉。战争很难避免,从理论上来说战争永远是有害于人类的,有害于人类的战争,我们通常作为阶级,或者就人类来说,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不同的说辞,所谓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分野正是一种必要的判断。战争对平民老百姓都是伤害,因此在研究的时候,我们说前提是人类很难避免战争,但要区分战争的性质。就是这样的逻辑。很难避免战争的时候,通常我们会褒奖必要的反抗战争,抗日战争就是如此。或者必要的为了人类重归于和平,所谓人们所说的“一治一乱”的时候,战争既然难以避免,就要划分它的界定。在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这样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而且影响世界格局。它不仅仅牵扯到战争,而且牵扯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乃至于形成今天的世界格局。然而不幸,对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认识依然有日本这样不正确的认识延续到今天,于是更加需要警惕,无论是中国人所说的阴云也好,还是我们所说的影响也好,坚持正义和反对侵略的影像表现就极其必要,我们似乎还没有实现震撼人心的电影表现,也需要借助具有历史深度的艺术影像来强化历史记忆。70年历史过去,战争电影的高峰还没有到来,近年的不景气也显然,“在中国国情下,灾难、科幻、神幻、战争等硬派类型电影在2014年仍然没有突出收获。”但换一个角度看,显然施展的余地就更大。而要表现好战争电影,研究现实人心和历史缘由必不可少。如何表现和防止战争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在内的这些国家来说,必须强化要求汲取战争的教训来阻止战争的爆发,战争电影的思考正是为了揭示战争的灾难,目的又回到前面所说的,还是要避免战争,避免出现对人类的屠杀,在“二战”期间,几千万人被屠杀,俄罗斯伤亡2000多万,中国甚至有3000多万的伤亡,都是血淋淋的历史存在。既然战争不可避免,迫不得已要给它判定正义和非正义,那么,确认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从70年前我们的胜利到现在,必须认定就是人类的正义力量对反动力量的一次革命。打破人们忧虑的包括日本本性难改或者故意抵赖的危险性所在,影像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也许,我们遭遇的是政治上的难题:原本正当的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还需要辨析,那么,电影表现的含糊性就不可避免。

    四、世界眼光的期望

    回到电影本身来看,中国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有动人之作,从早期的《八百壮士》到新中国的《南征北战》,自有其历史上的出众之处,若前伸到表现更早历史的《甲午风云》,生命的豪气也自然流露。就单论及相关抗战内容作品,也有各自不同风格表现的创作,如《三毛从军记》的谐谑创意表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无畏的壮举,《七七事变》的历史思考,《铁道游击队》的特殊战场的飞车杀敌,《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的威壮牺牲的动人,《喋血黑谷》的特有风格的角逐,《晚钟》的人性搏击的残酷性,《金陵十三钗》的特异性拯救故事等等。单纯而言,中国战争故事中,抗战的展开自有其成就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看待那一段历史的需要。但站在世界电影的宏观角度看,中国电影的战争题材表现还未尽如人意,具有世界影响的战争片,无论在情感内容表现上还是技术掠人眼目上,都没有特别出众的创作。站在抗战如此残酷如此时间长度的角度看,中国电影的抗战表现远远不能与之丰富性相比配。于是需要强化战争电影给予人们历史记忆和情感激励的作用。如果从艺术角度来说,世界战争电影是电影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人类在和平时期对于战争的反思,还有来透视战争,包括娱乐性的因素之外,都是战争里面非常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电影史上许多出色的战争电影,或者称军事电影是满足人民对于历史发生事件特殊的借喻,由此认知了打仗、或者军事是什么。艺术就是这样的影像表现,包括对于残酷战争的借喻,进而透视人生和情感。

    以此来度量,世界上包括好莱坞电影前苏联等表现战争电影,都举得出与历史事件相配的出色创作。因为战争电影都是满足人们期待通过影像来看世界的特殊对象,而创造出色的电影,是因为记忆战争和反对战争的意识融汇在一起。而电影更为我们都耳熟能详,初始是因为苏联时代的,无论是《围困》《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攻克柏林》这样宏大场面表现“二战”艰难困苦与人民为之牺牲取得胜利的创作,还是别具一格的揭示人性复杂性的《第四十一》,无论是独特的人生经历表现的《伊凡的童年》,还是动人心弦的女性优美和战争残酷表现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甚至令人惊悚的战争表现的《自己去看》和纪录电影形态的《普通的法西斯》等等,从广阔的抗敌到无畏的牺牲,一个对于战争历史的表现成为经历过那场反抗侵略国家强化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至于西方国家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表现,我们也难忘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出色创作,比如《伦敦上空的鹰》就是对于“二战”真实经历表现伦敦轰炸的影像复现,法国的《虎口脱险》《老枪》风格差异很大,却都充满了法国人的对于战争的机智与抗争的独特态度。中国人其实还对于阿尔巴尼亚的表现反法西斯电影《宁死不屈》印象深刻,女游击队员的故事打动人心。而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成为一代人记忆反法西斯斗争精神的典型。电影能让人们具有正义感和正向精神鼓舞,记忆犹新的创作所起的作用无法低估。判断中国战争影片尤其是抗日影片与反法西斯电影需要这一世界视野的参照——是不是具有对于历史的把握和多样性表现,是不是具有历史思考的深度,是不是给与心灵的触动,是不是具有留存后世的价值!中国的战争电影必须有这样的视野,因为作为世界电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有如此追求,遑论现代战争电影已经一直延伸到包括人们对未来的、地球之外的战争的表现,就算是脚下的现实表现,也应当适应时代人心,应当产生重要影响的创作。

    论说战争电影表现是电影艺术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还是要承认的确有过不错的创作,特别是抗日反法西斯战争电影创作。但显然,我们在肯定战争电影作品有些出色作品的时候,实际上人们还是感觉,中国关于无论是反思抗战,还是对于战争这样题材电影的表现方面还有很多缺失,或者人们说不满足。不满足的因素正是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中国战争电影到底在什么地方表现得好,同时在什么地方存在不足,这是我们很大的忧虑,因为和历史疏远的年轻人交流深切感觉到,既然离战争很远,更必须用战争电影提醒他历史曾经发生过什么,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时候怎么看待,以及对于和平社会的人们怎么把握人性这个角度,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看到这几年,西方的战争电影这块,无论是拯救什么人,或者是在和平时期人们对于和平人士的拯救,以及类似《战马》之类的独特创作,虽然不是“二战”题材,但关于战争的表现和思考战争这二者,关于在战场上的景观与战场之外的描绘表现,都触及到认识世界的更多问题。相比起来,他们影片那种宏大气势,对战争的复杂性以及战争带来的社会历史的反应,还有对战争时期的遭际命运,不管跟艺术有没有关系,都可以产生非常出色的作品。

    相比之下,似乎我们中国的战争电影就有一些缺陷,而凸显在关乎“二战”、抗战与反法西斯战争电影的较为狭隘表现,情感世界和人性深度似乎有所缺陷。我们可以举专事于军事电影的生产者,论来论去的一般会提及的就是那几大战役,而反而是教学片《地道战》《地雷战》产生了奇妙的受众影响。事实是特色形成了影响力,哪怕今天看来教学片的简单和受限表现,打哪对于大众认识历史有一定的形象记忆。而长时间缺乏更为多样化的表现,也使得这几部电影笼盖一切了,长处短处都在这里。也许这是更多的凸显中国特色的表现,比如局限于游击区,比如侧重麻雀战和人民战争等等。当然也遮掩着更大的战场和更为惨烈的战斗事实。一部《血战台儿庄》超越了题材习惯,为展示另外一个战争情景留下了历史记录,“血战”的场面和战斗者的不同凡响,为历史做了弥补,可惜数量并不多,也反差出这一题材总体表现深度和广度的不足。

    我们承认,由于历史原因战争电影和抗战电影都难以避免一种惯性,即不能不提及此类创作中多所涉及的国共两党的斗争表现,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关涉作品。从新中国之后的《南征北战》等等,一直到几大战役电影,至于牵涉到抗战造成的得失应该可以来进行理性的分析。我们要探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战争电影会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国共之争?是因为政治历史的原因吗?也是,也不全是。也有前述及的青年一代创作者与战争的隔膜,以及题材资源的相对稀缺,“灾难和战争题材在中国电影中较为罕见,需要从样板戏里寻找战争片题材,说明这一类型在今天的枯竭。”站在历史的高点上看,既要承认复现历史的真切性,也要关注艺术表现的观念是不是放大了的问题。至少在抗战问题上,过于强化中国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不利于理解抗战的大局。当然这里有一个正义和非正义的判断,是我们要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中国战争电影不应该全都是中国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战争。尤其是超越本土到国外观看的时候,微妙的地方就将凸显:外国人会觉得你们的战争电影,你们的正义、非正义,似乎都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打起来,属于内战,这失去了对于当时统一战线的一个层面的合作事实的反映,也偏向了合作纠纷中的自我纠葛,而放弃思考对外抗战大局的意义。

    无疑,我们的战争电影聚焦最大的排量和规模去表现局部矛盾,或者是强化全剧矛盾的合理性的时候,违背的是整个国家抗战的事实。也许,习惯熟记的是有像《小兵张嘎》这样的小题材涉及抗日战争故事,但忽略了抗战的确还有诸如长沙会战等大战役存在的事实,如何表现是一个方面,避讳而漠视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人们有理由发问除了内战纠葛外,我们的战争电影怎么了?

    自然需要态度。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抗战的电影提出应该出现出色作品的要求,包括战场上的出色作品。真正的抗战,我们还是按照中央所说的,有我们的主战场上,或者说主体的抗击,也有更为广大的游击区,在相互之间的事实上牵制配合,对于抗战都具有重要意义。哪一种以偏概全地强调一方,对于抗战电影的真实性都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的抗日战争电影的深度和多样化的表现,应该展开更为全面丰富的表现情境。破除屏障与正视历史也许需要观念的改变,但不允许抗日神剧那样走火人魔的表现再次出现应该是基本共识。

    总之,在抗战胜利70年的时候,中国的战争表现和战争记忆的影像世界应该更为丰富,才能无愧于历史和时代。战争电影就是应该成为国家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通常都具有史诗电影的气质,“史诗电影,是兼具史的背景与诗的情怀的电影”。站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高点上来看待反法西斯战争或抗日战争,视野要开阔、理性和客观,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真切度的优秀战争题材电影。

    相关热词搜索:思辨得失中国创作反法西斯战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