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纪念李芳桂逝世二百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纪念李芳桂逝世二百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时间:2020-03-27 05:17: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编者按:

    2010年9月20日,纪念李芳桂逝世二百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渭南师范学院隆重举行。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发去了贺信,并赠予书法作品。研讨会由渭南市皮影协会主席、李十三研究会名誉会长蔺振杰主持,省剧协、省戏曲研究院、渭南市委宣传部、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渭南市文联、渭南师范学院及省市文化艺术界的有关领导、专家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大家围绕李芳桂的十大本,就李芳桂戏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人生道路、戏曲理论、李芳桂戏曲对中国戏曲的影响以及李芳桂戏曲创作研讨的现实意义等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现将研讨会发言摘编如下:

    陈彦(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清代剧作家李芳桂以毕生心血,凝成的十大本,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宝贵遗产。其中《春秋配》、《火焰驹》远播海内外,成为秦人当之无愧的心灵文化胜景。在这个信息发达,兼容并茂的新时代,他的戏剧作品依然历久弥新,并且适合人类对现代文化的反思,对民族文化愈显珍贵。因此,从各个方面研讨李芳桂的作品也显得更重要,今天这个研讨会召开也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我们敬仰李十三先生为戏曲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精神,敬仰他的民主思想和草根情怀,敬仰他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出类拔萃的才华。我们纪念他、研究他就是为了永远铭记李十三先生的功绩,继承和发扬他的创造精神,勉励艺术继承者始终不谕的热情,创作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剧作,为秦腔艺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张金安(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芳桂是清乾隆嘉庆时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人。他存世的《春秋配》、《白玉钿》、《万福莲》、《火焰驹》等“十大本”剧作流传全国。《白玉钿》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在上世纪30年代常演的名剧,50年代又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形式搬上大舞台,广受欢迎;《万福莲》先由著名剧作家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戏剧大师田汉观看后改为京剧《谢瑶环》,名振京华;《火焰驹》拍成秦腔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影响久远。李芳桂的事迹还被著名作家陈忠实写成小说《李十三推磨》。在《人民文学》首发之后,相继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刊登并获奖,引发了全国对李十三的关注。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在2009年成立了“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本中心专门设立了课题项目对李芳桂等秦东地区的戏曲家及其作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我相信这次研讨会必将会对李芳桂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并取得重要成果。

    李永朝(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李十三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花部”传奇剧著名戏剧文学家,也是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春秋配》、《火焰驹》、《白玉钿》、《万福莲》等八本两折皮影碗碗腔剧本。人称“李十三十大本”。“十大本”通过典型人物和传奇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反映了乾隆嘉庆时期民族、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现状,思想内涵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结构传奇精妙,语言雅典清新,200多年来盛演不衰。不仅把碗碗腔皮影戏推上了一个艺术的高峰,也为中国的戏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十三十大本”是渭南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戏曲文化的经典。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研究李十三,研究渭南的文化,传承经典,打造精品,促进渭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甄亮(省剧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纪念李芳桂逝世200周年,省剧协、省戏曲研究院、渭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去年在李十三村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这项活动是渭南市皮影协会和李十三研究会承办的,感谢他们为弘扬李十三戏剧文化精神而做的努力。纪念李芳桂逝世200周年,不是一般的纪念活动,而在于他的学术意义。渭南是戏剧之乡,我在渭南出生,对渭南特别有感情,感到很光荣。李十三十大本写在乾隆嘉庆年间,这对于秦腔的文化建设功不可没。他写的剧本,具有为民亲民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要点。我们现在编的剧不能流传,就是为民亲民的思想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再是为世立言,李十三写的剧本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关注民间疾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写戏。我们纪念李芳桂不单纯地是回顾他在戏剧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启后,就是要推动陕西戏剧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戏曲创作方面的发展。

    董利森(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李十三的创作宗旨是为民写戏,为事立言,内容皆取于“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他以普通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来观察人间的风雨晴和,以赤子之心和真挚的同情,去反映底层知识分子、劳动人民人生中的悲欢和苦难,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抗争和无奈,通过笔下形形色色人物的经历和归宿,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乾嘉时期的社会风情,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贻误天下苍生”的病源祸根,流露出朴素的民主思想。这些来自于他生命真切体验的剧作,充盈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传奇的华彩,既长于诗意文情的独标神韵,又兼及巷言俚语的醇美,蕴藏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少个剧种、多少部剧作被无情地淘汰,而李芳桂的“十大本”不仅未被历史长河的浪涛淹没,反而伴着历史的推进,远播海内外,至今长演不衰,成为秦人当之无愧的心灵文化胜景。研究李十三,就要永远铭记他为戏曲鞠躬尽瘁的不朽功绩,继承和发扬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草根”情怀和创新精神,从而为今天的艺术工作者营造一个精神家园,为明日的艺术继承者建立一个精神坐标,激励大家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精品佳作,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张晓斌(一级编剧、著名秦腔节目主持人):在众多的渭南作家群中,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李芳桂自然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与领军人物,他创作的《春秋配》、《火焰驹》、《白玉钿》等李十三十大本,200多年来盛演不衰,为陕西戏曲,为中国戏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李十三,研究渭南戏剧作家群,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渭南(临渭区)蔺店镇是一个出剧作家的地方,在李十三村周围不到五里远的地方,不到300年,就出现了四位享有盛名的剧作家,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出现了李芳桂,清末民初出现了郝心田,建国后有姜炳泰,改革开放三十年有赵静铭。研究李十三,就要有计划地改编李芳桂的原作,要采取守主干,保骨架,削冗繁,给营养,赋新意的办法,拿出几个本子,提供剧团排演。可以考虑搞李十三剧作展演或精彩唱段演唱。还可以拍摄李十三戏曲电视剧,结合文化体制改革,走新的发展路子。

    许德宝(研究员、省戏曲音乐协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李十三在中国戏剧作家群中,无疑是个佼佼者。在研究李十三时要把他放在中国戏曲的特殊性上放大来研究。几百年来,中国戏曲为什么会有增无减,就是不断出现新剧种、新作家和新剧本,我们对剧作家要重点研究,因为没有剧作家,没有剧本,戏就演不成。我们要把李十三放大来研究,不仅研究他的作品,还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人生道路,以及创作思想。研究李十三要结合现实,结合实际,在研究的过程中创作更多的精品,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

    魏凤男(西安翻译学院教授):李十三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十大本是陕西戏曲的代表作。十大本200多年来盛演不衰,李十三功不可没。但李十三生不逢时,命运多舛,追求功名,两次赴京会试未中,心灰意冷,一生教书糊口,潜心作戏,十大本剧作传世。最后被朝廷迫害,以身殉戏。当年李十三写戏,是在十分悲苦的情况下,借用艺术这种形式,完成了他对人民情感的宣泄。今天虽然不同于李十三所处的时代,但我们的皮影艺人无法用演戏来养活自己,被一个文化公司以低价工资供养,最近听他们说已经半年没拿到工资了。华县皮影、老腔、阿宫腔皮影都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皮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传承,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我们应该十分关注渭南为数不多的皮影艺人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艺术,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实到位,使他们能够把皮影这个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李高田(渭南市东府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十三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从明到清中叶,为陕西戏曲发展做出贡献的有三个人,王九思、康海、李十三。李十三的剧作不论数量还是艺术成就都超过了王、康二人。我们应该向李十三先生借鉴和继承什么?我个人认为:一是要借鉴和继承李十三戏剧创作中特有的那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态度,把创作的根源深扎在现实生活的沃土中,牢固地树立民本思想,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既要歌颂真善美,也要揭露假恶丑。二是要像李十三那样在戏剧创作中,始终保持超越凡俗的人格境界与高雅健康的审美情怀。三是要大力弘扬李十三那种以戏曲为己任,勇于担当的精神。李十三是中国戏剧的一大功臣。作为当代戏曲工作者,应该秉承李十三遗风,担当起振兴秦腔的历史使命,为陕西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繁荣做出我们东府文化人应有的贡献。

    谭昭文(渭南市剧协主席):李芳桂出身社会底层,家境贫寒,一生都生活在广大劳苦人民中间,劳动人民的苦难早就深深地渗入他的心田。民主思想和民本思想是李芳桂剧作的主要思想。李芳桂的民主、民本思想在他的剧作中首先表现为个性解放唱赞歌。十大本中,他写了十一对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勃发出的民主意识,就足以发人深思。李十三十大本,其所以历经200年之沧桑,仍盛演不衰,就是因为他坚定地站在民主的立场上,为民而歌,为妇女解放呼叫,为人民抱打不平,为真理讴歌,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提出世人瞩目的尖锐社会问题,新奇夺人,振聋发聩,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今天,我们研究李十三,就是要弘扬他的这种精神,为民说真话。

    郑俊海(渭南市文联主席):李芳桂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李十三十大本”不仅把碗碗腔皮影戏推上了新的艺术高峰,也为中国戏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纪念李芳桂,学习传承李芳桂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戏曲发展,繁荣渭南文化,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天的研讨会上,著名的专家、教授、学者集聚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李芳桂的人生道路、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作品主题、戏剧结构、语言特色,发表了十分精辟的真知灼见。专家学者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一流的学术水准,给与会同志上了一堂生动的戏曲理论课。纪念李芳桂,开展系列活动,在我市是第一次,这次活动给我们今后举办这类活动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我们今后将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有主办单位的热情,有省剧协、省戏曲研究院的支持,有专家、教授、学者的参与,我市的文化活动将会越办越好!

    相关热词搜索:二百逝世研讨会摘要周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