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传承与发展:北路壮剧那劳壮剧团调查研究

    传承与发展:北路壮剧那劳壮剧团调查研究

    时间:2020-03-27 05:19: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本文以西林县那劳村为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认为在面临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冲击的情况下,应当善于借助现代传媒立体呈现壮剧表演,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搭建传习基地,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等措施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北路壮剧;现代传媒;壮剧团

    【作 者】田阡,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112 - 010

    一、问题的提出

    壮剧作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曾一度是壮族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壮族人们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抱负、理想和牢骚的场域,对壮族人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电影、网络、歌舞等多种文娱方式的出现,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对壮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其“市场需求”萎缩,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挑战。

    针对于此,学界对壮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如汤志华、瞿久淞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推进文化转型,促进北路壮剧传承和发展;[1 ]黄晓娟认为对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2 ]赵巧艳、陈炜提出壮剧开发式保护过程中引入孵化理论的必要性。[3 ]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西林县那劳村为主要的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

    二、北路壮剧概况与那劳壮剧的起源

    (一)北路壮剧概况

    北路壮剧,新中国成立前称土戏,一直流传于西林、田林、隆林、凌云、百色、那坡等地的一种地方小戏。北路壮剧是伴随着壮族人民诸多的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多在婚嫁喜庆或节日、歌圩登台演出。群众节日里观看壮剧的习俗,使传统壮剧得以传承下来。人们在岁时年节或婚嫁祝寿活动时总是免不了请壮剧班来演出助兴,群众听戏、看演出的氛围越发浓厚。尤其是2006年壮剧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对壮剧的兴趣在逐渐增加,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壮剧频频亮相,甚至成为主角。

    北路壮剧有较为久远的历史,由自明初就已传入田林的八音开始孕育,其间不断吸收和借鉴粤戏、桂戏、邕戏、彩调等戏曲元素,融合本地说唱、山歌、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逐渐形成了反映壮族审美原则和欣赏习惯,彰显壮族乐观、浪漫、正义、向上等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精神的戏剧。黄幼霞认为北路壮剧源于壮族的土曲、土调、舞蹈,吸收了川剧、邕剧、桂剧等其他剧种的有益成分所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地方剧种。[4 ]聂桂明先生较为详细梳理了北路壮剧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北路壮剧的发展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台戏、游园戏、搭台戏等阶段。[5 ]

    至今,西林境内的壮剧当数那劳壮剧传承、发展得相对较好,那劳壮剧鲜明的艺术风格亦可称得上是西林壮剧的典型代表,发展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目前已有的那劳壮剧团等业余性的民间剧团,促进了北路壮剧在西林的发展。

    (二)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

    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和当地岑氏家族的势力范围及那劳自身的地理环境、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有直接而紧密的关系。

    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西林县,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多田少,而那劳村大片的肥沃良田便自然成为稀缺的资源,在历史上吸引了周边的人搬迁到那劳,人口逐渐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活动。那劳乡,是清末民初西南军政名人岑毓英、岑春煊的故乡。岑氏父子官至一品,三任总督。仰仗其势力,方圆数百里都是岑氏的势力范围,那劳乡那劳村成为当时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带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壮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据《民族文化瑰宝——那劳句町壮戏》(电视专题片文学脚本)记述: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拨出巨资在那劳村创办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壮戏班,戏班人员达六十几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六,都要邀请邻近村寨的大小戏班到那劳村宫保府前搭台唱戏,以演出壮戏为主戏,敲锣打鼓,庆贺新年,同时广邀各路山歌高手前来进行山歌对唱,使得整个那劳村彩灯炫目、锣鼓喧天,春歌荡漾,热闹非凡。① 另外,岑毓英的胞弟岑毓琦亦对那劳壮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1905年岑毓琦邀请了外地的12支壮剧班到那劳集中演出。关于这次演出,岑隆业先生在《壮剧历史上的一次盛会》一文中做了翔实记述。[6 ] 可见,岑氏家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势力对那劳壮剧的对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而正是各个壮剧班的互相交流和壮剧会演等活动促进了那劳壮剧的不断发展。

    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还与那劳地域内崇尚文艺的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在民国时期便拥有“文化之乡”的那劳,可谓是各类文艺人才辈出之地。据《西林县志》记载:在民国时期,那劳艺术人才较多。那劳人韦家瑞时称“西林秀才”,与农姚典、农最荣并称为“西林三秀”。韦家瑞不仅能编诗作对,还擅长书法、绘画、雕刻,并且制作毛笔、粉笔、墨条等文化用品出售,其中“五定山房”墨条闻名乡间,远销西隆、田西和广南等县。宫保府后裔岑德康,爱好书法,每当练字,口中含酒,手艺精巧,经常为各壮剧戏班画戏服,制作狮头、龙头等道具。那劳寨班忠业,坚持天天画画,1995年以后,他以历史人物岑毓英为题材,画成了300页的《岑毓英画册》。[7 ]941崇尚文艺的风尚,对那劳壮剧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那劳壮剧提供了丰富的文艺素材和积淀。

    相关热词搜索:剧团北路调查研究传承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