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古代西域玻璃器物及工艺的输入与影响

    古代西域玻璃器物及工艺的输入与影响

    时间:2020-03-31 05:16: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古代中东地区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发源地。由西域地区输入,且深受古代中国人欢迎的、光亮透明的玻璃制品,大多来自中东玻璃生产中心及其技术辐射的波斯和中亚地区。由于古代中国玻璃制造业水平较低,魏晋以来在大量输入西域玻璃制品的同时,也注意引进西域地区先进的玻璃制造工艺,并于中国仿制生产,乃使得古代中国玻璃制造水平渐趋成熟。

    关键词:西域地区;玻璃器物;制造工艺;传入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1)01-0045-08

    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玻璃烧造技术,是世界玻璃制造的起源地之一,其生产工艺是自战国时代独立发展起来的。古代中国生产的玻璃虽色泽光鲜,但由于烧制温度低,多“虚脆不贞”。学术界运用现代化学技术鉴定、分析后以为,古代中国玻璃制品,因铅、钡两种元素含量高,基本属于铅钡玻璃。而古代中东地区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发源地,它的原料及制作工艺与中国的铅钡玻璃是有区别的,即以这种技术生产的玻璃因其钠、钙两种元素含量高,而被称为“纳钙玻璃”。古代由西域地区输入,且深受中国人欢迎的玻璃制品,大多来自中东玻璃生产中心及其技术辐射的波斯和中亚地区。

    一、西域玻璃制造业及汉文史籍记载

    由于地处世界传统的玻璃制造业中心,古代阿拉伯地区的玻璃工艺一直颇为发达,玻璃制造也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一项传统手工业,并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众所周知,埃及人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开始生产玻璃,之后的腓尼基人、罗马人、叙利亚人等均掌握了精湛的玻璃制造技艺,其产品不但色泽鲜艳、透明度高、耐冷热,而且形制也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玻璃制品。具体表现为:制作技术先进,产品多采用无模而自由吹制成型;工艺花样繁多,其制品常用贴丝、贴花、釉彩、刻花、磨花、模印和描金等诸多手法;原料成分虽属纳钙玻璃,但亦含较多的钾元素。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是世界玻璃制造的中心,该地生产的玻璃制品,有半透明红、白色,似萤石、蓝宝石或风信子石者;有黑色,似黑曜石的黑玻璃杯、碗等等。全透明玻璃则有蓝、绿、黄、紫、棕红等多种色彩,其中以似石英般纯白的玻璃器最为尊贵,被称为玉晶盘,它是当时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玻璃工匠的杰作。这一独特的玻璃制作方法,不仅在中东地区持续发展,绵延不断,而且影响、促进了周边许多地区玻璃制造工艺的改进。例如在玻璃瓶上贴以凸起的装饰,是采用热加工工艺,将熔融玻璃料贴压在瓶体上的一种方法。这种装饰在中东地区早已盛行,并成为其主要的工艺特征。后波斯萨珊工匠汲取了这一工艺技术,并加以改进,使其成为波斯玻璃制作的特点之一。今法门寺出土的贴花盛口玻璃瓶的造型,就具有波斯萨珊时期器物的特征,因为许多萨珊银瓶不仅采用完全相同的形态,而且浮雕式的装饰效果也体现出同样的风格。

    7世纪初,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的建立,中东地区的经济贸易获得很大的发展,古老的玻璃制造工艺也因此获得长足的进步。埃及人、叙利亚人早就以玻璃制造水平高和玻璃制品的美轮美奂而闻名,亚历山大里亚玻璃制造中心的地位保持了10多个世纪;而叙利亚的工匠早先就已在玻璃上以手工绘画或借助工具(旋轮)进行雕刻,显现了其高超的工艺水平。哈里发时期的大马士革、阿勒颇等夏姆地区的各类玻璃制品更以其质地细致、纯净,装饰精美而闻名遐迩。随后建立的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更是将这一工艺技术传播到帝国境内的每个地区。到法蒂玛王朝,埃及和叙利亚的玻璃制造技术再获发展,这时最重要的工艺成就为工匠们开始采用包金艺术,或以金属色来装饰玻璃制品,乃使玻璃制造业达到一定的高峰。从保留至今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玻璃器皿上有彩色的凹凸画和植物纹饰,大马士革的玻璃器皿如杯、盘、罐等制品,被输往世界各地的市场,且享有盛名。12-15世纪,在埃及艾尤布和马木鲁克王朝时期,这里出现了许多以玻璃为材料制作的艺术珍品,这些制品均以彩釉上描金为装饰。自萨珊王朝起,古代波斯的玻璃制造业与夏姆地区及埃及的这一工艺基本保持并行发展。伊斯兰化后的波斯及中亚地区的玻璃制造业,更是与中东地区同处于发展的前列。帖木儿时代,中亚的撒马尔罕成为西域地区玻璃制造业中心之一,当时在这里聚集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玻璃工匠,包括来自传统玻璃生产地的叙利亚人。

    自汉以来,古代史籍对产自西域、输入到中国的玻璃制品,称为“琉璃”、“玻琮”、“颇离”、“波黎”、“陆璃”等等,这些称谓均源自梵文vaidurya、印度俗语veluiya的音译,意即玻璃。这表明汉代来自中东地区的玻璃制品,并非由其生产地商人直接输入,而是通过印度商人的中介而完成的。早期一些文献常常以琉璃代称玻璃,以致日文至今还称玻璃为“琉璃”。隋唐以来,史籍对于入贡的玻璃制品,仍或以“琉璃”,或以“玻璨”相称,学界就此乃多有争议。一些学者以佛教经典《无量寿经》、《智度论》、《沙弥陀经》中均将琉璃、颇瓈与金、银、珊瑚、玛瑙、车渠(或赤真珠、赤珠)同列为“七宝”为据,以为二者应属于不同的物品,即琉璃为现称的玻璃,颇瓈(玻瓈)为何物,尚难以确定。况且,《魏书·西戎传》也记载波斯国出“颇瓈、琉璃”,二者是被分而称之的。之后的《周书·异域志》、《隋书·西域传》、《旧唐书·西戎传》也有同样的记载。但从文献所载西域地区入贡颇瓈的记述看,无论颇瓈,还是琉璃,就质地来说,应均属现今所指的玻璃。两者的区分,或许可能表现在工艺和形制上,即一般文献所称的水精杯、琉璃器、琉璃瓶,是指晶莹透亮的玻璃容器;而“颇瓈”可能多为玻璃制造的工艺品与装饰品。

    由于来自国外的玻璃制品在古人眼里弥足珍贵,史书甚或出现误记,《后周书·异域传》即言,珊瑚即玻璃也。尽管文献记述多有误差,但古人对国外玻璃产地的记载,大致是清楚的,亦即其基本来自中东、波斯及中亚等广大的西域地区。《玄中记》云“大秦有五色颇黎”;《周书·异域传》称“波斯国出颇黎”;《旧唐书·高宗本纪》云西域“支汗郡王献碧玻璨”;《旧唐书·波斯传》也言其地出“玻瓈、琉璃”;《册府元龟》以为“碧玻璃”来自西域的拔汗那;《新唐书·西域传》,称吐火罗有“红碧玻璨”,“武德二年(619年)遣使者献宝带玻瓈”;同书还称拂蒜,于“贞观十七年(643年),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瓈、绿金精,下诏答赉。大食稍强,遣大将军摩拽伐之,拂菻约和,遂臣属”。《唐会要·拂菻国》就此有相同的记载,贞观十七年,“其王波多力遣使献赤颇璃、石绿、金精等物,后臣大食国”。此外,陈藏器亦云:“玻璨,西国之宝也。”由上述早期玻璃制品主要来自大秦、拂蒜、波斯等地来看,它与中东、波斯盛产玻璃的事实是相符的。文献关于中亚拔汗那、吐火罗玻璃的记载,则应被视为是中东、波斯玻璃制品经此转手贸易的结果。另外据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玻瓈“出南蕃,有酒色、紫色、白色者,与水晶相似,

    相关热词搜索:西域器物古代输入玻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