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奥古斯丁研究现状述评

    奥古斯丁研究现状述评

    时间:2020-04-21 05:22: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国内学界认为,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罪责伦理思想:上帝赋予人自由的意志,上帝是至善完满的永恒存在,万物趋向于上帝,趋向于至善和完满,人与上帝相比较,人是微不足道的、不完善不完满的。自由的意志只有选择高于自身善的行为才是道德的,才符合人的本性。人由灵魂和肉体组成,心代表着自由的意志,而灵魂代表着理性,上帝是最高的理性,人必须接受理性的支配,否则人就有可能选择恶行。

    关键词:奥古斯丁;美德;伦理;心灵;自由意志

    一、国外研究现状

    奥古斯丁是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家,他的著作处处体现出高度的伦理情怀。国外对于奥古斯丁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而且专门冠以“教父学研究”之称,体现出研究的专业性。研究奥古斯丁的文献也很多。国外研究主要是对其神学和宗教学思想的研究。但可惜的是,由于语言的缘故,翻译国外的研究成果有一定难度。基督教研究专家周伟驰认为:“在研究方面,今天最新最全的关于奥古斯丁研究文献索引包括2万个左右的标题,这还只是从全世界大约5万个标题中得到的。”[1]在国外研究最多的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约占研究总数的15%;其次是对于《布道集》和《书信集》的研究,占了7%;而对《论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以及《约翰福音评注》和《诗篇评注》的研究,约占了8%之多。[2]奥古斯丁一生著述很多,以上提到的八大著作被编辑、出版、翻译的最多,而其余的大约109部著作几乎被忽略了。例如《关于福音书的问题》很少有人研究。

    周伟驰认为,关于奥古斯丁研究,其中90%的研究成果都以英、法、德、意、西五种西方语言发表。就研究特点来说,德国和奥地利侧重于词典的编纂,而南地中海则着重于遵循传统的经院的和语言学的方法,法国人喜欢从文本中抽象出观念,好形成文本所描述的现实观。其结果往往是正确的,但与文本分析相连的方法却往往是难以展现的。北美有两大倾向:一是英译继续源源不断地进行,另一方面针对现实而解释奥古斯丁的著作,这多由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发起。[3]

    由于奥古斯丁在卡西齐亚根时期的哲学对话著作,在语调和主题上都与《忏悔录》有所不同,因此许多学者对《忏悔录》第8卷所叙述的米兰“花园皈依”之真实性与实质产生了怀疑:这到底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象征?他皈依的到底是基督教还是新柏拉图主义?很多学者认为,奥古斯丁在米兰的皈依即“花园皈依”,实际上皈依的是新柏拉图主义,而不是基督教。这是一个巨大的研究突破,也被称为奥古斯丁《忏悔录》研究方面“哥白尼式的革命”,因为以前学界都认为,“花园皈依”是奥古斯丁接受基督教的象征,这个被普遍认可的结论被质疑而且也被推翻了。奥古斯丁成为主教后,极力想掩盖他在386年皈依的是新柏拉图主义而非基督教这一事实,因此才有《忏悔录》第8卷的写法。

    国外对于奥古斯丁的研究是非常专业的,毕竟奥古斯丁对于西方文明来说,是其基督教文化的教父和奠基者,而且是原罪文化的教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都集中在神学上,且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其思想,国外学界将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思想混杂在一起研究。他们认为宗教世俗化是伦理的实践,通过宗教实践,展现人类美德。笔者认为将伦理思想和宗教思想分开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解读伦理思想的研究更加专业。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奥古斯丁的研究是不足的,应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资料相对较少,而且不系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9年出版了由何光沪主编、石敏敏翻译的《道德论集》,这是关于奥古斯丁心灵美德修养的著作。书中奥古斯丁主要探讨了九个问题,讨论涉及实际生活和心灵修养的各个方面,例如: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圣洁的童贞、论寡居的益处、论说谎等等。这本书对于研究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对其心灵美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内对奥古斯丁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王涛:《奥古斯丁书信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载《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唐逸:《希波的奥古斯丁》(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2、3期);高峰枫:《奥古斯丁与维吉尔》(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神圣的呼唤:奥古斯丁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夏洞奇:《在婚姻与守贞之间——对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一种解释》(载《西学研究》2003年第1辑)、《现代西方史家对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解读》(载《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周伟驰:《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清华大学的王晓朝先后著述或者主持编撰的《信仰与理性:古代基督教教父思想家评传》(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教父学研究:文化视野下的教父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刘素民:《从“至善”的角度看阿奎那对奥古斯丁的补正及与近代启蒙价值的对接》(载《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黄裕生:《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王涛认为,现在西方学者对于奥古斯丁的研究逐渐走向了深入,有很多的学者整理并且研究奥古斯丁的书信。目前最权威的研究认为,“奥古斯丁一共有来往信件308封(其中49封是别人写给奥古斯丁的,另有7封信中奥古斯丁既非写信人也非收件人,由于内容与奥古斯丁有关,也被收入奥古斯丁书信集),记录了他从386-430年的人生经历”[4]。信件是第一手的材料,可以直观地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同时可以认识奥古斯丁思想转变和深化的过程。信件真实地记录了奥古斯丁与其他主教或者信徒谈论教义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也记录了他与其他异教徒和异端分子进行的辩论。但是信件的研究也有很多的困难,例如,信件的具体日期怎么界定?信件的收集及排列的顺序如何?这些都制约着信件的研究。

    华侨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哲学博士刘素民认为,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基于基督教意义上的“至善论”,具有神学的价值目标,但同时将神恩和人性分为了两条道路的走向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希仁教授认为,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基于教父哲学而阐发了关于善恶层次、善恶和意志自由的关系、真理与理性的关系,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教教义。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冉晓丽认为,奥古斯丁的思想强调人对上帝犯的罪和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进一步将之前的“幸福生活的指南”发展为“罪责伦理学”。

    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卢传斌认为:“源承柏拉图思想的奥古斯丁以光照论的哲学根据,在其基督教学说中阐发了爱与恶的伦理学,自由意志和原罪、人的堕落和上帝的恩典成为其最大特点。”[5]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缺陷理论和恩典理论建构起完备的基督教罪恶观与救赎论,完整地阐述了罪恶的产生原因、实质及消解途径。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夏洞奇在《“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两分倾向》(载《现代研究》2005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是两种不同的分法,代表了信仰之城和现实之城,同时也体现了奥古斯丁“两分法”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帝之城》有力地反驳了异教徒的谬论。“两座城”的学说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方面,在宗教信仰上,“两座城”是尖锐对立的,全人类都被归入这两个非此即彼的社会群体,不存在第三种选择;另一方面,只要人类尚且“在此尘世中”,“两座城”就必定“彼此相混”,共享“地上的和平”。借助于这些观念,奥古斯丁限制了“两座城”之间对立的范围:在宗教信仰上,“两座城”是不相容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两座城”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地上的“上帝之城”也就是教会。但他同时强调:在最后审判之前,现世中的教会始终都是善、恶相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黄裕生认为,奥古斯丁对于自由意志的追问与思考,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给人一种新视角,也为伦理学奠定了基础,使伦理学不仅具有“生活指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人具有绝对罪责、绝对权利和绝对尊严,使人具有世俗生活的积极意义。如果没有自由意志的追问,那么人就没有“原罪”,或者没有道德的标准,也无法惩罚人的行为。所以“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最伟大的创造,显示了奥古斯丁对于基督教忠实的信仰。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的张荣在《奥古斯丁的灵魂观》一文中指出,“灵魂是奥古斯丁思想中仅次于上帝的概念。灵魂的存在,其根据不在于它对肉体的依赖性,而在于思想本身,正是凭靠思想,灵魂才可以超越肉体的束缚,实现其生命的指令。思想是灵魂通往上帝、进入上帝的最近入口”[6]。奥古斯丁认为灵魂与生命、思想是一致的,灵魂是实体性存在,而灵魂最大的特点是能思想,且灵魂融入了身体。

    国内对奥古斯丁研究最多的是“自由意志”“原罪”“救赎”等思想,对其著作研究最多的是《忏悔录》,其次是《上帝之城》,最后是《论自由意志》和《论三位一体》。国内学界认为,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罪责伦理思想,上帝赋予人自由的意志,上帝是至善完满的永恒存在。万物趋向于上帝,趋向于至善和完满,人与上帝相比较,人是微不足道的,人是不完善不完满的。自由的意志如果选择低于自身的善,那就是罪恶,只有选择高于自身善的行为才是道德的,才符合人的本性。但是,对于灵魂与意志以及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学界还是没有阐述清楚。笔者认为,人由灵魂和肉体组成,心代表着自由的意志,而灵魂代表着理性,上帝是最高的理性,人必须接受理性的支配,否则人就有可能选择恶行。

    注释:

    [1] 周伟驰:《现代奥古斯丁研究》,《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2][3] 参见周伟驰《现代奥古斯丁研究》,《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4] 王涛:《奥古斯丁书信的发现、整理与研究》,《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5] 卢传斌:《论基督教视阈中的罪恶本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 张荣:《奥古斯丁的灵魂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3期。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奥古斯丁述评现状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