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出印刷版意味着什么?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出印刷版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0-04-23 05:18: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8年10月28日,即将迎来“百岁寿诞”(11月25日)的美国主流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将从2009年4月起停出印刷版,每天改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络版报纸给读者,从而成为美国首家停止印刷,几乎完全采用互联网战略的美国报纸。

    这条消息在我国业界和学界引发较多的议论,去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方面的11位博士生,在我主持下就此进行了一次专题笔谈。大家各抒己见,评论的角度和观点有所不同,以下提供的,是其中六位博士生的评论以及我的观点。

    人类传播史发展的核心线索:媒介形态变化

    马忠君:传播是人的本质,媒介是人建构传播的重要工具,媒介形态(Media Morphsis)是人类传播史发展的核心线索,这一线索的重要推动力便是传播科技的发展。

    报纸在人类传播史中是显著的里程碑似的媒介形态,它承前启后——从信息从人体分离之后,文字以形式、纸张为载体、印刷术以技术——为人类真正意义的“大众传播”开启帷幕,并在近代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如此,历史意义并不能妨碍它成为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并逐渐“衰落”下去(我们姑且将网版替换纸版认为是一种衰落)。

    从马歇尔·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森再到罗杰·菲德勒,还有很多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他们都提及新旧媒体演进近似地勾勒出这样的发展曲线——新媒体脱胎于旧的媒体,旧媒体与新媒体共存,并且不会消失。历史似乎也印证了如是说法,但目前报纸的“衰落”,如此快速的“衰落”,似乎让我们更加不安。

    如果说媒介是真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中介与界限的话,回观人类传播的发展,传播技术将媒介载体打造得越来越“薄”,也就是说媒介中介能力越来越强,并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投射越来越多。媒介形态的发展,也顺应这一趋势。信息以媒介形态为“形”,这样才可以为我们所感知。媒介形态日益强大可以包含信息的多种信息方式从视觉、听觉乃至嗅觉、触觉,并通过越来越“薄”的载体直接作用于人的体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重新回到这个问题,网络版代替纸质版的报纸真的是一种“衰落”吗?报纸有那么不可替代吗?没有了纸的形式,就没有“报纸”了吗?

    报纸目前唯一的价值便是便于携带。文字、图片的信息方式已经被互联网充分融合,并且在时效、自由度等方面被互联网落下很远。然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会使我们更加难以预知与设想。之前关于媒介发展规律的描述是在电子媒介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在那样的框架之下,我们对于技术的展望显然是有些限制了。

    在网络时代,或者说是在种种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既有的框架将被打破。传统的媒体会在形态上被逐渐取代,但是取代的时间还需要看技术发展的进程。如果网络足够广阔,载体足够灵活,人们也没有了对报纸、广播的“怀念”,传统的媒体形态是肯定会逐渐消失的。虽然固定的那种形态没有了,但是以听觉为信息形式和以视觉为信息形式的信息依然在,它们是新世纪的“报纸”与“广播”。

    某些局部的利益,某些人的情怀在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都显得那么的无力。信息构成了自我认知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油墨香”在这样的需求面前只能是一种淡淡的回忆。这不是报纸的衰落史,只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信息方式的信息有了新的更强大的载体。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报纸的制作、阅读、发行已经成熟

    庞宇: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将于今年4月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真实实现了无纸化报纸。这说明:

    ⒈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报纸的制作、阅读、发行已经成熟。美国现在平均每1.7户人家就拥有一台电脑,受众依靠网络来阅读报纸有了物质的保障。报纸网络版有效地实现了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和信息交流。由于网络版都是数字化,手机媒体,电视媒体都使用数字符号,很好地实现了不同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⒉市场需求,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上阅读,其便捷、高效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首先,人们在网上阅读省去了消费纸质报纸的花费、买报纸的时间及报纸日积月累占用的空间。其次,对于人们在报纸上阅读到的有用信息,人们“粘贴”、“复制”即可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类。网上报纸阅读、超文本全链接,实现了不同报纸网络版的转换。因此,更大的需求也是催生报纸网络版出现的条件。现在纸质版成本越来越高,报纸的纸质版和网络版同时并存,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⒊受众调查提供改版(网络版)依据。根据该报的调查,有86%的读者支持该报改成网络版。受众需求是媒体得以生存的重要理由。忽视受众的需求,将是媒体走向衰落的必然结果。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是媒体做出决定网络版的重要依据。网络版的完全实现,不仅满足了本国的受众,同时将使其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读者数量的增加和遍布世界,也会使对其的认可度提高。

    ⒋集中力量,提高报纸质量。摒弃纸质版,使报纸集中力量进行网络版的编辑、制作。网络的使用,有效地实现了网民与报纸编辑的互动,有效地提高了报纸的质量。与传统报纸相比,反馈手段的缺失和延时,使得受众和媒体不能有效和及时地沟通,在市场化极高的当今媒体,没有受众,抓不住受众的注意力,最后只能自生自灭。

    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满足受众需要。网络版报纸告别了传统报纸只限于文字、图片的形式,为人们的感觉提供了多维度的满足,便于人们信息的接受,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报纸的网络版。

    ⒍网络版报纸的时效性增强。例如5·12地震刚发生,最早是新华网把地震的消息刊登在网上。事后,人们第一时间打开电脑,到网上寻找最新信息。

    总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报纸的网络版成为趋势。《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今年的“改版”是基于市场、受众调查及技术的成熟考虑。

    造成网络版替代纸制版的技术性原因

    孙庚:网络版取代纸质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⒈网络版的多媒体制作优势。网络版的多媒体优势,使音频、视频、图表和文字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纸媒的制作效果无法比拟的,且信息海量。

    ⒉网络版快速的出报,可以达到实时传播。网络版在计算机上的编辑过程简单,大大压缩了出报周期,使信息可以实时传播。

    ⒊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这不仅方便了读者的反馈而且实现了公民参与的媒介使用理念,打破报社为传播者、读者为受众的传统报纸生产者、消费者的界限,更有利于多元价值社会的建设。

    ⒋网络版成本低廉。除去网络基础设施的先期成本和网络维护的费用外,网络版的成本低廉。清除对纸张油墨等的依赖,也是在今天环境、能源问题日益令人担忧背景下的一种抉择。纸质版取消后,同时节省了大量的印刷成本、零售成本、邮递成本等。

    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催生出网络版。现代社会,上网搜索信息成为人们新的信息消费方式,遇有突发事件,人们更是依赖网络。上网直接阅读的习惯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培养,对纸媒的疏离也是报业人士担忧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版的出现符合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市场调查的数据已经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一趋势。

    网络版报纸面临新的挑战

    易正林:从网络本身的特征来看,除了网络支付、阅读、评价、社会网络交流方面具有优势外,现代网络及相关技术也为报纸的平移提供了条件:

    首先,报纸阅读已经有相关的手持终端,这种报纸终端上看到的报纸,同样具有版面等空间结构,不会对报纸的美观及版面语言形成太大的损害。除报纸阅读终端外,电脑阅读也可通过电脑中的PDF格式,同样阅读报纸的版面语言及其他非语言要素。

    其次,网络版报纸同样可以移植原有广告,为经营提供条件。电子介质的广告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及有效性,能够轻易地将阅读→广告点击→在线购买结合起来,提高广告的效率。

    第三,网络版具备更强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点击或者显性的评分区块实现报纸的内容评价管理。同样,这种评价体系综合反馈区域,可以构成传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第四,新技术可以在网络上,借助相关主题或内容区块,形成一定的虚拟群体。互联网报纸读者会围绕一定主题或板块形成共同体,这种共同体脱离读者原有的社会背景和地方化环境,更为自由,也是报纸形成自己核心读者,构成“粘度”的方法。

    新技术对大多有能力转型的报社都是开放的,但早期实施新技术者会占有公关或推广上的优势。《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勇敢之举,是他们占领技术高地的重要方式。当然,也会有一定的风险:

    第一,网络版报纸具有更强的时效性。网站上的新闻都是流动的、随时滚动的。网络版报纸若同样滚动播报,抢时效,那么将与yahoo等传统新闻站点形成“同质化”,甚至也只是与传统上的报纸网站类似。如果采用格式化,有版面结构的新闻发布方式,则会有损时效性。因而,时效性与格式化、结构化、空间版式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矛盾。

    第二,网络技术发展使广告交互性更强,但面临google的Andson等业务的精确广告,按内容分配广告等策略,优势并不明显。按理说,传统纸媒进入网站后,原有品牌优势会继续存在。但当发展一段之后,按照休眠理论,人们可能会遗忘原有品牌与网站关联。随着时间流逝,也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品牌诉求。

    第三,网络版报纸形成稿件上传体系,多个地方记者或编辑可同时在线编辑,形成更具地方性或更小众的报纸子类。但对于分布式系统建设,也是财务和架构策划上的挑战。

    平面印刷有可能会有被淘汰的一天

    陈敏凤(来自台湾地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决定以网络版替代纸本印刷,这等于宣告平面报纸印刷可能在本世纪内真正消失,应一位美国传播学者的预言,2043年会是美国最后一份报纸消失的年代。如果这项预言成真,那将是传播史上重大变革的历史事件。

    全球报业受到网络科技改进,讯息传播非常快,所有平面报纸几乎都必须设立电子报来供应读者快速的新闻,也以电子报上网络广告收入作为营收。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办公室也可以随时上网时,平面报业要存在实为不易,加上景气欠佳,平面报业的寒冬其实早已来临。

    就如台湾地区,最近发生了作为台湾报纸金字招牌的《中国时报》,因为经管不善而被迫出售的事情,另一家金字招牌《联合报》的发行量也持续下滑。人们阅报习惯的改变,使报纸销售量受到影响。过去它们在台湾地区宣称是两大百万大报,如今数目不敢公布,有人甚至断言只有廿万份左右。

    但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去年也都传订数不断的下降,可见这将是全球普遍的现象。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去年11月18日在台北举行年会,所有报业负责人都体验到报业一定要改变,一定要有所变革才能活下去。《联合报》负责人王文彬说,所谓Newspaper,应该是News paper两个字分开,如果报纸不再是优势的传播工具,那就改为其他的传播工具,例如网络、影音等,但这项变革中,最核心的good news绝对无法改变。

    对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变革,也许对很多喜欢平面阅读感觉的读者,莫不心怀感慨、感伤,尤其当时报业还对纸本印刷怀着希望,认为人们拿着纸本印刷阅读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还是可以让纸本印刷继续生存下去的因素。而美国《纽约时报》似乎企图发展社区报,缓和订数下降的速度。不过,这样的怀旧情怀,似乎无法阻挡现代网络科技带来的无情冲击。

    事实上,现今许多报业也是平面印刷和网络版兼具的。同时,网络版的编排就是该份报纸完全一样的版面配置,色彩、标题等也都毫不逊色,与目前台湾地区一些标题式的电子报不相同。

    因此,全球报业似乎都预知报份不断下滑,阅报人口减少,广告减少,平面印刷有可能会有被淘汰的一天。

    只是,由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敲了一声钟声,大家在心里难免充满感伤,有些读者也无法理解适应。但是,就像前面所言,新闻传播的核心一定是好的新闻、好的品质内容。传播材质的改变,只是一个工具性质变化,虽然这一变化对新闻传播带来不小的冲击,值得注意,但作为一个新闻传播者或者研究者,坚持好的新闻内容,才是永葆长远不衰之计。

    报纸面向技术革命的光明大道尚不明确

    王学锋:百年大报,一朝即没。讨论这个问题,实际是在讨论——

    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否为个例?回答:否。几年前,台湾地区即有停止纸质版改出网络版的先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选择是整个美国报业市场不景气的反映。纽约时报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去年年度均推出裁员瘦身方案,《华尔街日报》已将亚洲版、欧洲版变成小报,均是整体阅读率下降的应对措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做法不是拥抱潮流,而是应对经营下滑、读者流失的不得已决定。

    ⒉转为网络版日子会好吗?个人分析:否。台湾地区的《今日报》出了几年网络版,不知所终,即为引鉴。国内最具转型条件的《计算机世界》在推出计世网后也仍然举步维艰。在美国,由于知识产权状况良好的原因,《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或许日子会好一些,但也仍难说前途好坏,且在放弃了百年形成的阅读惯性后,是否能创造出新的点击阅读习惯也是问号。

    ⒊怎么办?我认为,报纸面向技术革命的光明大道尚不明确,目前应该做的是平滑过渡。试列举方式:

    A.兼顾型。目前大多数报纸均有电子版,但失之“copy”,无网络特征。美国甘尼特报业集团(Gannett)的做法可作为兼顾型发展的代表:在几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传播面向年轻群体的免费报如《Click》《CLN》等,同时配以面向该社区的区域服务网络,提供居家、出行、娱乐的信息服务。

    B.数据库型:以《纽约时报》为代表,一些传统打包依托现存影响力,通过网络购买阅读方式将读者转化为数据库。特例是《华尔街日报》,这方面意图明显,效果也有一些。

    C.延展营销型。以杂志及中小型专业报纸最典型。比如伦敦有一份《收藏家》周报,其网站已经成为最著名的网上拍卖平台。

    还有许多,如彩信报、3G手机报等,均在摸索中。

    回到主题,我认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做法是在破产与生存之间的无奈之选,谈不上面向未来的主动选择,而报纸的未来,仍在于内容如何从纸媒中脱颖而出,独自创造价值。

    未来,仍看不清楚。

    传媒的外在形态不再是传媒间的本质差异

    陈力丹: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融媒”时代。各种传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了适应不同的接收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再是本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以网络为例,作为一个集影视、声音、画面、文章、动画、平面等于一身的媒介平台,信息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博客、播客、掘客、BBS等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沟通渠道。再如手机,六七年前,我们可以将它简单定义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通讯工具(移动电话),如今,拍照、收发短信、上网浏览新闻、获取手机新闻,几乎成为每部手机的必备功能,只能说它是一个信息接收终端。

    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简单地从某家报纸改变发行、出版方式便推断出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已经过时,某个媒介时代已经结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信息传输方式的一种。传递信息,只要接收者和发送者都乐于接受,选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种媒介的外在形式,都会有不同的人群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讲,纸质媒体也不会消亡。我们不能轻易断言新媒体将取代纸质媒体,相反,新媒体与纸质媒体相互依存倒是现实。

    现在提出纸质媒体灭亡的论据,是根据欧美国家的一些报纸发行量下降,但同时另一些地区的发行量又上升了,据美联社援引世界报业协会2008年6月2日发表报告中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报纸发行量在2007年呈上升趋势,受亚洲和南美洲的需求推动,全球付费报纸发行量上升了2.6%,至少在看得见的未来,报纸依旧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即使未来报纸减少了,但作为一类人群的需求,不会消失。

    历史上只有诸如纸草、泥版、羊皮纸那样的原始信息载体会消亡。纸,是经过二千年历史考验而得到确认的方便的、可触摸和留存的信息载体。从现代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没有哪一种大众传媒,因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走向消亡。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出来。当新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每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都程度不同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传媒形式,各媒体间能够共存共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文中参与讨论的为其博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箴言意味着什么科学印刷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