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初探《说文解字》中表示动物类的字: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pdf

    初探《说文解字》中表示动物类的字: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pdf

    时间:2019-02-02 05:30: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说文解字》是一部训诂学著作,其中有一部分是以阐释动物为主的字,本类字在《说文》中占有的篇幅虽不大量,但是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所包含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章试将《说文》中有关动物的字进行部分罗列并具体以豸部、马部为例作分析研究,希望能从这类字中窥视汉代动物类汉字的大体风貌,进一步了解其历经的意义上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引言
       自《说文》问世以来,研究者络绎不绝,也不乏名家名著。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说文》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选取《说文》中的豸部和马部这两个表示动物类的部首,并将列举例证加以阐释,通过探析这两个部首中具体汉字的特点,从中反映出汉代动物类汉字的一般面貌。
       二、豸部
       豸部是《说文 九下》中的其中一部,共收20字,新附1字,重文2个。《豸部》:豸,兽长齐。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凡豸之属皆从豸。池尔切。司杀读若伺候之伺。根据许慎对豸部的描述,我们了解到,豸是指野兽欲有厮杀动作的样子。那么不难推测凡是带有豸这个字做偏旁的字几乎都与凶猛或者具有猎杀本领的野兽有关。下面我们列举豸部中所收的字作进一步说明。
       豹,似虎圜文。从豸勺声。北教切。豹属于肉食性动物,常会猎杀其他小型动物作为其食物,因此捕食时会出现将要捕猎事物的动作,豸,表示的就是意义,右边的勺字,就表示声音。
       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从豸莫声。莫白切。貘字左面的偏旁部首是代表动物的豸部,右面跟表音成分的莫字。
       貂,鼠属。大而黄黑。出胡丁零国。从豸召声。都僚切。左形右声,左面的豸部表示意义,右面的召字表音。
       貉,北方豸种。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莫白切。左形右声,豸部表意,各字表音。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豸部不但可以表示动物类的字,而且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即是说在豸部所收的字中,形声字占有的比例是100%,而且形式是统一的左形右声。从上述例子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一些代表凶猛动物这类意义的字的自身意义也在发生着比较微妙的变化。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豸部的字都只具有猛兽这类意义蕴含在内。如:豸,这个字,在东汉时期许慎解释为野兽欲厮杀的动作,而豸在古书中还指没有脚的虫子。词语虫豸,是旧时对虫子的统称。对比之后可以看出,豸既可以表示大型的猛兽,也能够表示小型的虫类。
       三、马部
       《说文马部》共收字115个,新附5字,重文8个。《说文十上 马部》:“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鬃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莫下切。”《马部》所收录的字,大部分都是与“马”这类动物有关系。古往今来许多经典之作都证实了一个观点,即:“古人用字,细致有别。”虽然同属于“马”这一大类,但是如果再继续细分下去,这其中也会出现很多不同特色的马种。从这些不同种类和特色的马里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和阐述,分析对比出《说文》中表示动物类的字中马部所收录各字的细微差别之处。
       1.在表示马的年龄大小方面,分别用不同的字进行描述。如:驹,马二岁曰驹。三岁曰洮。从马句声。举朱切。
       2.在马的皮毛颜色方面,也使用了不同特点的字来表示,如:骊,马深黑色。从马丽声。吕之切。骆,马白色。黑尾也。从马各声。虑各切。骢,马青白杂毛也。从马�声。仓红切。
       3.根据马的毛色出现的位置的不同,划分不同马种。如:驳,马色不纯。从马爻声。
       4.依据拉乘车辆的马匹的数量,划分马种。如: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驷,一乘也。从马四声。息利切。
       5.根据与马有关的一些情况划分的字。如:驿,置骑也。从马 声。羊益切。
       从上述的例证中我们看到,古人使用了大量的字词表示了同一类事物的细微不同之处。如果从现代汉语中进行观察和对比,我们会发现,表示什么样的马或者马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别在现在已经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了。也就是说,与“马”有关的字已经大大减少了。在某种意义上,“马”字成为了一种统一。马部下面所包含的字发展到现在也就呈现出“以简代繁”的趋势。那么,这个趋势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又是怎样不断变化才产生出现在的形式的呢?那些看似繁琐的表示马种类的字是怎样一步步消失进而转换到今天我们见到的字典里马部中所收字的呢?对于古人用字细致,也就是“繁”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进行专门讨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作者简介:巫正秀(1984.11-),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物类初探说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