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及对策]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及对策]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时间:2019-02-08 05:32: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其产生原因复杂、隐蔽性较强、社会危害相对较大,但学界对此研究却不多,笔者在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对自己的科研内容加以说明、论证和进一步探讨的佐证,是对他人或本人前期成果进行分析、借鉴的外化形式,是对他人思想、观点和理论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参考文献被标记出来构成来源和出处,可使读者方便地追索有关的科研资料,与正文一起完整表达科学研究的过程。高质量的参考文献不仅反映了作者科学研究进程的全部信息,而且体现出对他人智力创造的尊重,映衬出作者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态度。
      长期以来,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二是不实著录的问题。对于前者即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各位编辑同仁已有很多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可以说,只要编辑认真对待,这类问题基本可以消除。然而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其产生原因复杂、隐蔽性较强、社会危害相对较大,但学界对此研究却不多,笔者在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不实著录的类型及原因
      
      参考文献不实著录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如由于作者没有认真核实导致的著录偏差,也有主观原因,即有些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地采取非正当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故意隐瞒型
      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引用、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很正常的,但一旦引用就必须如实准确地以参考文献的形式著录出来,以利于读者将作者的成果与被引用的成果区分开来。然而有些作者明明是引用了他人研究成果中的数据、观点,但却并没有在参考文献表中如实著录。如果一篇论文中出现多处引用却不著录的情形或这种情形占论文篇幅达到相当比例,可以认定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应当受到道德谴责甚至法律追究。
      2.无中生有型
      这指的是作者将并未在文中引用的文献却在文后以参考文献形式进行著录。导致这一现象产生也有多种原因,一是某些学术期刊对作者提交的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有数量要求(如必须引用10篇以上),但作者在研究中并未参考引用这么多文献,为了凑数,临时将一些不相关的文献著录在文后,以达到编辑部的投稿要求;二是作者为了显示自己阅读和占有的材料很丰富,借此抬高论文的水平,给编辑和审稿专家一种假象,目的是为了使论文能顺利通过评审并最终发表,但事实上并没有阅读更没有引用某些文献,却将其作为参考文献进行著录;三是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抄袭了他人成果,但为了掩盖论文中真正“引用”的内容,故意将并未引用或无关紧要的文献著录出来,而将真正参考引用的文献隐去不著录,以期达到转移视线、混淆视听的目的。
      3. 以讹传讹型
      有些作者为了贪图方便,不愿做扎实的案头准备工作,甚至压根就没有阅读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内容,而是将他人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直接转引过来,而他人论文中该文献著录本身存在错误,从而导致参考文献以讹传讹。①这种情形在引用“名著”时更为常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imkin和Roychowdhury在对大量错误引文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对于“名著”的引用,都是复制的。②梁立明和钟镇对错引现象所折射的科学家群体引文失范行为进行了研究,该文以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Nature》上一篇被引用达19万次的高频次引用论文的错引记录为例,发现这19万篇引文显示的该文的出处竟然有518个不同的“版本”。当然,这其中完全正确的只有一个版本,而其他517个版本都是错引。错误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卷码对,页码错;卷码错,页码对;卷码、页码均错。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正是引用者也就是论文作者在没有阅读原始文献的情况下,“借用”了其他论文文末的参考文献。③
      
      解决参考文献不实著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和提醒力度,防范于未然
      应该说,大多数作者在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时能够秉持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参考文献的著录方面也能做到如实、准确、规范,但也不可否认,在当前学风浮躁的大背景下,有些作者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撰写论文时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为了转移读者视线,这些作者就在参考文献上动起了歪脑筋,造成了参考文献的不实著录。这时候,编辑的宣传和提醒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具体说来,就是编辑在收到作者投稿时就将作者应该遵循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明确告知对方,并强调一旦违反将导致哪些严重后果。在参考文献著录方面,可将以下内容郑重告知对方:严禁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应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参考和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应按要求如实准确著录;参考和引用的文献应为原始文献,不得从他人论文中复制文献。编辑部应该将这些内容作为“投稿须知”的一部分,将其上传到编辑部网站上或经常刊登在期刊的封二或封三上,以对作者进行宣传和提醒,从而使其产生触动,自觉纠正和消除参考文献的不实著录。
      2.在编校过程中强化对参考文献的审查和把关
      虽然编辑部和各位编辑在作者投稿前已经将“如实准确著录参考文献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向作者传达过,但还是有少数作者或者将编辑的话当成耳旁风,或者为了达到顺利发表论文的目的在参考文献上故意做手脚,而这些不实著录的参考文献仅从形式上看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却存在“故意隐瞒”、“无中生有”或者“以讹传讹”等参考文献不实著录的问题。例如,笔者在一篇论文中看到其中一个参考文献著录如下:
      [1]邓小平.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M]//邓小平文选: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02.
      从表面上看,这个文献著录得很规范,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笔者通过查阅《邓小平文选》原书,却发现在第1卷上不仅没有《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这篇文章,而且第1卷正文内容总共不到400页,根本不可能有第502页。笔者遂与作者进行核实,在笔者追问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作者最终承认自己并没有亲自查阅《邓小平文选》原书,这一文献是他从其他论文中复制过来的。准确的参考文献著录是:
      [1]邓小平.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M]//邓小平文选: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2-133.
      为了保证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编辑应该加强对参考文献的审查和把关力度,将不实著录的参考文献在期刊印刷出版之前全部消除或纠正。具体来讲,编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参考文献的审查:
      首先,利用期刊网和数据库对参考文献进行审查。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如此,编辑在编校工作中亦应如此。编辑应该提高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查询的能力,熟练应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以及“EI”、“SCI”、“SSCI”等专业网站和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可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或关键词输入上述数据库,从而查阅相关文献的内容,可以发现投稿的论文是否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也可由此判断参考文献著录是否存在“故意隐瞒”的情况;也可判定所列文献中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型”的参考文献。
      其次,对于著作尤其是“名著”等无法在网络上查实的文献,应要求作者提供该文献的原著实物或原著首页及所引用页码的扫描文件与复印件。这样一来可以对引用的内容进行核实,以免作者在引用时对文献内容随意删减甚至断章取义;二来可以对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内容进行审查与核实,杜绝“以讹传讹型”等“文献复制”行为。
      3.充分发挥审稿专家的专业优势
      相对编辑而言,审稿专家对各自的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动态更加了解和熟悉,因此,由专家对一篇论文进行学术判断和质量把关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也包括对参考文献的审查,有时作者投稿的论文中就引用了专家本人的文献。审稿专家经常能帮助编辑发现参考文献不实著录的情况。不过,这就要求编辑通过有效途径准确定位、合理选择审稿专家,因为,随着学科分级概念的形成,人们对“同行专家”概念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即把在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小同行”。④在审稿工作中,编辑如果选择“大同行”的专家审稿,经常会出现评审意见只是泛泛几句的情况,不仅给稿件的取舍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对参考文献不实著录的情况也很难发现;而请“小同行”专家审稿,评审意见比较全面,所提意见往往一针见血,并经常能指出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有效防止参考文献不实著录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①李舒.参考文献不实著录与学术失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11.
      ②Simkin M V,Roychowdhury V P. Stochastic Modeling of Citation Slips[J]. Scientomentrics, 2005,62(3):367-384.
      ③梁立明,钟镇.错引现象折射出的科学家群体引文失范行为――以Nature上一篇19万次高频引用论文的错引记录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6):62-65.
      ④李金丽,徐用吉,林清华.利用中国教育网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6,18(2):147.

    相关热词搜索:著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