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留在生命中的印痕】我生命中的印痕

    【留在生命中的印痕】我生命中的印痕

    时间:2019-02-09 05:41:3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教材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就我而言,五十多年前接受的语文教育已如留在生命中的印痕,仍在影响着我的生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读小学。当时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好几篇苏联革命领袖列宁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有《列宁在理发室》、《列宁和哨兵》、《送给孩子们吃》,这几篇课文还被编成课本剧演出。通过学这些,我们知道要学习革命领袖的伟大品格:要遵守公共秩序,要遵守纪律,一事当先,要想到别人……四十多年后,苏联解体,档案解密,旧事重提,才知道那些故事多是作家左琴科编出来的。当时他因为“跟不上形势”,被当局打成“落后作家”,“供应证”没有了,为了混口饭吃,就编“列宁的故事”去混稿费。那些故事当年发表后还遇到过麻烦,比如有人告密,说他写《列宁与哨兵》时,故意写的那个叫嚷着的“小胡子”是影射斯大林,让左琴科恐惧了好一阵。
      我在四十年后知道了真相,想到这个左琴科有些咎由自取,他因此吃了苦头;可他不知道有个中国儿童因为他的《列宁在理发室》也惹过麻烦。那篇课文好像是小学三年级课本里的,写列宁去理发室理发,等待的人比较多,有人提出来“让列宁同志先理”,列宁坚决不同意,坚决地坐下来排队,从口袋里掏出报纸来看。我在学习时,思想开了小差。我看过学校走廊墙上的马恩列斯画像,千真万确:列宁是光头。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不安,课间问老师:“列宁是个光头,他去理发室干吗呢?”我的老师脾气暴躁,经常动手打学生,当她震惊之下一言不发,用锐利的目光逼视我的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然而列宁的确是光头(画像是不会错的,很光),他为什么要去理发室?我不懂。他根本不需要进理发室――当年我认识的所有光头都不进理发室。回忆往事,我之所以努力学习却不被老师看好,直到小学四年级才获准加入少先队,可能和我那类“造反”意识有关系。关于“光头”,我的同学经历过更恐怖的事。在四年级的一节课上,老师为了表示对领袖的崇敬,没话找话:“列宁同志因为多动脑筋,头发很早就落光了……光头都是很聪明的……”有个小男生下课后,有些紧张地对老师说:“光,光,光头聪明,但是……然而……可是……蒋……蒋……也是光头,也,也聪明……吗?”语文老师脸涨得通红,眼睛毒毒地盯着他,分明认为遇上了一个“小反革命”,她却不去想,恰恰是她的话引发了学生的推理。回忆童年,那些瞒和骗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多少阴影和伤痕啊。
      还有篇课文说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图书馆读书,多年如一日,读到高兴时,他会用皮鞋在地上擦,日久天长,地上磨出了一个深深的印子。教师每讲到“领袖勤奋”就特别来劲,可是教室里的学生――特别是男孩,全都骚动起来,几乎每个人的鞋子都使劲地在地板上蹭,闹得老师变了脸。为什么马克思高兴时可以这样蹭,我们就不行呢?当今的孩子读这样的课文,可能会有其他猜想。比如:课文是不是暗示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建筑质量极差,让马克思的皮鞋蹭几下就凹下去了,与当今的“楼脆脆”、“楼歪歪”有一比;会不会以为马克思神功盖世,少林寺僧人使劲跺脚,才弄出那些坑来,马克思他老人家才真正笑傲江湖,只要用皮鞋擦几下,就在英国的水门汀上留下了一个大脚印……如果儿童有这样的思考习惯,那是多么令社会担忧啊。当然,故事本可以有其他的解读:原来马克思的修养如此不好,竟然也有恶习,妨碍他人。如果我也在那里阅读,会离他远远的;如果我是图书馆管理员,我会劝告他停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如果他屡教不改,我会上前对他说“请你出去”,而不会让他连续磨地几十年!……谎言是多么经不起推敲啊,而这篇课文长期存在于小学教材中,没有谁敢质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才揭了底:没有这回事。据说当年戈尔巴乔夫访问英国时也问了这个问题,可见这个故事是东方的经典。我们总算知道真相了,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上了当的人,至死不解其惑,殊为可叹。
      教育如果过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必然难以对民族的未来负责。仅靠几个人甚至一部分人的清醒未必能扭转局面,特别是在缺乏理性思考批判的环境中。
      在编高中语文教科书说明文专题时,我们认为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价值难以替代,惟其中这句话可能会让学生质疑文章的科学性:“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学生如果认了真,就可能想到:如果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那也就会有“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文章写于1979年,这一句当时就是多余的,却没有人删除;现在仍保留在科学说明文中,不合适,应当删去;可是很多人都建议“别惹事了”。是啊,很多人都瞪大眼睛等着你这一删呢。一本书中,就多这几个字吗?我们这些从“文革”活过来的人不免闻鸣镝而股战,谁会忘记当年的事?奇怪的是至今也没有几人就此提出意见,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也只是一笑了之。可是我们知道,休以为静如死水,如果谁认了真,动手删除这句话,肯定会有一场轩然大波。就这样,大家视而不见,装聋作哑,不知不觉地,把一些虚假的错误的东西留在教科书里,传达给学生了。――不要责备学生的作文弄虚作假,不要一味地责备儿童说谎,先检讨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暗示吧。
      我很感慨时代的进步真的很慢,明明知道是欺骗,明明知道有毒,道理也是明摆着的,就是没有人勇敢地去纠正。
      要像儿童一样睁大眼睛去发现世界,要始终保持一颗可贵的好奇心,才可能有诗一样的人生。千万不要企图给孩子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更不要企图灌输迷信,培养排他功能,肆意欺骗儿童,否则必将遭致灾难。儿童时期落后的、非人道的教育印痕,将会扭曲人的命运,从而给民族留下耻辱。几代人的命运已经证明了这些。
      【选自《新浪・博客》本刊有删节】
      题图/遮蔽/马宏亮

    相关热词搜索:印痕留在生命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