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耙耧世界里的河洛风情_河洛群侠传隐藏人物

    耙耧世界里的河洛风情_河洛群侠传隐藏人物

    时间:2019-02-11 05:29:5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阎连科 耙耧世界 河洛文化 神秘奇异 理学伦理   摘要:阎连科是当代中国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耙耧系列小说扎根于河洛乡土,洋溢着河洛风情。其神秘奇异的个性,既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更有来自于河洛文化及河洛文学的滋养。其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和夫妻婚姻关系,有着河洛“理学名区”的伦理特色。他书写了可能正在消失的那方土地上的文化,为中国当代地域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
      
      阎连科是当代中国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从九十年代的《瑶沟人的梦》开始,一直到近期的《受活》,其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舞台始终不离耙耧山脉。耙耧山位于河洛地区的嵩县境内,“耙耧山,县东25里,下为伊川先生的故里。” 阎连科就生长在这个贫穷闭塞而又有深厚文化传承的山区。若干年后,当阎连科远离故土开始文学生涯,少时生活其间的耙耧山脉成为他创作的摇篮和源泉。“可以说,对乡土世界的魂牵梦绕,是贯通阎连科小说创作的血脉。” 在对耙耧故土的守望与书写中,作家曾浸染其中的河洛地域文化,自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意识深处流注笔端;而其真实描绘的耙耧山民日常生活场景及人性风物,也不可避免地打上河洛文化①的烙印,这使阎连科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河洛风情。
      
      二
      
      阎连科小说扑面而来的是神秘奇异。《耙耧山脉》里,死去村长的阴魂坐在村边坟头,整夜滔滔不绝地讲话;《黄金洞》里,已吞金而死的爹指挥二憨背着自己的尸体,摆脱女人桃的追赶;《天宫图》里,路六命上吊自杀,黄泉路上有老人导游相送;《耙耧天歌》里,尤石头的阴魂长期陪伴尤四婆,并为其报信、指路,与其谈论家务。在这些幽冥幻象之外,作家还常!用一些动人心魄、匪夷所思的题材,营造奇诡魔幻的情境。这表现在《年月日》里,是那“千古干旱”,是那先爷与狼群的生死比拼、与盲狗的相知相依,是那以血肉之躯对玉蜀黍的喂养;在《日光流年》里,是那令人恐怖颤栗的喉堵症和活不过四十的人生宿命,是那以种油菜、翻地换土来延年益寿的奇怪思维,是那男人们的卖皮、女人们的卖淫、濒死的村长以身诱鸟;在《受活》里,是那全由残疾人所组成的奇特村落,是那单腿飞跑、耳上放炮、树叶刺绣、脚穿瓶子鞋的绝术表],是那购买列宁遗体建造纪念堂的骇世之举。还有,鼠群洪水般浪涌,蝗虫遮天蔽日,六月漫天飞)……这些题材及其构造的情境,无不光怪陆离,荒诞不经,它使作品真实与虚构并置、现实与梦魇交织,构造了一个奇特诡异、亦真亦幻的艺术天地。
      阎连科小说的神秘奇异风格,研究者普遍认为是受域外现代主义,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然而,作家说,他不是拉美文学的信徒。他的确看了拉美小说,但也看了《聊斋志异》《西游记》这种天马行空的作品,认为不从中国小说而非要从拉美文学寻根探源,可能是对本土文化没有了自信心。作家认为,优秀作品无一不是“仰仗土地的文化”,“那些好作品中乡土文化的潜流,才是真正的生命”,“离开乡土我是无法写小说的”。由此,如果我们的目光也向内凝视作家的乡土,就会发现其神秘奇异,来自于拉美文风的吹拂,但更多的是来自于河洛文化及河洛文学的滋养。河洛文化是以河图洛书为源头的文化,是“《易》以贯之”的文化。神秘的河图洛书,玄妙的《易》,孕育了河洛文化神秘奇异个性。“奇异性,这是河洛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再考察河洛文学,仅就唐代而言,李贺的《梦天》《苏小小墓》《南山田中行》荒诞瑰丽,奇崛幽峭;韩愈的《南山诗》《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诗风奇险,气象奇特;李商隐的《无题》化用神话志怪故事,深情绵邈,晦涩朦胧。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均以神秘奇异而著称。其如此相对集中地出现在河洛地域,所仰仗的土地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阎连科也生长于这方厚土,文化基因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塑造其精神品格,深刻影响其文学创作。
      审视阎连科小说神秘奇异风格的构成元件,无论是人鬼合谋,人狗对话,开棺盗墓,还是尤四婆用死去亲人乃至自己的骸骨熬汤治疗儿女们的傻病,三姓村把残废孩娃遗弃在西山梁野沟,都有丰厚的河洛文化底蕴。“放在家乡这块土地上,任何事情都可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其“山乡信巫”,“恪事外神,山乡尤甚……至冬春农隙,敛钱结社,百十为群,远赴武当华岳,名曰进香”。这一民俗观念反映在作品里,便是人鬼合谋,熬亲人骨头治傻病,以吃油菜、翻地换土来活过四十岁。“其不经者结认阴亲,残毁幼殇,寄亲儿于僧道,弃发妻于穷途。”这一民俗文化,反映在小说里便是乡人对冥婚的热情,三姓村人遗弃残废孩童等。河图洛书和《易》的观物取象,以象征符号喻示种种物情事理,也塑造了河洛人相信异兆和天命的思想观念。《乡间故事》里,“我”在路上遇见一条黄蛇,便被理解为婚姻受挫。《受活》里,“天热了,下)了”、“冬日成了酷夏”的季节反常预示大难临头。小说章节、页码全都用单数标明,暗示世道的凶险。而时间采用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旧历,又传达出人世的轮回。《日光流年》里,“命通”“命赌”是三姓村常说的方言,他们的苦难以及苦难的抗争,都被认为是在“注释天命”。还有,河图洛书及《易》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之法则,是河洛文化的精髓”。这一文化精髓反映于文本形式,则是《受活》中的人名、地名大多以动植物的名字命名;反映于作品内容,则是回归自然的主题,是《日光流年》里司马蓝回归母腹出生为婴儿所唱出的质朴本色的生命之歌,是《受活》里对“花嫂坡、节日、受活歌”的心驰神往,对耙耧峡谷自种自耕、自由自在、平静安详的自然人生的诗意书写。
      
      三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的形成之地。春秋末年,孔子来洛“入周问礼”,把周公之礼系统化、理论化,发展成了后来以“礼乐”为中心思想的儒家学说。宋代程颢、程颐又主创了“洛学”或称“伊洛理学”,把三纲五常进一步哲理化、神圣化,对宋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河洛文化的特质,概括说来,就是‘礼乐’宗法等级制度”,“礼乐文化是河洛文化的内核部分,它的成熟与完备,是可以标志河洛文化的形成”。
      河洛礼乐文化有着连绵不绝的强大辐射力量,它使河洛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理学名区”,有所谓“嵩县伊川到洛阳,村村立着石牌坊”的民谣流传。阎连科生活在这一“理学名区”,并且他所生长的耙耧山下即为河洛理学创始人“二程”的故里。作家自小浸染于浓厚的儒家理学环境,,陶于“士向诗书,民习礼仪,务本立业,有周召遗风”的乡土民情,无论从作家创作主体还是从小说描写客体来看,耙耧世界都应是一个深具河洛伦理文化特色的世界。
      阎连科小说里的河洛伦理文化,在家庭关系中有着较为突出的书写和相对集中的表现。在这里,!择“家庭关系”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原因在于“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家既是日常凡俗的生活事实,又蕴涵着伦理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
      在家庭关系中,父子关系被儒家视为社会关系的基石,它既是“三纲”之一,又是“五伦”之首。并且“君臣”与“父子”这前两伦,在封建社会里是互喻一体的。分析耙耧世界里的父子关系,它有着鲜明的“父为子纲”特征和孝道思想。以《日光流年》为例,首先是父亲崇拜心理。司马蓝七岁时曾耳闻目睹了父亲对蓝百岁的训斥,明白了谁做村长谁就可以对村人吼嚷,这使他自小就立下了像父亲一样做村长的宏愿。这一雄心壮志,也使父亲临死之时语义丰富且饱含深情地说:“你像爹的娃儿。”司马蓝也的确不违父命,“把这村长要回司马家”。甚至在父亲死后内心困惑之际,司马蓝虔诚地跪在父亲的坟头汇报思想,还特意告诉父亲自己践行了他当年“想当村长就得不怕卖皮子”的告诫。其次,坚决维护父亲及司马一脉的形象。当司马蓝发现其母杜菊与蓝百岁偷情时,他没有提着菜刀冲进屋去,而是尊奉儒家“子为父母隐”的教诲,既保全了母亲也保全了死去的父亲的名声。当蓝四十说“你姑司马桃花跟公社卢主任睡”时,司马蓝则毫不顾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手起手落,噼噼啪啪就是几个耳光”。其三,父系权威至上。当母亲的行为与父亲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司马蓝坚定不移地站在父亲的一边。而蓝百岁与死了丈夫的杜菊偷情,司马蓝则怒不可遏。他没有考虑过母亲的生理需求及情感愿望,不惜逼迫母亲跪在父亲的坟头,“想今天他能让母亲跪在父亲面前,也就对得起父亲了,算对父亲尽了最大的孝心啦”。这里的“孝”主要是对父亲而言的。杜菊的行为,也颇有“夫死从子”的味道。其四,“父子有亲”关系的]变转化是“长幼有序”。小说开头一幕是司马蓝与司马鹿、司马虎三兄弟争坟地。司马虎提出把大哥、二哥、三哥的骨头挖出来埋到一个坑里去。这时的司马蓝冷丁间“一个银白的耳光掴在了司马虎的脸上”。司马蓝打耳光显示的是长兄的权威,司马虎随后没有和他争吵,其理由是:“你是老四,其实也是老大,还是三姓村的村长,我像驴一样听你一辈子吆喝。”这是对“长兄如父”的认同。
      家庭关系中第二个重要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耙耧世界里的婚姻,第一,极少涉及爱情。在《乡间故事》里,“连科”先是追求村长的三姑女,失败之后转而追求副乡长的丑姑女,村长的三姑女主动要求嫁给副乡长的丑儿子,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联姻加入或巩固一种血亲权力关系,至于男女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受活》里,虚岁十九的茅枝与三十五岁的石匠合铺,是因为石匠的娘临终时抱着茅枝尽了劲儿哭。临终之人难以瞑目的托付,加之收留的恩情,是茅枝婚姻!择的直接动力。《日光流年》里,司马蓝与蓝四十之间,在耙耧世界里异乎寻常地闪现了爱情的微光,但这种爱情总是被权力欲望扭曲着,当杜竹翠以嫁往外村挑战、动摇司马蓝村长的权威和地位之时,权力欲望使他很快与杜竹翠合铺成家了。“合铺”在文本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经过蓝四十以“合铺”为条件去九都卖淫、司马藤宁愿自己接客以阻止蓝四十与其父“合铺”的两度阐释,可知其在耙耧婚姻观念中的重要位置。而“合铺”这一形象的表述,传达出的是原始的、物质层面的信息。第二,男女关系上不平等,是较为典型的“夫为妇纲”。这体现于杜竹翠嫁给司马蓝时的表白:“你娶了我杜竹翠,我给你做牛做马,洗衣烧饭,端洗脸水,倒洗脚水;说我杜竹翠一辈子要是对你说一句难听的话,你可以把我舌头割下来”,“可你要是娶了我,我会像磨道里的驴一样侍奉你一辈子”。耙耧世界里的女人们大多这样向男人们表白,而婚后男人们回应她们的是时断时续的拳头。三姓村的男人们“就是把媳妇打死也行”,尤其是在女人们失子而痛哭时,也竟然有男人被媳妇哭得恼了,去把媳妇踢一脚。家庭暴力的背后是女人对男人的绝对服从或屈从。第三,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渗透着父权文化的因子。《耙耧天歌》里的尤四婆,《日光流年》里的蓝四十、杜竹翠、杜菊、杜梅、司马桃花,《受活》里的茅枝婆,这些女人作为母亲或妻子或情人,较多地呈现出了女人可爱、美丽、无私、奉献等“天使”的一面,从中可以看出作家的“女性崇拜”意识。但是“那些逆来顺受、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在女权主义批评家看来,她们只不过是男性的陪衬,因为她们的价值仅仅是体现在为男性所做的牺牲上。而自我牺牲并不是女人的唯一标志”。由此,从耙耧世界的女性形象中,女权主义者读出的与其说是对女性的崇拜,还不如说是男性中心对女人的歪曲臆造,在对女性理想化乃至圣洁化的塑造中表现的是十足的男性趣味。
      解读耙耧世界里的家庭关系,无论是父子关系,或是夫妻关系,都具有传统社会的伦理特征,缺乏现代性。在父子关系中,传达出的是“父为子纲”的伦理。在夫妻关系中,传达出的是“夫为妇纲”的伦理。而“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是现代社会激烈抨击的观念,因为不平等的“父子有亲”之中是对“子”独立人格精神的摧毁,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更何况男人的优越制造了女人更深的悲痛。由此,二十世纪文学出现了大量的“父子冲突”结构形态下的家庭叛逆形象,出现了大量的抒写无爱婚姻的悲剧故事。与这一世纪主题相比,阎连科的小说充溢着传统社会的伦理文化,无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另类,但这或许正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他对耙耧世界家庭关系的书写,我们可以批评它的落后性乃至反现代性,但文化价值判断并不能代替文化书写,他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河洛“理学名区”的伦理状况,呈现了可能正在消失的那方土地上的文化。
      阎连科小说的河洛地域文化色彩,在神秘奇异个性和理学伦理之外,还表现于对乡村血亲权力的揭示,对婚丧嫁娶民间风俗的描写,对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方面。总之,他以耙耧系列小说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河洛风情的乡土世界,为中国当代地域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刘保亮,文学硕士,洛阳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文学教研室主任。
      
      ①河洛文化,是特指黄河、洛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洛文化已成为国家立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清]康基渊.嵩县志•山川[M].
      [2]林舟.乡土的歌哭与守望[J].当代文坛,1997,(5).
      [3]阎连科、张英、伍静.阎连科:拒绝进城[N].南方周末,2004,04,08.
      [4] 阎连科.仰仗土地的文化[J].小说选刊,1996,(11).
      [5] 杨作龙.河洛文化导扬[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 韩石萍.关于河洛文化的若干问题[A].
      张得水、赵唯唯.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A].
      蔡登秋.河洛文化中“自然之道”及影响[A].
      以上三文均选自: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7] 王新年.河洛文化的地域和特点[A].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8] 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热词搜索:风情河洛世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