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春秋赋诗言志 笔底春秋,吟咏言志

    春秋赋诗言志 笔底春秋,吟咏言志

    时间:2019-02-11 05:42: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同毛泽东的思维、语言、军事、书法等方面之艺术成就一样,毛泽东的词诗艺术造诣也很高,直追“三李”。从赏析的角度来讲,毛泽东的诗词从思想到艺术,都丰富得很,是一座融思想与艺术为一体的高峰。
      关键词:毛泽东词诗 赏析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同时也获得了“千古诗人”的称号,给同代人和后来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竖起一座当代诗词艺术的高峰,令众多倾心者追慕不已。同他的思维、语言、军事、书法等方面之艺术成就一样,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造诣也很高,直追“三李”。既有李白的豪气千里、奔腾不已,又有李贺的奇幻瑰丽、升腾入化,还有李商隐的沉湎长吟、情感绵延。其实,杜甫的沉郁顿挫、感怀人世也夹并其间,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中国诗歌自古以来讲求赋诗言志,手法上却不仅是直抒胸臆、赋之言铺,而多运用比兴手段,言物咏志。毛泽东对古典诗歌精读细研,烂熟于心,并跃翻新意,别见天地。古人关于诗与词当否区别的争执莫衷一是,对苏轼以诗入词些有微言。可词坛毕竟是在苏东坡笔下开了先河。后人不只以诗入词,更以文入词,稼轩词便是力证。毛泽东自己在词的认识和创作上是偏爱苏、辛的,觉得豪放词风的气度气势是最合自身气量气魄的。毛泽东是把诗词创作纳入自己革命生涯的,他创作的诗词明显打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烙印,但又始终循着诗词艺术规律,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步韵着诗词格式的节点节拍,并用它鸣响一串历史回音。
      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一封谈诗信中写到,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他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确实,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也证实了这点,只是与同时代人比,他的词学就不仅是稍懂一点,而是功力厚深。如他的两首《沁园春》、《念奴娇・昆仑》、两首《水调歌头》等,丝毫不逊于苏东坡的几首千古绝唱,且影响亦相当深远。
      据讲,在重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发表,即刻轰动山城,蒋介石曾组织词学高手拿出力作,以图压过一头,结果是徒劳一场。此事成为文坛妙传。
      从这首词的发表看,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在广州搞大革命时的交往很深,柳很了解毛泽东对诗词的喜好程度。因而当毛泽东系天下安危到重庆谈判,便索要诗作,正如1949年毛泽东那首《和柳亚子先生》的七律中叙道“索句渝州叶正黄”。这也是毛泽东首次公开发表诗作。这首《沁园春》无疑一下子就奠定了他在诗词界的地位。词里囊括出他的宇宙观,并以时空交并展现一幅壮丽画卷。上阕里,他把空间视野扩展得辽阔无边,使笔下的雪原景色如高空鸟瞰,可比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却又多了动感,如大角度的镜头摇动,又似泼墨甩出大写意,于笔走龙蛇中勾勒“北国风光”,阔大之外又那么贴近,直逼每个阅读品赏者的思维境界。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是瑰丽的,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在冰雪降结后,覆盖一片茫茫白色,顿然失却滔滔黄流,使这世界似乎有些凝固。可转眼间,竟会感到那披挂满白雪的群山在连绵起伏,如一条条银蛇舞动。于放眼极目时,可产生出一个个蜡做大象在高原上奔驰的效应。这样,北国世界的独特风光得到生动描绘,让人逼真地感受到一种雄浑气势。再放笔,这壮景把目光带到极远处与天连接时,思维中流转的是“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只有雄才伟略、宏大气魄者才可想象出的,显露出毛泽东对自身事业抱定的信念。联想到这首词的写作年代正是红军到陕北后的第一个冬季,当时又正值东征途中,可品嚼这里面的蕴含意味。
      往下,当妆景已到极限,丰富的想象便开始升腾。虽不离写景,则进入虚拟,然而却是很富色彩的一笔。放晴后的雪景耀眼夺目,红日、白雪、蓝天构成的景观壮丽无比。此处用虚化手法,又巧妙地把人情味夹入其中,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把女性带给这世界的美感借入词中,与雄浑壮阔对比,辉映俏丽增艳。既可对洁白世界点缀进绚丽色彩,又很自然地为下阕的承转做出铺垫。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既承又转,“江山”二字极富寓意,“多娇”紧贴住“红装”、“妖娆”。于是乎,能不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如此多娇”的“江山”面前吗?
      翻开中华史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加之成吉思汗,数得上显赫。这里连用一处,整个封建社会的轮廓一下子由笔端注入泻出,浑造出一种历史意象。在毛泽东眼里看来,这些历史代表人物无不打上特定烙印,与自己献身的事业比,必然会缺少民众属性的内涵。“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都紧扣着历史旋律起韵,直认定为是一脉相承的封建意识作用着,全然不会具备“文治”的根本认知,只能是“略输”、“稍逊”、“只识”而已。
      流淌过一串历史音符后,挥洒出的笔墨往拢一聚,只一个“数”字,就把被认为是厚重的历史轻松地翻过,近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境地。最终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重音落笔,收得铿锵有力。余音回荡神州,催唤新苗茁壮,开出遍地红花。毛泽东的两首“贺新郎”和“满江红”等词,语言风格上挨近辛弃疾,表述思想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甚有快感,同时可叫响的名句迭连爆出,为人们久久传诵。
      从吟诗方面来看,毛泽东的诗作丝毫不逊于他的填词。做于1935年10月的《七律・长征》一诗,只短短八行,合上律诗的曲韵流转,便把一场史诗般的长征做出高度概括。仅用一首七律,就可承载一部震惊世界的红军长征史,不能不说是站到了时代高度。
      如著文一样,四句八行里起承转合皆备。首句气势突起,先声夺人,“远征”再“难”,但“红军”在英勇无畏的气概下全然“不怕”。长驱二万五千里,有无数敌军围追堵截,横“万水千山”重叠断隔,毛泽东却以“只等闲”的豪迈气概赋之。中间有两个联句平仄合韵,对仗工整。“五岭”、 “乌蒙”既系两支山脉,又是红军踏过的前后路线。山脉在绵亘延伸中是相对静止的,可用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的眼光扫之,如是“逶迤”的“细浪”在“腾”挪起舞,“磅礴”的“泥丸”在“走”动滚荡,形象至极,全然儒帅风范。对比“五岭”、“乌蒙”,接下的“金沙”、“大渡”是别一种艰难险阻。由山而水,别开境界,对比突出。“水拍”、“桥横”,道出不同特点,“云崖暖”、“铁索寒”,于对仗之中显出对比,不仅以绞车渡和泸定桥为细部镜头,更把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气氛生动渲染。由字面词义上讲,“云崖”与“暖”是协调的。再从实际上看,当时甩脱尾随敌军巧渡金沙江与兄弟民族建起友谊,其气氛是生满“暖”意的,并不仅是季节的暖。同是一个节令,到大渡河泸定桥面对十三根粗硬铁索,“寒”字尤为传神,由词达意,人们尽可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死搏斗场面,真应上兵书上写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红军不是石达开,红军一往无前的脚步是什么重压横阻都挡不住的。到“千里雪”的“岷山”,长征的路线即基本勾勒完毕。因为是回溯,“更喜”显示轻快意象,因为于此后,红军进入了另一番历史征程。这样,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就如游动的长龙到达了彼岸,一段历史乐章由此合住。而“三军”既是古用法,又能恰指一、二、四三个方面军。
      另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七津・长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出毛泽东的历史大写意手笔。《长征》一诗对红军踏响的历史壮举予生动描绘,是对一段历史道路的总括。《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是对革命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时的豪情抒写。这时,红军已由八路军到解放军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毛泽东用诗的形式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影响极大,有力反驳了“穷寇勿追”的观点。诗里还把李贺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直接引入,却翻出新意,指明“人间正道”的沧桑变化就在毛泽东领导党、军队和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中。诗的气魄之大,与《长征》诗一样,可说是前无古人,使人可想到《清平乐・六盘山》里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还可联想到《沁园春・长沙》里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或是《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里的“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的那首七律巧妙地回答了老先生的“感事”,既叙述了两人间的交情之长已达三十一年,又对柳亚子的怨气牢骚严肃指正,“防肠断”几个字够尖锐辛辣,用“放眼量”一转,仍显情谊深重,里面透出的是党的英明政策。
      《送瘟神》两首七律前后相衔。对比明显,既描述了往昔的惨景,又绘制出今日的生气,笔锋纵横,升天入地,把关注民生之情深融到诗中。《到韶山》一诗,怀旧、感奋交并,离别三十二年,故乡天翻地覆。中间两联把三十二年历史形象带过,从“红旗卷起农奴戟”到“日月换新天”,字音有力,词语响亮,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登庐山》《和郭沫若同志》《冬云》三首都扣住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严峻形势展开。《登庐山》做于建党三十八周年纪念日,作为党的领袖于此刻抒怀很有嚼头。诗里,他纵古横今,“冷眼向洋看世界”时显露轻蔑;“热风”句表现潇洒;“云横”、“浪下”两句,目光横扫长江,而这曾被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称为“南山”的庐山,使他自然想到,在今日的世界风云神州洪流冲击下,是不会有一方桃花源般的乌托邦世界存在的。《和郭沫若同志》的那首七律,用诗句形式提出了要分清敌我友这个原则问题。整首诗句句不离主旨,却能巧妙用来一条条地吟出道理,可算是深入浅出。《冬云》做于毛泽东自己七十虚诞这天,气氛显得肃严。冬云既可是节令现象,又能指政治气候。“高天”、“大地”两句对比悬殊,却又暗含“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的论点。以下,他咏道:“虎豹”、“熊罴”尽管猖獗,然只要有“英雄”、“豪杰”在世,就不怕,并驱之。尾两句的“梅花”、“苍蝇”似可以“君子”、“小人”代之。
      《答友人》这首七律写得流光溢彩,轻缓松快,格调高昂,用典增辉。两首《七绝》均为题照诗,风格一如既往。可以说,他的七律成就,无论在格律、格调、风格、气势上都可列入上品。他用典浑熟、气度不凡,佳句迭出、频翻新意,把九州生气,尽收笔底。
      从赏析角度来讲,毛泽东的诗词从思想到艺术,都丰富得很,似一方深厚的沃土、一处深邃的湖海,能感到处处有光芒射来,会听到阵阵传天籁之音。任是你使出浑身解数,或认为能读解几点;可若再多设问些,便会顿觉浅薄。毛泽东的诗词是一座融思想与艺术为一体的高峰。它直插九天,极像那座“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山”,当“天欲堕”时,可“赖以拄其间”。
      
      作 者:韩香花,供职于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
      编 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吟咏春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